“人文教育课程标准”名著导读与语文阅读教材的编辑意图与教学建议_读书的意义论文

人教课标教材名著导读与语文读本编辑意图与教学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读本论文,意图论文,名著论文,人教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语文学习离不开课外阅读

当今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信息、海量的知识,人们往往感到无所适从。这种形势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在阅读时必须有所选择。同时,这又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读书似乎成了一种奢侈的追求。但是,不管时代文化氛围如何变化,抑或没有时间、没有心情、经典难懂、作业太多等,都不能也不应该成为我们不读书或少读书的理由。无论是文化的传承,还是创造我们时代的新文化,都需要文学文化经典的滋养。没有文化的传承,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个人精神品质的充实与提高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人人都需要读书,时时都需要阅读,而作为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更需要广泛而富有成效的课外阅读。

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学得”和“习得”两条途径。前者主要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名家名篇,积累知识、开阔视野,同时辅以必要的练习,培养阅读鉴赏能力、表达交流能力,这是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语文的主渠道。后者主要指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爱好,通过课外自由阅读、自主写作(也包括读报、看影视、网上交流以及日常的人际交往),习得语言,提高语文素养。这一过程是学生自然学习得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也是最适合学生自学的一门学科。利用一定的时间用于课外阅读,使“学得”与“习得”相辅为用,无疑是语文学习中的明智选择。广泛而富有成效的课外阅读,不仅有助于提高人文素养,受到人类文化精品的熏陶和感染,更能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提高生活质量,构建健康和谐的精神家园。这一点,已为许多专家、学者、作家成功的语文学习实践所证明。他们很多人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语文学习时,无不归功于自己偷偷看了大量课外书,从课外阅读中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收获了无穷乐趣。

二、编写意图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高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并以“附录”的形式,提出“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指出:“当代文学作品,建议教师从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科学与人文方面的各类读物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为了落实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在必修课中设置了与“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相并列的“名著导读”,二是编写了与每一册教科书(包括必修和选修)相配套的“语文读本”。

1.名著导读。

课程标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范围涉及小说、诗歌、散文、剧本、语言、文艺理论以及科普读物等各类体裁,同时还列举了20多位作家的作品。由于篇幅限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我们在每册必修教材中安排了两部“名著导读”,基本上中外各一部,共计10部(其中只有莎士比亚戏剧不是单部作品,而重在整体介绍):第一册:《论语》《大卫·科波菲尔》;第二册:《家》《巴黎圣母院》;第三册:《红楼梦》《高老头》;第四册:莎士比亚戏剧、《谈美》;第五册:《三国演义》《堂吉珂德》。

在选择名著篇目时,我们力图突出以下几点:

经典性。名著是不同国家和时代人类智慧的结晶与文明成果的标志,是经过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留下来的优秀作品,往往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在青少年阶段读经典名著,尽管由于阅历有限,见闻不广,可能感受肤浅,理解不到位,但是毫无疑问,可以给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伴随着他们的成长,这些经典的文化因子会逐渐融化在血液中,成为他们精神面貌或品质内涵的一部分,使其终生受益。

与教科书的衔接和互补。在推荐书目时,我们还注意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与互补。如必修3第一单元选了《林黛玉进贾府》,名著导读部分就专门对《红楼梦》全书进行了介绍,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必修4第一单元有戏剧单元,课外就对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进行了全面而翔实的介绍。而像《大卫·科波菲尔》等作品,则兼顾了阅读的视野,有利于丰富青少年的阅读结构。《论语》虽然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学过一些,但这次是推荐学生阅读全书,也为选修阶段的《先秦诸子选读》和《中国文化经典论著研读》的学习奠定基础,有着更深层的文化意义。

适当向外国名著倾斜。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应工具性与人文性兼顾,强调帮助学生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塑造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而学生接触的外国作品,一般是经过翻译的,从工具性的要求来说,语文课主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外国作品在课内不宜过多选入,一般占三分之一;但是从人文性的要求来说,要让学生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又必须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外国名著。所以在“名著导读”中,外国名著占二分之一,尤其是有“百科全书”之称的小说,如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法国作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珂德》,还有莎士比亚戏剧。

“名著导读”分为三个部分:背景介绍、作品导读、思考与探究。

“背景介绍”主要是介绍作者情况和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其在文化或文学史上的地位。如《巴黎圣母院》就介绍了作者雨果的生平、主要作品和创作风格,另外还有《巴黎圣母院》的创作经过,以及中译本的情况。这些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消除与名著的隔膜,更好地理解作品。

“作品导读”部分内容比较丰富。首先是对全书内容的简要概括,小说等则简要介绍一下情节;然后是对全书思想和艺术价值的深入分析。如巴金的《家》就介绍了觉慧、觉新等主要人物形象和他们的性格特征,分析了小说的艺术结构;莎士比亚戏剧则结合莎士比亚的几部主要作品,分析了莎剧的情节冲突、戏剧结构和语言特征。通过这些导读,希望能为高中学生认识和了解这些文学文化名著打开一扇大门,激起他们热爱名著、阅读名著的兴趣,同时也为他们欣赏和阅读名著提供一点方法上的指导。

