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产业发展理论与中国战略

银行卡产业发展理论与中国战略

文永明[1]2004年在《银行卡产业发展理论与中国战略》文中提出银行卡是传统金融业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发达国家银行卡的发展已步入成熟阶段,形成了庞大的产业体系。银行卡产业(Bankcard Industry)已成为现代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而我国银行卡的发展还处在成长阶段,逐渐显露出新兴的朝阳产业,并呈现蓬勃生机。本文着眼于银行卡产业整体情况的研究,对银行卡产业发展进行了理论分析、市场应用分析和中国银行卡发展战略研究。 研究中运用了货币进化论、消费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对银行卡产业领域的主要经济现象进行经济学解释,分析银行卡产生与发展的必然趋势,阐述银行卡发展的信用消费的理论基础及社会基础,论述银行卡产业价值链及结构,并结合中外银行卡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市场分析和应用研究,得出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及中国银行卡发展战略。全文共十章,除第一章导论和第十章结论与展望外,分为理论分析、市场研究和中国战略研究叁个部分。 理论分析,从第二至第四章。分析银行卡产生的根本原因:银行卡是货币发展史上的第叁次变革,是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结果,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创新。银行卡因其零售金融业务的典型特征,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经济发展及消费需求推动银行卡发展,银行卡扩大消费需求,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并对国家货币政策产生影响。描述了银行卡产业利益动机及效益来源,论证了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的有效组合,将大大加速银行卡产业快速发展。 市场研究,从第五至第七章。通过国际银行卡市场分析,阐述国际银行卡具有产业规模化、产业集中化和受理渠道多样化等特征。指出银行卡存在信用风险、欺诈风险和运行操作风险,必须高度关注和防范银行卡风险。论述了国际银行卡专业化、市场化、公司化发展体系及对中国的启示,并对中外银行卡产业发展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中国银行卡产业存在内部机制制约和外部环境制约等因素。 战略研究,从第八至第九章。阐述中国银行卡产业运营模式创新,对银行卡市场运营模式从建立多元化经营模式、市场化的分配机制、公司化经营、国际间同业合作、政府支持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探讨。阐述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在于: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保护民族金融体系的独立性及安全性、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和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等。提出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银行卡产业体系和国

胡旦[2]2011年在《我国银行卡产业业务模式及管理机制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作者以作为我国唯一银行卡组织—中国银联的工作人员多年工作经历为背景,在大量阅读有关业务数据和银行卡业务知识等相关书籍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工作经验写成的。文章以2011年美国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提出裁定请求,要求开放我国银行卡市场事件为起点,提出作为中国唯一的银行卡组织—中国银联在我国的银行卡产业发展中一直承担着组织、引导和协调工作的同时,应如何站在更高的层次来把握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的脉络,厘清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为尽早实现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中国银联时提出的“把我国银行卡产业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将银联品牌打造成为世界知名的银行卡品牌”而创新开展工作。文章首先通过对我国银行卡现状进行描述后,以银行卡双边市场理论、产业创新理论作为理论指导,在综合国内外银行卡产业发展道路上总结的经验教训基础上,综合分析出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即在产品、服务、模式、管理水平和应对挑战能力等多方面存的问题。在分析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本文结合产业创新理论和银行卡市场的发展规律,并分析了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所在,进而从银行、卡组织、政府等多维度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思路,即主要应从产品开发、销售模式、盈利模式、综合服务、产业政策扶持和风险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产业创新,提升产业链价值,并初步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工作路径。对我国银行产业业务模式及管理机制深入的研究,将在一定程度上对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内的银行卡产业转型提供有实际意义的指导。

