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体育:现代社会体育的拟态图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拟态论文,体育论文,图景论文,媒介论文,现代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77X(2006)05-0021-04
1 问题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众传媒的深度参与,使现代体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媒介成了体育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体育也成了最受媒介欢迎的传播客体,对体育大众传播现象的研究是体育传播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研究体育与媒介关系最基本的问题。长期以来,学术界都用体育新闻或体育报道来描述体育的媒介文本形态,但是笔者认为,现代社会中,体育的媒介文化形态呈现出来的真实性与超真实性、历史性与去历史性、商业性、跨文化性以及娱乐性和情感性已经远远超出了新闻报道可以涵盖的范畴。为了进一步认识体育与媒介的关系,解决体育传播研究中的核心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当代体育大众传播现象重新进行梳理和解读。根据美国著名学者李普曼的观点,笔者认为用媒介体育来表述当代体育大众传播现象比体育新闻更符合其本质,也更符合体育大众传播现象的发展逻辑。
2 媒介体育的含义
1922年美国著名学者李普曼出版了传播学的奠基之作《舆论》,在该书中李普曼提出了一个至今都被认为是经典的概念“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的巨大化和复杂化,使大众不可能对他们生存的环境和众多的事物保持经验性的接触,因此,在大众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过程中形成了三重世界:一是实际存在的客观世界,二是大众传播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三是人们在自己头脑中建构的关于客观世界的主观现实[1]。
拟态世界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现实。据此,笔者认为,在文化工业时代,媒介通过对体育信息的选择、加工、反映和重构,产生了一种以体育为原始文本,但在形式和本质上又截然不同于体育的新的文化形态——媒介体育。媒介体育的形成,不仅标志现代科技和文化工业对体育的深度介入,也更意味着大众思维范式的转换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2.1 媒介体育的含义
媒介体育是体育信息的媒介文化形态。具体说,媒介体育是大众认知体育现象和体育事件的中介,是大众媒介以体育为传播内容,以图像、音响、文字、色彩等系统符号为形式,囊括了与体育相关的所有新闻类、专题类、访谈类、娱乐类节目或报道的媒介文化形态。
2.2 媒介体育与体育新闻的关系
媒介体育与体育新闻是两个具有密切联系,但从本质上看截然不同的概念。媒介体育是在体育新闻的基础上衍生和发展起来的一个概念。
从定义上看,媒介体育和体育新闻都是体育信息的媒介文化形态;但体育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体育事件的报道,而媒介体育的外延和内涵都比体育新闻更广,体育新闻包含在了媒介体育这一概念之中。
从表现形态来看,体育新闻作为新闻的一个门类应该是客观、真实的,但从媒介体育的实际表现形式看,却不一定是真实、客观的,虚假、炒作毫无新闻价值的体育信息充斥了大众媒介的大多数版面和时段。
从诞生的时间上看,体育新闻伴随着体育运动和文字的出现就出现了,但媒介体育却是在现代社会,伴随着大众媒介的普及、人们对大众媒介的依赖而生成的。当大众对体育的认知主要是通过媒介来获得时,体育信息的媒介文化形态才进入了媒介体育阶段。
从功能上看,“体育新闻的任务是向受众报道有关体育运动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最新讯息,是通过大众传媒对体育运动及其相关事实的及时准确的报道来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传播体育文化,并通过大众传媒特有的舆论监督功能对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产生影响”[2],应该说,体育新闻的功能取决于自身的真实与客观,但诞生于文化工业背景下的媒介体育却更多地表现出大众文化商业性的特性,即使是在某些情况下实现了上述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却依然可以从其文化形态的商业性逻辑下进行分析。
