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河北省课改区学业考试历史学科试卷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河北省论文,课改论文,学业论文,试卷论文,学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6)03-0004-03
在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所应达到的课程目标。经过三年系统学习,初中毕业生对这些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如何,主要通过学业考试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2005年是我省课改实验区的第二次中考,历史作为文科综合试卷的科目之一,在努力贯彻教育部关于中考改革的指导意见,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深化课程评价改革等方面,既传承了以往好的做法,又进行了新的探索,使试卷呈现出不少新的亮点,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2005年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文科综合科目采用开卷、笔答形式。历史科目内容共30分,其中选择题6题,共12分,主要采用了程度式、比较式、组合式、否定陈述式选择题等试题形式;非选择题2题,共18分,29题采用了材料分析的试题形式,30题采用了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的试题形式。此外,在综合性试题中历史科目内容占8分。与2004年相比,选择题分值减少,非选择题分值增加,有利于强化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考试内容包括中国近代现代史和世界近代现代史,中国史所占比例约为63%,世界史所占比例约为37%。
二、主要特点
从总体上看,2005年历史试题更加注重三维课程目标的考查,较好地体现了课改理念,符合考试性质,达到了考试目的,对历史教学有良好的正导向作用。具体而言,试题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1.依据学科特点,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线索。历史课程目标之一是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历史试题虽然题量少,分值小,但仍围绕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侧重对重要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的考查,同时保持了较大的知识覆盖面,学科内的综合性特点突出。如14题,一个选择题就考查了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三个学习板块中六个学习主题中的重点内容。11题、13题、22题、30题等每个小题都涉及到4~5个学习主题的内容。没有出现偏题和怪题,回避了成题。
2.关注学生发展,突出能力考查。试题设计从初中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强调能力立意,通过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在了解、理解、探究、运用等不同能力层次上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考查。
如13题是关于18~19世纪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问题,主要考查学生掌握重要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线索的情况。类似的还有14题、29题第2问、30题第3问、33题第1问等,都是要求学生在识记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试题在能力考查中充分注意到了梯度的设计,由低而高,使试题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以非选择题为例,29题,第一问考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主要原因,它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产生的作用,这是教材中叙述的内容,属于了解层次的考核,总分4分,平均得分3.01,难度0.75;第二问考查近60年间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主要因素,这属于理解和探究层次的考查,总分4分,平均得分1.68,难度0.42。30题,第一问要求搜集、整理资料,属于识记层次的考查,总分4分,平均得分3.91,难度0.98;第二问要求填写思想主张,属于理解层次的考查,总分4分,平均得分2.15,难度0.54;第三问属于探究层次的考查,总分2分,平均得分0.40,难度0.20。从考生答题的情况来看,这两道题目设计的问题难度渐次提高,梯度合理,区分度很好。
3.体现学以致用思想,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这个特点一方面表现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上。如:10题有关日本右翼教科书的问题,12小题有关万隆会议召开50周年纪念的问题,21题有关全国人大50年历程的问题,22题有关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的问题,29题有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问题,30题和33题第一问有关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的问题,以及33题有关科学发展观的问题,等等。这些试题所考查的内容,不但是当前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同时也是历史课程标准中的重点内容。这些试题的设计既使考试内容富有时代气息,也落实了对重点知识的考查。
另一方面表现在题目的情境创设生动新颖,贴近生活。如11题是关于名字与时代特征的问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分析社会现实和判断能力。题干不仅活泼,而且情景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问题的引出自然贴切,在情景中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对历史的理解。