严永健[3]2008年在《金融开放下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银行卡作为一种新型综合性金融支付工具,是传统金融业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也是马克思所揭示货币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银行卡产业已成为现代经济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银行卡产业已步入成熟阶段,形成了庞大的产业体系。而中国银行卡产业尚处于导入期向成长期迈进的阶段,整个产业规模及整体竞争实力还比较弱小,离成熟产业化经营还存在较大差距。中国的金融市场完全对外开放后,银行卡产业面临着国外同业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适时总结国内外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实践经验,深入剖析自身与国外成熟银行卡产业的差距,借鉴它们产业发展经验和研究成果,对于加快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眼于银行卡产业整体情况的研究,首先,通过对银行卡产业相关文献的研究,分析了银行卡产业的运作机制和市场特征,阐述产业价值链上各参与主体及其“竞合”关系。其次,通过对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美国银行卡产业发展历程及其现状进行分析,为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提供了参考。再次,对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行梳理,通过对中、美、韩叁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指标的对比分析,提出金融开放下的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存在内部机制和外部金融生态环境的双重制约,并运用计量经济学中的普通最小二乘法,就银行卡受理环境对银行卡业务量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最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当前我国银行卡的受理市场建设问题已成为产业进一步升级的“瓶颈”,需要政府、行业、市场等多方协作共同推进方能取得好的效果,同时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内外部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加快中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步伐。

