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出口现状及发展对策_汽车论文

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出口现状及发展对策_汽车论文

我国自主品牌轿车出口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现状及论文,轿车论文,我国自主论文,品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CLC number:F74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0166(2008)01-0059--04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166(2008)01-0059-04

当前,我国自主品牌轿车工业经受住了加入WTO以后的挑战,参与国际竞争的序幕已经拉开,并逐渐占领了国内国外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尤其是出口形势看好,正变得越来越强大。不过,我国自主品牌轿车工业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舞台上要跨越的门槛还很多,在欣喜之余,我们应正视问题,认真地分析我国自主品牌轿车出口的现状,探讨其对策,为今后的发展道路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我国自主品牌轿车出口现状分析

(一)出口特点

近年来,我国自主品牌轿车出口形势喜人,凸现两大特点。

1.出口态势——迅猛增长

自2000年开始,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每年以4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3年出口总额达47.1亿美元;2004年出口81.56亿美元;2005年出口197.15亿美元[1]。2006年中国出口各类汽车整车(含成套散件,含装有发动机的汽车底盘,不含沙滩车、雪地用车和高尔夫球车)34.35万辆,同比增长97.2%,出口金额31.34 亿美元,同比增长97.8%,与2005年相比,出口数量和金额翻了一番[2]。其中,“小轿车”出口比重得到较大提高,是2006年我国汽车出口中增长最快的产品种类,而自主品牌则是我国轿车出口的绝对主力。

据统计,2006年,我国出口小轿车数量为9.33 万辆,同比增长199.8%,占我国出口汽车总数的比例从2005年的19.5%增加到27.2%;出口金额6.30亿美元,同比增长133%,占我国汽车出口总金额的比例也从2005年的17.7%增加到20.1%[2]。其中,自主品牌轿车占了近六成。根据2006年海关数据显示,自主品牌同级别轿车出口的情况,奇瑞A5以6 295辆的销量居榜首,其次是比亚迪F3出口1 200辆,吉利的金刚以630辆的成绩居第三位。

“2006年,对于提高我国小轿车出口量,作出主要贡献的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品牌的民族企业。”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汽车分会副秘书长傅培昭表示,“2007年,自主品牌对小轿车总体出口量的贡献度将达到90%以上”。

2.出口渠道——日益多元

从2006年的出口统计来看,我国汽车整车的国际市场在中东、非洲和亚洲等一些老市场得到了有效地巩固和扩张,与此同时,我国还在欧洲(主要是东欧)开辟了新的自主品牌轿车出口市场,使之成为了主要市场之一,从而形成了日益多元的出口渠道。

随着出口规模的逐渐加大,自主品牌轿车的出口目的地也开始升级,由中东、非洲转向准入门槛较高的发达国家市场,出口市场向多元化方向发展。2006年前10个月出口市场达到185个,整车出口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主,零部件出口以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主,整车出口集中在叙利亚、阿尔及利亚、比利时、伊朗、苏丹、俄罗斯、越南、哈萨克斯坦、沙特等国家,零部件主要出口到美国、日本、加拿大、德国、韩国、意大利、英国[3]。

以出口金额排序,2006年,我国自主品牌轿车出口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向亚洲的出口仍为第一位;但欧洲取代了非洲排名第二;其次分别为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和大洋洲。2006年1月27日,中国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和德国大型知名物流公司HSO汽车贸易公司在德国北部港口不来梅市市政厅签署为期5年、共15.8万辆中华轿车的出口合同[4]。此外,我国向南美洲和北美洲出口自主品牌轿车的数量和金额也有大幅度增长。

(二)出口前景和面临的问题

对于我国自主品牌轿车而言,眼下的形势是机遇与挑战共存,一个非常关键的拐点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依靠价格拓展国外市场的时代开始进入尾声,消费者在一定的价格范围内开始更多地关注产品的质量。自主品牌轿车企业能否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打好质量牌,迎接挑战,最终化蛹为蝶,这是决定其能否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点。