“思考与探究”一般包括2~3道思考题。这些思考题有的侧重于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有的侧重于对作品艺术表现方法的探究,有的侧重于结合现实,深入理解名著的文化内涵。学生可在读完全书之后,通过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2.语文读本。

由于课时和所选内容的局限,课内的语文教科书内容不宜太多,而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包括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形成、语感的培养,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是难以奏效的。为了进一步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补充、完善教科书的人文内涵,构建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之间的有机联系,我们编写了与教科书相配套的“语文读本”(表附后)。

“语文读本”的编写,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与语文学习方法的启迪,不强调与精读课文在内容上的联系与照应,选文视野更加开阔、开放,工具性、科学性与人文性兼顾,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读本的选文,可以是精读、略读的补充,也可以是精读或略读的延伸或拓展。所以,“语文读本”虽然也是分单元编写的,但具体到选文,有的是与教科书阅读单元相配合,也有延伸扩展性的内容。前者可以深化对课内课文的理解,后者可以扩大阅读视野,增加积累。

从课内的精读、略读、名著导读,到课外的语文读本,从必修到选修,形成由课内到课外的阅读序列,教师和学生的选择余地和自主性越来越大,阅读范围逐渐拓展,有助于形成“大语文”的阅读观,目的是为了激发阅读兴趣,指示阅读门径,指导阅读方法,沟通课堂内外,引导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养成阅读经典和优秀作品的习惯,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无论是读名著还是读“语文读本”,都是学生自己的事,要引导学生树立“主人”意识,自主阅读,让学生在广泛而富有成效的课外阅读中主动地学习、探究,从而形成自学能力。通过课内外的结合,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日后的继续自修和自我发展打下基础,终生受益。

课外阅读和学习教科书的目的相同,都是着眼于从语言的综合范例中学习语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不同的是,对教科书,一般要求精读,训练比较系统,训练力度也比较大;对名著和“语文读本”,一般要求略读,运用从精读课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去独立阅读,灵活性比较大,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读书笔记,摘录精彩的段落或语句,写自己独特的感悟,对作品进行质疑、批判等,都是自主阅读的好形式。

课外阅读不必像读教科书那样,没必要正襟危坐,也不需要整块时间。精研细品亦可,浮光掠影亦可;挑灯夜读亦可,见缝插针亦可;“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亦可,“好读书,不求甚解”亦可;一人独享亦可,与友对谈亦可。即使随便翻翻,也定会有所收获。

2.激发阅读兴趣。

一般说来,课外读物对于求知欲正盛的青少年具有莫大的吸引力,能够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因为在课外阅读中,往往具有神奇动人的童话寓言,有令人神往的中外传说,有幽默风趣的人物故事,也有好玩可乐的世间百态。借助这些课外读物,我们可以与古圣先贤促膝晤谈,也可以在古今中外思想大师的引领下,饱览人类世界的精神宝藏,领略深刻与睿智,品味崇高与激情,从而获得精神的愉悦与人格的提升。此种乐趣,唯有读者方可享受。所以,无论是阅读名著,还是阅读语文读本,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而不是为图热闹而阅读,为完成任务而阅读。培养阅读兴趣的方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比如,可以开展文学社团活动、课本剧表演,举行读书报告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编辑班组作品集、墙报、手抄报等。通过这些活动,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检测他们阅读的效果。

由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有限,课外阅读一定不能贪多,分量不宜太重,否则很容易流于走过场,生吞活剥。正如叶圣陶在《认真学习语文》中所讲的:“有的老师有的家长往往说,某某孩子两天就看完了《红岩》,真了不起。我认为这不很好。这样大的一本书两天就看完,可能只看见些影子,只记得几个人名,别的很难领悟。这样的读书法是不该提倡的。先要认真读,有了认真读的习惯,然后再求读得快。”

3.适当指导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虽然是学生的自主行为,但与教师适当的指导并不矛盾。叶圣陶先生只是说“略读”不需要像“精读”那样的“详细指导”,而并不是完全不要指导。为了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加强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的联系,教师可以适当地给学生一些指导,主要是阅读方法上的指导。比如,要求对每篇逐字逐句阅读,搞清楚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路等等。也可以对不同的文章提一些具体的要求,如大声朗读精彩的段落,做简单的读书笔记,复述文章梗概等等。还可以开展比较阅读,加强课内外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对学生自读的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检查并不是要考试,可以利用上课前和下课前的几分钟,进行抽查,如让学生朗读精彩片段,谈谈文章大意等等;也可在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举行阅读座谈会,谈谈阅读体会,交流阅读心得;还可以让学生在壁报或自办刊物上,直抒己见,展开对一些文章的讨论;等等。总之,教师的指导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前提,以达到引导学生认真自读、让课外阅读发挥最大效用为目的。

说明:本文写作过程中,参考了王涧先生的《关于“名著导读”》,谨此致谢!

标签:;  ;  ;  ;  

“人文教育课程标准”名著导读与语文阅读教材的编辑意图与教学建议_读书的意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