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抗战精神新思考
文/郭武轲
1931 年至1945 年,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14 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华民族为了战争的胜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做出了重大的牺牲,并形成了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为核心的抗战精神。在抗战当中,河南省厥功至伟、牺牲惨重,在中原崛起战略大背景下,重温河南抗战史,以史为鉴,为凝聚力量实现河南振兴、中原崛起提供精神支柱。
本文提出的评价过程评价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在评价期间将回答的评价问题;第二,回答这些问题所需的信息;第三,如何收集信息,特别是信息的来源和收集工具或方法;第四,说明分析数据的方法ED或合成为有意义的结果;第五,规划将作为评价结果采取的行动。基本上,在这个阶段完成的计划是对第一阶段回答的问题的进一步阐述。在完成此步骤时,计划应该足够具体和详细,以便为进行整个评估提供指导。
一、河南抗战史中凝集了具有鲜明河南特色的抗战精神
(一)爱国爱乡的壮志情怀
河南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贯穿抗日战争全过程。始自1931 年东北沦陷,到1937 年卢沟桥事变,这一阶段是抗日救亡运动的酝酿和发展阶段,主要参与者是爱国大中学生,如1931 年9 月27 日,开封34 所中等以上学校代表集会,决议正式成立开封各校反日救国联合会,并以“准备对日作战,执戈御侮”为宗旨。1935 年12 月,开封等地学生为响应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再次举行游行示威活动,向政府施压,他们通过卧轨等方式,中断陇海铁路运输,震动全国。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河南各界民众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从而使抗日救亡运动达到高潮。尤其是豫北告急之后,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无论知识分子还是家庭主妇,都以不同的方式加入到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彰显了作为河南人爱国爱乡的壮志情怀。开封作为当时河南省的政治文化中心,1937 年9 月,河南省委重建。在中共河南省委的领导下,开封的抗日救亡运动更是开展得如火如荼。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组织团体进行宣讲。具有代表性的团体是1937 年11 月,在中共河南省委的指导之下,由河南大学教授范文澜等人主办的“河南大学抗敌工作训练班”(简称抗训班),第一届抗训班招收了200 多名流亡学生作为学员,旨在培养抗日骨干力量,12 月下旬因为敌军轰炸提前结束了抗训班的学习,一部分学员北上延安,另有70 余名学员在范文澜的带领之下到河南各地进行抗日宣传,将救亡运动推向全省。第二,进行文艺宣传。上海沦陷后,上海话剧界救亡协会成员陆续来河南做救亡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剧目给河南青年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河南的许多学生也以文艺演出的形式积极地开展抗日宣传。据不完全统计,抗战初期,以话剧、歌咏队、演出队命名的河南救亡团体即达50 多个。河南抗日救亡运动声势浩大,从省会到乡野,不同出身、不同党派、不同性别的人们都投入到了抗日救亡运动中来。
(二)不畏强暴的高贵品格
日本侵略者给河南人民带来了极其严重的伤害,军事方面大开杀戒,甚至不惜使用一战后禁用的化学武器,如日军就曾在潢川使用化学武器,守军在没有任何防护设备的情况之下,依然坚守阵地,据战后善后救济总署河南公署粗略统计,战后河南省人口减少620 万,房屋损毁156 万间,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被日本侵略军屠杀或焚烧的。在经济方面也给人民造成了极重的负担,大量掠夺物资、扩大税种、拉夫抓丁。不堪忍受做牛做马的命运,河南人民开始奋起反抗。反抗的形式有三种:第一,群众自发反抗。全省各地群众组织武装力量,对日本侵略者进行反抗,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人称“民间抗日司令”的陕县籍颜芝兰,1944 年5 月,日军侵扰陕县,在乡隐居的颜芝兰和王道正联手,组织了一支600 余人的抗日游击队,这支群众武装多次打退日军的进攻,日军视其为仇雠。第二,参加八路军、新四军。河南人民为八路军和新四军输送子弟兵10 余万人,其中2 万余人为国捐躯。沁阳籍战士宋学义在河北易县反“扫荡”战斗中,和其他4 名战友担任后卫任务,把日军引上了狼牙山,在完成牵制敌人的任务后,五位壮士为了不当俘虏,大无畏地从狼牙山山顶跳下,人称“狼牙山五壮士”,这些将士们不畏强暴的高贵品格,足可惊天地泣鬼神。第三,参加国民党军队。壮士出川为大多数中国人所知,但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据国民党方面统计,河南在全面抗战期间,被征召成为壮丁的人数多达189 万,仅次于四川,是全国第二大兵源地。国民党军队中,河南籍官兵有打响全面抗战第一枪的29 军219 团3 营营长固始籍金振中、在台儿庄大捷武汉保卫战等战役中屡见奇功的30军军长尉氏籍黄樵松、为抗战殚精竭虑病逝于前线的59 军军长项城籍黄维纲等义士,他们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同样应当彪炳史册。
(三)砥砺前行的道德情操
河南军民为抗战胜利付出了重大牺牲,1942 年由于黄河水泛滥给河南带来了史无前例的蝗旱灾害,尽管河南遭遇日军肆虐,又承受了花园口决堤这样的巨灾,但是其为抗战胜利所作的贡献永载史册。河南人民积极开展生产自救运动,征粮数量居全国第一。1941 年,由于法币贬值,当局将田赋征收现金改为征收实物,仅有半壁河山的河南,当年征粮533万石;即使1942 年、1943 年这样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之年,当局仍“罄河南之所有,尽贡献于国家”,强行征粮245 万石、305 万石,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支撑。
4.2 产品研发投入不足 产品研发缺乏持续的资金支持,对不同土壤条件犁体适应性、关键部件耐用性、进一步提高整机作业性能等方面没有持续深入的研究;农机企业已形成“行业兴起—模仿抄袭—高速增长—产能过剩”恶性发展模式,导致企业更不愿意进行研发投入,产品更新换代慢,跟不上市场发展需求。