1.前景分析

目前,我国自主品牌轿车出口具有三大优势和三大机遇。

三大优势:①价格优势。国内企业在国外最主要的优势就是价格,与日韩企业相比,中国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更加便宜。可以说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生产出比中国更便宜的轿车来。由此可见,中国自主品牌轿车企业生产的经济型轿车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价格竞争力。②成本优势。一是汽车是一个技术与劳动力密集的产业,中国具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合资品牌的汽车由于各种技术费用的制约导致成本严重偏高,国内合资品牌汽车的售价比国外车的价格还要高是一种普遍现象,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并没有显现出来。自主品牌在成本上具有巨大优势,完全可以凭借成本的优势在汽车市场上占有更大的份额。相对于欧美企业来说,中国企业的厂房、土地也有成本优势;二是随着欧元升值,欧洲一些整车厂已经开始加大在中国的零配件本地化投入,这将有助于提高中国本土零部件产品的技术含量。这也是本土整车厂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的优势资源;三是中国近年来在机械加工设备技术上的提升也非常迅速。因此,中国的汽车企业购买本国的加工设备又将显出另一优势[5];四是与合资品牌相比,自主品牌产品无须技术转让费,不需在外方规定的采购体系采购零部件,也不必付出高于中国人力成本十倍甚至几十倍的支出,这些都决定了自主品牌相对更有成本优势。③政策优势。2004年发布的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明确指出“国家鼓励汽车生产企业开展国际合作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支持大型汽车企业集团与国外汽车集团联合兼并重组国内外汽车生产企业,扩大市场经营范围适应汽车生产全球化趋势”。2005年商务部发布的《汽车贸易政策》也鼓励开拓海外市场。政府也在推出一系列的政策鼓动和支持自主品牌创新。2006年2月9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政府采购作为实施促进自主创新的重要政策措施,被列入构建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配套政策体系。同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细则,鼓励和保护自主创新,建立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协调机制。国家对自主品牌轿车出口的重视正在通过各方面的鼓励、支持政策予以落实。2006年,商务部联合发改委确定长春、上海、天津等8个城市为“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并确定一汽、长安、奇瑞等160家企业为“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企业”。两部委还将联合成立“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领导小组”,计划在10个方面出台政策来扶持汽车出口,中央还准备设置专项资金进行支持。政府的支持是加速自主品牌轿车出口的催化剂,韩国汽车正是在政府的积极鼓励和实际支持下成功走向世界的。

三大机遇:①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一是经济全球化使我国自主品牌轿车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成本,获得更多利润,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二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自主品牌轿车具有更广阔的市场,获取经济利益的范围也随之扩大;三是国际竞争的压力可以加速我国自主品牌轿车企业改革的步伐,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促进企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成功的管理经验和大量的资金,有利于形成优势企业涌出机制,有利于我国自主品牌轿车的技术提升,有利于我国自主品牌轿车降低成本,增强其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②加入WTO带来的机遇。我国已于2001年加入WTO,成为WTO正式成员,这为我国自主品牌轿车进入国际市场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有利于出口市场的多元化。我国入世后意味着真正加入到一个开放的多边贸易体系,可以享受无条件多边最惠国待遇,我国就可以与世贸组织135个成员国进行贸易往来,从而为我国自主品牌轿车出口市场多元化创造良好的机遇。这种待遇原则有助于我国自主品牌轿车在国际市场上的公平竞争。我国已经同东盟自由贸易区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这对于汽车行业来说虽然无法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长远来讲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减少给国内企业提供了出口、合作生产乃至整合当地资源的可能。另外,我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WTO,可享有发展中国家的差别和更优惠待遇。③海外市场广阔带来的机遇。在海外像中国一样市场稳步增长的地区,出口企业有赢得新增市场的机会;在一些成熟稳定甚至略有萎缩的地区,也有特定的填补或分享低端市场的可能。具体来看,在中东欧、东南亚、中南美、南北非、中东海湾等欠发达地区各类车型都有市场。在欧美成熟市场上,具有价格优势的SUV、皮卡和中小型轿车都有一定的市场潜力。