陈煜[4]2005年在《基于价值链的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分析》文中指出银行卡作为一种新型的综合性金融支付工具,是电子货币的重要形式,是传统金融业务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对于加快我国金融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的银行卡业务经过几十年的培育,目前已经形成了以银行卡经营为核心,集聚了一批银行、企业和专业化服务机构,形成了一定的以银行卡为载体的支付网络和产业价值链,初步具备一定产业雏形。本论文试图从银行卡产业国内外的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势入于,运用价值链理论,提出构建我国外化的银行卡产业价值链。 本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讨论的银行卡及其产业相关的概念、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我国银行卡产业在金融业开放后面临的挑战,提出用价值链理论分析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设想。第二部分回顾了价值链理论及应用,讨论了本文价值链理论的概念和主要内容。第叁部分利用价值链理论从银行卡产业的价值活动入手,讨论了国内外银行卡产业价值链的不同形态,对价值链的外化和内化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了构建我国外化的银行卡产业价值链,分析了利用外包、并购和战略联盟实现价值链优化。第四部分基于优化的银行卡产业价值链,从不同价值环节的市场结构入手,分析了规模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定价机制和定价理论的应用。第五部分分析了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趋势,从保护民族银行卡产业的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赵卫花[5]2012年在《基于综合经营视角的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商业银行竞争力一直是研究机构和广大学者以及金融从业者们关心的课题。经过改革开放叁十年的发展,我国金融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和国内金融市场全面对外开放后,金融课题的研究变得更具有实际意义。金融业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它的有效运转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并能增加社会总福利。金融业主要包括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叁个子行业,而银行业是叁子个行业中极其重要的一个行业,因此本文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将研究目标定位在银行产业。由于金融综合经营涉及到整个金融产业集群,研究过程离不开对其他相关产业的分析,因此本论文面向金融产业集群,通过综合经营的视角考察了我国银行产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随着国内金融市场全面对外开放和外资银行机构的进入,国内金融市场和产业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商业银行不仅要面对来自国内银行间的竞争,还要面对来自外资银行机构的竞争。国内商业银行除了保持原有的竞争优势外,更要借助于金融市场的开放,吸取国外银行机构的优点来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才能在世界金融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论文在研究国内银行产业时,充分考虑到金融开放背景要素,将外资银行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中外对比分析,从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角度对国内银行业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对中外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对比研究发现,中外银行机构在经营模式上存在根本不同。国外许多大型商业银行实行的是混业经营模式,即银行业务与证券、保险业务以及实业融合在一起,实行混合经营。而我国金融业受金融监管和法律等因素影响,实行的是分业经营模式,各行业之间有严格的业务限制,因此银行在经营模式和经营范围上与外资银行都有着很多区别。沿着这个方向继续研究发现,国内金融机构事实上已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混业经营,过去十多年来,国内许多金融机构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通过在境外设立控股公司然后再迂回进入国内市场,开展原来受限的其他金融业务,形成了事实上的混业经营。但是按照法律和监管条例,我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目前主要为分业经营模式。因此就出现了综合经营这个概念。已有学者定义综合经营模式为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型的一种过渡模式。本文借用已有学者的概念,对其进行了扩展延伸,将综合经营概念扩展为多元化经营、混业经营和国际综合经营叁个层次,将已有的关于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混业经营、金融开放问题研究等研究成果综合起来,从产业竞争力角度对我国银行产业进行了系统研究。基于上述背景和视角,论文选取产业经济学中的SCP范式分析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进行了综合研究,通过对国内银行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的研究分析市场结构与市场行为及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论文对国内银行业市场结构进行了详细测度与分析,分析了商业银行之间的行为差异及外资机构给国内银行机构带来的影响,并对部分商业银行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详细内容展开如下:1、国内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与综合经营水平研究首先对国内银行业经营模式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行文献研究。从金融监管制度、法律因素等方面分析中外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和经营水平存在的差距。分析存在差距的主要要素,通过选取要素对国内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水平进行了测度与分析。并进一步对商业银行国内竞争力及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2、通过SCP范式分析法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进行研究主要通过产业经济学理论中的SCP范式分析法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及绩效进行了测度和分析。通过市场集中度、规模成本进入壁垒等指标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进行了详细测度,分析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特征;进一步,对银行企业行为包括价格行为、市场营销行为、组织调整行为等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对银行卡业务、国际结算业务等实证研究结果分析了国内银行之间行为差异和与外资银行在国际化综合经营业务方面差异;最后通过DEA模型和SFA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进行了评价。3、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并与世界着名杂志《银行家》排名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大致概括如下:1、从产业经济学视角来对银行竞争力进行研究。国内外机构和学者关于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的研究很多,指标体系也相对完善,但是评价的结果却存在诸多不同。本文从产业经济学视角来对商业银行竞争力进行研究,从产业市场结构分析到微观企业行为分析到绩效评价,分析结果更透彻,结论更客观,研究过程更全面。2、从综合经营视角系统地对商业银行竞争力进行了评价。综合经营不仅从微观上能给金融机构带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从帕累托角度分析,也能给整个社会福利带来最大化效益。它可以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满足企业和个人多样化、一体化金融服务需求,并能有效地规避风险,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随着信息技术和金融自由化以及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实施金融混业经营。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金融综合经营的优势正在不断凸显,也是新时期金融业发展的趋势,更成为了金融业未来发展的潜在竞争优势。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对外开放,我国银行业要想在国际上占据优势,必须加快综合化经营进程。论文从综合经营大趋势视角,结合金融开放背景要素系统地对我国商业银行业综合经营水平以及竞争力进行了研究,进行了纵向以及横向对比研究。金融综合经营是世界金融市场发展趋势,也是商业银行潜在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的许多文献也对商业银行的多元化经营程度进行了研究分析,本文的优势在于扩展了原有的多元化经营视角,通过多要素的分析对商业银行竞争力进行了全面系统评价,并对综合经营概念进行了具体界定和广义延伸。3、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商业银行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实现了方法集成创新。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方法有多种。论文对各种评价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数据包络分析法(DEA)适合于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因子分析法(FAM)适合综合评价。据包络分析法对量纲的要求相对简单而变得极易应用,但是它对样本量和指标的要求相对较高,通常样本数据应不少于指标变量数的2倍。由于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5家大型商业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样本量较少。而商业银行综合评价时需要考察赢利性指标、流动性指标、安全性指标、稳定性以及资产质量等多个指标,且在数据处理时还要进行相关性检验剔除某些数据,这样就存在样本数少而指标变量多问题,评价的结果变得不够科学和稳定。因此,本文仅选取据包络分析法对商业银行绩效从投入产出角度进行了评价。而选择因子分析法对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因子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AHP)都是比较适合系统综合评价的方法,但是层次分析法需要设计问卷通过专家打分法来确定各层次指标权重系数,操作复杂且容易有主观因素,而因子分析法权重系数可以通过因子贡献率来计算,易操作且避免了主观不确定因素,因此本文在综合评价各方法优劣的基础上选择了因子分析法对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并与据包络分析法评价结果和《银行家》杂志排名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综合多种方法进行的多维度的分析与评价,结果更加科学与全面,避免了单一评价法带来的不确定性。

