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
引言: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直到今日当时的种种还历历在目,这场空前巨大、令人震惊的八级大地震,在仅仅三分钟的时间里面夺去了数万人的生命,同时也让许许多多存活下来的同胞失去了自己生活多年的家园。而作为地震的重灾区,羌族所特有的碉房和碉楼建筑是在建筑史上十分具有研究意义的,与此同时,它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在这场大地震的破坏下,羌族碉房和碉楼建筑以及羌族特有的村寨系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严重的破坏。因此,在灾后,我国一定要致力于对羌族剩余碉房和碉楼建筑进行保护,以及对已受灾害的碉房、村寨进行复原。
一、羌族建筑的特色与概况
羌族的主要传统建筑大多是石砌碉房和碉楼,这些碉房和碉楼是羌族最主要的以及最具有羌族文化传统的建筑形式[1]。
然而由于羌族大部分坐落于四川的山区地区,因此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羌族人民的生活环境相对落后,因此,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羌族碉房建筑大多还是为一层半的建筑,然而,在现当代羌族的碉房碉楼建筑已逐渐发展为两层半或者三层半的建筑,门窗设计上也将传统为抵御风寒的斗式窗改为采用现当代的双开木窗或板窗,羌族的碉房建筑在布局上大多呈长方形或近似于长方形的格局布局,这是由于受到了山区地势影响而呈现的不规则的布局。
也是由于羌族的主要聚集区是在四川山区,因此,这也形成了拥有独特的村寨建筑群,这些村寨大多依山而建,从视觉上形成了层叠而上,遍布满山的壮景奇观。
二、地震后的羌族建筑受灾情况
地震震源是在四川汶川地区,然而羌族的主要聚集区就是在四川汶川、理县等地,这些地方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地震的灾害,但令人震惊的是四川的城市地区破坏较为严重,但在深山地区的羌族的碉楼建筑却极少发生整体性的坍塌,大部分都是只有碉楼上部侧向坍塌。经调查发现,这大多都是由于地震所造成的左右摆动导致的,在这些碉楼建筑当中受损最为严重的主要是民居建筑,其中最为严重的是由土木和石砌所构成的碉房,以木质梁架和石砌墙体构成的建筑受损更为严重,而以木制结构所构成的建筑受损相对较轻[2]。
三、对羌族建筑和村寨的保护与修复研究
羌族的村寨特色是中国代代传承下来的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它拥有着羌族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时空观",它拥有着宗教性和世俗性结合的建筑,与此同时还保留着祭祀的特点。这些都与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风水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到村落的布局,小到民居当中一个物件的摆放,在不同程度上都反映出了我国传统的信仰以及宗教观念等各个方面的丰富内涵,这些人文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旅游。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这些丰富的人文内容以及独特的建筑促使我国专家学者在进行羌族建筑与村寨保护和修复的同时,不仅仅只是重建和恢复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和村寨,这样所建造出来的新的羌族村寨除了只有物质实体之外,缺少了曾经的人文内容。我国专家学者更应该延续村寨的原貌,在物质实体之外也要重建和修复羌族这一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色,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延续下去,因此,关于传统的羌族建筑技术显得尤为重要[3]。
经过调查得知,羌族村寨建筑在修复重建的过程当中,由于居住环境、人文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许多羌族人民依然采用传统的建筑方式进行修复,但是羌族在地理位置上来说是地震频发区,因此,在重建的过程当中也一定要将抗震技术融入进去,只有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的羌族传统碉房建筑,才能使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
在羌族传统的碉房建筑技术当中,土石墙体一般采用块石或者片石和黄土进行修建,墙体基本采用"布筋"和"过江石"的做法,在墙外修砌"鱼脊背"来支撑墙体;在劣土墙碉房当中,在墙体上要选用粘性较好的纯净粘黄土,在墙体转角部位大量使用"布筋"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墙体的整体性以及提高墙体的抗震效果,在客观程度上也可以起到内部支撑墙体、分力抗震的作用。
这些加入抗震效果的小体量碉房建筑可以产生较好的抗震效果,因此,在羌族地区灾后重建的房屋工作当中,不仅仅要推广现代技术还应该在一定程度上重视传统的建筑抗震技术,增强新建雕房的抗震效果[4]。
四、结束语
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羌族碉房碉楼建筑和村寨是我国十分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由于这场突如其来的巨大地震使我国这些特色建筑受到损害,因此,在进行羌族建筑及村寨的保护和修复过程当中,不仅仅要将混凝土砌石墙体与现代的抗震技术结合所形成的新型调房建筑作为修复的主体,还应当在一定程度上要重视羌族村寨传统的抗震技术,组织技术较好的工匠进行考察和培训,研究传统碉房建筑的抗震技术,从而增强新建碉房建筑的抗震效果。
在重建和修复羌族传统建筑村寨的过程当中,推广和发扬羌族传统建筑的抗震技术,不仅仅可以推动羌族灾后的村寨重建工作,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族传统的建筑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我国建设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波. 地震灾后四川羌族建筑与村寨的保护和复原研究[C]// 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 2008.
[2]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志愿者团队.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专题研究[J]. 南方建筑, 2008(6):75-84.
[3]张先进. 汶川大地震对藏、羌村寨聚落的破坏与恢复思考[C]//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学术年会暨民族建筑. 2008.
[4]徐学书. 羌族传统建筑抗震技术及其传承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9, 30(2):17-20.
论文作者:白葳 代丹 金辰 贺菲 刘人赫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尚品》2018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8
标签:羌族论文; 建筑论文; 村寨论文; 碉楼论文; 传统论文; 墙体论文; 汶川论文; 《科技尚品》2018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