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甘青边疆文化生态旅游整合与发展的概念与路径探讨_全域旅游论文

川甘青边疆文化生态旅游整合与发展的概念与路径探讨_全域旅游论文

川甘青交界区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理念与路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路径论文,生态旅游论文,理念论文,文化论文,川甘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八大强调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民族地区发展,[1]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2]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强调“坚持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业发展与相关领域发展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3]2014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要求“逐步把旅游业做成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4]2014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中,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民族手工业、旅游业等特色产业”。[5]2015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强调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要求“依托乡村生态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休闲业。”[6]川甘青三省交界区在我国黄河、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和藏区发展稳定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文化和自然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加强当地文化、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对促进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推进川甘青交界区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理念与路径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川甘青交界区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川甘青三省交界区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森林草原分布区,为黄河、长江上游水资源涵养区,被誉为“中华水塔”,属于国家重点生态主体功能区。同时,该区域是多民族聚居区有藏、蒙、回、汉等民族,为历史上魏晋南北朝至唐代我国南方与西域各国和吐蕃商贸往来的“丝绸之路”主干道“岷山道”、唐宋至民国汉藏茶马互市的“茶马古道”干道“川甘青道”的重要贸易区暨中转区以及中国革命中红军长征的重要途径区。这里自然景色雄奇秀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文化特色浓郁而绚丽多姿。

      川甘青三省交界区自然环境以高山峡谷和草原湿地为主、经济区位和交通远离本省经济中心城市。在三省经济发展中长期处于相对滞后状态,是三省发展的“短板”区域,是国家和三省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藏区发展的重点地区。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对实现该区域各族群众脱贫致富、促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都具有重要意义。川甘青三省交界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保护和恢复功能极为重要,保护好该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对维系我国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意义重大,发展符合生态主体功能区定位的生态经济,是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唯一道路。受自然资源、经济基础、交通条件、生态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该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主要集中在与旅游业相关联的生态经济方面。

      川甘青三省交界区文化资源与自然环境紧密地互嵌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丰富、优质的特色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资源优势突出。由于旅游业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推进生态建设和文化保护具有重要的综合作用,因而近年来该区域各级党委、政府纷纷将发展旅游业作为产业富民、促进发展的重要抓手。如今,旅游业对促进藏区发展建设的综合带动作用日益凸显,中央要求把旅游业发展成为藏区支柱产业,四川省也把“优先发展特色旅游业”作为推进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7]立足文化和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着眼发挥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旅游业,成为推进川甘青交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文化生态旅游是生态经济的重要形式,发展文化生态旅游在经济发展调结构、转方式中具有重要作用。川甘青交界区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突出,发展文化生态旅游有利于调动当地群众参与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同时,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为保护传承和弘扬传播民族文化提供载体,二者结合形成良性互动;自然生态环境为文化的生存发展提供基础,文化为自然生态环境注入文化活力,二者结合形成优势互补;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共同构成旅游业发展的资源基础,旅游发展将释放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的经济社会效益,促进文化和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文化、生态、旅游三者结合,将极大地丰富旅游产品满足群众消费需求、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更好地发挥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国家发展战略、旅游市场消费需求和旅游产业发展趋势,要求加强文化、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推进三者融合发展成为川甘青交界区调结构转方式、提升发展水平的必由之路。

      然而,面对新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川甘青交界区的旅游发展,总体上仍处于以自然生态为主要对象的粗放型观光旅游发展阶段,文化、生态、旅游三者的发展融合度不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效益偏低,较大制约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为此,迫切需要加强该区域文化、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区域的主导性支柱产业,发挥好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效应。

      二、推进川甘青交界区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基本理念

      川甘青交界区地理相连、疆域辽阔,其自然条件、经济类型、文化传统、发展水平等近同,历史上长期属于同一个文化经济区,生态农牧资源和旅游资源是该区域共同的优势资源,也面临相同的发展环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该区域的发展共性、发展需要和发展实践的可操作性进行综合分析,要大力推进该区域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需坚持以下基本理念。