薛燕[6]2009年在《基于SCP范式的我国商业银行产业组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产业组织理论是微观经济学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应用,通过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简称SCP范式)研究特定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及叁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2006年我国银行业进入全面对外开放,在此背景下如何优化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规范市场行为,提高市场绩效,已成为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SCP范式为分析框架,结合金融学相关知识,在银行业市场开放背景下,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进行分析,并提出调整和优化商业银行产业组织的若干建议。首先,回顾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变化以及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历程,并对SCP分析框架在我国银行业的适用性进行说明与修正;其次,运用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退壁垒指标对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并就相关指标与国外银行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阐述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对市场结构的影响;第叁,从价格行为和非价格行为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行为现状进行说明,以银行卡细分市场为例运用博弈论方法对价格行为进行实证分析,从而进一步阐述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对市场行为的影响;第四,从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方面入手,揭示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绩效的现状,运用相关指标对市场绩效、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阐述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对市场绩效的影响;最后,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产业组织的特点,从SCP的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产业组织提供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赵葆军[7]2012年在《中国银联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银行卡产业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塑料卡片为卡基,通过以银行、银行卡清算组织、第叁方专业化的服务机构、银行卡受理商户组成的企业群体,为持卡人提供电子支付和消费信贷的服务。2002年,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银联正式挂牌成立,银联的成立标志着国内银行卡产业“规则联合制定、业务联合推广、市场联合拓展、秩序联合规范、风险联合防范”的产业发展新体制正式形成。银联的主要职责是建设中国银行卡统一支付网络,为银行卡跨行支付提供统一、高效、安全的支付清算服务,以及于银行卡产业链相关的其他专业化服务,对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中国银联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银行卡产业开始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从此,中国银行卡产业进入了全面、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目前,中国银联是中国境内唯一的银行卡组织,处于我国银行卡产业链的核心位置,各银行发行的银联卡通过银联跨行交易清算系统,实现了联网通用,从而使银行卡得以跨银行、跨地区和跨境使用。银联的发展战略不仅关系到银联自身的持续发展,也关系到整个银行卡产业链的发展,因此,其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不仅以一般的企业战略定位,而是站在产业发展的高度上,与国家支付产业政策相结合的金融战略,既有企业所处产业的高度相关性,也有典型的社会性。银行卡产业属于典型的网络经济,是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之上的现代个人支付结算系统,银行卡市场的主要参与方包括发卡机构、收单机构、持卡人、受理商户、第叁方专业服务机构以及与此相关的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网络运营商、应用开发商等上下游产业共同组成的产业群落,形成了完整的银行卡产业价值链。近年来,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新型支付产业以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数字电视支付为代表大规模介入个人支付产业,对传统产业模式产生了理念上的冲击,并分流了一部分市场;而从金融开放的角度出发,国内银行市场的开放已纳入时间表,国内银行卡产业与国际银行卡产业的融合已成必然趋势。健康的银行卡生态环境不仅是产业发展的需要,更是作为网路核心型企业---银联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因此,确定银联的发展战略,建立健康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推进业务创新和产业进步,符合银行卡产业各方的利益,符合国家金融战略的需要。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很好的诠释了新经济时代核心网络型企业发展的战略思维。本文研究的方向,就是从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出发,站在国家产业政策与银行卡组织和公司化经营相融合的多重视角审视银行卡产业的发展模式,研究中国银联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战略,从商业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产业特征,分析产业参与各方的地位和角色,尤其是核心企业的发展战略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其发展动向和动因,从企业战略管理分析入手,结合PEST分析、蓝海战略等基础理论,结合国内国际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从产业发展、文化沟通、创新多个领域出发,围绕产业生态健康发展的视角,探索维护和保持产业健康发展的生态模式对提高银行卡产业生态系统的生产率和强健性的积极影响,探讨产业政策的战略前瞻性,形成创新发展、竞争有序、风险可控、健康和谐的生态产业链,为持卡人提供一个范围更广、领域更多、渠道更丰富的银行卡受理环境,为中国经济发展服务。

