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大事年表(中学物理部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表论文,物理学论文,中学物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公元前5世纪,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公元前460?~370?)提出万物由原子组成.
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得(Aristotle,前384~前322)在其所著《物理学》中总结了若干观察到的事实和实际的经验.他的自然哲学支配西方近2000年.
公元前3世纪,阿基米德(Archimedes,前287?~前212)发明许多机械,包括阿基米德螺旋;发现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研究过重心.
公元前3世纪,古书《韩非子》记载有司南;《吕氏春秋》记有慈石召铁.
公元前2世纪,刘安(公元前179~公元前122)著《淮南子》,记载用冰作透镜,用反射镜作潜望镜,还提到人造磁铁和磁极斥力等.
2世纪,托勒密(C.Ptolemaeus,100?~170?)发现大气折射.张衡(78~139)创制地动仪,可以测报地震方位,创制浑天仪.王符(85~162)著《潜夫论》,分析人眼的作用.
8世纪,王冰(唐代人)记载并探讨了大气压现象.
11世纪,沈括(1031~1095)著《梦溪笔谈》,记载地磁偏角的发现,凹面镜成像原理和共振现象等.
13世纪,赵友钦(1279~1368)著《革象新书》,记载有他作过的光学实验以及光的照度、光的直线传播、视角与小孔成像等问题.
1583年,伽利略(Calileo Galilei,1564~1642)发现摆的等时性.
1586年,斯梯芬(S.Stevin,1542~1620)著《静力学原理》,通过分析斜面上球链的平衡而论证了力的分解.
1593年,伽利略发明空气温度计.
1600年,吉尔伯特(W.Gilbert,1548~1603)著《磁石》一书,系统地论述了地球是个大磁石,描述了许多磁学实验,初次提出摩擦吸引轻物体不是由于磁力.
1609年,伽利略初次测光速未获成功.
1609年,开普勒(J.Kepler,1571~1630)著《新天文学》,提出开普勒第一、第二定律.
1619年,开普勒著《宇宙谐和论》,提出开普勒第三定律.
1620年,斯涅耳(W.Snell,1580~1626)从实验归纳出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
1636年,麦森(M.Mersenne,1588~1648)测量声的振动频率,发现谐音,求出空气中的声速.
1638年,伽利略的《两门新科学的对话》出版,讨论了材料抗断裂、媒质对运动的阻力、惯性原理、自由落体运动、斜面上物体的运动、抛射体的运动等问题,给出了匀速运动和匀加速运动的定义.
1643年,托里拆利(E.Torricelli,1608~1647)和维维安尼(V.Viviani,1622~1703)提出气压概念,发明了水银气压计.
1653年,帕斯卡(B.Pascal,1623~1662)发现静止流体中压力传递的原理(即帕斯卡原理).
1654年,格里克(O.V.Guericke,1602~1686)发明抽气泵,获得真空.
1660年,格里马尔迪(F.M.Grimaldi,1618~1663)发现光的衍射.
1662年,玻意耳(R.Boyle,1627~1691)实验发现玻意耳定律.14年后马略特(E.Mariotte,1620~1684)也独立地发现此定律.
1663年,格里克做马德堡半球实验.
1666年,牛顿(I.Newton,1642~1727)用三棱镜做色散实验.
1675年,牛顿做牛顿环实验,这是一种光的干涉现象,但牛顿仍用光的微粒说解释.
1676年,罗迈(O.Roemer,1644~1710发表他根据木星卫星被木星掩食的观测,推算出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1678年,胡克(R.Hooke,1635~1703)阐述了在弹性极限内表示力和形变之间的线性关系的定律(即胡克定律).
1687年,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阐述了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1690年,惠更斯(C.Huygens,1629~1695)出版《光论》,提出光的波动说.导出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折射定律,并解释了双折射现象.
1714年,华伦海特(D.G.Fahrenheit,1686~1736)发明水银温度计,定出第一个经验温标——华氏温标.
1738年,D·伯努力(Daniel Bernoulli,1700~1782)的《流体动力学》出版,提出描述流体定常流动的伯努利方程.他设想气体的压力是由于气体分子与器壁碰撞的结果,导出了玻意耳定律.
1742年,摄尔修斯(A.Gelsius,1701~1744)提出摄氏温标.
1745年,克莱斯特(E.G.V.Kleist,1700~1748)发明储存电的方法;次年马森布洛克(P.V.Musschenbroek,1692~1761)在莱顿又独立发明,后人称为莱顿瓶.
