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对一些名言俗语进行剖析的基础上,从知识储备、道德修养、能力运用三个方面阐释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应有的素质,探讨了优化语文教师素质结构,形成具有独特个性教学风格的策略。
关键词:教师素质 教学风格 形成
教学风格是建立在教师素质结构之上的,是素质的外化、特色化的表现方式。是教学经验经过不断地反思、总结而达到成熟的标志,是教师自身素质最优化又富于独特创造的优秀成果。做一名教师,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有足够素质能力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还应树立更长远的理想,以个人素质能力为原料,根据自身的气质和性格,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一、教师素质面面观
1.学高为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作为“师”,最基本的就是“传”,想要“传道”,当然得先要“心中有道”。韩愈崇尚儒家学派,他所谓:“道”自然是儒学价值观,以及在此指导下的“业”即社会实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在现代社会特别是中学语文所要求的“道”显然有了更为丰富的内容。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的建议:“我建议你每月都要购买三种书籍: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关于作为青年楷模的那些人的生平和斗争;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和男女青少年的心灵的书。”因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要求教师“一专多能”,其学识的深广与准确度都做了特别的要求。除了精深的学科知识,还应有广博的社会文化知识,而且,这些知识不应是简单地累积、叠加,应该是互相关联、自成体系的。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主干明晰,脉络清楚。这样,获得的新知识可以迅速添加到适当的位置,应用知识时也可方便提取、触类旁通。
于漪老师在谈到“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句话时提出这样的疑问:“教师的这桶水是否陈腐,是否有污染呢?”的确,知识并不是文化的沉渣,学生更是有着自己的思维与想法的有生命的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教师是“源”,在保证“水清”的同时更要保持“水活”,那么就需要教师以积极的态度学习了解知识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社会生活的最新动态,这样才能让学生得到最及时有效的信息,“渠”才能清,才能有更多发展的可能性。
2.身正为范
(1)要有坚定的政治理念。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认真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有集体观念,与集体成员有融洽的关系,在合作与交流中互相促进。现在很多学校都实行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多方谋划,制作出精品课程。这就要求教师有集体意识,找准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为集体贡献力量的同时也收获集体的快乐。
(2)要有崇高的职业理想。教师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充满激情,有崇高的职业理想、明晰的职业规划,作为自己不懈追求、不断进步的基本动力。将七尺讲台作为展现自己才能挥洒热情的舞台。在某种程度上,教师与演员有着相似性,都要有作为公众人物的自觉、成竹在胸的自信和收放自如的表现力。充沛的情感是具有感染力的,它以情景的铺叙、语言的渲染营造一种气氛,使身在其中的每个人都有所触动。这对知识的传递、观念的影响、情感的塑造都有积极的作用。
(3)要有丰沛的职业情感。中学教师因为面对的是处在过渡阶段的中学生,所以需要有加倍的爱心与耐心、加倍的细致与责任感,以及甘于奉献的精神。中学生的身心都处于一个成长变化、极不稳定的状态,所以更需要教师以爱为出发点,严格要求。不能像很多家长那样对学生过分地溺爱迁就,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水平。一个亦师亦友的教师,既受到学生的爱戴,又不至于任意妄为。这才是合理的教师形象。
(4)要有良好的身心状态。教师的工作是要面对重重的精神压力和极其繁重的工作的,所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一份稳定的情绪、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也是极其重要的。
3.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
(1)作为一个出色的设计者和引导者,要求教师有教学思维能力、研究能力以及良好的表达能力。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运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所教授内容本身有一个清晰明朗的认识。这条“鱼”的品种、习性,适合“烹”还是“煮”。还要思考这条“鱼”对学生的意义如何?哪些部分切实符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在理解过程中不能错过的“精华”和可能成为障碍的“刺”。其次,思维要清晰准确,思路有条理,概括能力强,配合着简洁生动、逻辑严密且富于情感的表达,营造益于学生汲取知识、发展能力的环境。再次,新时代的教师还应有发散思维以及创新精神。
(2)作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教师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良好的沟通能力、教学调控、管理的能力和教育机智。现实的课堂总是充满种种“非预设”问题,可能是学生或教师的一些突发状况或闯入课堂的偶发性事件,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课堂教学陷入困境,致使教学活动不能顺利进行甚至产生矛盾冲突。而有经验并富于机智的教师能灵活应变,化解冲突,找到突发事件与课程的特殊联系,引到课堂内容中来甚至还有可能成为突破点。首先教师应该对课堂发生的种种情况有充分的考虑并有解决突发情况的心理准备,这样在遇到问题时才能阵脚不乱。其次,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教学中关注所讲内容的同时注意到学生的表现,以便适时地提醒和调整进度。再次,要有调节自我情绪状态的能力,在注入饱满热情的同时,有几分冷静理智、几分轻松自如、几分幽默的智慧,以不变应万变。