刘冬梅[8]2013年在《支付产业变革中的中国银联发展战略》文中认为中国银联是目前仅次于Visa和万事达的世界第叁大卡组织,拥有中国境内人民币转接清算专营权,是中国政府唯一批准的在中国境内从事跨行转接清算的银行卡组织。在中国银联成立之前,我国的银行卡支付产业已经发展了17年,但是整个产业从发卡端到受理端,一直处于分散状态,相互兼容性很差,区域化特点非常明显,整个社会的刷卡意识一直处于萌芽状态。中国银联带着联网通用的使命跨入银行卡支付产业,推动中国银行卡支付产业走上了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并带领中国的支付产业走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支付产业政策的不断开放,其垄断地位受到极大的威胁,面对国内外强劲竞争对手的全面竞争,以往的经营战略将不能适新形势的需要。对于中国银联来讲,研究制定一个适应支付产业全面开放时代的公司发展战略,是当前最重要、紧迫的课题。本文从现代战略管理的角度,运用PEST、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法等工具,帮助中国银联从国际、国内以及内部环境入手,对比国际卡组织经营模式的成功经验,深入分析中国银联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探讨新局面下中国银联与机构的竞合关系;研究支付产业的双边特性,确定有效的定价机制及策略,寻找业务增长点;研究支付产业环境变化及其影响的同时,总结支付产业变革的主要趋势;对中国银联引导的支付产业链进行了研究,分析各方的需求,总结归纳支付产业发展对中国银联的新要求;最后提出中国银联的新经营战略目标和实现路径,并对如何实现新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实施方案和推进策略。

