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过度接触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分析论文

媒介过度接触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分析

□ 杨丽敏

〔摘要〕 目前的媒介信息呈现出泛娱乐化、多元价值观并存、不宜传播的内容增多的趋势,过度的媒介接触行为可能会导致孤独症、网络成瘾、人格障碍和越轨行为等心理问题,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有着负面影响。

〔关键词〕 媒介过度接触;心理健康;高中生

大众媒体与网络媒介的高度普及,便携式媒体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的应用,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媒介接触习惯。高中时期是人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思想与价值观尚未成熟,缺乏足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网络海量信息,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内容、多元的价值观,过度接触会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红高粱家族》以抗日战争为社会背景,表达了在孕育出血海般辉煌又凄婉的红高粱的黑土地上生存的人们骁勇的血性、旺盛的生命力。爷爷余占鳌是高密东北乡里有名的土匪,一个没有任何理念和信仰的土匪,但其勇猛彪悍,体内喷薄着无所畏惧的生命力。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谁是土匪?谁不是土匪?能打日本就是中国的大英雄,老子去年摸了三个日本岗哨,得了三个大盖子枪。你冷支队不是土匪,杀了几个鬼子?鬼子一个毛也没揪下来一根。”就是这样一个被人称为“土匪”的人,在那片妖艳、刺目的高粱地里用鲜血和白骨开天辟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英雄”。

一、媒介信息的特征

麦克卢汉的经典论断认为“媒介即讯息”[1],媒介是我们认识和了解现实世界的窗口。传播技术的革新导致媒介信息的高度丰富化,媒介信息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1.泛娱乐化的信息

尼尔·波斯曼在《娱乐至死》中认为:电视媒体主导的时代,碎片化、短小化和图像化传播方式,冲突感、戏剧感、幽默感为主的信息建构成为主流,一切的传播内容都变得娱乐化[2]。娱乐化的趋势在网络媒体时代更为突出,网红、“饭圈”等都在高中生中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多元社会价值观

在对不同媒介的使用上,传统媒体在高中生群体中的使用率下降。超过70%的学生基本不接触(从不、很少)报纸、广播;超过30%的高中生从不、很少使用电视;仅50%的高中生偶尔使用电视。与之相对的是手机在高中生的媒介接触行为中地位凸显,仅有3%的高中生很少或从不使用手机,超过80%的学生“经常”“每天”使用手机;有近70%的学生会偶尔使用电脑。总体而言,手机作为高度便携式的媒介设备,深得高中生喜爱。

在对“是否容易受到媒介信息的影响”上,选择“很容易”的占比“34%”,“比较容易”占比40%,“不太容易”21%,“不会受影响”5%。超过70%的高中生容易受到媒介内容的影响。

声光可调-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测定丹参药材中隐丹参酮的含量 ……………………………………………… 苏 婷等(8):1044

3.不宜传播的内容增多

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缺乏传统媒体中的“把关人”,导致很多涉黄、暴力、恐怖的内容的传播。虽然近年来管理部门加大了对这类信息的查处,但仍主要局限于事后的惩罚,网络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使得很多高中生容易接触到这类信息。

二、高中生的媒介使用特征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高中生的媒介接触行为、媒介认知进行简单分析。选取深圳市某高中校作为样本学校,向每个年级的两个班发放问卷,共回收问卷270份,其中有效问卷260份。有效问卷中,男生123人,占比47.3%,女生147人,占比56.5%;本地户籍235人,占比90.4%,非本地户籍25人,占比9.6%。

在对道路进行施工过程时,以往很多软土是无法满足整个工程施工的要求,因此需要相关管理人员运用软基加固技术对软土进行整体处理。针对这种情况一般会使用土木合成材料来进行施工作业,在施工之前相关管理人员一定要对施工现场进行深入查看,例如地质、水文条件和软基路段的密实度等,通过使用振动法能够对软基路段密度进行深入检查,在对道路进行振动作业过程时,地基密实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与施工设计条例准则相适合。

波特指出,“大多数人已经听任媒介来支配自己了,媒介影响了他们接触信息的习惯,媒介固化了他们对于人际关系、魅力、成功、名流、健康、新闻事件、社会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的预设,以此来支配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在对媒介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心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高中生对如何获取信息并不陌生,但却缺乏对媒介接触行为的控制力,无法在接收媒介信息时进行自我保护,从而对心理健康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

在对媒介功能的认识上,超过80.73%的高中生认为媒介的功能是提供娱乐;75.21%的媒介主要功能是报道新闻,其后是引导舆论(46.89%)、传播知识(35.24%)、刊登广告(20.73%)。

信息社会的信息大爆炸、消费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层差距的扩大、社会问题的层出不穷、生活方式的多元化等等,高度丰富多样的信息呈现出人们极为多元的价值观。高中生缺乏足够的明辨信息真伪和是非的能力,容易被不正确的价值观吸引,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例如,网络直播平台“斗鱼”当红主播陈一发儿在直播中调侃南京大屠杀、东北沦陷等严肃历史事件,不当言论在高中生中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媒介使用的目的上,在“使用媒介的首要目的上(多选)”,排前三位的因素分别为音视频娱乐(80.35%)、社交联络(73.35%)、游戏(57.81%),高中生使用媒介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娱乐和社交需求。资讯获取(40.10%)、学习资源(35.41%)也占据了不小的比例,表明很多学生会使用媒介获取资讯和学习资源,主动地利用信息资源。

图1 高中生媒介使用情况

图2 高中生使用媒介的目的

2.对媒介的认识

用色差计测定四组样品剖面的L、a、b值,为了综合考察原料肉的色泽,参照方梦琳[6]的方法引入影响参数e值作为评判的主要参数,该值表示亮度和偏黄度影响下样品的偏红度值,计算公式如下。