类似的还有第9、10、13、30题。这些试题的设计从现实生活出发,自然引出历史,又从历史中导出学生的认识,较好地处理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历史就在身边,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把历史学习融入到社会的大背景中,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4.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鼓励创新。过程与方法是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也是新旧课程要求的重要区别。试题在考查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同时,也融入了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考查。如10题、13题、14题等。同时对探究式学习的考查形式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增加了历史资料图与示意图相结合的探究性题型。如30题,要求考生提取图上有效的信息,通过观察、理解、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试题的立意在于考查学生正确识读历史资料图、准确再认和判断历史事物的能力,以及归纳、比较历史现象,分析深层次原因的探究能力。题目设计从学生探究实践的过程与方法出发,考查学生搜集整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选择题的答案要求学生在准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高度概括。答案中设计了加分因素,鼓励学生多角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有机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如29题考查的是关于近60年间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国际和平、合作的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30题考查的是关于中国近代化的艰辛探索历程的内容,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站在历史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也旨在以此引导学生明白对事物的科学认识需要过程等道理。
6.命题规范,卷面简约,版式设计合理。试题文字简洁明了,在确保题目表述清楚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的阅读量。既能使学生明确理解题意,又不拖泥带水,不给学生增加额外的阅读负担。
三、试卷结构
1.知识结构。在历史教学中,中国史的比重大于世界史,反映在试卷上,中国史所占的比重也大于世界史。
知识结构 题号 满分 平均分 得分率区分度
中国近 选择题9、10、146 4.71
78.50%0.43
代史 非选择题 30
10 6.31
63.06%0.38
中国现代史
11、12 4 3.20
80.08%0.40
世界近代史 132 1.07
53.70%0.46
世界现代史 298 4.42
55.19%0.51
从考生答题情况看,中国史试题的得分率普遍高于世界史试题,这说明世界史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世界史教学仍然是初中历史教学的薄弱环节。
2.能力结构。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历史学科的能力目标大体分为了解、理解、探究和综合四个层次。下表反映了历史试题对这四种能力要求的考查情况:
能力块 满分 平均分 得分率标准差
了解4 3.30
82.54%1.19
理解6 4.61
76.85%1.63
探究106.31
63.1% 2.37
运用105.49
54.90%2.91
表中呈现的得分率依能力层次的提高而降低,说明试题在能力考查上控制得较好。教学中,学生以知识运用为基础的概括归纳能力、评述历史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3.题型比例。历史试题的基本题型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选择题的分值比例小于非选择题,大致为2∶3。选择题分值的适当减少和非选择题分值的相应增加,更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四、典型试题分析
试卷第9题是一道选择题,原题如下:
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代旧有的跪拜礼是在
A.洋务运动后 B.戊戌变法后
C.辛亥革命后 D.五四运动后
鞠躬和握手是现代人日常交往中最常见的基本礼仪,这道题以此切入,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是一个很生活化的问题。它属于经济和社会生活内容,是历史课程内容增加的亮点之一。试题及时反映这种变化,并和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立意新颖。此题满分2分,平均分1.57分,得分率78.56%,区分度为0.43。虽然此题考查的是了解层次的内容,课本上也有比较明确的表述,但作为历史科目的第一道题,学生的得分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不够重视。
第13题是一道组合式选择题,原题如下:
李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确定的主题是“18~19世纪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下列资料和他的研究有直接关系的是
①《章西女王》 ②《法国大革命史》
③《美国独立和初步繁荣》 ④《俄国通史简编》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这道题考查有关“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巨变”的内容,满分2分,平均分1.07,得分率53.7%,区分度为0.93。此题属运用层次,知识跨度较大,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且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形式新颖;干扰项迷惑性较强,有较好的区分度,是一道好题。干扰项B的选择比例达到28.30%,反映学生对有关历史参考资料的了解较少,认识上模糊不清。
第14题是考查因果关系的一道选择题,原题如下:
历史学习中,常常需要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下列史实没有因果关系的一组是
A.新航路开辟——海外殖民扩张
B.英国工业革命——鸦片战争
C.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D.1929~1933年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此题属理解层次,要求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有一个正确把握,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考查。满分2分,平均分1.23,得分率61.50%,区分度0.77。在干扰项中,B选项干扰性较强,说明中外历史的结合是学生学习的弱点,不善于站到世界的范围内发现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
历史试题的非选择题有两个,29题属于材料分析题,30题属于探究运用题。
29题重点考查二战中及二战后的国际关系,为2005年的社会热点与教材重点知识的交叉点,具有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问题设计难易适中,既有课本基础知识的再现,又充分考查了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满分8分,平均分4.45,得分率55.19%,区分度0.51。
