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无定义”概念的教学_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中“不定义”概念的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数学论文,定义论文,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不定义”概念是指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没有给出明确定义的概念。

一、小学数学中“不定义”概念的种类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不定义”概念,根据其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由于数学学科的严密性而产生的所谓“原始概念”。我们知道,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常用的方法是属加种差的方法,这种定义方法要求每一个新概念都必须用已知的概念来定义,而这些被用来定义的概念又必须用已知的概念来定义,并且不允许循环。依此类推,客观上总有某些概念是不能用一些已知的概念来定义的。这样一些不能用已知的概念来定义的概念,在数学学科中就叫做“原始概念”,如:点、直线、平面等等,这些概念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显然也是不可能给出定义的。

还有一类概念在数学学科中是有精确定义的,但是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暂时没有给出定义(如“圆”的概念),或者,在初次(一般在低年级)接触这个概念时没有给出定义,当学生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再次(一般在高年级)学习这个概念时,才给出了一个定义(如“三角形”的概念)。因而,对初次接触这些概念的小学生而言,这些概念也属于“原始概念”的范围,可称之为“扩大的原始概念”。

二、小学数学中“不定义”概念的教学

众所周知,概念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揭示出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由于“原始概念”和“扩大的原始概念”无法或没有给出定义,也即没有直接揭示出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不定义”概念的教学与给出了明确定义的概念的教学是不同的。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不定义”概念的具体情况,可将“不定义”概念的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四个阶段:观察、归纳、强化、应用。

1.观察——形成表象

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学生观察有关“不定义”概念的肯定例证(一切包含有概念的共同关键特征的事物,叫做概念的肯定例证),从肯定例证中获得关于这个概念的表象。

例如:原始概念“点”的教学,首先让学生观察“针尖”、“北京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用粉笔在黑板上点一点”等等,使学生对“点”这个概念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再如:扩大的原始概念“圆”的教学,可先让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圆形物体“硬币”、“钟面”、“车轮”等等,使学生知道,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形”的。

2.归纳——得到事实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观察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归纳,通过抽象、概括,得到一个关于“不定义”的概念所反映的事实。

例如,通过对“点”、“圆”的肯定例证的归纳,可得到关于“点”这个原始概念的一个事实:“点”可以代表位置而没有大小;得到关于“圆”这个概念的一个事实:从圆心到圆周上各点的距离都相等。

这个阶段是“不定义”概念教学的关键,因为,从对肯定例证的观察到归纳得到一个事实,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能否顺利完成这一飞跃,能否让学生相信归纳得到的这一事实,就完全靠教师的“引导”了。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学需要教师花大力气去进行研究。

3.强化——获得意义

强化阶段是在学生知道了“不定义”概念所代表的事实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一些肯定例证,使学生获得“不定义”概念的意义。

例如:可继续考察“点”的肯定例证:“小雨点”、“夜晚天空中的星星”、“谷粒”等等;考察“圆”的肯定例证:“车、船上的方向盘”、“圆桌面”、“十五的月亮”等等。

这一阶段的肯定例证,除了教师提供之外,还可让学生自己动动脑筋,提出关于“不定义”概念的肯定例证,借以检查学生是否真正获得了“不定义”概念的意义,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作适当的评判。

4.应用——加深理解

举出一些实际应用“不定义”概念的例子或习题,通过教师的讲解或学生的练习,加深学生对“不定义”概念的理解。

例1 北京到上海的铁路里程是1500千米,有一列火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由北京出发到上海,要行驶多少小时才能到达?

例2 汽车训练场的中间有棵大树,驾驶员开一辆汽车作行车训练,无论汽车的速度如何,要求汽车离大树距离始终保持20米。想一想,汽车运动的路线是什么图形?为什么?

例1的解决要求学生能够先将北京和上海抽象成点,画出线段图,然后根据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解题;例2要求学生运用圆的知识,通过想像,得出汽车以大树为圆心作圆周运动。另外,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还可渗透圆的精确定义。

应当指出的是,以上“不定义”概念教学的四个阶段只是一般的教学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不同概念的不同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可适当减少步骤,改变顺序,某些步骤在教学过程中还可多次重复。

三、小学数学中“不定义”概念教学的误区

由于小学数学教材中存在着较多的“不定义”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概念的描述不易把握,从而造成教学的误区。

误区之一:轻描淡写

由于“不定义”概念没有直接揭示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轻描淡写,一带而过。

例如:“加法”的概念。教材在第一次介绍加法时,通过直观图形的演示(左手里的1个气球和右手里的1个气球合起来一共是2个气球),归纳得出下式:

此处,教材中没有给出加法的定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给出加号、等号和加法算式等的读写方法而不渗透加法的意义,在此可通过教师的演示操作、学生的观察实验,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一起归纳得到关于“加法”这个概念的一个事实:“把两个数合起来,就是把两个数加起来,可以用加法计算。”为今后学习加法的描述定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作铺垫。事实上,“加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过程就应围绕着这一核心内容来进行设计。

误区之二:超前定义

“不定义”概念的教学,关键在于向学生揭示出“不定义”概念所反映的一个事实,这个事实用语言表述出来时,既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到通俗易懂,又要符合数学学科的精确定义,做到不犯科学性的错误。对此把握不准,极易走进“超前定义”的误区,即“一不小心”就给出了一个精确定义。

例如:“圆”的概念。在数学中,“圆”这个概念可以这样定义:“平面内和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叫做圆”,或“平面内和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做圆”。显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能对小学生谈所谓的“轨迹”、“集合”,我们只能根据教学的具体过程,归纳得到关于“圆”这个概念的一个事实,如:“车轮上各点到车轴的距离都相等;圆周上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学生掌握了这个事实,就等于掌握了“圆”这个概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无须给小学生一个精确的定义。

另外,如:加、减、乘、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些概念在学生初次接触时,都是不定义的,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提前给它们下定义。

“不定义”概念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难点之一。我们既要认真钻研教材,理解编者意图,又要分析、研究学生的具体情况,更要从数学学科的高度来理解“不定义”的概念本质,这样才能设计出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又没有科学性错误的“不定义”概念的教学过程。

标签:;  ;  ;  

小学数学“无定义”概念的教学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