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德阳供电公司 618000)
摘要:地市供电企业(以下统称“市公司”)充分依托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科学测定基层单位用工需求,以劳务协作的人员配置方式,从超员单位调剂人员到缺员单位实施设备检修、客户服务等业务,以盘活超员单位人力存量,缓解各县公司间的超缺员矛盾,大力提升企业经营效益。
关键词:人力资源市场;劳务协作
1 劳务协作实施背景
1.1 人力资源现状
2012年以来,市公司有序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所属县公司人员与核定定员相比,存在“又多又少”超缺员不均的情况。如A公司存在缺员情况突出,难以满足工作需要的情况;而B公司存在冗余人员较多,员工成长通道受阻,严重影响工作积极性的情况;个别公司还将不同身份员工借用,带来了人员混岗、同工不同酬等问题,存在较大的用工风险和安全风险。这种因超缺员不平衡带来的人力资源浪费等种种问题,亟待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1.1.1 各县公司超缺员情况
县公司的定员是根据单位设备台账进行测算的。而各公司实际上岗人员因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有的偏多,有的偏少,实际人员数与定员数存在一定差异,具体见下表。
表一:县公司定员及实际上岗人数对比表
上表显示,虽然所属县公司总体缺员,尤其A公司、C公司缺员较为突出,但也存在B公司严重超员的情况。
1.1.2 各专业超缺员情况
从专业匹配情况分析,以A公司和B公司为例,在完成“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后,两个公司班组设置基本一致,业务类型相似,但各班组超缺员情况迥异,如:A公司运维检修缺员34人、调度缺员7人、营销缺员14人;而B公司运维检修超员53人、调度超员1人、营销超员14人。
进一步分析发现,B公司运维和营销专业超员与A公司相应专业缺员基本匹配,部分班组超缺员存在互补。
2 拟定劳务协作的方案
劳务协作是针对低端业务、一线技能岗位用工需求,利用地域相邻或忙闲错峰,通过劳务输出或相关业务委托方式实现的人员补充。
根据各县公司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可以看出:A、B公司地理位置较近,且在低端业务和一线技能岗位用工存在需求,所需岗位也存在互补性。因此,针对所属县公司在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又多又少”矛盾,依托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利用人员专业对口、单位地域相邻、业务忙闲交替的特点,在设备检修、客户服务、建设施工等专业,采用劳务协作方式,可优化公司人力资源配置,缓解用工配置不平衡矛盾。
2.1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为使劳务协作工作有效开展,在市公司层面成立了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及组织机构,明确相关部门、单位在劳务协作工作中的职责,明晰权得利义务,落实责任主体,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劳务协作工作思路和目标。
2.2 完善工作流程和管理要求
公司组织相关部门对劳务协作项目进行研讨,并制定劳务协作工作流程,完善协作业务要求、人员日常管理等措施,合理考虑劳务协作报酬,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和激励方案,确保劳务协作工作有序开展。
2.2.1 合理设计劳务协作工作流程
2.2.1.1劳务协作输入方提出协作业务具体内容、协作期限、用工数量、资质条件、费用预算等需求,报公司人力资部和相关业务部门审批。
2.2.1.2公司人力资源部通过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发布劳务协作需求信息。
2.2.1.3劳务协作输出方应答劳务协作需求,将供给信息报至公司人力资源部门。
2.2.1.4公司人力资源部和相关业务部门确认协作项目,并组织输入、输出双方对劳务协作协议条款内容进行协商,明确协作业务、起止时间、协作人员、工作评价标准、费用结算等具体内容。
2.2.1.5劳务协作双方达成一致后,签订劳务协作协议或协议附件,明确双方职责和权益。