2.问题分析

首先,我国自主品牌轿车出口的竞争机制尚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一是目前出口的自主品牌轿车多以小批量整车出口为主,很少形成规模。这必然影响到营销渠道的铺设、零配件供应及维修服务,从而影响当地的市场接纳程度。分析人士指出,不成规模的出口与售后服务不到位将并存。国外大型汽车厂家大都有良好的售后服务网络,许多厂家是先建维修服务网络后卖汽车。而我国自主品牌轿车企业普遍重销售、轻服务,缺少发展的眼光和长期的市场战略。我国自主品牌轿车企业的产品出口到国外之后,售后服务几乎是空白,零配件供应不上,产品维修不及时,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却找不到合适的配件和维修工程师,导致当地消费者对中国品牌丧失信心。这种重销售、轻服务的出口模式是一锤子买卖,是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服务不到位,配件跟不上,品牌形象就很难树立,也对后续出口产生不良影响,企业就很难真正立足。此外,采取这种销售模式的结果是将售后服务主动权拱手相让,售后领域的丰厚利润也随之丧失。二是随着我国自主品牌轿车及零部件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对来自中国的汽车产品出台限制措施,各种贸易纠纷呈明显上升趋势。不少国家为了保护自己的市场份额,对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征收高额反倾销税,税率之高足以让我国自主品牌轿车退出国际市场。三是汽车出口低价竞争内藏隐忧。我国自主品牌轿车出口普遍存在低价竞争现象,但出口汽车仅凭价格低在国际汽车市场上是无法获胜的。随着出口规模的扩大,中国汽车出口目的地逐渐转入门槛较高的发达国家市场,汽车出口厂家应更重视产品质量的提升,而我们有大量工作需要从零开始:积累市场经验,处理政府关系,了解法律、法规环境,熟悉认证准入规则,寻找合作伙伴等等。这与竞争对手尤其是日、韩企业不在一个起点上。一旦“中国车”与“廉价车”画上了等号,无疑将是把自己推入泥潭[6]。四是缺乏能和国内总部有效沟通,又能在海外独当一面开展公关、法务、认证、销售、服务乃至生产、开发的各类人才。五是整车及核心部件开发能力薄弱,缺乏准入标准改进(安全、排放、节能标准)和适应性改进(气候、习俗尺寸、右转向盘配置、审美)的技术能力和经验。

其次,我国自主品牌轿车在守住质量这一生命线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还有很多文章要做。低价是敲门砖,低质是墓志铭。能否真正在海外市场站住脚,质量是最为关键的一点。目前,日、韩汽车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相当的竞争力。上面提到的我国自主品牌轿车出口的劣势反过来就是日、韩汽车企业的优势。目前,我国自主品牌轿车要面对国外市场严格的技术、油耗、排放等诸多标准的考验,而一些标准又往往和知识产权保护一起,成为发达国家阻挡发展中国家后发优势的天然屏障。仅在美国市场,中国汽车要通过的美国汽车检验标准就多达400多项。一旦检测不合格就可能难以靠岸或面临召回。目前,完全具备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产品,几乎没有成功批量出口欧美发达国家的先例,失败的例子却不少。

第三,我国自主品牌轿车出口的国际运输周期长,干扰因素多,物流风险大。由于汽车工业发展的滞后性,我国海运物流企业大多没有涉及汽车运输的滚装船业务。滚装船的运营成本高昂,只有在运载车辆的整体体积超过滚装船60%容积的状况下,海运物流企业才能够盈利。但我国自主品牌轿车企业出口的量都比较零散,不足以支撑庞大的运费开支。我国的整车出口目前由日、韩海运企业NYK、KLINE、现代运输等全球9大海运企业掌控。这些海运物流企业通常都和本国的大汽车制造商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因此其国内的汽车企业可以获得比中国低廉的运输价格,而我国自主品牌轿车企业由于整车出口数量有限饱受歧视。在运费计算方面,这些大型滚装船公司对于本国的汽车企业通常是按照不同车型一辆车的固定价格来计算,而对中国汽车企业,则按汽车所占的体积来计算。增加运费的同时也增加了税收,令我国自主品牌轿车的出口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一般整车出口的关税征收按到岸价来计算,到岸价由成本加保险和运费构成,保险的费用大约为20-30美元,可以忽略不计,但由于第三世界国家的整车进口关税高达40%-50%,把这部分累加以后,每辆车的运费高达1 950-2 250美元。过高的运费损害了我国自主品牌轿车在当地市场的竞争力[1]。

二、我国自主品牌轿车出口的发展对策

通过对我国自主品牌轿车出口的现状分析,笔者认为,我国自主品牌轿车出口要再创辉煌,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大力度。

