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文献信息的收集与传播_文献论文

纪念文献信息的收集与传播_文献论文

纪念性文献信息的集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纪念性论文,文献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纪念性文献是指人们有准备、有组织地对已经发生过的某一客体,如人物的生卒日、组织的成立日、会议的开幕或闭幕日、事件的发生或结束日、节日、重大的发明和发现,或者重大的灾难、耻辱日等,进行庆祝、评述、研讨、观瞻或宣传,以表达怀念、追忆、颂扬、铭记、学习或警示、戒免等思想情感和意愿,并用文字、音像、实物等将其记录、贮存下来的各种信息载体。重视和加强纪念性文献信息的收集和传递,是图书馆情报资料工作应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纪念性文献信息与纪念性文献基本是一致的,如果严格区分,其区别在于,文献是信息载体,是文献信息的贮存者;文献信息是指文献中的信息内容进行传播交流,从而产生思维效应和社会效应的一种动态信息。纪念性文献信息是作为纪念性文献的价值内涵而存在的。

纪念性文献信息可分为9类:(1)以纪念客体分;(2)以纪念主体分;(3)以纪念形式分;(4)以纪念时间分;(5)以纪念活动的范围分;(6)以纪念性文献形成的时间分;(7)以载体形态分;(8)以责任制和著作方式分;(9)以信息集散方式分。

1 纪念性文献的特征

文献信息的特征是文献信息集散的识别标志和依据,掌握它的特征,有利于全面网罗和有效地开发、传播纪念文献信息。

1.1 记实性和确凿性

纪念性文献是对真人、真事、真物的纪念,即使评议的观点不同,但纪念客体的真实存在和纪念主体活动的客观记录,决定了纪念性文献信息的记实性和确凿性,虚构和演义类文献信息不属纪念性文献。如《伟大祖国三十五周年》纪念文集,书中的“数字和事实”部分都是有关负责部门提供的,是对新中国35年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取得成就的记录,是研究新中国发展的可靠依据。

1.2 典型性与广泛性

凡被纪念的客体都具有典型性和广泛的影响性。纪念之目的在于继承和发扬纪念客体的某种或某些有深远教育意义或警示作用的内涵。纪念客体越典型,其影响越广泛。如“雷锋精神”,不仅每年3月在中国大地上掀起纪念热潮,而且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西点军校开花结果。

1.3 代表性与指导性

一般较大型、较高层次或重要的纪念活动,党和国家领导人,某一领域的权威、专家都要莅会并做重要讲话,这些信息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指导性甚至纲领性。如《学习江泽民在建党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对江泽民讲话的学习文集。江泽民在讲话中全面地、系统地总结了我党的光辉历程和丰富经验,深刻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提出了当前党建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指导方针,是党在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纲领。

1.4 累积性与借鉴性

纪念活动是以一定时间为间隔,反复进行的。它的取材来自前期纪念、研究成果。如《思想理论十年风云(1978-1987)》,这本纪念文集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十年间思想理论方面的发展情况和思想界的各种意见理出一个脉络,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进行了整理,选出有代表性和影响较大的60个问题做了客观介绍,依年代编排,为研究和纪念十年间思想理论问题提供了纵向和横向的历史资料。同时,每一次纪念活动所产生的文献信息再进行积累,后次以前次为基础进行借鉴和扬弃,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在借鉴中不断提高,使纪念性文献信息不断增值。

1.5 综合性与专指性

纪念活动在主题的选择上,初始性的纪念多注意全面性,而随着纪念时间的远隔和纪念次数的增加,主题趋于某一特定方面。如《纪念李富春》,这是第一次纪念活动的文集,国家各部委领导人从不同方面全面评述了李富春的生平事迹和贡献。近年来对毛泽东的纪念则以专题式为多,进入对客体的某一特定方面的研究,如《毛泽东诞辰经济理论座谈会》。专题性纪念文献信息收集的前提是必须了解纪念客体所涉及的各方面、各领域及其影响范围。

1.6 浓缩性与拓展性

任何纪念客体都与他所在时代、社会的大背景相联系,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而透过这个缩影,纪念性文献又会展示一个广阔的背景空间。如《章太炎生平与学术》,是为纪念章太炎逝世50周年而汇编的文集。书中每篇文章后都列有大量的引文注释,共473条,为研究章太炎及所处时代拓展了广阔的信息源。