(3)作为一位诚恳的合作者和学习者,要求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态度、教学相长的意识和及时反思总结的好习惯。依旧套用韩愈的说法“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师说》),教师不应过渡强调自己的权威,既与学生拉开了心理距离,不易于交流沟通,还易留下刻板不会变通的坏印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现在的教育理念鼓励教师以同为学习者的平等姿态,以合作者的角色进入课堂当中,这样便于以学生的视角重新审视教授的内容,在与学生交流探讨过程中了解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适当指导、建议,提高他们“渔”的水平。在教学生“渔”的同时,使自己“渔”的经验和水准也得到了提高,何乐而不为呢!另外,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授”代替学生的“学”,在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中,教师起到的是类似支架的作用,自身的智慧与才情的表现可作为“小马过河”的先行者角色,但那条河还得“马儿”自己来走,才能探得深浅,记得每一步的动作要领。
二、优化语文教师的素质结构,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教学风格
1.关注名师风格是炼成的关键。韩军老师1981年从德州师专毕业后,以他的刻苦与坚持成就了他为“师”之“高”,又以其身“正”树立其“范”。他称自己的课堂就是“人文精神—是真实的感情、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我上得最多,最动人心魄的是三堂课《登高》、《照片记录中国之痛》、《大堰河,我的保姆》。而为什么这三堂课如此动人心魄,如此让听众(师生)动情,因为首先动情的是执教老师本人-我韩军。因为这三堂课都事关两个字‘苦难’,而且是下层百姓的苦难。我是满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怀,真挚的感情来上课的。” 当课堂融入了教师真正的精神与骨血、真切的经历而发的感怀、真实的灵魂之光,才是真的“师课合一”,才是真的不容复制、独特之风格。
李镇西老师首先是深爱着诗歌的,然后将小爱发展成为大爱,以他个人对这只“鱼”的热情感染更多的学生,大家一同品味“鱼之肥美”,一同提高。当“他们的诗文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中国青年报》、《读者》、《中学生》等全国各地的报刊上时,我都有一种丰收的喜悦,好像是我发表了作品似的。这种‘喜悦’使我对教育开始有了越来越强烈的兴趣和情感,想当‘诗人’的欲望渐渐淡化,因为我已经发现,教育本身就是一首纯净的诗。”他和他的学生为他们的班级取名叫“未来班”,设计了班旗、班徽,还一同写了首班歌。他把《青春万岁》、《爱的教育》、《红岩》等小说介绍给学生们,有时还把语文课搬到了大自然当中。“每给学生布置一篇作文,我都写一篇同题作文。那时我没听说过‘下水作文’之说,也没有刻意想过要给学生‘示范作文’,我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把自己作文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过程展示给学生看,并以我体验到的写作乐趣感染学生。很多时候,有些学生的作文比我写得还好,因为少年的眸子往往比成人的目光更明澈。很难说是谁‘感染’谁,对美的感受和表达成了我们共同的乐趣”。是发自于内心的喜爱与急不可待与人分享的热情使李镇西老师的“教育之诗”从一开始就收到了喜人的成效,但仅仅是兴趣和情感是远远不够的,教育活动的逐渐深入,因教育理论匮乏而产生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于是,在大量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赞可夫、钱梦龙、魏书生等一系列教育大师的著作之后,李镇西老师有了颇多的感触,特别是被苏霍姆林斯基30多年如一日地坚持记教育笔记的精神打动了。他也开始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他所上的课、他与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这些教育手记不但成就了他的《爱心与教育》,使他的教育实践走向更深、更广大的境地,更促使他形成了民主教育的独特风格。
2.关注自我,从自身素质能力出发,形成个人教学风格
(1)了解自己的素质发展水平,让优势成为亮点。教师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与性格等特点,促使其发展成为个人特色中的亮点部分。像呼吁“新语文教育”的韩军老师,提出“举三反一”:“读书,积累,多多益善;数量在先,量变而质变。大量积累,积淀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 他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有很好的语文素养,对文字有相当的敏感。而他个人长于吟诵的特长也成为他的教学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每诵,必情感由衷,情动辞发,不只自我投入,也能用自己的声音‘裹挟’成千上百的听众,与他一同潸然”。拥有强大精神魅力的于漪老师,坚持“直面于人”的教学观,以一种学生喜欢的语言诠释课文,以更贴合学生情感的方式告诉他们一些他们需要知道的事,这样的方法当然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容易产生“心”的共鸣。强调“文学作品的解读,是一个审美的过程,作品的‘真’与‘善’都必须融入到‘美’的形态中来”。提倡“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式的教学,强调“心的领悟,而不是原理证明”。形成了一种水一样的教学风格,“水本无形”,却能随容器的形态而千变万化,水又是最具包容力的,是以柔克刚的典范。于老师就是以心中的爱与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塑造了这样一种“无技巧的技巧”、“无风格的风格”,自然天成。
(2)寻求专业的指导,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
总之,教师的素质结构与教学风格的关系就像是种子与花,种子所具有的无限的可能性,在适宜的阳光雨露,以及个人的不懈追求之中,成长为亭亭的植株,并开出各色的花朵。只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怀抱梦想,不懈努力,以生为本,实现自我,新时代教师的风采定会绚丽夺目。
参考文献
[1]勒希斌 教师教育模式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9。
[2]李汝中 关于语文教师素质和能力发展的认识[J].教育与职业,2006,(18)。
[3]于漪 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栗洪武 肖世民 陈晓端 康伟 学校教育学[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李越 霍涌泉 教育心理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韩军 韩军与新语文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李镇西 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论文作者:张茜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9月总第19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5
标签: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要有论文; 风格论文; 素质论文; 能力论文; 《教育学》2019年9月总第19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