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明[1]2011年在《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在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实践》文中认为小城镇是我国农村产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往往是所在区域的经济文化中心,城乡联动的关节点。而作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重要纲领的小城镇总体规划,对促进城镇的协调发展,优化城镇用地布局,规范各项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新时期,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的生态化运动已成为普遍共识,如何在小城镇的总体规划编制与实施过程中,把城镇化发展和城镇生态环境建设两者关系协调好,引导小城镇健康、科学地可持续发展是必须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而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在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引入与实践,成为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本文将在系统综述国内外景观生态学在城镇规划应用情况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城镇景观生态建设与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技术的特点,从景观生态学的视角探索景观生态理论与方法如何在城镇总体规划应用,最后选取花东镇总体规划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全文共分为以下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综合阐述选题的背景、意义、研究框架、主要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为国内外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在城镇规划应用情况的综述,对国内外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体系进行归纳,归纳其主要应用方向与发展趋势,重点阐述目前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在城镇总体规划实践的情况。第叁章为以广州中心镇为例,概述目前小城镇景观生态建设和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传统规划理论指导下城镇规划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小城镇景观生态系统特点,提出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的城镇规划方法改进理念与方法。第四章为以花东镇总体规划为例的实证研究,在对城镇景观生态现状评价的基础上,运用景观生态理论和方法,按照城镇景观生态评价结论,明确城镇在区域生态格局所处的位置,构建符合景观生态要求的城镇空间布局(生态景观格局)、城镇建设用地布局和生态绿地系统,并强化城镇景观生态评估结论在城镇空间管制上的应用,以促进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第五章为总结,总结景观生态理论与技术在城镇总体规划的应用的研究结论和需要进一步深化的问题。
韦德锋[2]2012年在《基于生态理念下小城镇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城镇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也是带动一定区域内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速度十分迅速的时期,随着目前城市化速度的快速发展和小城镇规模的增大,带来各式各样的生态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水资源匮乏、耕地减少、交通拥堵、历史文化的破坏等生态问题,影响了小城镇建设的全面发展。因此,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已经得到我们国家甚至世界各国的重视。小城镇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保护环境与开发建设之间的平衡,是本文所要探索和研究的重点。本文是在现在小城镇规划理论的基础上,融入生态学理论,从自然、景观、经济和人文四个生态学理念方面,对小城镇建设的规划理论、规划策略与方法进行探索性的研究。文章的主要内容分为五大部分,共八个小章节: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和研究框架,初步形成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第二部分是基础理论研究。阐述了生态理念、生态规划、城市规划、小城镇规划的国内外研究综述,并对生态理念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总结。第叁部分是基于生态理念下小城镇规划研究。在详尽分析当前小城镇规划面临的生态问题和小城镇的复合生态价值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小城镇建设规划的生态理念:自然生态、景观生态、经济生态及人文生态,并探讨了基于生态理念下的小城镇规划策略与方法。第四部分是实践验证。以河北滦南县柏各庄镇建设规划为典型实例,对上述研究成果内容进行规划实践和验证。第五部分是结语与展望。对全文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并提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彭雷[3]2015年在《绵阳市街子乡生态文明示范镇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速度十分迅速的时期,随着目前城市化速度的快速发展和小城镇规模的增大,带来各式各样的生态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水资源匮乏、耕地减少、交通拥堵、历史文化的破坏等生态问题,影响了小城镇建设的全面发展。因此,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已经得到我们国家甚至世界各国的重视。小城镇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保护环境与开发建设之间的平衡,是本文所要探索和研究的重点。本文是在现在小城镇规划理论的基础上,融入生态学理论,从自然、经济和人文叁个生态学理念方面,对小城镇建设的规划策略与方法进行探索性的研究。本文以街子乡为研究对象,街子乡坚持“以人为本、绿色街子”理念,按照“一带叁园”发展定位,致力挖掘生态环境建设内涵,强化环保建设,着力打造生态环境优美乡镇,多项指标均达到省级生态文明示范乡建设标准。但同时也存在环境保护压力加大,产业链条不完整,农产品深加工能力较弱,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较差,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其必须在生态环境体系建设、生态人居体系建设、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方面实现突破。文章的主要内容分为五大部分,共六个小章节: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初步形成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第二部分:基础理论研究,阐述了生态理论、生态规划的国内外研究综述,并对国内外城镇规划建设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第叁部分:基于生态理念下小城镇规划研究,在详尽分析当前小城镇规划面临的生态问题和小城镇生态价值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小城镇规划的生态理念: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及人文生态,并探讨了基于生态理念下的小城镇规划策略与方法。第四部分:实践验证,以绵阳市街子乡生态文明示范乡镇规划为典型实例,对上述研究成果内容进行规划实践和验证。第五部分:结论与不足,对全文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并提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