1.7 特指性与相关性

特指性是指形成文献的目的旨在纪念,并在题名、前言、栏目名称或题词等处标示“纪念”二字。特指性纪念文献也是显性纪念文献。有些文献的写作宗旨不在于纪念而是评议或研究,但文献的内容与纪念客体密切相关,也可被视为纪念性文献,即相关文献或潜性纪念性文献。相关文献是纪念性文献形成和再生的基础之一,有参考性,如和人物相关的学术著作、史类著作、大事记等;与某一事件相关的一系列事件,如撰写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研讨文章时,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有继承、延伸和发展关系的十二届至十五届党的代表大会文献,也都应被视为相关纪念性文献加以汇集。

1.8 组织性与自发性

大部分纪念活动是有组织地进行的,并形成相应的纪念性文献信息,但也有自发地撰文对某一纪念客体示怀念之情。自发性的纪念性文献以单篇文章发表于报纸或期刊上的为多,其纪念主体多是与客体关系至密的生前友好、学术同仁、亲属、学生或当事人、见证人等。刊载文献又以专业刊物和地方性报刊为多。如《怀念郭沫若同志》发表于《文史哲》上,湖南的地方报刊就经常刊载纪念毛泽东的文章。

1.9 宣传性与警示性

纪念活动是一种带有广告作用的宣传形式,当代有眼光的企业家、战略家已把纪念活动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如利用厂庆、开业纪念、产品获奖纪念等形式广泛宣传企业、产品,提高企业形象。这些纪念活动也随之伴生出大量的企业信息。纪念性文献的广泛宣传性还被用于需引起人们警钟长鸣的事件上。如火灾纪念日,每到4月17日前,哈尔滨大街小巷贴满警示性标语,以提示和警告人们不要忘记防火。这类警示性的纪念性文献信息内容简单,载体灵活简便,文献收集与传播应侧重于事件的原始文献。

2 纪念性文献信息的网罗与发散

为了行文简捷,在例举纪念性文献信息的分类和特征时,已附带略述了纪念性文献信息的收集和开发。下面集中谈三个问题:

2.1 加强动态纪念性文献信息的网罗和制作

在纪念性文献信息中,静态文献虽然仍占绝大比例,但由于传统图书馆的文献源就是以静态文献为主,在文献的收集、贮存和开发上已形成了优势,而对动态纪念性文献信息的搜寻、录制和传播少有问津,影响了文献信息源的完备和多样化。因此图书馆应增加音像录制、复制和播放设备,配置相关的技术人员。黑龙江省委党校把电化教育部门与图书馆合并,在筹备50年校庆纪念时,电化教育部门发挥了对动态纪念性文献自己录制的优势,这也是图书馆向多功能发展的一种趋势。

2.2 加强电子纪念性文献信息的网上检索和传输

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结合,为纪念性文献信息提供了广阔的贮存空间和快捷方便的检索途径。只要有一台联网的微机,就可以利用虚拟馆藏查到网上运行的各种纪念性文献信息,也可以建立本馆的纪念性文献信息库,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联机阅览、下载打印和网上远程传递。有的纪念性文献还可以文字、声音、图像并出,给人以立体的多维的信息享受。如《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文学术期刊(光盘版)》等电子出版物,只要把纪念客体的题名、责任者、主题词、时间等检索点输入微机,瞬间就可把这些出版物上所载文献信息检索出来。任何图书馆都不会因苦于没有订全地方报刊而难于找全某些纪念性文献信息了。

2.3 加强纪念性文献信息的展示与宣传,激活纪念性信息

专题文献展览,是图书馆的一项历史悠久的文献宣传、推荐工作,其形式有宣传橱窗、剪报栏、小型展室等,但过去展示的都是单一印刷型的文本。而现在展示纪念性文献信息时,要把图书、图片的展示与计算机、放像机等的应用结合起来,把印刷文本、音像资料、计算机数据库、网上信息等结合起来,充分满足用户的各种信息需求。

1998年,继传统节日新年之后,1月8日是周总理诞辰百周年纪念日,2月19日是邓小平逝

世一周年纪念日,3月5日是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纪念日,5月15日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讨论20周年纪念日,7月1日是香港回归1周年纪念日和建党77周年纪念日……12月8日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纪念日。可见每年的纪念活动层出不穷,每一次纪念性文献信息的宣传展示都是对馆藏文献信息的局部开发和激活,也是对虚拟馆藏的一次共享,使文献信息在开发中不断再生和增值,为图书馆文献信息的开发利用走向良性循环开辟途径。

标签:;  

纪念文献信息的收集与传播_文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