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污染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农业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工业污染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负面影响:实证分析
1981年,我国受工业“三废”污染的农田和牧区总面积达400万hm[2],经济损失100多亿元。其中大气污染危害农田和草原牧区面积267万hm[2](不含酸雨污染面积),造成粮食损失10亿kg,经济损失20亿元。1983年,全国工业排放氟化物约30万t(其中砖瓦厂排放17万t),估计污染农田和草原牧场各66.67万hm[2]。1990年,全国有63万hm[2]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废碴和尾矿堆积达56万t,不仅侵占了大量农田,也造成严重农业污染[1]。
1992年,全国废气排放量为10.5万亿m[3](不包括乡镇工业,下同);废水排放总量为366.5亿t,其中工业废水为233.9亿t。这给渔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与破坏。据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9条江河的不完全统计,有2800km长的河段鱼类基本绝迹。全国有2.5万km的河流水质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其中七大河水系中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的河段总长度为500多km。有渔业价值的中小河流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的占50%。由于生态环境破坏,长江四大家鱼的鱼苗由70年代的年产200亿尾下降到了10亿尾。全国淡水养鱼由于污染造成死鱼面积达32.7万hm[2],死鱼数量达4550万kg,由于污染引起的渔业事故近千起,经济损失约4亿元[2]。
1994年,全国废气排放量11.4万亿m[3];废水排放量365.3亿t,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15.5亿t;工业固体废物6.2亿t。截止1993年,全国遭受不同程度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达100万hm[2],其中污水灌溉农田面积530万hm[2];大气污染(以酸雨和氟污染为主)农田面积约530万hm[2];固体废物堆存侵占农田和垃圾污染农田面积90万hm[2]。每年因农田污染而造成的粮食损失达120亿kg。据20个省不完全统计,共发生污染渔业事故333起,造成经济损失12.6亿元[3]。
1995年,全国工业烟尘排放量845万t,粉尘630万t,二氧化硫1396万t;工业废水排放量222.5亿t,其中含化学需氧量770万t,重金属排放量1823t,砷排放量1084t,氰化物排放量2504t,挥发酚排放量6366t,石油类排放量64341t,悬浮物排放量808万t,硫化物排放量4.3万t。据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不完全统计,共发生570起渔业水域污染事故,13.8万hm[2]养殖水面和1160km[2]的江河、海域受到污染,损失水产品3.7万t,造成渔业经济损失5.6亿元,其中淡水产品损失2.4亿元,海水产品损失3.2亿元。全国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2227万t,堆积总量达到66.41亿t,比上年增加1.8亿t,占地55085hm[2]。全国2/3的河流和1000多万hm[2]农田被污染[4]。
1996年,全国工业烟尘排放量758万t,粉尘562万t,二氧化硫1397万t;工业废水排放量205.9亿t,其中含化学需氧量704万t,重金属排放量1541t,砷排放量1132t,氰化物排放量2457t,挥发酚排放量5710t,石油类排放量60947t,悬浮物排放量780万t,硫化物排放量3.2万t;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6.6亿t,堆积总量达到64.9亿t,占地51680hm[2]。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共发生753起渔业水域污染事件,有14.9万hm[2]养殖水面受到污染,损失水产品2.8万t,造成渔业经济损失1.7亿元,其中淡水产品损失0.9亿元,海水产品损失0.8亿元[5]。
2 工业污染对农业发展的负面影响:规范分析(模型分析)