1747年,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提出“正电”和“负电”的概念.
1752年,富兰克林做风筝实验,引天电到地面.
1760年,布莱克(J.Brack,1728~1799)发明冰量热器,并将温度和热量区分为两个不同的概念.
1785年,库仑(C.A.Coulomb,1736~1806)用他自己发明的扭秤,从实验得到静电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1787年,查理(J.A.C.Charles,1746~1823)发现气体膨胀的查理—盖·吕萨克定律,盖·吕萨克(Gaylussac,1778~1850)的研究发表于1802年.
1798年,卡文迪什(H.Cavendish,1731~1810)用扭秤实验测定万有引力常数G.
1800年,赫谢尔(W.Herschel,1788~1822)从太阳光谱的辐射热效应发现红外线.
1801年,里特尔(J.W.Ritter,1776~1810)从太阳光谱的化学作用,发现紫外线.杨(T.Young,1773~1829)用干涉法测定光波的波长,提出光波干涉原理.
1802年,沃拉斯顿(W.H.Wollaston,1766~1828)发现太阳光谱中有暗线.
1815年,菲涅耳(A.J.Fresnel,1788~1827)以杨氏干涉实验原理补充惠更斯原理,形成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圆满地解释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衍射问题.
1820年,奥斯特(H.C.Oersted,1771~1851)发现导线通电产生磁效应.毕奥(J.B.Biot,1774~1862)和萨伐(F.Savart,1791~1841)由实验归纳出电流元的磁场定律.安培(A.M.Ampere,1775~1836)由实验发现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1822年进一步研究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安培作用力定律.
1826年,欧姆(G.S.Ohm,1789~1854)确立欧姆定律.
1827年,布朗(R.Brown,1773~1858)发现悬浮在液体中的细微颗粒不断地做杂乱无章运动.这是分子动理论的有力证据.
1831年,法拉第(M.Faraday,1791~1867)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1833年,法拉第提出电解定律.
1834年,楞次(U.F.E.Lenz,1804~1865)建立楞次定律.克拉珀龙(B.P.E.Clapeyron,1799~1864)导出相应的克拉珀龙方程.
1835年,亨利(J.Henry,1797~1878)发现自感,1842年发现电振荡放电.
1840年,焦耳(J.P.Joule,1818~1889)从电流的热效应发现所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电阻及时间成正比,称焦耳-楞次定律(楞次也独立地发现了这一定律).其后,焦耳先后于1843,1845,1847,1849,直至1878年,测量热功当量,历经40年,共进行四百多次实验.
1842年,多普勒(J.C.Doppler,1803~1853)发现多普勒效应.迈尔(R.Mayer,1814~1878)提出能量守恒与转化的基本思想.
1843年,法拉第从实验证明电荷守恒定律.
1849年,斐索(A.H.Fizeau,1819~1896)百次在地面上测定光速.
1853年,维德曼(G.H.Wiedemann,1826~1899)和夫兰兹(R.Franz)发现,在一定温度下,许多金属的热导率和电导率的比值都是一个常数(即维德曼-夫兰兹定律).
1858年,普吕克尔(J.Plucker,1801~1868)在放电管中发现阴极射线.
1859年,基尔霍夫(G.R.Kirchhoff,1824~1887)开创光谱分析,其后通过光谱分析发现铯、铷等新元素.他还发现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之间的联系,建立了辐射定律.
1864年,麦克斯韦提出电磁场的基本方程组(后称麦克斯韦方程组),并推断电磁波的存在,预测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1869年,希托夫(J.W.Hittorf,1824~1914)用磁场使阴极射线偏转.
1871年,瓦尔莱(C.F.Varley,1828~1883)发现阴极射线带负电.
1879年,霍尔(E.H.Hall,1855~1938)发现电流通过金属,在磁场作用下产生横向电动势的霍尔效应.
1885年,迈克耳孙与莫雷(E.W.Morley,1838~1923)合作改进斐索流水中光速的测量.巴耳末(J.J.Balmer,1825~1898)发表已发现的氢原子可见光波段中4条谱线的波长公式.
1887年,赫兹(H.Hertz,1857~1894)做电磁波实验,证实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同时,赫兹发现光电效应.
1895年,洛伦兹(H.A.Lorentz,1853~1928)发表电磁场对运动电荷作用力的公式,后称该力为洛伦兹力.伦琴(W.K.Rontgen,1845~1923)发现X射线.
