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卢卡奇从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出发,提出了自己的物化理论。他以商品形式的普遍性为切入点,通过对物化现象产生的根源、物化现象的表现形式、物化意识结构等的分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展开批判。其理论旨趣在于通过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克服物化幻相,重建被物化消灭的人。
关键词:卢卡奇;物化理论;商品拜物教
1923 年,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首次提出物化理论的概念,对当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遇到的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其现实意蕴丰厚的哲学内涵促使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中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真正洗礼。因此,想要深入探究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就必须从物化理论形成的背景和理论渊源两个方面着手进行讨论。
一、物化思想产生的渊源
(一)物化思想产生的背景
1889 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标志着第二国际的诞生。但是,很快在 19 世纪末 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第二国际彻底被瓦解,并分化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统一战线,造成国际无产阶级运动进入低潮。全面修正马克思主义的提出,造成第二国际分裂为三个派别。其中,修正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始终站在资本主义的立场,彻底违背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原则与信仰,令各国无产阶级矛盾激增,大大抑制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1917 年 11 月 7 日,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不仅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还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传遍世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当时处于内忧外患的社会主义阵营带来了光明。使全世界最为震撼的是俄国十月革命将广大贫苦的无产阶级期望的社会主义制度变成了现实,并在一定意义上建立了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极大地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促进了全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虽然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得世无产阶级者看到了希望,但是从 1918 到1922 年在欧洲各国发生了的无产阶级革命都没有取得像十月革命那样的胜利。面对现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明白,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一系列的主观因素与客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十月革命的胜利并不代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时机已经成熟。与此同时,卢卡奇同其他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家们一样,开始试图从理论方面重新找到指引无产阶级革命成功的方法。
(二)物化理论理论渊源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提出存在着复杂的哲学史背景。第一,麦克斯·韦伯的合理性观点对卢卡奇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象有直接影响。韦伯认为,工具理性是通过实践途径确认工具的有效性,价值理性是有意识的对一个特定的行为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二者是对人的理性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对于构建资本主义社会的合理性与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有重要意义。
第二,卢卡奇认为,想要消除物化就应回到黑格尔的总体性辩证法上。卢卡奇在研究物化消除物化理论的过程中发现,资产阶级之所以认同物化思想是因为其本身就是物化的创造者,无产阶级只有从整体性角度认识物化的本质,才能消除物化。因此,卢卡奇在探寻消除物化的方法上不仅包括黑格尔的总体性辩证法思想,而且略有一些唯心主义的色彩。
第三,卢卡奇物化理论受到马克思主义商品拜物教思想的直接影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范畴的分析及在此之后提出的“商品拜物教”思想是卢卡奇物化理论最重要、最直接的理论来源之一。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商品形式所蕴含的秘密,他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获得了物的虚幻形式这种现象称为拜物教。卢卡奇对物化现象的分析
以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思想为逻辑起点,他认为商品拜物教问题是“现代资本主义的一个特有的问题,”并且他对物化现象的批判就开始于对商品形式的普遍性的分析。
二、卢卡奇物化理论内涵
卢卡奇在《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一书中将物化定义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来衡量。换言之,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人类客观活动的条件下存在一种东西,不依赖于人,并且与人相对立,同时又通过某种客观规律替代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卢卡奇认为,这种物化现象已经蔓延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和各个阶层,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变得普遍与深入。因此,通过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全面剖析物化现象是十分必要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经济领域