      (一)全域旅游

      川甘青三省交界区是我国西部高品位旅游资源富集区,旅游业对带动该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促进社会开放和观念更新、增进民族团结与和谐稳定、推进特色城乡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等都具有重要综合作用。“全域旅游”将带动该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整体发展和“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按照“全域旅游”理念发展旅游,该区域整体成为一个“全域旅游区”,区内旅游发展的各种资源和要素条件被整合在同一发展平台上,这将为当地文化、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平台。在同一区域旅游发展平台上,区域内各种资源和要素条件得以有效整合,将为发展大旅游、大产品和大品牌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为做大、做强区域旅游版块,形成区域性集约化发展格局,有效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品牌形象,增大资源、品牌的叠加效应,增强旅游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综合效益,让该区域发展成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旅游支撑极。这一巨大的区域性旅游发展平台,也将为创新产品业态、更新产品形式、丰富产品内容拓宽发展空间,有利于旅游产品推陈出新、提升发展质量、实现互补联动奠定基础,从而增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全域旅游区发展平台上,旅游业将作为主导产业能更好地发挥带动区域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旅游与相关产业发展也将更加紧密地深度融合。“全域旅游”将为文化、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构筑良好的区域发展平台。

      (二)统筹发展

      川甘青三省交界区地理相连,文化和自然旅游资源既有诸多共性又有许多互补性,加强跨区域旅游发展合作,统筹考虑旅游产品和品牌建设、培育和分享消费市场,将避免和减少因竞争导致的各种资源浪费,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效益,实现互补联动、互利共赢。同时,旅游业发展关联到诸多行业领域,彼此之间要实现协调发展,需要统筹考虑不同行业领域的发展要求,整合资源、凝聚合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综合效益,形成共建共享、互利共赢、协调发展局面。“统筹发展”将从政策层面,为文化、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提供保障,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发展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一体发展,凝聚发展合力、避免和减少竞争浪费,壮大区域旅游经济实力、提升发展的综合效益,增强发展的科学性、协调性、可持续性。[8]“统筹发展”在全域旅游框架下形成跨区域、跨领域的一体发展格局,将为文化、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三)综合发展

      川甘青三省交界区的旅游资源虽然十分丰富,但目前主要是以自然生态为对象的粗放型观光旅游,旅游资源综合利用率和综合效益较低。推进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目的就是要提高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更好地发挥旅游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效益。为此,需要按照“综合发展”理念,加强该区域文化和自然旅游资源及其他相关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率与效益,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相关领域协调发展。通过将发展旅游与公共服务、城乡建设、遗产保护和文化创新、生态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等有机结合,实现综合利用资源、综合带动相关产业和事业发展、增强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的发展目标。“综合发展”是资源综合利用、实现综合效益的发展,是推进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发展方式。

      (四)融合发展

      川甘青三省交界区的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涉及面广,需要打破区域、行业、部门的界限,来谋发展,围绕发展中要解决壁垒问题、努力形成最大发展合力。“融合发展”意在推进文化、生态、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的深度结合,强化城镇、村寨居住生活功能与生产服务功能的融合发展(产城、产村一体);注重文化和旅游产业与事业双重功能,强化文化和旅游产业与公共服务领域的产事融合发展;立足文化发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文化创新发展融合;立足保护生态改善生态环境景观、发展生态农牧业和旅游业,推进保护生态与发展生态经济相融合。“融合发展”通过旅游业与相关产业和事业的多业融合发展,凝聚发展合力、增强发展动力,提升资源利用和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率效益。“融合发展”是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和事业的多业互融发展,代表着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的前进方向。