工业污染对农业造成一种“外部负效应”,使社会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对农业发展不利。其主要表现是:一方面排污部门的生产会背离社会需求而供给过剩,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则背离社会需求而供给不足。换一个角度说就是:市场配置给排污部门的资源会因其成本节约及效益提高而偏多形成浪费,而配给农业部门的资源却因成本加大及效益下降而偏少,使农业生产得不到应有发展。图1对这一过程作了演示说明。
在图1中,(b)部反映的是农业供给、农业需求及农业价格的各种情况,(a)部反映的是排污工业部门的供给、需求及价格情况。在(a)部,D为社会对有排污可能的工业生产的需求,S[,0]为工业部门自己控制排污时的生产供给,S[,0]与D相交于E点实现供求均衡,对应的均衡数量为Q[,0],均衡价格为P[,0];在(b)部,D'为社会的农业生产需求,S'[,0]为未遭受排污危害时的农业生产供给,S'[,0]与D'相交于E'点实现供求均衡,对应的均衡数量为Q'[,0],均衡价格为P'[,0]。由于Q[,0]和Q'[,0]分别为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均衡数量,所以说,整个社会安排Q[,0]单位的工业生产和Q'[,0]单位的农业生产就是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此时的价格P[,0]和P'[,0]之间的对比关系(即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之间的比价关系)是公平合理的,为便于表述,我们将P[,0]与P'[,0]设为相等,也就是设资源配置达最佳状况时的比价关系为1:1。
由于许多工业生产项目在事实上没有自行投资(或投资不足)来根除排污,农业部门也就未能完全避免来自排污部门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所以,两类生产的供给就不再是前文所假定的资源配置最佳状态下的样子了。工业生产过程排污,实际上就是工业生产节约了一部分控制排污所需的成本,生产总成本降低,成本的降低使得排污工业生产者在原有均衡价格P[,0]下愿意提供的生产供给增加,于是,生产供给线S[,0]就会外移,如图中(a)部所示,S[,0]位移到S[,1],原有均衡价格P[,0]所对应的实际供给由Q[,0]增加到Q[,1]。由于Q[,0]代表着P[,0]价格下的社会需求,所以Q[,1]与Q[,0]的差额△Q=Q[,1]-Q[,0]实属过剩供给,即资源浪费。而在农业生产那里,却同时发生了一种与上述情况相反的变动过程。在(b)部,由于农业生产被迫承受了来自一些工业项目的排污危害,其生产成本加大(亦即:农业承受了工业生产排放废物的“外溢成本”的全部或一部分),于是,在原有均衡价格P'[,0]下,农业生产者所提供的农业供给减少,在模型上就表现为农业供给曲线内移,即由S'[,0]内移到S'[,1],原有均衡价格P'[,0]所对应的实际农业供给减少为Q'[,1]。由于Q'[,0]代表着P'[,0]价格下的农业需求,所以,数量Q'[,1]实属供不应求,Q'[,1]与Q'[,0]的差额△Q=Q[,1]-Q[,0]即农业生产供给损失量。
在上图(a)中,S[,1]与S[,0]之间的垂直距离即污染控制费的节约也就是“外溢成本”,它恰好等于排污生产项目单位销售量的超额利润。在(b)部,S'[,0]与S'[,1]之间的垂直距离,即农业部门被迫承担来自于工业污染的成本,我们在此暂称之为“外来成本”,它恰好等于农业部门单位销售量的利润损失。如果社会经济部门只有排污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那么,“外溢成本”将等于“外来成本”,即工业排污的“外溢成本”全部由农业部门承受了。
3 结论与讨论
工业污染对我国的农业发展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它不仅直接降低了农业生产的产出效率(突出表现为单位面积产量),而且还使农业生产的成本增加,收益减少,从保护与促进农业发展的角度看,应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地减少或消除这种影响。要减少或消除工业污染发展的负面影响,原则性的措施是“外部效应”内部化,可供选择的具体方案有二:
(1)严格控制工业排污
长期以来,工业部门对控制排污重视不够,国家虽早已颁布控制工业排污的有关法规,但现实中仍有不少企业置国家法规于不顾,继续超标排污。为此,应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法规的宣传与贯彻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工业企业应加快技术改造,从技术上减少排污或消除排污。
(2)排污收费,反补农业
控制排污有时候需要较高的技术条件,在企业的现有条件难以做到自己控制排污而又不适合关停并转的情况下,可向这类企业收取排污费(即让企业购买排污权)有关部门再用所收的费用治理污染并补偿农业部门所遭受的损失。从现实来看,我国已对某些工业项目采取了排污收费的限制措施,但在投资治理污染危害与反补农业方面做得不够,在已有收费的前提下,应将所收费用真正用到治理污染危害和对受害农业进行经济补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