3 媒介体育的生成
在李普曼看来,在大众传播产生之前,主观现实是对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在媒介化社会,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拟态环境)为中介。因此,媒介体育是在体育新闻发展到一定阶段,大众媒介对体育的传播制度化以及受众对大众媒介形成一定依赖以后出现的。从世界范围看,虽然“大众传播的起点,应该以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的出现为标志”[3],但体育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却比大众传播时代晚了一个多世纪。
3.1 传播工具与媒介技术的进步为体育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必要条件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认为,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这一“媒介即讯息”的观点,虽然把传播工具和媒介技术提升到社会生产力的高度,有夸大媒介影响力之嫌,但传播工具的改进和媒介技术的进步对体育传播的延伸、扩大和普及是不可否认的。
19世纪末,伴随着大众化报刊的发展,体育版开始在报纸中出现,报社也成立了专门的体育部,并聘用了专业的体育记者和编辑。报纸与体育的结合为报纸赢得了竞争的筹码,但体育报道并非是报纸的主流,一项对美国10个大城市的日报所做的研究表明,1910年每份报纸每周有7个栏目刊登体育内容,而1920年则有10个,1930年为18个[4]。这一时期报纸中的体育报道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社会影响力都相当有限。
20世纪30年代电视的问世,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电视的形象、生动和直观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体育的力量美、速度美和动态美,电视成了体育最好的载体,但受到传播技术、电视普及等问题的制约,电视体育报道并没有形成经常性的活动,受众数量也极其有限。“1936年柏林奥运会首次电视转播时,只有3台摄像机,收视范围半径仅15km,观众也只有16.2万人。即使是1956年于墨尔本举行的第16届夏季奥运会,人们也只能从电视上看到短短3min的有关奥运会的新闻节目”[5]。
卫星直播技术在体育报道中的运用,成为现代体育报道的分水岭和里程碑。这以1964年在东京举行的第18届夏季奥运会的现场直播为标志。现场直播颠覆了受众的时空观,将体育比赛的刺激、悬念在第一时间传递给了电视机前的观众。传播工具与媒介技术的进步为体育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必要条件。
3.2 体育新闻传播的制度化宣告体育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
20世纪30年代,文化工业首先在欧美发达国家出现,这种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按照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旨以大众获得感性愉悦为目的的日常文化形态,促使体育成为了媒介传播的经常性的内容,体育大众传播进入制度化的层面。这主要表现在专业体育媒体的出现、体育报道的经常化、规模化、系统化以及体育受众以几何倍数增长的现实。
20世纪中期,在西方发达国家都先后出现了以报道国内外体育运动的专业化报纸,这些体育专业报纸主要以周报的形式出现,符合体育赛事的阶段性和季节性,满足了读者对体育信息的需求。电视体育媒体的诞生对体育、受众及社会的影响大大超过了人们的期待。ESPN(美国娱乐与体育电视台)1979年诞生,20年以后,它成为了全球影响力最大的体育有线电视网。ESPN台及ESPN2台每年向近两亿的家庭发送4900h直播或原创的体育节目。以ESPN为代表的电视体育媒体改变了体育传播的概念,实现了体育传播的全球化。在中国,1993年,全国最早的体育专业频道——上海电视台有线体育频道开播,每天播出17小时;1995年我国首家覆盖全国的专业体育频道——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开播,为体育传播提供了全天候的空间。在对体育的传播上,体育专业报纸也当仁不让,截止到1999年,仅在邮局发行的体育专业报纸就有44家。