陈育明[9]2007年在《品牌驱动式银行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回归市场竞争和企业本色的银行,在科技信息技术不断进步、金融企业退出机制逐步健全的情况下,面临着技术和制度双重“脱媒”的危机。长期依赖于利差盈利和制度壁垒而生存的银行,在竞争的压力下,不得不迎合市场资金管理需求的变化,积极参与金融服务,其内部管理也从传统的资金、财务和风险管理逐步转向以价值创造能力为基础的持续增长管理。与此同时,在金融服务领域,银行与客户的交易呈现出品牌化的发展趋势—对于股东和经营管理者,品牌价值差异驱动银行价值的增长;对于客户,品牌价值差异驱动客户的交易行为,银行价值链的整合也从单纯的内部能力导向或外部市场导向融合为品牌价值差异化导向。显然,银行的价值创造能力正是银行营造品牌价值差异的能力。注意到传播噪音的影响,本文采用客户对品牌价值的认知差异来测量银行的价值创造能力,并提出品牌价值认知差异与银行绩效正向相关的假设,试图通过“品牌-绩效”相关的模式创建银行的竞争优势、核心能力或价值创造能力。对银行持续成长的竞争力探索,传统的经济学只从产权制度和规模经济的角度给出资金盈利模式,管理学界的研究也只是初步涉及竞争框架的透视,还不足以触碰到银行在企业与市场互动中持续增长的本质。所以本文首先是根据SCP逻辑,重新审视了银行持续成长的本质问题,肯定地把银行核心竞争力定义为“争夺目标客户资源的持续竞争优势”,把银行持续成长模式确定为“根据可利用资源和竞争约束条件获取客户价值持续增长的战略”;然后才根据品牌在客户和银行交易之间的联系作用,以及品牌价值认知在客户交易中的驱动作用,分别从客户认知源头和银行绩效结果两个方面讨论并提出了“品牌价值认知差异推动银行持续增长”的管理命题,最后拟定了银行“品牌-绩效”的研究框架。文章分别就银行“品牌-绩效”模型中“品牌”、“绩效”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银行品牌的论述中,文章根据各种研究成果,把品牌界定为一种包含情感价值在内的“认知资产”,并用品牌价值公式表述为“效用+附加+关系”。品牌之所以能够成为交易的驱动因素,其根本原因在于品牌传承了历史、文化、资源、知识、情感等一切可以认知的价值元素,具有认知效应和资产效应。品牌之间的价值差异决定了银行之间的差异,也决定了银行的命运;同样地,银行也只要改变品牌价值图式,改变客户的“认同度”,就可以有目的地进行客户的筛选,消除逆向选择的影响,最终拥有更多更好的优质客户。银行在风险、资金或网络等方面表现出的能力只有对客户有用,被客户认同,也就是体现为银行品牌价值图式对客户价值贡献的拥有能力,才能成为银行持续成长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本文也着重论述了银行绩效的计量问题。与其他企业不同,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组织,具有高负债、高风险的特征,对银行绩效的测量不能够仅仅考察利润指标。对银行价值创造能力的考察应该从流动能力、安全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等四个方面进行,包含着价值增长的结果因素,也应该包含其他非财务指标的过程因素。虽然对于银行价值的测量,学术界讨论的共识趋向于采用EVA和RORAC指标,对管理绩效的总体评价则包括财务性的银行价值指标和非财务性的过程指标,但是为了相关性研究的方便,本文更多地选用一些能够准确反映市场地位和经营实绩的财务指标作为评估依据。对于银行“品牌-绩效”模型提出的假设命题,文章分别进行了范式、实证和案例分析。首先,范式推理从品牌价值博弈的角度,得出了“品牌价值认知差异最大化决定银行价值最大化”的结论;其次,实证对国内银行市场,采用品牌认知描述了银行的价值创造能力,采用分项指标计量银行的绩效状况,就品牌认知问题向个体消费者发出问卷,就问卷所涉及银行的绩效数据进行了收集;其中客户对银行的品牌认知通过知名、满意、美誉和忠诚等四个层次的调查获得,银行的绩效则通过4类13项指标的调查获得,而多变量的统计分析结果支持了相关结论;最后,为了更清楚地得出银行品牌价值的提升方法,本文通过3家银行的案例分析,运用平衡计分方法和价值链方法,着重分析品牌战略与业务增长的关系,从客户管理、资源分配、流程整合和组织再造等层面分析了品牌价值差异的获取方式。总之,所有的分析都支持银行“品牌-绩效”正向相关的假设,为构建品牌驱动式银行管理模型提供了足够的证据和清晰的路径。所谓品牌驱动,就是指基于银行“品牌-绩效”的价值获取机制,以品牌价值差异为核心能力,驱使目标客户贡献最大化的战略管理模式。为了将银行品牌驱动理论转化为易于实施的管理策略,文章借助于品牌价值曲线和平衡计分理念构建了品牌驱动式银行管理模型,把银行品牌价值图式转化为管理控制指标,建立因果驱动系统,确保资源的分配完全用于改变银行的品牌价值特征。模型具有两个重要的贡献:1、用品牌价值图式演绎了银行的管理行为;2、指出了品牌价值图式的优化路径。模型用“品牌价值活动”和“品牌绩效管理”概括了银行持续成长的战略行为,用品牌识别、品牌契合、品牌认知、品牌关系、品牌资产等五个环节描述了品牌价值图式的优化路径。其中,品牌识别是银行整合技术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和管理资源的结果,它与品牌契合共同决定了客户的品牌认知,其任务是创造独特的品牌价值元素和品牌价值曲线,是关于品牌价值的创造活动;品牌认知、品牌关系和品牌资产是对客户品牌认知的市场测量,也称为品牌绩效管理,它选择客户认知的关键价值元素作为驱动因素,从财务、客户、流程和组织学习效果等四个层面建立了从行动到绩效的实现路径。值得注意的是,品牌驱动战略也存在着许多陷阱。不能正确理解银行品牌的价值内涵和价值外延、偏离核心能力和客户需求、不能掌握品牌价值内在驱动因素权重、注重短期效应的品牌策略肯定无法取得持续的增长;把品牌视为万能、忽略产品效用的行为策略也肯定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许多事件还可能造成品牌危机,影响客户的认同度。因此,运用品牌战略,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回避陷阱,化解危机。对此,文章仅仅给出了一个基本的概括,有待完善。本文共分为八章。导论部分提出了“客户品牌认知”与“银行绩效”相关的假设命题;第二章讨论品牌效应,特别揭示了“银行品牌价值”概念及其认知和资产效应;第叁章讨论银行绩效的评估方法,根据银行价值的财务测量方法和非财务测量方法,选择了绩效的评测指标;第四章是相关性的理论论证,第五章和第六章就相关性问题进行实证和案例分析,第七、八章讨论品牌驱动的实施问题,具体构建了品牌价值差异的创造模型和品牌价值差异的绩效管理模型,并具体指出了品牌危机处理方法、模型运用条件以及本次研究存在问题。总的说来,品牌驱动式银行管理模型是基于“品牌价值认知差异最大化”的战略选择,是基于银行品牌价值差异的价值链整合,把资金风险、资产负债、客户、人力资源、成本、投资、竞争对手、渠道等管理要素融合到以品牌价值差异为核心的客户管理、流程整合、资源分配、组织再造等活动中。由于品牌驱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银行管理模式,改变了银行的战略方向和组织架构,改变了绩效考核方式,改变了银行的企业文化,改变了股东、管理者和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以在银行建立品牌领导的管理模式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在实践中推行品牌领导战略必须做好所有的策略准备。