2.2.1.6劳务协作期满,劳务协作输入方出具协作评价意见,并反馈至输出方,双方按照协议约定完成费用结算,并将劳务协作完成情况报公司人力资部和相关业务部门备案。
2.2.2 确定合理管理模式
根据以往经验,我们提出专业管理到点与项目矩阵协作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统筹解决劳务协作的连续性与及时性:一方面是劳务输出单位派驻生产、营销等专业管理人员到业务需求方劳务输入单位,负责日常工作协调对接和实地查勘,加强对设备和运行方式等掌握,明确劳务输入单位业务进度和工作质量要求,充分做好专业管理的协调工作;另一方面是由驻点协作人员反馈输入单位工作需求,及时协调原单位,合理安排人员和时间,抽调机具设备,满足协作项目需要。有效避免因任务环境不熟悉造成的人力资源浪费或资源准备不足的情况发生,充分做好协作工作。
协作人员在协作期内按照“谁实施、谁负责”的原则,由业务组织方承担主要安全管理责任,劳务协作双方根据具体情况分别承担相应责任。
2.2.2 合理考虑激励和待遇
在市公司层面,制订了《劳务协作工作方案》,充分利用工资总额调配手段,激励和引导县公司间开展劳务协作,提高基层单位劳务协作积极性。一是明确根据劳务协作工作量,按年或天给劳务输出单位计发经济补偿;二是对劳务输出单位,根据劳务协作开展情况,采取季度、年度考评形式,给与一定绩效奖励。
在县公司层面,鼓励输出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制订《劳务协作实施细则》,明确劳务协作人员待遇和职业发展,做好对员工激励。一是明确对员工的生活交通等补助,减少员工对因距离增加而产生的顾虑;二是明确员工优先纳入评先评优,并将休假时间进行适当延长调整,用良好待遇鼓励员工参与;三是明确一定数量的中层管理后备从协作人员中产生,为员工打开新的职业发展通道。同时,帮助输入单位制订完善《劳务协作后勤保障工作方案》,加强工作协调和后勤保障,建立协作党支部和工会小组,为协作人员提供组织关爱,切实解决协作人员后顾之忧。
3 劳务协作的实施
劳务协作项目于2014年初开始准备,通过前期工作调研,制定完善实施方案,在当年12月,顺利召开了劳务协作工作会,正式实施劳务协作。
目前,由输入单位提出包含绝缘手套等的安全工器具校验、避雷器校验业务,输出单位组织相应专业20-30人,已完成该项工作,并通过不断磨合提升了劳务协作效率。
4 效益分析
4.1 人工费用
实施劳务协作前,输入单位为完成上述任务,如需招收人员,则将产生一定的人工费用。假设按人均每天500元工资测算,完成上述项目共需人工费:
20人*25天*500元=250000元
4.2 车辆使用费:
实施劳务协作后,输入单位为项目正常完成配置1台车辆,每天使用费用约200元,完成上述项目须开支车辆使用费:
25天*200元=5000元。
4.3 劳务协作费:
实施劳务协作后,根据协议,输入单位向输出单位支付一定的劳务协作费用,目前暂定为人民币 4万元/人.年,折算成每人.天约153 元。完成上述项目须支付的劳务协作费为:
153元*20人*25天=76500元。
4.4 效益测算
按上述测算,输入单位采用劳务协作方式后,虽然在车辆使用、劳务协作费方面增加了一定费用,但因并未增加人员,由此节约了人工成本。完成如上项目,将节省开支:
250000-5000-76500=168500元。
根据测算,该单个项目即为输入单位节省了16.85万元的开支,经济效益明显。如劳务协作项目全部开展,必将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而输出单位因安排人员参与劳务协作,仅此项目,将获得7.65万元的劳务协作费用。这部分费用可以作为参与协作人员的激励资金,进一步推动相关人员积极参与。
5 结论
劳务协作是企业内部用工配置的一项创新之举,是盘活人力存量,解决内部超缺员问题的有效手段。希望通过本文的描述,抛砖引玉,可以为系统内广大人力资源工作者提供一个探索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参考实例,以利于加强行业内人力资源整合,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论文作者:陈世兵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7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7
标签:劳务论文; 公司论文; 单位论文; 人员论文; 业务论文; 项目论文; 情况论文; 《电力设备》2017年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