体育报道从过去的少而缺到今天的多而精,显示了体育报道制度化的过程。以往报纸常是其他新闻不够,体育新闻来凑,今天却让体育新闻占据了大多数的版面和时段,尤其是遇上大型赛事,各家媒体俨然把体育新闻看作了最大的卖点,倾其物力和人力,以2002年韩日世界杯足球赛为例,中央电视台同时在两个频道对关键赛事进行现场直播,其中,第5频道更是全天候的报道,地方电视台也不示弱,几个省卫星电视台联合起来,对多场比赛也进行了转播,并制作了专题节目。广播除固有的体育节目外,还在专门频率转播备受关注的赛事,同时,在第一时间插播最新比赛结果。报纸对世界杯的报道更是不遗余力,新的报道方式和报道策略不断涌现,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大众媒介对体育的关注和参与也极大地扩充了体育新闻传播的受众群。东京奥运会的电视观众有5万人,20年以后,洛杉矶奥运会的电视观众每天平均20万人,到了2000年第27届奥运会,电视观众平均每天达到37亿人次,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的电视观众达到了39亿人次。对体育新闻受众而言,利用大众媒介来获取体育信息当是最快捷、最方便、最有效的途径。数量众多、影响力巨大的体育媒体的诞生、媒体对体育经常化、规模化、系统化的传播以及数以亿计的体育受众,宣告体育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
3.3 受众对大众媒介的依赖促使了媒介体育的生成
体育大众传播时代是媒介体育孕育的土壤,但其生成还有赖于在对体育认知上大众对媒介的依赖。在大众媒介产生以前,人们对体育认知的主要途径是参与体育运动,当然这种参与包括亲自从事体育运动或作为旁观者与体育运动的参与者处于同一时空当中,然而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需要大众亲临体育运动的现场,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感受、理解体育。但是体育媒介的蓬勃发展和传播手段的改进,媒介对体育的传播已经超出了个人感官所能感知的范畴。具有强烈冲击力的标题、图片、高清晰度的画面、可以反复观赏和玩味的精彩镜头已经延伸了人类的感觉器官,媒介所提供的高清晰度的体育使人们不再满足于自己的感觉器官对体育的认知,使用大众媒介成为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大众对媒介的依赖促使了这一“超真实”的“拟态现实”——媒介体育的生成。人们就在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中建构了对现实体育的认知和理解。
4 媒介体育的生产
4.1 影响媒介体育生产的因素
在生产媒介体育的过程中,从体育信息的收集、选择到加工,都深深地打上意识形态和传播制度烙印。无论是纸质媒体还是电子媒体,在生产媒介体育时,必须受制于所处的社会的传播制度及其实践和生产网络,他们构成关系和技术基础。除了这些显见的因素外,还有隐含的意义和思想的影响,即传播者自身的技术技巧、职业观念、制度知识、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比如,在中国,主流的体育价值观认为,比赛的胜负离不开集体,而在美国,比赛的输赢是个人奋斗的结果,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必然导致在传递同样的信息时,表达的意义不同。
虽然在新闻传播领域,客观性原则是传播者必须遵守的原则,但在现实中,纯粹的客观是不可能做到的。《足球之夜》的编辑在谈到该节目的制作时也承认,他们为了准确表达他们对中国足球的深厚感情,在标题的制作、音乐的选择上煞费苦心。然而,在体育信息符号化以后,受众看到的已经不是原生态的体育而是被选择、重构、增添了生产者个人意图、感情,被打上意识形态和传播制度烙印的媒介文本。
4.2 媒介体育的生产方式
媒介体育诞生的时代是大众传播时代,也是文化工业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媒介借助符号,通过营造话题、制造明星等手段,解构了现实的体育,建构了一个拟态的体育世界。
4.2.1 符号化
法本说过,我们藉着符号生活,我们透过他们而生活,我们的符号是藉着想传播的动机而衍生的。事实上,任何一种意义的传递都无法离开符号而实现。媒介体育就是以语言、文字、画面、音符等符号形式呈现出来的文本状态。特别是大众媒介中的电视,越来越多地生产出来的不再是物质对象,而是影像符号。这些影像符号不再以逼真为目的,而是一种“想象的能指”。充满“色”彩的标题、极具想象力的文字、煽情的音乐和刺激的画面是媒体最喜欢表现体育的手段,它以娱乐、感官刺激压倒信息和叙事。事实上,媒介体育已经远离了体育的本质,变成了一连串由媒介生产和制造的符码。
4.2.2 营造话题