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素材积累,同时也要能够对素材围绕作文主题进行灵活运用,素材用得巧妙、用得精彩,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拍案称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论点选取典型的素材,根据写作需要对所积累的素材进行鉴别、选取和分析,做到贴合论据,突出中心论点。

对于文明旅游,这些年,年年讲,依然有不文明现象屡屡发生:在景区文物上刻字、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因航班问题大闹机场;一些中国游客常常把国内的“不拘小节”带出国门,比如随处抛垃圾、在路边长椅上脱鞋脱袜子、走累了随处蹲下等;比如一些人我行我素,在国外一些公共场所,经常会有中文书写的“请勿大声喧哗”等警示牌,但仍有人大声说话;比如一些国人对于外国的文化和规定不以为然等。

3.高中生媒介接触和媒介认知的特征

高中生在媒介接触行为和媒介认知上呈现出的特点包括:(1)学生高度依赖手机媒体进行娱乐和社交活动,手机已经成为学生接触的最主要的媒介。媒介使用的目的上,娱乐与社交占据主要地位,也有部分学生使用媒介获取资讯和学习资源。(2)学生对媒介功能的认识还较为欠缺,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对网络信息缺乏足够的理解和批判能力。

三、媒介过度接触给高中生心理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

1.媒介接触行为

(一)孤独症

网络社交媒介的发展,QQ、微信、陌陌等社交媒体发达,导致一些高中生过度沉浸于与网络上的对象的交往过程,而忽略与周围的伙伴、家庭成员以及朋友的交往,从而导致在现实生活中孤僻、冷漠,难以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失去人际网络支持的高中生,更容易产生孤独、抑郁等问题。

图3 高中生对媒介功能对认识

孤独症的发生,有着一定的人格基础。相对而言,内向、敏感、自卑、焦虑、抑郁,人际交往能力弱的高中生,在现实人际关系中容易受挫而更倾向于从网络人际交往中获取满足[3]。网络中的人际关系,由于身份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存在着较多的信任危机和被欺骗的风险,是一种较为脆弱的人际关系,会加剧高中生的不安情绪。此外,网络上的朋友众多与现实中的孤独相对比,更强化了高中生的网络交往行为,很难改变现实的处境。

(二)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是指成瘾者无节制地花费时间和精力在网络上,网络的过度使用将会带来各种行为异常、心理障碍、人格障碍等消极效果[4]。网络媒介提供游戏娱乐、虚拟的社交体验,新的感官刺激与更易获取的满足感,导致高中生沉溺网络无法自拔。

1)微观上,存在气泡稀相和颗粒浓相、单颗粒稀相和颗粒团聚物浓相不均匀结构。在颗粒夹带量有限的低气速流化床中,散式流化床发生均匀膨胀,床层结构均匀。鼓泡流化床存在明显的两相:以气体为主体的气泡相,中间夹带有少量颗粒,又称稀相;由颗粒和颗粒间气体组成的颗粒相,又称密相;气泡相是分散相,颗粒相是连续相;气泡上升至床层表面破裂,前沿及尾涡中的部分颗粒弹出床面,在密相床之上形成一个稀相自由空域,沿床层纵向形成中上部稀相区和下部浓相区。湍动流化床床层结构没发生根本性变化,气泡尺寸变小,浓相区与稀相区界面变得模糊不清。

网络成瘾也有一定的人格基础,敏感内向、稳定性差、自律能力弱、受挫力低的人更容易对网络产生依赖;另外,家庭环境也是导致高中生网瘾的重要因素,家庭关系不和谐、缺乏父母管教的学生更容易网络成瘾。

(三)人格障碍

高中生人格发展尚未成熟,在网络虚拟世界、网络匿名性的影响下,会形成与现实生活中不一致的网络人格。理论上可以将网络人格障碍分为沉溺型、发泄型、伪饰型、悖德型、情感型、闭锁型和攻击型等多种类型。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为高中生改变身份、性别,转化性格提供了可能。在网络上扮演不同的角色,获取现实世界中无法获取的满足感也会造成高中生自我身份的迷失、认知错误和角色混乱,“网络我”与“现实我”的矛盾冲突会导致高中生的网络人格障碍。

(四)越轨行为

与社会规范相冲突的行为均可以称之为越轨行为。在媒介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下,网络信息传播极为容易,导致高中生出现越轨行为,主要包括:网络人身攻击和网络暴力、浏览色情网站、偷窥他人网络隐私等。由于心智不健全,一些高中生容易对网络信息高度信任,导致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出现偏差。

越轨行为的出现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一些高中生法律意识淡泊、道德观念差、自我控制能力差,这是发生越轨行为的主要原因。另外,一些高中生在好奇心、冲动心理的驱使下,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无法区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盲目模仿网络上的行为,导致越轨行为的发生。

四、小结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过度的媒介接触行为可能会导致孤独症、网络成瘾、人格障碍和越轨行为等心理问题,所以,应在教育过程中引入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内生的媒介信息解读和批判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张骋.是“媒介即讯息”,不是“媒介即信息”:从符号学视角重新理解麦克卢汉的经典理论[J].新闻界,2017(10):45-50.

[2]陈阳,吴晨.如何看待新媒介的娱乐化倾向——读《娱乐至死》有感[J].新闻世界,2014(5):253-255.

[3]蒋建国.网络化生存、网络孤独症蔓延与心理危机[J].探索与争鸣,2013(10):81-85.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2684(2019)24-0015-003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团育才中学,深圳,518000)

编辑/于 洪 终校/梅 婷

标签:;  ;  ;  ;  

媒介过度接触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