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严晨中医诊所 200000
随着社会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空气污染日益严重,加之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压力不断增大,各类肿瘤的发生率明显上升,肿瘤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类别之一。相关数据表明,我国肺癌、胃癌、肝癌等肿瘤的发病率、增长率均居世界前列、甚或世界首位。尽管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技术均有了长足的进步,包括基因检测筛查和分子靶向治疗等手段也让临床医务工作者看到了肿瘤治疗新的希望和方向,但就整体而言,临床肿瘤治疗的效果包括生存期限、生存质量等仍甚不理想。因此,肿瘤病的临床治疗仍面临许多问题,有许多困难和课题亟待解决。
祖国传统医学对肿瘤病很早就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并从血瘀、痰阻、邪毒等不同方面阐述了肿瘤病的病因病机、发展规律及临床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沈依功教授作为上海沈氏女科第十九代嫡派传人,在继承六百年家学源流的基础上,勤求古训、博采众长,积五十年中医临床工作之丰富经验,对肿瘤病的中医诊治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心得体会。笔者作为沈氏女科第二十代学术思想继承人,跟随沈老临证已近二十载,现试将沈老临床中医诊治肿瘤病之学术经验作一初步梳理和总结,以飨同道。不足之处,难免以管窥豹、挂一漏万,尚望同仁贤达不吝指正。
一、肿瘤病诊治应从整体着眼,标本兼顾。
肿瘤之为病,局部症状突出,以占位、疼痛、压迫、破溃、出血及扩散、转移等为显,故其临证思路往往局限于治疗局部癌瘤,以抗癌消瘤为第一要务;殊不知古语有云:“邪气盛为实,精气夺则虚”,肿瘤无论良性、恶性,就其本身而言,均属邪实,然则随病情进展,肿瘤闭阻经络、耗伤气血、逆转阴阳,以致由实转虚,而成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局面。因此,肿瘤病的临床诊治切忌只重局部、不及其它,而应以中医特有的整体观念为指导,在抗癌消瘤的基础上,进一步着重于阴阳、气血、脏腑、经络、身心的整体调治,兼顾标本,以达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自身抗病抑瘤能力、防止癌瘤复发转移、减轻病痛以及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限的目的。
二、肿瘤病在诊治的全过程中都应注重顾护脾胃正气。
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均需依靠脾胃运化饮食水谷、吸收输布其中所含的精微物质,才能各自维持本身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转。而对于肿瘤病人而言,只有脾胃运化功能健旺,气血生化不至匮乏,身体之正气才能得以不断补充,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自身抗病抑瘤能力、防止癌瘤复发转移等肿瘤治疗的远景预期才有实现的可能。脾胃功能正常与否事关肿瘤病情发展变化之顺逆,其重要性不容低估。诚如古人所云:“得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此外,肿瘤病的中药治疗其吸收起效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依赖于脾胃运化功能的正常发挥。故而,无论肿瘤病属于哪一种类、抑或处于何种阶段,在其治疗过程中始终应注意顾护脾胃正气,调补脾胃功能。
三、肿瘤的整体调治应以“攻、补、调、导”为基本原则。
总体而言,肿瘤实邪之形成,或因气滞血瘀、或由痰凝湿浊、亦有邪毒寒结等;而正气不足为肿瘤生长发展创造了条件,癌瘤的发展又加剧了元气精血的耗损。全身虚损与局部肿瘤增长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在诊疗过程中,须掌握肿瘤发病机理“局部为实、整体为虚”的共性。因此,肿瘤病的整体调治应掌握“攻、补、调、导”四大基本原则。
(1)、攻局部之实:
肿瘤为实邪,需用攻法治之。针对气滞、血瘀、痰凝、湿浊、邪毒、寒结等病机,采用理气、祛瘀、涤痰、除湿、清热、解毒、温阳、散寒、软坚、散结、消肿等法辨证择用治之。
(2)、补整体之虚:
恶性肿瘤随症情发展,耗气伤津,损伤正气,故需用各类补益中药扶正固本、强身保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癌抑癌能力,总称“扶正”。其中首重健脾,上文已有详论,不另赘述;此外则尤以补肾为要。因人体抗病的正气虽生化于脾,而根源于肾。
(3)、调全身阴阳:
正常人体保持阴阳相互协调的动态平衡,是谓健康。当平衡一旦遭到破坏,导致阴阳偏盛偏衰,就会引发疾病。因此,根据病情及时进行调整至关重要。调治阴阳应注意标本逆从、寒热盛衰,目的是要使整体阴阳恢复正常协调的动态平衡。
(4)、导病态心理:
人的思想情志等心理活动与机体的生理、病理密切相关,对疾病的发展、预后有重大影响。肿瘤患者大多忧愁抑郁,甚至消极悲观,丧失治疗信心。医者应从医理上劝慰开导,多方鼓励,增强病人意志、树立信心,使之主动配合治疗,从而调动患者机体积极因素,提高疗效。
例案:
(一)沈某某,男,65岁。
初诊:结肠癌术后,就诊时已行12次化疗,西医嘱按时定期复查,至门诊要求中医调治。当时见乏力纳少、时有恶心,食后脘胀、便不成形,饮食不慎则便多溏薄;口苦时干,心烦急躁,寐差多梦;脉细弦,舌红边有齿痕,苔薄黄。拟调治肝脾为先。
方药:焦神曲10g 内金15g 陈皮10g 佛手10g
莱菔子10g 白术15g 茯苓30g 补骨脂10g
黄芩10g 白芍10g 竹叶10g 夏枯草10g
丹参30g 茯神30g 夜交藤30g 焦麦芽10g
焦山楂10g 七剂,每日一剂,嘱饭后服药。
二诊:服药一周,胃纳已开,体力渐复,便已成形,寐安梦减,原方去菔子、补骨脂、竹叶,加生地10g、山萸肉15g、白花蛇舌草15g,续服14剂,每日一剂,服法同前。
三诊:诸症显减,纳寐正常,体力亦复。复诊见脉细,舌稍红、边有齿痕,苔薄黄。治拟扶正达邪。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方药:山萸肉15g 黄精30g 灵芝20g 生地10g
仙鹤草30g 黄芩10g 佛手10g 丹参30g
女贞子15g 白英30g 龙葵30g 生芪15g
陈皮10g 白花蛇舌草30g 再进十四剂,每日一剂,服法同前。
嗣后依据三诊方药随症适当加减,患者坚持服药五年后停用中药治疗。随访至今,诸症皆未反复,自觉良好。西医定期复查,一切正常。
(二)肖某某,女,40岁。
初诊:单侧乳腺导管癌术后,就诊时正行化疗,要求协同中药调治。当时精神萎靡、情绪低落,面色㿠白,少气懒言,纳呆恶心;心烦易怒,寐差失眠;脉细,舌稍红、边有齿痕,苔少薄黄。拟先调治中州,辅以开导鼓励,使其面对现实、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为法。
方药:焦神曲10g 内金15g 陈皮10g 佛手10g
焦麦芽10g 茯苓15g 黄精15g 莱菔子15g
焦山楂10g 白芍10g 黄芩10g 旋复花(包)15g 七剂,每日一剂。
二诊:服药一周,胃纳稍开,恶心亦减,余症如旧,无明显变化。原方加柴胡10g、夏枯草10g、丹参30g、合欢皮30g,续服14剂,每日一剂;并嘱亲属多予关心体贴、安抚宽慰。
三诊:胃纳已开,精神亦振,唯化疗过程中仍感纳少寐差。予二诊方药去旋复花、莱菔子,加柏子仁30g,再进十四剂,每日一剂。
四诊:化疗六次疗程皆已结束,纳寐皆可,自诉时有口干心烦;脉细小弦,舌红、边有齿痕,苔薄黄。治拟扶正达邪。
方药:莲子心10g 黄精30g 灵芝15g 麦冬30g
女贞子15g 陈皮10g 柴胡10g 白芍10g
夏枯草15g 白英30g 党参15g 白花蛇舌草30g 续服十四剂,每日一剂。
五诊:随症加减调整,继续服用中药至今已三年余,现诸症皆退,纳健寐安,自觉精神体力已恢复,与术前无异,西医按时复查一切正常。目前仍在继续治疗中。
(三)李某某,男,52岁。
初诊:食道癌术后,就诊时化疗已全部完成,当时自感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动则尤甚;纳差恶心,食后脘胀,嗳气频频;心烦寐少,口干欲饮;脉细小弦,舌红、边有齿痕,苔少薄黄。拟调治心脾气血。
方药:五味子10g 白术10g 黄精15g 麦冬30g
女贞子15g 灵芝15g 陈皮10g 内金15g
莱菔子15g 佛手10g 芦根15g 黄芩10g
莲子心10g 丹参30g 柏子仁30g 七剂,每日一剂。
二诊:药后精神稍振,脘胀减轻,余症如旧。原方加焦三仙各10g,改黄精30g、佛手15g、芦根30g,再服七剂。
三诊:纳谷已香,精神亦振;仍见嗳气寐差、时有心烦;脉细,舌红、边有齿痕,苔薄黄。二诊方药去三仙、白术,加仙鹤草30g、合欢皮30g,改莱菔子30g,更进十四剂,每日一剂。
四诊:患者复诊,诸症皆减,纳可寐安,多食则胀,舌脉如前。治拟前法出入、巩固疗效。
方药:女贞子15g 生芪15g 黄精30g 灵芝20g
莱菔子10g 陈皮10g 内金15g 佛手10g
仙鹤草30g 龙葵30g 白花蛇舌草30g 十四剂,每日一剂。
嗣后以四诊方药为基础,随症加减继续调治,至今已近二年,西医按时定期复查,情况良好,与初诊时相较已判若两人。
按语:
以上三例患者,肿瘤病位互不相同,症状表现亦各有差异。然则其病机总体而言同属“本虚标实”,局部之肿瘤邪实与气血津液的亏耗同时并存。因此治疗上须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以“攻补兼施、扶正达邪”为共同的治疗总则,以清热抗癌之品去其实,用益气扶正之类补其虚,使正虚与邪实二者兼顾,不致偏废;在此基础上根据病家具体情况或清心去火、或滋阴养血、或理气柔肝,以纠正阴阳之偏失、疏导情志之悲郁;与此同时不忘健运中州、和胃开纳,令气血生化源泉不绝,既促体虚之恢复,亦助正气之抗邪。通过攻、补、调、导诸般措施相互配合,使攻毒而不伤正、固本而不助邪,最终达到邪消正复、病情改善稳定的效果和目的。
作者简介:沈劼,上海严晨中医诊所;职称:主治医师
论文作者:沈劼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2
标签:肿瘤论文; 方药论文; 莱菔论文; 脾胃论文; 陈皮论文; 佛手论文; 正气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