孙洁[4]2011年在《小城镇水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们普遍向往生活在干净美丽的环境。然而在目前人口众多的中国,真正美丽干净,空气清新,山清水秀的地方往往是没有被人类开发过的地方,这些地方之所以美丽是因为保持了很好的原始生态系统,而经过人类开发过的地区往往不同程度的破坏了这些美丽自然的生态环境:高楼林立,成片的树林被伐倒,大面积的水体被覆盖……城市的扩张是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生物深重的灾难!因为被现代城市占用过的土地基本上是不会有多少生物会被留下来,没有生物的土地,失去了生态自动调节的能力,是没有生命的。在我国,在大规模城市化的进程下的小城镇,由于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此类问题也更显突出。城市的水景观区地处水陆的边际,是一个城市景色最优美的地区,也是城市的自然因素密集、过程丰富、生态环境最为敏感的地域。所以,良好生态系统的水景观对城市至关重要,它不但是城市的特色景观,同时也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目前小城镇的水景观设计大多是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方法,缺少从生态的角度,研究人与自然的共生。而新的生态规划设计的观念,是在水生态系统健康的基础上,将水体与城市生态融合,将生态景观、文化娱乐、游览观光和生活居住的公共空间有机复合在一起,避免小城镇重复城市病。使水景观系统建设与治理和城镇发展有机的融为一体,促进城镇经济的生态性和经济性的协调发展,传承历史水系文化,塑造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达到生态大环境的可持续。生态规划设计强调生态整体优化,研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途径,进而提出城市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规划。人类生存的终极目标,归根结底是“天人合一”,生态水景观规划设计不仅限定于“以水造景”和“借水为景”的视觉景观作用,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水系统的引入,不但需要考虑雨洪和景观,还应将物理、生化、生态的方法都纳入规划和设计中,体现因水而连接的物质生态作用和文化生态作用,将水景观环境中地形、植被、土壤、动物等,衍生为具有生态作用和多元文化表象的景观元素。强调自然生长性,并通过水系统对整个自然环境系统进行整体“可持续”改观。如同有机体一样,城市水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自我新陈代谢来维持和调节系统平衡。城镇水系是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应遵循资源最节约原则,必须将污水资源化、再生利用和节水、节能、节材紧密结合。此方向的研究力图将小城镇水景观区域规划成既能符合自然生态又能促使现代城镇发展的协调区。本文针对目前小城镇水系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城市水系与城市生态的关系;城市水系与城市景观的关系;城市水系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这叁方面研究论证,并以河北大城县水系综合治理规划为案例,从人性化设计、公共空间的修复和对城镇生态系统的改善叁个方面探讨了小城镇水景观区给城镇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去改善水景观区的生态环境,达到可持续发展。虽各自侧重于不同学科领域,但都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最终提出一套系统的适宜我国小城镇水系生态规划的实施策略。生态城市的本质是将城市现状问题科学协调并完美解决,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共赢。水景观区对小城镇的整体生态系统起着非常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作用。因此,对小城镇水系的生态规划是环境建设与开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奚莎莎[5]2012年在《小城镇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城镇上联城市下接农村,是城市之尾,农村之首,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重要平台。科技的不断进步与社会生产力的持续提高,促进了小城镇发展进程的加速。在城镇化过程中,小城镇发展也伴随了一系列不可避免的生态环境问题。随着十八大的召开,生态文明建设已放在突出地位。加强小城镇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促进小城镇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改善农村环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本文以抚顺县新建县城作为研究实体,以小城镇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内容。以生态经济学、循环经济等理论作为指导,通过分析新建县城现状概况、规划布局、产业布局与发展,综合应用生态足迹模型、生态承载力模型,对抚顺县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万元GDP进行计算分析,利用灰色模型GM(1,1)来对新建县城2012-2020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状况进行预测,结合小城镇生态问题及产业选择结果提出了新建县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措施。抚顺县新建县城要实现持续快速的发展就需要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生态环境的破坏会制约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增长。加强抚顺县新建县城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创建优美的环境,对于保护和改善抚顺县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论文最后得出五条结论:通过计算抚顺县2005-2011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可以看出,抚顺县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的状态,抚顺县的生产生活己经超出了生态承载能力,而且生态赤字逐年加大,其生态赤字主要体现在对化石能源的消耗上;对新建县城2012-2020年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的预测结果表明:新建县城人均生态赤字的状况在随着规划的实施而加剧,生态安全将受到一定的威胁;建设生态农业,通过多渠道提高作物产量来增强生态承载力,缓解生态赤字,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以减小生态足迹;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原则,以生态哲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对小城镇的生态环境进行建设;以生态文明为核心内容,以和谐为宗旨,从文明的角度维持小城镇的生态保护,建设生态文化体系。