二、新时代河南抗战精神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无法重来,未来可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们要把民族曾经的伤痛化作对历史的深刻思考,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拼搏奋进、自强不息的动力之源。河南抗战精神形成于共御外侮的年代,是凝聚河南人民力量、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不朽丰碑,在新时代,为了实现中原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不能忘却这段烽火硝烟的岁月,仍然需要继承和发扬抗战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此外,抗战期间,河南省许多高校为躲避战乱,相继西迁,在艰苦的岁月中,师生们砥砺前行,弦歌不辍,为河南高等教育的复兴保留了火种。徐州会战后,日本侵略者迅速占领开封,华北之大,已经安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随着开封的战事吃紧,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河南大学南迁,从此河大人颠沛流离,踏上了辗转办学的征程。在战争的硝烟中,从镇平到嵩县,从嵩县到淅川,直到在陕西宝鸡落脚。1944 年5 月16 日,师生们在潭头镇与日军遭遇,设在党村的河南大学理学院仪器室15 间房被日军放火烧毁,书籍、仪器化为灰烬,师生死亡、失踪40 余人。这是河南大学校史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记录。逃离潭头的师生将失去同事、失去学生、失去老师、失去同窗的悲愤深深地掩埋,来不及抚平创伤,便开始积极抢救校产、图书和仪器。当他们风尘仆仆地到达荆紫关时,师生们大多身无余物。1942 年,国民政府教育部考绩,河南大学名列第二,总上课时数为全国第一,1944 年,经教育部综合评估,河南大学被评为国立大学第六名。时任河大教务长的郝象吾先生在《国立河南大学复校纪念碑》的碑文中写道:“值乾坤板荡之际,避地于万山丛中,抱残守缺,勉尽讲习进修之职责,以保存中州学术之一线命脉,可谓风雨如晦。”
自考本科录取的学生成分比较复杂,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差异较大。传统的自考教育教学方式漠视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造成部分学生厌学、多次重复学习及补考、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制约了自考本科教育的快速发展。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基于个性化学习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就成为当前自考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尝试。
(一)将河南抗战精神同中原崛起相统一
新时代,河南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河南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却不是人才强省,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大省,却不是文化强省,并且面临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问题。在中原崛起的大背景下,仍然需要一以贯之地发扬抗战精神,学习革命先烈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在工作中务实创新,敢闯敢拼。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加快航空港建设、自由贸易区建设,为河南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构建开放平台。进一步挖掘河南抗战资源。河南抗战资源丰富,但相较于其他省份,开发保护力度不够,如确山竹沟在抗战史上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位于洛阳的八路军驻洛办事处作为连接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的枢纽,曾向延安和其他根据地输送爱国青年1400 余人,尽管从筹建到撤离只有短短三年半时间,但对于抗战胜利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河南人民知道这些地方的并不多,因此要在大中小学通过历史课、思政课将地方史与大历史相融合,充分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深入开发河南抗战资源,使河南抗战文化成为河南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打造文化品牌。
(二)将河南抗战精神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中,无数志士仁人就是凭借这样的理想和信念,抛头颅洒热血,战胜了军事实力远胜于我的侵略者。在和平年代,尽管没有了血雨腥风,但初心和使命永远不能忘却。学习抗战精神,最重要的是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跨越我们前进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新时代初心和使命应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坚守理想信念。以河南人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联军之所以能够在非人的环境下同日军死战、苦战长达14 年之久,靠的就是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把理想和信念比喻成钙,一个缺乏精神之钙的人,就会思想堕落,坠入深渊,因此在新时代,要完成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就要进一步坚守理想信念。第二,坚守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愿意捐弃前嫌,和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的政党,在新时代,为了实现中原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先辈,把百折不挠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与使命运用于各项事业中去,不能庸碌无为,更不能骑在人民头上。第三,坚守党领导一切。一心向党是抗战精神形成的根本。在新时代,作为党员干部,要做到践行“两个维护”,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实现站在党旗下举起右手面对党旗庄严宣誓的铮铮誓言。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2019 年一般课题“校史资源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实效性研究”(2019-JKGHYB-0029)、 河 南 省2019 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实践项目“口述历史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实效性研究”(2019JGLX033)、河南农业大学2019 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讲好农大故事 传承农大精神研究”(20190311)、河南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基金项目“‘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原文化走出去研究”(KJC2019B1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标签:抗战精神论文; 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