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正反双向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有制论文,正反论文,双向论文,形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是十五大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对此,探讨的文章已很多。本文试从正反双向意义上谈几点认识,以求对其时代价值的深入理解。
一、两个价值取向的统一
寻找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其价值取向是一个还是两个,这是在学习讨论中有人提出的问题之一。具体说来就是:它仅仅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还是也包括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需要?持单一价值取向的观点认为:发展生产力是唯一价值取向,因为发展了生产力,也就增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力,所以不必再加上一个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方面的考虑。但另一种观点认为:仅仅讲生产力因素,会动摇对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努力寻找”本身。因为事实上就存在着一种质难:如果说私有制能适应市场经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那么,为什么还要费劲地寻找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呢?
对上述两种观点作比较,可进一步作如下分析:促进生产力发展确实是任何所有制方面的改革要坚持的根本的价值取向,忘记了这一点就是忘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常识。但当我们具体说到寻找公有制实现形式这一任务时,仅从生产力上讲就是不够完整的。因为,从理论上讲,历史唯物主义在承认生产力基础地位的同时,并不否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包括对所有制改革和实现形式的某种选择与导向作用。从实践主讲,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要致力于自己社会经济基础的稳定和发展,都要寻求生产力发展同自身经济基础的统一。十五大报告讲得清楚:“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为此,搞好公有制经济,就既是我们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了。试想,如果国民经济的命脉不由国家控制,如果国有经济不能在一些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具有必要的控制力,那么,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政治稳定能有保证吗?其实,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其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也都对若干关系国计民生的经济领域保持种种形式的控制。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有自己特有的国情,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任务,不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就没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也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由此,应当说,这一历史任务本身,是经济和政治两方面价值取向的统一。
二、学人之长,为我所用
要努力寻找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也就是要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这个任务的可行性怎样,也存在着不同看法。否定的观点,如美国的布热津斯基在《大失败》一书中认为:中国可以实现现代化,但即使名称叫社会主义,而实质内容却已是完全资本主义化了。这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和公有制根本不相容,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必然是公有制的衰亡。这种把公有制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方法,是过去对社会主义的传统僵化观念理解的必然结果。邓小平所理解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立国之本不能变,但资本主义创造出的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好东西都要学。其道理很简单:把对手的好东西学来,变成我的本领,增强我的国力,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何不好?邓小平的思想方法是辩证的,他能在对立中看到统一。其实,社会主义的对手早已吸取了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的许多好东西:国家干预经济、宏观上要有计划、以立法形式保护劳动者起码的生存发展条件,等等。资本主义的上述变革与立法,用西方一些思想家自己的话来说,是使资本主义在未改变其基本所有制性质的前提下,把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变为一种有控制的资本主义。这是否也可说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在其实现形式上的调整变化呢?我们看到,这种变化也是两个价值取向:既要发展生产力,也要与其社会制度的巩固相统一。资本主义的上述变革是其在二战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在,该我们抛弃一切作茧自缚的观念,放开手脚干了,中国十几年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我们也能够干好的铁证。
三、艰难曲折中孕含着新生
许多人对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前景信心不足,因为,从现象上看,中国国有经济的相对比重在降低,中国国有企业的日子普遍不好过,难道公有制真的是无望了吗?不,从本质上看,中国的整个改革进程,一直在为搞好国有经济寻求和积蓄条件,国有经济本身也一直处于积极的调整和发展中,应当从以下意义上理解公有制经济的调整和发展:
1、公有制经济在多种经济成分中占的比例, 应当与一定的生产条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为此,过去的一大二公体制必须调整,一直调整到最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比例程度。当前的“抓大放小”,就是调整的具体实施。昔日的人民公社曾退到“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其实并未退到位,真正退到位的是后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退实际是对过去盲目冒进的纠偏。所以,虽然调整中的“放小”似乎是公有制在退,但从本质的意义上看,应当说是以退为进。事实上也是,通过“放小”我们收回了资金、精练了队伍;通过“抓大”我们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
2、国有企业在现阶段日子普遍比较艰难是事实, 但在此艰难中要看到其孕含着“根本转变的条件”:第一,企业的外部环境(市场经济体制)在逐步完善中;第二,国有企业的转机建制在一步步进展中;第三,国有企业职工对市场竞争条件下下岗转岗的心理承受能力逐步形成和成熟中;第四,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机制在探索中,办法越来越多,路子越来越宽;第五,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市场意识、竞争能力也在迅速增长中。
四、“公有资本论”,中国改革实践的呼唤
如果说,昔日马克思写的《资本论》是“私有资本论”,即对私有资本的产生、发展及历史趋向的考察研究,那么,今日中国的改革开放则是要续写“公有资本论”,即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资本的产生、发展及历史趋向。马克思时代没有公有资本,也没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马克思当然也就不会想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还要利用市场和资本。十五大报告中已明文出现了“公有资本”概念:“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在这里,公有资本的内涵就是指国家和集体所拥有的那部分资本。公有资本与昔日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公有资金不同。资金仅是一定价值量的表现,而资本则是以增值为唯一目的的资金。我们今天对国有企业实行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其质的含义就在于要把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厂(其职能实为政府的经济部门)改造成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代企业。这种现代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其中的公有资本与私有资本一样,都是市场中独立的运动主体,其在市场中的运行规则也与私有资本一样,但它的社会含义和未来方向却与资本主义的私有资本不同,因为它代表的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公有制经济成份。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任务之一就是要探索和实现公有资本在与多种经济成份共存中的积极意义和主导作用。
如果上述看法成立,那么可否说:昔日古典自由资本主义的成功是私有资本为主导的成功;现代资本主义的成功是资本主义国家干预下垄断资本为主导的成功;今日中国要探索的则是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公有资本为主导的成功。无疑,它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一批各种各样的人才;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人才,企业家人才,技术开发与应用者等等。中国十几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效果表明,这方面的机制和有关人才都在不断的成长中。
无需讳言,现在的一些混合经济在经营效用上是公有资本搭了私有资本的车,这是目前解决公有资本的所有者缺位、经营欠佳等问题的办法之一,但是,未来的发展则是要塑造一套成功的公有资本经营管理机制。公有资本的历史使命,应当是对私有资本的积极扬弃。商品、货币、资本在人类文明发展中起过如此巨大的作用,它的未来应当是被扬弃,而不是被简单消灭。扬弃后的资本——公有资本——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新方向,它应当更具有生机,但它不一定要消灭一切异己。正如一种新的生物物种的出现,虽然代表着进化发展的新方向,领导着新潮流,但又并不完全消灭先前的旧物种,而是在与先前物种的竞争中保持着某种生态平衡。公有资本是否也应当是在与非公有资本的竞争中激励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呢?答案应当用辩证的思想方法去寻求。过去那种总要用一种新事物来消灭一切旧事物的观念,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辩证法,也不符合科学史,应当说是一种形而上学。因为,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现实多样性正是过去各个历史发展环节的历时性遗留的缩影。也许生态平衡观念,不仅适用于自然界,而且也适用于社会生活。发展并不应当表现为一刀切、清一色的新陈代谢,而是“一”与“多”的并存,是主导者的易位。总结我们已往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科学地看待现阶段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问题,实事求是地把握公有制经济与其它经济成份的辩证关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须,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性要求。中国的改革呼唤着“公有资本论”历史新篇章的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