于汉学[6]2007年在《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生态化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黄土高原沟壑区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一个亚类型区和自然地理单元,塬面、沟坡、沟谷、川道构成了其独特的地貌特征、水文特征、侵蚀特征以及由此决定的生态特征。在长期人地关系相互作用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人文特征和经济特征。相对黄土高原其他亚类型区而言,这里虽然沟壑纵横,土壤侵蚀严重,但由于拥有平坦开阔的塬面且土壤肥沃,逐渐使其成为黄土高原一个人口和城镇密集区,因此黄土高原沟壑区是建构黄土高原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和防止生态破坏的主要区域之一,加强人居环境生态化规划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长期以来,由于落后的经济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相伴生,黄土高原沟壑区城镇化进程长期受到束缚,甚至处于萎缩的不正常状态。改革开放,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随着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加大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城镇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动,城镇一改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然而,由于缺乏因地制宜的规划理论指导和共同认可的努力目标,难以形成有针对性解决当前规划问题的对策。城镇规划与脆弱生态环境相分离,造成生态资产流失,生境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生态和地质灾害频发,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城镇建设活动与地域空间相分离,导致城镇建设长期套用平原地区城镇化发展模式和城镇规划技术规范、规划标准,使城镇建设与平原型城镇趋同,适应脆弱生态环境的能力差。截至目前,对于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仍缺乏系统的研究,在生态规划理念和技术方法上存在空白,这些表象背后的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为此迫切需要针对一系列涉及聚居、城乡、社会、经济、环境等问题进行综合整体研究,从认识论、方法论、对策论和技术手段等多个方面来探索一条因地制宜的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途径。本研究以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立足于脆弱生态环境的地域空间,以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当代生态学理论和方法为手段,力求在黄土高原沟壑区相对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中,从全新的生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来诠释人居环境生态化,建构具有区域特色的人居环境生态化理论框架、方法体系和优化模式。本研究力求在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方面有所创新,主要体现在:①立足于黄土高原沟壑区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把脆弱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相结合,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人居环境生态化相结合,把国内外人居环境生态化前沿理论与社会经济相对滞后的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生态化相结合,针对黄土高原一个典型地貌区,来探讨脆弱生态环境条件下的人居环境生态规划方法。②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和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依据,建构了以区域、城镇、社区和建筑为纵坐标,以自然、社会、经济、人居系统为横坐标的研究框架和生态化综合评价体系,这种将不同层次的人类住区及其自然、社会、经济、人居系统纳入统一研究体系的综合融贯思路,与较为孤立的研究某一层面的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有所不同的。③在分析黄土高原沟壑区城镇体系组织结构、人口空间迁居与自然地理单元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黄土塬单元”为“人居环境生态化建设协调单元”的构想和相应的生态整体规划方法。④综合运用土地适宜度、土壤侵蚀敏感性和土地承载力等生态评价方法,对人居环境协调单元生态系统垂直生态过程进行了量化分析,建构了不同类型人居环境协调单元生态功能区划,从而为人居环境协调单元未来的土地利用方式、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空间布局和人口空间分布提供了依据。同时运用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底”原理对人居环境协调单元生态系统水平生态过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人居环境协调单元物质环境生态整体规划模式。⑤在总结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保持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人居环境协调单元的生态支持系统概念,即塬面和沟壑小流域生态支持系统,从功能关系上明确了在人居环境规划中各类由人工参与和经营的绿地、水域的定位,明确了人工物质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共生互补关系,将长期笼统的“人化自然”空间概念内容具体化,从而在建筑科学与水土保持学之间架起了一座融贯研究和协同进化的桥梁,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提供了能与自然生态环境建立动态联系的操作支点和工作对象。