郭天骄[10]2007年在《中国银联品牌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银联成立以来,业务取得巨大发展。但随着金融业逐步对外放开,行业环境发生了巨大转变,形成与国际卡组织巨头相竞争的格局。如何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中国银联的品牌建设显得尤其紧迫而重要。对一个企业而言,有没有品牌、标准,决定着能不能制定行业规则、影响产业发展格局。在未来的国际银行卡产业中,中国银联如果想要真正立足,成为有竞争力的跨行电子支付企业,就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拥有自主品牌。创建银联品牌有利于提升中国银联的服务水平。一个银行卡品牌能不能最终建立,主要取决于它对银行、对持卡人的服务。中国银联只有不断为持卡人提供更方便、更快捷、更安全的银行卡支付服务,提升银联品牌在持卡人群中的公众形象,才能确立起银联品牌。作为中国银行卡产业的主导者,中国银联的发展过程代表了中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过程。因此,分析中国银联品牌营销策略兼具理论意义和务实指导意义。本文研究的内容是关于中国银联的品牌营销策略,文章首先提出本文所要研究的课题及研究的意义,说明了所要研究的对象以及分析的方法,并且介绍了当前品牌及品牌营销的一些基本理论,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然后文章分析了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介绍目前国际银行卡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同时文章介绍了中国银联的概况及银联品牌的载体—银联标准卡,阐述了发行银联标准卡的意义,并且通过对我国的银行卡产业及当前的产业政策的分析,以及运用SWOT分析法对中国银联进行深入研究,使我们对中国银行卡产业和中国银联有一个明晰的认识;随后文章通过对中国银联品牌营销的含义、实施品牌营销的必要性以及中国银联品牌营销现状的分析,找出中国银联目前品牌营销的不足之处,从品牌的定位、品牌形象的整合传播、品牌资产管理、品牌危机管理和品牌关系管理等五个方面对中国银联品牌营销进行分析并提出意见和建议;最后得出本文的主要结论—中国银联应努力增强品牌竞争力,注重品牌营销,同时对目前的品牌营销策略进行优化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银行卡产业发展理论与中国战略[D]. 文永明. 中南大学. 2004

[2]. 我国银行卡产业业务模式及管理机制创新研究[D]. 胡旦. 天津大学. 2011

[3]. 金融开放下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研究[D]. 严永健.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4]. 基于价值链的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分析[D]. 陈煜. 浙江大学. 2005

[5]. 基于综合经营视角的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D]. 赵卫花. 东华大学. 2012

[6]. 基于SCP范式的我国商业银行产业组织研究[D]. 薛燕.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9

[7]. 中国银联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战略研究[D]. 赵葆军. 山东大学. 2012

[8]. 支付产业变革中的中国银联发展战略[D]. 刘冬梅. 华东理工大学. 2013

[9]. 品牌驱动式银行管理研究[D]. 陈育明. 复旦大学. 2007

[10]. 中国银联品牌营销策略研究[D]. 郭天骄. 昆明理工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银行卡产业发展理论与中国战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