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对浙江省S305省道桐庐段2016年路面大中修工程中水稳就地再生碎石基层的应用进行了介绍。通过简单的介绍,发现与传统的挖除重建工艺相比,采用水稳再生技术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由于它对原有路面材料充分的利用,节约了大量的资源,减少了废弃物的堆放,是一项即低碳又环保的路面维修工艺技术。
关键词:水稳就地再生;路面大修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路建设得到了高速发展,其路面结构又以沥青路面为主。随着公路交通量的增加、汽车轴载的加大以及渠化交通的形成,超载、重载也越来越突出,路面病害越来越严重。路面大修是解决路面病害最常用的一些办法,如何在减少自然资源的情况下,保质保量的做好路面大修是现在工程建设者们考虑的一个问题。
1工程概况
浙江省S305(23省道)富衢线桐庐段起于杭州市桐庐县江南镇窄溪,起点桩号K35+882,终点桩号K67+517,路线全长31.64公里。该道路建成通车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增长,交通量增长非常迅速,该道路路面有不同程度的破损, 已严重影响行车的安全性与舒适性。自2006年以来公路养护部门根据需要逐年逐段的对其进行了路面大中修。根据《杭州市2016年普通国省道干线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计划表》,确定对道路部分路段进行大中修处理。其中K58+450-K59+670路段采用水稳就地再生碎石基层进行大修处理。
2水稳就地再生碎石基层
水稳就地再生碎石基层技术是利用专用再生机械在现场将原有路面水稳基层铣刨、破碎,根据需要添加新料,在常温下与水泥拌和压实成型后,重新成为路面基层的整套工艺。
就地再生由专用再生机械实现,其主要为一个铣刨设备和一个拌和腔。在铣刨原路面材料的同时,可以通过专门设计的喷洒嘴将水喷洒到拌和腔直接进行拌和(如图所示)。水泥需事先撒布在再生机前的路面上。再生机将水泥、旧路面材料、其它添加材料和水一次性拌和。计算机根据再生的宽度、工作深度、工作速度及材料的密度控制拌和水量。再生机过后,再使用整平设备及碾压设备完成最终工艺。
水稳就地再生原理
3施工流程
3.1配合比设计
3.1.1为保证混合料的代表性和均匀性,采用铣刨机在现场不同路段进行铣刨取样。
3.1.2水泥稳定再生的混合料设计方法与普通水泥稳定料材料设计方法类似,但由于铣刨料性能受旧路制约,又存在许多不同的方面,在进行再生混合料设计时,应至少选择2种级配以上比选方案,通过一系列性能测试结果,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并结合经济性、施工方便性等因素综合比较,确定最终设计配合比方案。
3.1.3在完成设计配比后可进行试验路段施工最终确定施工配合比。
3.2完成所有试验后可进行最后的施工阶段
3.2.1在原路面基层上根据试验配合比要求均匀撒布水泥及碎石新料(需要时)。
3.2.2利用就地再生设备现场将原有路面材料破碎,同时将水泥、新料(需要时)和水共同拌和。
3.2.3使用压路机静压一遍,再使用平地机整平,最后进行终压。
3.2.4按普通水泥稳定基层要求进行洒水养护。
水泥就地再生施工工艺原理
4 水稳就地再生基层的特点
4.1水稳就地再生是以水泥为添加剂的再生混合料,即在粉碎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中掺入适量的水泥、碎石新料(需要时)和水,经过拌和、整型、压实和养生后,形成一种强度和耐久性符合规定要求的材料,水泥稳定再生混合料虽然形成一种新型的复合材料,但其与水泥稳定碎石有很多相似之处,在广义上也属于水泥稳定类材料的范畴。
4.2水稳就地再生基层使用广泛,有现成的标准试验方法和规范,易于为工程行业的人员所接受;与新浇筑水泥稳定基层相比,价格低廉、节约自然资源、更加环保。
4.3水泥稳定类材料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收缩裂缝,所以在施工中要控制好水泥用量,最好不要超过6%;施工完成后需要封闭交通进行养生,早期开放交通会损坏结构层。
4.4施工工艺简单方便,水稳就地再生基层施工时所有设备都在现场同时操作一气合成,不需要多个场地作业,也不需要更多的工人。
5结束语
通过对S305省道桐庐段2016年路面大修工程中水稳就地再生碎石基层应用的简单介绍,我们发现:
5.1在经济效益上,我们节省了两笔费用,铣刨材料的运输费和处置费用、新石料的采购费用。
5.2在社会效益上,路面铣刨料再利用可以就地取材,施工所需要和使用的原材料都已在公路上了,因此对开山取石的需求量大大减少,有效地保护了自然资源。同时该工艺采用的是对道路实现了非开挖施工,道路施工周期短,通过一次作业就能实现对老路的维修,施工组织简便,对交通干扰小,而且尤适用于大交通量、不中断交通施工的道路。
5.3由于水稳就地再生技术,在节能、环保等方面的特点,使得其使用成本与传统维修方法相比,可以明显减少造价,是一种经济型低炭环保的路面维修工艺。
参考文献: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
[2]《公路水泥碎石基层振动成型法施工技术规范》(DB 33/T836-2011)
论文作者:叶建塘,陈华,林金红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7
标签:路面论文; 水泥论文; 基层论文; 碎石论文; 桐庐论文; 材料论文; 稳定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