第一问,求答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主要原因以及它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产生的作用。此问学生得分较高(总分4分,平均分3.01),多数学生得满分。50%的学生能从课本找到答案,但是存在着泛泛的抄书现象;有的学生能自己分析归纳,但语言的组织无条理、缺乏逻辑性,这都反映出学生对试题审题不够,分析、归纳能力欠缺。第二问,求答“二战结束至今60年间,未曾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主要因素”。此问得分较低(总分4分,平均分1.68)。大部分学生通过分析能够答出“对二战惨痛教训的认识,对战争危害的认识,从而倍加珍惜和平,反对战争”,这2分普遍能得到。“世界格局的多极化”、“经济全球一体化”答出的也不少。但是能从两方面做答的学生很少,仅有20%左右。还有一部分学生是从“认识”、“怎么做”这一角度答题。如:“和平与发展是主题”、“人们应合作”、“国家之间应友好相处”。第二问得分较低,从学生答题情况来分析其原因:一是学生审题不清,只看表面现象,不看问题的本质,到底在问什么;二是教师在教学中对此类问题重视不够,也显示了我们的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开卷考试,对知识掌握过死,不能灵活运用。
30题涵盖了整个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包括经济、政治以及思想主张各个方面,最后到让学生总结出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具有的特点(历史发展的自然规律)。本题突出考查了重大的历史事件,又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让学生探索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第一问,答案比较客观,只要学生从课本上找出对号入座即可得分,只有少数学生没有在横线上写出选项,而是在没有审题的情况下,写出了这个事件的时间,这种不符合题意的作答造成了失分。第二问,考查的是四个历史事件的思想主张。其中关于戊戌变法思想主张的答案失误、失分较多。有少数学生答成运动名称、性质等;部分学生答不全,只答维新或改良或发展资本主义;还有学生答“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天演论”的观点和“进化论”的观点的,离题较远。第三问,考查内容是关于中国近代化探索特点的归纳,大部分学生不能从题意出发,而是笼统地答“曲折”、“艰难”、“进步”,不能分析出探索过程的渐进趋势这一特点;还有一部分学生审题不清,混淆了“中国近代化”与“中国现代化”、“中国人民的反抗”的概念。
五、考生得分情况分析
从抽样统计情况来看,学生在基础类试题上得分率较高,如10题、12题、29题和30题的得分也主要集中在基础知识部分。而在能力要求层次较高的题目,特别是融入了学习过程与方法考查的问题中,如11题、13题、29题第二问、30题第三问,得分率较低。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能力类试题在选拔考试中的区分作用,另一方面说明目前实验区的教学对考试还不太适应,特别是在探究性学习和学习的过程方法上有待加强。
归纳起来,导致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
1.对开卷考试的认识错误,导致缺乏对基本历史知识的理解性把握。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开卷考试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开卷考试就不用记忆历史知识了。其实,开卷考试改变的是学习方式,而不是学习内容。在历史学习中,识记是所有能力要求里最基本的,是能力发展的基础,脱离了基本知识,所谓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是一句空话而已。所以,适应开卷考试的要求,非但不能忽视基本知识的识记,还要予以加强,特别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
2.学习方法简单滞后,仍以死记硬背为主,忽略学习过程。
还有一些学生同样陷入了对开卷考试认识的误区,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他们还是像过去一样,把对历史的学习简单处理为死记硬背。课程标准明确地把过程与方法列为课程目标之一,旨在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课程终结性评价的学业考试,把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考查引入试题中,是考试改革的重要内容。不更新学习方法、注重学习过程,是难以适应考试要求的。
3.知识系统性差,缺乏必要的梳理。
历史试题的一个重要命题趋向是注重不同学习主题的内容及相互关系,学科内的综合不断加强,知识跨度较大,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要在正确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如29题、30题,这两道题的答题情况反映了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偏重知识的掌握,而缺乏对事物间联系的理解,而导致历史概念不清,知识脉络混乱。
此外,部分考生还存在审题不清、答非所问的现象,说明对题目的理解与把握存在欠缺。
六、几点教学建议
1.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主动适应新课程。
目前,新课程已经在我省全面推广,课程改革带来的不仅仅是教材的变化,更重要的教育理念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在课程、教学、评价这三方面的改革中,教学改革相对滞后。从这次中考质量分析中,不难看到历史教学穿新鞋走老路的痕迹,学生对涉及探究性学习、学习过程与方法的问题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把新课程理念真正融会到历史教学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充分认识课程标准在历史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处理好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关系。
一纲多本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目前我省正在使用的历史教材有四个版本。教材版本虽多,但评价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学科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和评价的依据,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开展教学活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3.强化基础,鼓励创新。
开卷考试是我省中考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考试形式的变化势必要求教学方式发生相应的改变。开卷考试并不是淡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是更强调对知识的理解性把握,注重在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能力。历史教学要积极适应这种变化,做到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处理好基础知识与能力创新的关系。
4.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来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5.教学中还要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
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