张燕[7]2008年在《基于GIS的小城镇生态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得到了迅猛发展。然而,在小城镇建设取得显着成绩的同时,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小城镇进步发展的瓶颈。小城镇生态规划就是基于以上现实而提出的。它旨在制定小城镇生态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指导小城镇经济建设和环境资源开发利用,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良性的生态循环,实现小城镇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小城镇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本文基于小城镇生态规划的相关理论,运用生态因子学和景观生态学方法,采用GIS技术,对朝阳县新县城区进行景观格局分析、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并对朝阳县县域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计算以及功能区划,对朝阳县的生态规划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探讨,同时探索一种建立在GIS软件平台上的小城镇生态规划方法。经研究分析得出:朝阳县新县城的发展方向应沿大凌河两岸东西向发展;规划中应多开辟绿化生态廊道,减轻人工建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县域的生态功能区划分为山区生态保护区、丘陵生态保育区和平原生态协调区,各分区有不同的生态建设目标和调控对策。本研究将GIS技术应用于小城镇生态规划中,为朝阳县的生态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同时在技术方法尤其是地理空间分析与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的结合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研究具有方法论借鉴意义;另外通过研究实例,对北方类似的小城镇生态规划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田宇鸣[8]2007年在《城市化过程中小城镇生态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施城市化战略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然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在促进了小城镇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急剧推进的城市化过程中,如何有效解决小城镇生态环境问题,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生态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生态规划是确保小城镇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实现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论文对城市化过程中小城镇生态规划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初步研究,具体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讨:1)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分析了城市化过程中小城镇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特征,指出城市化与小城镇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并通过实践调查、理论分析,阐明了苏州高新区内小城镇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实质与原因,指出在小城镇尺度上展开生态规划是必要的。2)分析了小城镇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通过辨析得出影响小城镇生态规划的不确定因素主要来自小城镇自身发展、生态规划本身以及外部环境的边界效应叁方面。3)探讨了基于不确定性的小城镇生态规划的功能、目标、研究方法和内容,指出在小城镇生态规划过程中要重点考虑外部环境引起的不确定性。4)选择苏州高新区正处于城市化发展中的典型小城镇——浒墅关镇展开生态规划实践研究。首先,确定了浒墅关镇生态规划的内容与技术路线;其次,在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辨析浒墅关镇的生态功能,并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进行差距分析,确定浒墅关镇生态规划的目标与重点内容;最后,在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上重点对浒墅关镇生态经济发展、生态人居建设、生态中心镇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具体规划。
许菊芬[9]2007年在《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初探》文中研究表明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所在地区范围内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中心,发挥着该地区范围内中心城市的作用。“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镇”,是当前指导我国城市建设的基本方针,在此形势下小城镇得到迅速发展。然而与大中城市相比,我国小城镇普遍存在一种观点,即是小城镇的发展就是要搞好经济建设,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极大地破坏了小城镇固有的环境优势,小城镇变成了“小尘镇”。使原本良好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因此,小城镇环境建设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以避免重蹈一些大中城市的覆辙。可以看出,对小城镇绿地系统进行研究显得尤为必要。目前,小城镇绿地系统建设仍旧沿用大中城市的做法,这种盲目的模仿甚至照搬照抄,影响了小城镇绿地建设的健康发展,也使得小城镇发展失去了自身的特色。早在60年代,美国风景规划设计师麦克哈格就提出:“理想地讲,城市地区最好有两种系统,一个是按自然的演变过程保护的开放空间系统,一个是城市发展的系统,要是这两种系统结合在一起的话,就可以为全体居民提供满意的开放空间”。而处在区域大环境中的“小”城镇,其合理的城市规模,优越的生态基础等优势条件,使其完全有条件实现这一目标的。正是基于此,本论文开始探讨适合小城镇自身的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本论文拟应用城市规划学、生态景观学、反规划等若干理论作指导,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以大中城市为参照,从小城镇的特点及其小城镇规划布局的特点为研究起点,并分析探讨小城镇绿地系统的特征,重点分析了小城镇绿地系统自身区别于大中城市的一些特点。探讨小城镇绿地系统特征的同时,也分析总结当前小城镇绿地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经过对小城镇特征的分析、小城镇绿地系统特征的分析以及当前小城镇绿地建设存在的问题的总结,笔者尝试着对小城镇的绿地系统规划理论进行理论与方法研究,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小城镇绿地分类研究、小城镇绿地指标研究,小城镇绿地布局结构研究。