媒介制造媒介体育的另一种手段是营造话题。从纯体育的角度考虑,体育媒介所能报道的消息资源是有限的,但为了吸引眼球,它必须主动出击,开拓新话题与新领域。就如同大卫·罗威在《体育、文化与媒介》一书中提到的一样:“一场从上午持续到下午的普通板球比赛却可以在新闻报道中持续一个星期”[6]。从运动员的场上场下生活,到各类赌球绯闻,从球队的历史恩怨到所谓的民族情结,从“最佳教练”、“最佳球迷”的评选到“足球宝贝”、“篮球宝贝”的表演,媒体可谓无不用其所极。话题在文化工业的流水线上一个又一个地被制造出来,而不管事实是否被夸大、延伸,还是被细化、弱化。为了营造话题,一场普通的比赛,有可能被赋予城市、民族、国家的荣誉意义;为了营造话题,媒介不惜捕风捉影,捏造事实;为了营造话题,“媒介在人为地激起受众的欲望与期待之后,再以分析、描述、述说、曝光等手段加以安慰”[7]。一句话,媒介通过营造话题,创造了一个虚假的拟态世界。
4.2.3 制造英雄
现代媒介文化的生产运作与其他商品的生产运作一样,因操纵和策划而有了根本性的意义。英雄制造就是这些操纵与策划的主要手段。
英雄是优秀个体的代表,但是,在文化工业的背景下,作为大众文化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英雄就不仅仅是鲜活和生动的个体,而是一个个具体的、典型的仪式化的符号。在媒介体育中,我们可以看到太多的英雄故事。这一方面是来源于受众心理的需要。处于现实世界的每个人,都有在困境前束手无策的体现,因此“单骑救主”、“力挽狂澜”的英雄便成为人们摆脱困境的心理寄托;另一方面,媒介需要为媒介体育这种抽象的产品生产以便于其推广的代码,使大众在消费媒介体育时,有一个具体可指的对象和目标,英雄及其传奇故事的制造,便成为了媒介理所当然的生产方式。当然,英雄既由占主导地位的体育价值观决定,也由明星特殊的素质决定。刘翔和贝克汉姆就分别是这两者绝佳的例子。
5 媒介体育的特征
5.1 真实性与超真实
真实性是体育新闻的根本特征。从媒介的功能看,媒介对现实的反映是为了满足大众的信息需求,并借此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这种反映应该是真实的,与现实一致的。然而,当媒介体育通过图像、文字、声音、色彩、图片等符号反映着现实的体育世界时,媒介所反映的现实已经不是真正的现实,而是超现实。
后现代理论家道格拉斯认为,超现实是指真实与非真实的区别已经模糊不清,非真实超过了真实,比真实还真实。真实不再只是自然的自在之物(如山川和海洋),它还包括了人为生产(再生产)出来的“真实”(模拟实境等等),它不是变得不真实或荒诞,而是变得比真实更真实了,成了一种“在幻境式的(自我)相似”中被精心雕琢过的真实[8]。在文化工业的影响下,媒介体育的生产者根据受众的需求来批量生产媒介产品,在他们看来,只有具有新奇的、戏剧性的、冲突性的媒介产品才有市场,才符合受众的口味,才更好销售,因此,根据媒介生产者想象中的受众的审美和情趣生产出来的产品必然是新奇的、戏剧性的和冲突性的,而体育本身与现实社会一样,有时候也是平淡无奇的,但是,即使是平淡无奇的现实,媒介生产者也可以借助符号化的方式,通过话题的设置来制造神话,利用包装、炒作、刺激甚至是欺骗的手段来增强其产品的卖点。从这种角度来讲,媒介体育既是真实的又是超真实的。
5.2 历史性与去历史性
新闻是昨天的历史,这是人们对新闻的共识。社会事件依靠媒介的记录得以保存,文化依靠媒介的记载得以延续,体育依赖媒介的报道得以广泛传播。媒介体育应该就是昨天体育传播、保存和延续的主要手段,其历史性是媒介体育存在的必然。媒介工具的发展打破了这种必然。媒介技术的进步和媒介竞争的扩大,使媒体不得不挖掘和制造越来越多的信息来填充版面和时间,信息周转的速度超过了人们可以接受的速度,并且,太多重要的信息也使人们无法区分什么是真正最重要的了,当人们今天还在关注“大力士”比赛,明天替代它的就是“实德队易主”了。麦克卢汉说:“一旦信息被人们需要,它就会给更新的信息取代。我们的电子媒介是强迫我们放弃数据分类的习惯进入到新的认知模式中。我们不再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因为瞬间传播向我们保证,在经验和环境中存在的所有因素都会在互动中共存”[9]。弗雷德里克也认为,“当代社会体系逐渐开始丧失保存它过去历史的能力,开始生活在一个永恒的现在和永恒的变化之中,而抹去了以前社会曾经以这种或那种能够的方式保留的信息的种种传统”[10]。媒介体育的历史性是其存在的必然,其去历史性则是时代的必然。
5.3 商业性
文化工业(最早被称为大众文化)研究的先驱阿多诺和霍克海姆认为,“文化工业”时代是一个文化沦落为商品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文化工业”的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都是严格按照商品的操作模式运行的,“文化工业”的主控者揣摩大众的需求大批量地生产和销售这些产品,而这些文化产品的价值也由他的交换价值决定,而不再取决于它们自身的特殊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11]。文化工业下的文化已经沦落为普通的商品,在被拨去高贵的艺术面纱的同时,反映人类理想和普遍人性的内涵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在文化工业的影响下,一方面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体育逐渐走向了产业化,具有高尚性、社会性、自发性的体育运动承载了越来越多的商业性;另一方面媒介的控制者,尤其经济控制者,也更愿意通过安全的复制从文化工业角度看来具有交换价值的媒介体育来获取更高的利润。“如果荒唐的故事可以取悦人,那就大量地生产他们吧;如果悲苦人物的命运更有卖点,就让天下都高唱苦命人的悲歌吧”[12]。因此,当媒介体育呈现出暴力化、色情化趋势,假新闻和炒作泛滥、内容出现千篇一律时,也不足为怪了。媒介事实上是调用人们的感官、本能作为赢得收视率、换取商业利润的资源,将商业逻辑运作深入到了人的本能、欲望的层次,借人的快感满足以增值。