1897年,J.J.汤姆生(J.J.Thomson,1856~1940)从阴极射线证实电子的存在,测出的荷质比与塞曼效应所得数量级相同.其后他又进一步从实验确证电子存在的普遍性,并直接测定电子电荷.
1898年,卢瑟福(E.Rutherford,1871~1937)揭示铀辐射组成复杂,他把“软”的成分称为α射线,“硬”的成分称为β躬钱.居里夫妇(P.Curie与M.S.Curie,1867~1934)发现放射性元素镭和钋.
1902年,勒纳德从光电效应实验得到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电子的最大速度与光强无关,为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提供实验基础.
1905年,爱因斯坦(A.Einstein,1879~1955)发表关于布朗运动的论文,并发表光量子假说,解释了光电效应等现象.爱因斯坦发表《关于运动媒质的电动力学》一文,首次提出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发现质能之间的相当性.
1908年,昂纳斯(H.Kammerlingh-Onnes,1853~1926)液化了最后一种“永久气体”氦.佩兰(J.B.Perrin,1870~1942)实验证实布朗运动方程,求得阿佛伽德罗常数.
1908年~1910年,1908年,盖革(H.Geiger,1882~1945)发明计数管.卢瑟福等人从α粒子测定电子电荷e值.
1906~1917年,密立根(R.A.Millikan,1868~1953)测单个电子电荷值,前后历经11年,实验方法做过三次改革,做了上千次数据.1909年,盖革与马斯登(E.Marsden)在卢瑟福的指导下,从实验发现α粒子碰撞金属箔产生大角度散射,导致1911年卢瑟福提出有核原子模型的理论.这一理论于1913年为盖革和马斯登的实验所证实.1911年,昂纳斯发现汞.铅、锡等金属在低温下的超导电性.
1911年,威尔逊(C.T.R.Wilson,1869~1959)发明威尔逊云室,为核物理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实验手段.1911年,赫斯(V.F.Hess,1883~1964)发现宇宙射线.
1912年,劳厄(M.V.Laue,1879~1960)提出方案,弗里德里希(W.Friedrieh),尼平(P.Knipping,1883~1935)进行X射线衍射实验,从而证实了X射线的波动性.
1913年,玻尔(N.Bohr,1885~1962)发表氢原子结构理论,解释了氢原子光谱.
1916年,密立根用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光电方程.
1919年,阿斯顿(F.W.Aston,1877~1945)发明质谱仪,为同位素的研究提供重要手段.卢瑟福首次实现人工核反应.
1924年,德布罗意(L.de Broglie,1892~1987)提出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设.
1927年,戴维森(C.J.Davisson,1881~1958)与革末(L.H.Germer,1896~1971)用低速电子进行电子散射实验,证实了电子衍射.同年,G.P.汤姆生(G.P.Thomson,1892~1970)用高速电子获电子衍射花样.
1930~1931年,狄拉克提出正电子的空穴理论和磁单极子理论.
1931年,劳伦斯(E.O.Lawrence,1901~1958)等人建成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1932年,考克拉夫特(J.D.Cockcroft,1897~1967)与沃尔顿(E.T.Walton)发明高电压倍加器,用以加速质子,实现人工核蜕变.尤里(H.C.Urey,1893~1981)将天然液态氢蒸发浓缩后,发现氢的同位素—氘的存在.查德威克发现中子.在这以前,卢瑟福于1920年曾设想原子核中还有一种中性粒子,质量大体与质子相等.据此曾安排实验,但未获成果.1930年,玻特(W.Bothe,1891~1957)等人在α射线轰击铍的实验中,发现过一种穿透力极强的射线,误认为射线,1931年约里奥(F.Jolit,1900~1958)与伊伦·居里(1 Curie,1897~1956)让这种穿透力极强的射线,通过石蜡,打出高速质子.查德威克接着做了大量实验,并用威尔逊云室拍照,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这一射线即是卢瑟福预言的中子.安德森C.D.Anderson,1905~)从宇宙线中发现正电子,证实狄拉克的预言.海森伯、伊万年科独立发表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假说.
1933年,泡利在索尔威会议上详细论证中微子假说,提出β衰变.布拉开特(P.M.S.Blackett,1897~1974)等人从云室照片中发现正负电子对.
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人工放射性.
1935年,汤川秀树发表了核力的介子场论,预言了介子的存在.
1938年,哈恩(O.Hahn,1879~1968)与斯特拉斯曼(F.Strassmann)发现铀裂变.
1955年,张伯伦(O.Chamberlain)与西格雷(E.G.Segre,1905~)等人发现反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