(一)加大规模扩张力度

中国的面积和人口相当于一个欧洲,市场潜力巨大。但自主品牌由于错失国内早期先机,规模至今普遍较小,受其限制赖以发展的价格优势也渐趋脆弱。面对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自主品牌加速提升规模的压力日渐增大。正在自主品牌努力扩展国内市场的同时,不断增长的出口让我们意识到:利用手头已有的成熟低端产品,借助广阔的国际市场来实现自主品牌产量规模的快速发展,务求以空间换时间,尽快扩张对生存至关重要的规模,不失为一条可能的出路。这条道路作为争取时间的一着险棋,机会丰富,前景诱人,却也充满困难和风险。但只有加大规模扩张的力度,我国自主品牌轿车企业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在世界汽车工业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二)加大质量提升力度

提高本土发动机、零部件和原材料的质量,才能提高我国自主品牌轿车的质量。要加强产品质量建设,就要在设计、生产、产品调教、品质检验和安全测试诸多环节上一丝不苟和严格把关,不能急于求成,要耐得住寂寞,视汽车质量为本土企业的生命,加大对我国自主品牌轿车的检测和安全测试设备的投入,学习欧洲先进的安全检测技术,提高我国自主品牌轿车的安全检测等级,同时改善我国自主品牌轿车生产工艺,注重细节,完善我国自主品牌轿车内饰的时尚品质。如上海大众在提高技术和质量上花了大气力,早在1999年,他们就投入10亿元建造了上海大众技术开发中心,该中心占地面积达2万平方米,包括造型楼、试制车间、整车试验楼、综合试验楼和发动机试验楼等,配备了发动机台架试验、汽车声学实验室、道路模拟台架试验、台车碰撞、28米长三坐标测量造型平台等在内的先进的开发设备,这些是上海大众汽车质量保障的重要基础[7]。国内其他自主品牌轿车生产企业应向上海大众学习,不断加大提升自主品牌轿车质量的力度。

(三)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我国自主品牌轿车若要不断开拓国际市场,赢得国际合作,并得到客户的青睐,就离不开懂得国际贸易的规则并能从事商业谈判的推销人才。我国应采取高校培养与企业培训相结合的路子,加快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力度,努力做到质量和数量齐头并进。自主品牌轿车企业除从高校毕业生中引进优秀人才外,还应采取多种方式,立足自身加大国际化经营人才培养力度。一是采取“请进来”、“师带徒”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对推销人员进行实际应用能力的强化培训,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同时进行与轿车出口国际业务相关的项目管理、经济评价、国际金融、国际财税、法律法规、国际贸易、国际通用规则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培训,增强其国际市场判断、资本运作、风险防范能力;二是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组织推销人员到国外有关高校或研究机构研修交流,或到国内外同行业企业进行实习和考察,不断提高推销人员的综合素质;三是采取“岗位激励”的方式促使推销人员加强岗位锻炼,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对综合素质好、有潜力的优秀年轻人才交任务、压担子、加大培养和岗位实践锻炼力度,并实施精神和物质激励,使其在实践中逐步提高适应岗位技能的能力,实现推销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与企业发展和谐统一。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国家加大对汽车企业出口政策支持力度,是国内自主品牌轿车走向世界的关键。当前,国家应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要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体制,全面推行“免、抵、退”税制度,充分发挥出口政策性金融和保险手段的作用,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尽快完善出口信用保险的国别限额政策,适当降低投保费率,推动报单融资业务。这对自主品牌轿车出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8]。第二,要进一步完善扶持自主品牌轿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诸如鼓励自主研发、自主创新政策,鼓励联合重组政策,鼓励产品出口政策等等。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引导企业和产业发展方向,支持自主品牌轿车零部件产业做强做大。第三,要进一步强化信息服务意识,以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政府相关部门要定期与发达国家的汽车行业学会进行学术交流,积极加入在国际上有影响的行业学术组织,以便在系统中获得信息共享的资格;要建立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体系,紧密跟踪国际市场动态,及时传递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应组织力量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情况进行研究,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这些因素可以使汽车工业的发展水平迅速提高,使我国自主品牌轿车的生产体系日趋完善,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迅速增加,从而把产品迅速地推向世界。

标签:;  ;  ;  ;  ;  ;  

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出口现状及发展对策_汽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