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笔者在学校实行导学案教学模式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全体教师热情地投入到这种模式中,有许多收获,笔者把自己的一些感受做如下说明。
关键词:学案导学;高中语文;反思
一、“学案导学”,注重“导”与“学”
1.“学案”应注重“学”
学案中的“学”在教学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几乎整个活动过程都在围绕着学生的“学”展开一系列有效的训练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觉课堂是充实的。因此,在设计学案时应主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本节课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发展他们哪方面的能力,以及他们目前的水平与教材之间的差距。 注意设计的层次和梯度,让差一点的学生“吃饱”,好一点的学生“吃好”,优秀的学生“跳一跳”,为实现课堂教学的立体交叉互动创造必备的训练条件。
2.“学案”应注意“导”
在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教师是学生的得力助手,绝对不能越俎代庖。既然有了学案,教师在课堂上就要注意自己的角色,注意自己对时间的支配权利,这和以前有了天壤之别,不要无故干涉学生的活动,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他们远远不像你想象的那样“拙”。在课堂上,我们要千方百计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一旦你给了他们足够的机会和时间,他们潜力的巨大会让你瞠目结舌。在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发挥我们的主导作用,注意教学环节安排的合理性、教育手段的多样性、教育方法的艺术性,使我们的教学有戏剧性的境界。对学生大可不必担心,放开他们的手脚,大胆的施展自己的才华,我们在巡回帮助他们时,学生绝对不会“冷落”了你,你自己也开心地参与,忙得不亦乐乎。
3.有了“学案”,教师的任务并非减轻
实施了“学案导学”方案后,实际上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职业修养和道德素养,明确自己的任务,加强业务素质。课堂上认真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不是有了“学案”就“放羊”,把课堂教学搞得热热闹闹,没有成效。课下教师需要搜集更多适合教材、学生的教学、教育资料和相关信息,供学生参考和学习。由此,此时教师的任务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大了工作量,只不过都“隐藏”在课下了!课下,教师的工作需做得更深、更细;努力准备各种材料,使之更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材料更具有逻辑性、趣味性、生活化,这样的课堂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游刃有余。
另外,笔者在教案与学案中还有新的发现,解题去看是这样的:
(1)笔者认为学案教学最大的收获就是收获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真正地参与到了学习中来。以前,总是感觉课堂有些沉闷,教师在讲,看看下面,真正听的没几个,课堂往往是教师和几个优秀学生的表演场,举手回答问题的总是那几个学生,其他学生像看表演一样,他们和我们的课堂在心理上有很大的距离,学案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中来,课堂真正成了每一个学生的课堂,教师只是引导者。特别是部分差生,从一个旁观者,成了学习的参与者,并且还能代表小组发言,给了他们展示的机会。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欲望,当这部分学生也参与进了学习中来,课堂气氛就更活跃了,学生动起来了,学习就好办了。
(2)小组学习中,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自主探究”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教学理念,通过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善于质疑、主动探究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和热爱科学的意识。课堂上,学生知识的获得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得来的,这样获得的知识和教师满堂灌获得的知识,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3)小组学习的竞争机制,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们学校的小组整体评价方式,有利于加强学生相互间的合作、互助,同时中学生本身有争强好胜的特点,小组的竞争可以督促他们更积极地学习。
(4)《大学》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案学习中的预习,就是引导学生到达“愤、悱”的环节。学生通过预习,对新知识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在预习中有了自己困惑的问题,经过预习这个环节,他们自己就提前找出了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听课的时候,对这部分重点听,对重难点的突破很有帮助。
(5)学案给了学生一个路标,让学生知道要往哪里去。学生看了学案就知道这节课该把握什么内容,并且知道应该怎么去学,避免了以往那种散漫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效率也更高了。
(6)课堂过关检测,可以把好知识关,让学生堂堂清,提高课堂效率。
(7)学案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我们备课,备学生只是作为一个口号来喊,其实更主要的是备教材,课堂上教师是主人,学生得按着我们备课的路子走,但在学案教学中,备学生不再仅仅只是一个口号,而要真正认真研究,事先估计课堂上可能遇到的问题,不然,课堂的时间就不好把握。
困惑和设想:
①小组学习中要用好小组长,现在班级都分了学习小组,小组是学习的单位,要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小组长在里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讨论时,有些小组时,争的不亦乐乎,但只顾说自己的,完全没有把别人的观点记在心里;而有的小组却“默默无闻”,都在期盼别人先开口;有的组员不参与,不合作,扰得小组学习无法正常进行;有的小组则是“离题千里”,讨论看似热烈,但毫无结果;有的小组干脆变成了学习好的学生的一言堂……这样的讨论失去了它的意义,一个好的组长能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让小组成员都能得到发言的机会,所以,在选择小组长时一定要把好关。
②教师对小组的讨论情况,一定要能够真实地把握起来,小组的讨论常常是学生你讲你的,我讲我的,似乎都在陈述自己的观点,也不管是否重复前面同学的观点等到每人讲完了,小组讨论也结束了。对学生讨论的了解可以采取个别了解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了解,是不是每个成员都能有机会发言,有没有从来不发言的同学,答案是讨论出来的,还是看资料书得来的等,同时教师对讨论要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知道怎么讨论,怎么让学习差的同学得到发言的机会,小组讨论的目的不是各自观点的简单相加,而是要产生比原来更为丰富和深入的认识和观点。
③在学案中,我们给了学生一个学习的路标,但这只是一堂课的地图,试着给学生一张高中阶段或某个年级知识的总地图,效果是不是更好一些?看过魏书生画的语文知识树,印象特别深刻,很多学生你问他初中语文的学习重点是什么,他可能会说出几篇重点课文篇目,但语文到底要学什么,他们的头脑中并没有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如果在高一我们就能让学生掌握一张高中语文知识的系统网络图,那么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习的目的性就会更强一些,也更能抓住重点。上次于主任在开题会上说的,让学生尝试着参与编写学案,笔者认为,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去出试卷,或小组互相出试卷考试,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应该说是有帮助的。
④建立符合学科特点的学案教学模式。应该说高中阶段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学方法区别还是比较大的,文科跟理科之间,内容的差异决定了授课方式的区别,不能追求模式上的一致。平时在在语文课上,很多教师都对当堂检测这个环节颇有微词,一节课时间本来就不多,去掉课前检测,学生自学,还要小组讨论,还要交流,一篇文章要深入探究下去,时间是很紧张的,如果还要安排上课堂检测,任务就很难完成,但很多时候,我们在上课的时候,为了追求环节上的完整,常常不得不硬生生地把一篇文章的小尾巴留下来,去做课堂过关题,割裂了知识的完整性。
⑤高效率是以合理的时间安排为基础的。洋思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每节课都像考试一样紧张,我觉得,这只是一种理想,并且不能到达。人的精神不能天天高度紧张,即使是老师也做不到,课堂应该追求高效率,但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兴奋起来,提高效率,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课堂的高效率有两个条件,一个是教师的投入和调动,一个是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两者缺一不可。教师都知道,如果一天上到四五节课的话,是不可能去谈什么效率的,而从学生的角度说,也会感到厌倦。并且现在学生的学校生活太枯燥,特别是住校生,一天十几节课,不用说学习,就是仅仅坐在那里一天下来也很难受,十几岁的孩子,他们面对的是这方四角的天空和枯燥单调的生活,还要完成一摞摞的作业,笔者常常想,为什么不能让高一的低年级学生轻松点,少上点文化课,多给他们几节自习的时间呢?
论文作者:郑爱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4
标签:学生论文; 学案论文; 教师论文; 小组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课堂论文; 知识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1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