现代城市绿地系统已经走过了游憩观赏阶段,进入了营造、改善城市环境及满足景观效应双重的阶段,而大区域环境绿地的建设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在宏观区域大环境上。小城镇只是区域规划中的一个点,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绿色小城镇”,就必须将小城镇置于区域绿地系统规划之中加以考虑和认识,本论文在探索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理论时也重点讨论了区域大环境规划这一思想,并尝试应用于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中,拓展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研究领域。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文献综述部分对一些基本概念作简单的诠释,并简要的回顾了国内外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历程,介绍了一些重大的理论与成功案例。总结了国内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和国内外小城镇绿地建设情况,重点总结我国小城镇绿化建设及其绿地系统规划的情况。第二个部分:引言部分提出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及研究方法等。第叁个部分:小城镇及其规划布局的特征简要介绍了当前我国小城镇的内涵、类型、功能特征、发展情况等。重点分析小城镇规划布局的特点,并总结当前我国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第四个部分:小城镇绿地系统及小城镇绿地系统地特征简要阐述小城镇绿地系统的主要功能。重点探讨分析小城镇绿地系统的特征,并总结小城镇传统绿地系统规划存在的弊病。第五个部分: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理论研究全文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部分。根据小城镇自身的特点及其小城镇绿地系统的特点,结合现有的规划理论,探讨适合小城镇自身的绿地系统规划理论。第六个部分:结语
焦胜[10]2004年在《基于复杂性理论的城市生态规划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文中研究指明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变量众多的动态开放大系统,由此带来的各种复杂性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规划作为针对城市环境问题的宏观控制性规划,是城市规划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对城市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传统的城市规划方法和数学规划方法在规划本身以及规划方法上的缺陷,难以解决这些问题。基于这一原因,将复杂性理论引入城市生态规划研究中,相对“规划的理论”和“规划中的理论”,将城市生态规划的复杂性划分为“规划的复杂性”和“规划中的复杂性”两种类型。对目前研究较少的“规划的复杂性”,引入不确定性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弹性规划”的概念,将城市生态规划目标和城市生态规划方案不确定化。论文就以下5个方面进行了专项研究:(1)基于复杂性理论和不确定性方法的城市生态“弹性”指标体系研究及生态功能分区研究;(2)宏观景观调控理论在城市生态系统生态平衡机制中的应用研究;(3)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城市资源与环境系统协调控制模型体系的研究;(4)模糊细胞自动机(CA)模型在城市人口发展规划中的应用研究;(5)基于多目标灰色决策模型的生态小区中水回用规划研究。 第一,针对“规划的复杂性”,将不确定性方法引入作为城市生态规划核心内容之一的城市生态功能分区。在对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辨识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生态“弹性”指标体系,在弹性范围以及时空尺度上灵活处理,减少了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不确定性,提高规划成果的可操作性,并以红壤丘陵区的典型区域长沙市为例,进行了相关研究。 第二,城市生态系统生态平衡机制受外部影响后在空间上呈现复杂性的变化,且目前的研究只强调城市生态系统的垂直自然过程,而忽视了水平生态过程。笔者将景观生态学中的宏观景观调控理论运用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机制保护,并运用景观复杂性模型中的空间生态系统模型,以具有地形梯度的景观中氮的物质循环为例,探讨了城市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模拟的方法。此外,对城市滨水生态保护区提出了生态平衡机制保护的主要策略。 第叁,鉴于传统城市模型总量预测方法的局限性,运用协同和耗散结构理论建立了非线性的城市资源环境系统的协调控制模型体系,并将模型运用于湖南省的垃圾总量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并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 第四,采用模糊数学方法,把生态环境因素作为制约城市人口发展的约束条件,将其考虑到细胞自动机(CA)模型的转换规则中,对城市或区域的人口发展规律进行
参考文献:
[1]. 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在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实践[D]. 陈晓明. 华南理工大学. 2011
[2]. 基于生态理念下小城镇规划研究[D]. 韦德锋. 河北农业大学. 2012
[3]. 绵阳市街子乡生态文明示范镇规划研究[D]. 彭雷. 西南科技大学. 2015
[4]. 小城镇水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研究[D]. 孙洁. 中央美术学院. 2011
[5]. 小城镇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D]. 奚莎莎. 沈阳建筑大学. 2012
[6]. 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生态化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研究[D]. 于汉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
[7]. 基于GIS的小城镇生态规划研究[D]. 张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8]. 城市化过程中小城镇生态规划研究[D]. 田宇鸣. 苏州科技学院. 2007
[9]. 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初探[D]. 许菊芬. 西南大学. 2007
[10]. 基于复杂性理论的城市生态规划研究的理论与方法[D]. 焦胜. 湖南大学. 2004
标签:生物学论文;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论文; 小城镇论文; 生态系统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城镇体系规划论文; 景观生态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