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技师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1
摘要:“工匠精神”它是严谨、卓越、正直和创新精神的同义词。工匠精神在中国的实践中已经使用了很长时间,从古代中国象形文字的演变到笔划清晰、形式简洁的楷书,从文学作品的创新到诗歌和散文的内容,从《诗经》的形式到唐代现代诗歌规则的形成,再经过深思熟虑,写出最恰当、最准确的文章。这是语文精益求精,反复推敲斟酌,追求精准完美的工匠精神。我们中职学校是培养工匠的学校,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学所传递的素养为工匠素养奠定基础,工匠精神在语文教学中的融通运用,也直接影响产生着工匠素养。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工匠精神;渗透;路径初探
1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其产品的细致工作、追求完美和完美、坚持和追求高品质商品以及不断改进的精神。工匠精神的目标是创造行业中其他同行无法比拟的最好质量的产品。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应该包括奉献、勤奋、专注和创新等方面。专业精神是一种基于从业者对职业的崇敬和热爱的认真和认真的职业精神状态。精益就是精益求精,是从业者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专注就是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工匠精神强调执着、专注,但绝不等同于因循守旧的“匠气”,其中包括着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这意味着,工匠必须把“匠心”融入生产的每个环节,既要对职业有敬畏、对质量够精准,又要富有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活力。
2中职语文教学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如果所有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都拥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并且他们生产的产品或服务质量很高,他们的地位自然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工匠精神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灵魂,成为每个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向往的境界。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工匠的学校,汉语是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教材的编写越来越贴近中职学生的实际需要。中职语文教材内容中很大的比重是对工作中所需的各种能力、知识进行教学,包括应用文的写作指导。这非常有利于引导学生建立执着专注、创新进取、淡泊宁静的工匠精神。因此,作为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要主动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其职业技能作为首要任务,不断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假若能把工匠精神渗透到自己的工作中,学校的育人成果就自然会被广泛认可。
3路径初探
3.1认识工匠精神。
中职语文教材包含着许多职业元素,通过对它的学习,必将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成长。在多元化的教材内容中反映“工匠精神”的作品比比皆是,在教学中,如果能注意对这些元素的挖掘,定能帮助学生厘清“工匠精神”的内涵。
《敬业与乐业》一文中,早在一个世纪之前,梁启超已经呼吁职校的学生要做到“敬业”基础之上的“乐业”,这与百年之后的“工匠精神”遥相呼应,正是“工匠精神”的另一种阐释。贯穿整个中职语文教学的一些文本更是工匠精神的最好说明:《咬文嚼字》中的精益求精精神;《“可燃冰”将解千年能源忧?》中对问题的探索精神;《米洛斯的维纳斯》中艺术家对美的不懈追求;《血肉筑成的滇缅路》中为了理想不惜牺牲的精神;《贵在一个“新”字》的创新精神等等。通过这些文本的学习,都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工匠精神”的初步认知。
3.2探寻工匠渊源。
提及现代工匠精神,不可否认,目前德日在工匠意识的践行上当属世界领先,是各国争相学习的对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细细追溯,在中国,工匠精神古已有之,所以在媒体对“工匠精神”一词进行报道时,均采用“重塑”二字。学习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更能增加学习主体的民族荣誉感,增强学习的动力。
“工匠精神在中国古已有之”这个观点在中职语文课本中也可以得到印证:第五册“古典的魅力”模块中《庖丁解牛》一文可以证明:在遥远的战国,著名厨师庖丁已深得“工匠精神”的精髓。庖丁对解牛技术的精益求精,对解牛过程的专注严谨、在解牛成功之后的精神愉悦,甚至将解牛上升到“养生之道”,这些都是古人工匠精神的体现。第一册《景泰蓝的制作》一文虽然写于近代,但实际上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却是始于明景泰年间,叶老对景泰蓝制作特有的掐丝、点蓝两道工序详细道来,指出这两道工序的复杂、精细与关键,也正是匠人们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体现。
3.3践行工匠意识。
新版语文教科书增加了口语交流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两个模块。虽然语文教师有意识地将工匠的精神渗透到学生中,但他们可以通过学习这两个模块来帮助学生实践工匠的意识。无论是口头交流还是综合实践,学生都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仔细查阅材料,不断改进计划,与同学一起努力,并努力研究设计细节。所有这些素质都符合现代社会对未来专业人员的要求,学生们在综合实践过程中实际上已经考验了他们的工匠精神。特别是在《我们将来的事业》《产品推介》《分享我的创业策划》《模拟求职应聘洽谈会》等综合实践活动学习,以及《应聘》《介绍》《解说》《答辩》《协商》等口语交际的学习中,既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也检验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职业素养,特别是工匠意识的践行情况。
3.4提升工匠品质
语文课本仅仅是语文学科教学的一个引子、一个方向标,语文教学当以教材为出发点,引领学生开拓更为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唯有此,才能显示语文学习的价值。在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渗透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探寻作家的敬业精神,如《<物种起源>绪论》的学习,达尔文观察时的忘我精神;《蝉》的作者法布尔的敬业精神。学习作家的伟大人格,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海伦·凯勒顽强的毅力、博爱的精神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对象。由《景泰蓝的制作》的学习延伸到战国的编钟、唐代的三彩、明清的丝绸,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工匠对自然的敬畏、对职业的忠诚、对产品的精益求精、对服务对象的高度负责,也正因此形成了神奇的东方文化。
当然,我们还可以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开列一些课外阅读书单,如沃尔特·艾萨克森的《乔布斯传》,他的故事既具有启发意义,又有警示意义,充满了关于创新、个性、领导力以及价值观的教育意义。如马修·克劳福德的《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这本书告诉你“应该成为一位独立的工匠,而不是一个待在格子间里、在信息系统前软弱无力的,或低级别的‘创造者’”。等等。语文的教学,应当多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带着这种能力,学生可以终身阅读,在阅读中不断提升自我的工匠品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5加强语文技能训练,奠定职业发展基础
职业精神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不仅体现在专业学习的融合上,也体现在基本语文技能的训练和训练上。为了更好地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精神,全面培养高质量的中等职业学校综合应用型人才,必须从听、说、读、写的基础训练入手,提高中等职业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模拟专业会议来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实际情况,同时进行综合培训。要求学生在会议进行时记录会议重点,对其听力能力进行训练;结合个人发扬,对其口才表达进行讯琳娜;再通过会后的报告书写,锻炼其写作能力。不如此,还可以通过布置专业性阅读任务,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所学专业并养成阅读习惯,为自身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们不难发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精神的重要性。只要我们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坚持以服务职业教育为基本原则,根据职业需要调整教学重点,积极发挥思想教育的价值,塑造学生的职业观念,加强语文技能训练,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拓展语文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能有效促进职业精神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建设。
参考文献:
[1]景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议工匠精神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J].现代职业教育,2017,(30) .
[2]谢莉娟.浅析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J].现代职业教育,2017,(5) .
[3]李家慧.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真实项目模式下——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J].教育,2016,(11) :182.
论文作者:梁文君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0
标签:工匠论文; 精神论文; 语文论文; 学生论文; 中职论文; 职业论文; 素养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