5.4 跨文化性
现代社会,当媒介以符号化的手段来生产媒介体育时,媒介体育就已经跨越了文化的阻碍,表现出了鲜明的跨文化特征,这既由媒介体育的传播客体——体育本身的特性决定,也由媒介体育产生的时代和媒介体育的生产方式决定。
体育是媒介体育的传播客体,体育的跨文化性决定了媒介体育的跨文化性。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体育既包括言语传播的过程也包括非言语传播的过程,前者主要指体育的教学、训练活动,后者主要指体育运动本身。体育运动中身体的腾空、翻越、前行等动作以及形体、速度、规则等都属于非言语传播,非言语传播超越了语言、文字带来的障碍,以体育为传播客体的媒介体育自然表现出了天生的跨文化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全球化的社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媒介体育的主题已经被世界所共享。奥运报道既被欧洲人关注,也受亚洲人欢迎;乔丹既是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也是中国人的偶像。符号化、制造英雄、营造话题也成了全球性的媒介体育生产方式,这些无差异的生产方式导致了全球媒介体育在内容与形式上的趋同,从媒介体育上反映出的文化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跨文化性特征日益鲜明。
5.5 情感性与娱乐性
媒介体育的娱乐性和情感性是相互依存的。娱乐就是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媒介体育的娱乐性和情感性由三方面来决定:一是体育运动的娱乐性;二是媒介体育的娱乐价值内涵;三是媒介体育所营造的梦境。
媒介体育是以体育为原始文本的媒介形态,体育运动作为“高情感体验的运动形式”[13],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活动而存在。另一方面,“体育新闻的娱乐价值内涵就是在某一个假设情境下,传播者和受众通过新闻事实和新闻文本的一种情绪连接,并通过传播效果的强弱得以表现[14]。当传播者面对体育事实时会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这在媒介体育的符号化过程中得到了体现,传播者会借助一切可以使用的符号,如音乐、色彩、文字等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当受众在接触到媒介体育时,受众接触的已经不是原始的体育文本,而是物化的带有强烈情绪体验的符号系统,并会被文本中所传递的情绪所感染,形成或喜或悲、或激动或失落的主观体验。
媒介体育时代是文化工业时代,文化工业信奉的信念是“大众社会不需要文化,只需要娱乐”。大众媒介成了制造梦幻的工厂,提供虚幻的快乐是媒介的功能之一。当观看一场酣畅淋漓的足球电视直播时,那逼真的画面和音响效果能将你带入身临其境的感觉,人们通过体验这种“平面体育比赛”带来的快感去代替自身参与比赛的愉悦。然而,这种快感只是物化的娱乐,是一种“伪自然”的娱乐[15]。
6 结语
媒介体育的生成依赖于媒介工具和技术的发展,媒介体育的生产受制于不同的意识形态和媒介制度,媒介体育的特征深深地打上了其存在的时代的烙印。媒介体育在体育现实与受众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它扩大了体育信息传播的范围、普及了体育知识,改变和丰富了大众认知体育的方式,但媒介体育的种种特征以及借助大众媒介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却是我们不可回避的。对待媒介体育这种大众文化形态,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其左右,媒介体育毕竟不是体育新闻,更不是体育,它只是现代社会体育的拟态图景。
收稿日期:2006-03-06; 修订日期:2006-04-13
标签:体育论文; 大众传播论文; 媒介即人的延伸论文; 拟态环境论文; 媒介策略论文; 媒介策划论文; 现代社会论文; 传播学论文; 体育新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