卢卡奇从经济领域入手分析物化现象。现代资产阶级劳动一切都存在于机械化、合理化的管理机制内。当然,为保证经济结构的科学性,劳动者在生产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不能被忽略。可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机械的普遍运用,不依赖于人运作的物质被广泛生产,并使人对其产生崇拜。在人的社会交往中,人与人的关系也逐渐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替代,即资本主义生产模式下的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关系。这种矛盾统一的现象被卢卡奇认为是在人类历史的这个阶段,经济关系的形式变得越来越复杂,人类的自我客体化使人很少能够发现经济关系中人的本质,更不要说有人能够看透自身已经被物化了这种情况。
(二)政治领域
因为物化现象遍布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阶层,所以卢卡奇对政治领域的物化现象也有更深层次的分析。每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体制,仅仅是对资产阶级利益维护的一种形式工具。不存在公平、公正的范畴。在这样的环境中,无产阶级更显得孤立无援,势单力薄,时刻被国家官僚机构所谓的法律笼罩着。人并不能找到不平等的原因,必须明白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体制决定了国家政权,经济领域中的物化现象必须遵从政治体制的结构。对政治领域中的统治者而言,为使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现象都被合理系统的法律所包含,种类繁多的法规陆续出现,披上合理的外衣并且很大程度上直接干预人的社会生活。
(三)意识的物化
卢卡奇从意识中分析物化现象。物化思想在资本主义社会环境中内化成人的物化意识。正是因为人对现实事物与他们所处的状况的无法理解,导致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被虚假的客观性隐藏了,变成了真正客观世界中的“假”。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中,物化不断的侵入人的意识,替代支配人的社会生活方式。作为人,曾经自觉或者非自觉地服从与遵从着这种现象,加上资产阶级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对无产阶级的思想进行强有力的渗透,使人在这种氛围中,逐步淡忘批判能力。正如卢卡奇所说,物化在人的整个意识上留下印记,意识的物化是一个自觉完成的过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意识把物化的现实当作人内心的一种既定的事实。按照本身违背于自己内心的意愿,把物化现象渗透下去。因此,意识物化把隐藏与掩盖变成社会现实,间接证明经济、政治物化的真实性,使人丧失真正的自我意识,可以说,意识物化本质源于此。
三、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当代启示
在充分理解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差异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通过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视角来分析当代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一是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与全球化的进程中伴随着许多的社会问题,这其中就出现了像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一系列的消极崇拜现象。追究其原因,逃不出人与人之间或人与物之间关系的扭曲,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代替,一切交换都可以拿金钱来衡量,直接导致人对客观物质的欲望已经成为整个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中个人行为的主要驱动力量。卢卡奇物化理论是从经济角度出发来阐述资产阶级物化现象的,那么,通过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这一视角来看待当今社会中人与物的关系,对反思社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发展之间的矛盾存在着重大意义。
二是提升理解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问题的能力。这是卢卡奇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所思考并十分强调的问题,直至今日,也逐渐成为无产阶级政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最终目标就是破除物化意识对无产阶级的奴役,试图找到反抗这一过程的灾难性后果,并从这种后果中把人解放出来。
三是提升意识形态的总体性建设。在无产阶级思想意识发展的关键阶段,物化意识在逐步被人的思想所接受、所熟知,直接影响人的本质意识。使人对社会生产过程中主客体的地位有所怀疑,特别是在实现“中国梦”的目标道路中,必须十分注重意识形态的总体性建设,因为物化现象也会存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很容易造成意识形态的扭曲,进而造成主体性缺失。现阶段,为避免主体性意识丧失,依据卢卡奇物化理论的相关内容得知,在和平时期的社会主义内部,必须进一步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坚定不移地保持无产阶意识的主体性。确把握卢卡奇物化理论的相关内容,对于减少市场经济中的物化现象以及实现整个社会的健全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宋国祥.卢卡奇物化理论对中国当代启示[J].法制与社会,2016(33):1-2.
[2]侯亚涛.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03):87-88.
[3]孔德进.卢卡奇物化与阶级意识理论初探[J].劳动保障世界,2017(23):68.
[4]李郭稳.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J].黑河学刊,2017(01):66-68.
作者简介:乌热(1991.04-),男,内蒙古通辽人,烟台市芝罘区鲁东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论文作者:乌热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8
标签:理论论文; 现象论文; 无产阶级论文; 意识论文; 拜物教论文; 关系论文; 思想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9月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