      (五)生态发展

      川甘青三省交界区为黄河、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区,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是藏文化三大区域文化类型中安多文化的主要分布区与藏、蒙、回、汉等多元民族文化分布区。保护好该区域文化和自然的生态多样性,对于保持当地的旅游发展活力、实现永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生态发展”通过保护、建设文化和自然生态,夯实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保持发展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发展”是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是实现当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

      由上分析,推进川甘青交界区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在发展思路上应着眼于构建全域旅游发展平台,统筹区域旅游相关领域发展,谋求实现综合发展、多业融合、生态发展。

      三、川甘青交界区实施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探讨

      按照上述发展思路,结合川甘青三省交界区旅游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发展基础和发展趋势、国家政策和市场环境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该区域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条。

      (一)整合资源,优化结构

      该区域的经济资源优势主要集中在与生态农牧业和旅游业相关联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方面,资源同质化现象较为明显。在全域旅游框架下,该区域农牧业与旅游业具有高度关联性,农牧业生产及其产品在较大程度上也是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的组成部分。各自为阵地发展旅游业,容易导致产品同质化竞争、增加资源消耗,削弱产业发展的区域竞争力。整合资源进行区域性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则会形成资源叠加效应,减少产品的区内竞争内耗、增强区域竞争力,实现更大溢出效益。同时,整合资源将有利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形成互补联动的产业格局,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为发展大产业、大产品、大品牌奠定资源基础,实现综合发展、融合发展、生态发展。为此,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是为该区域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必需的重要路径之一。

      (二)延伸产业,增加效益

      旅游业作为与该区域其他众多产业具有广泛关联性的支柱产业领域,与相关产业形成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的作用,立足旅游产业向相关产业进行延伸,可发展出众多系列产品和新的产业业态,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业具有延长自身产业链条、丰富产品种类,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减少资源直接消耗的功能,既可拓展发展空间、增加经济效益,又可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促进生态建设,实现更大综合效益。立足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并向相关产业延伸,可延伸出观光、休闲、体验、康养等方面众多产业业态和产种类品,拓宽生产服务空间并带动相关服务业发展。这不仅将丰富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也将为发展文化产业、特色商品加工和其他消费产品生产与销售搭建市场消费平台,为特色城乡建设和文化创新提供发展机遇、环境和空间;为交通、通讯、物流、商贸等产业发展提供更多消费市场;使文化、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更好地节约资源、带来更大综合效益。因此,通过延伸产业增加综合效益,也应成为该区域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三)丰富内涵,创新产品

      文化、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是一种全方位的深度融合,融合发展的最终成果为体现三者融合的物质和精神产品。如具有更高文化附加值的生态农牧产品和生态景观产品、文化内涵丰富和表现形式多样的旅游景观与旅游服务产品。推进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主要目标和方式并非在于产品物质形态及其品质的融合,而是要将文化内涵融入到物质产品中,提升物质产品的精神文化感受,通过文化纽带整合不同物质产品,用文化去创新产品形式和内容,增强产品的文化吸引力与产业活力,实现资源利用综合效率效益最大化,生产出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优质产品。因此,用文化丰富产品内涵、创新产品形式,也是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四、推进川甘青交界区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主要措施

      按照上述发展思路和路径,要切实推进川甘青三省交界区文化、生态、旅游融合的发展,需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把工作落到实处。

      (一)着力科学规划,推进一体发展

      目前在川甘青交界区已经有国务院、国家有关部委、有关省政府设立的生态文明“先行区”、生态经济“试验区”和“示范区”、自然生态保护区、文化生态保护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等多种规划区,且分别指定了相关政策和规划。统筹考虑该区域各领域发展,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制定规划,有利于区域、领域协调发展,因此,当地应重视用规划指导和推进该区域的一体化发展。

      编制该区域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和相关领域规划,应以旅游业作为主导性支柱产业,按照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要求,围绕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确立旅游发展规划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积极发挥旅游对相关产业和事业发展的带动作用。规划应本着共建共享、合作共赢、可持续发展原则,着眼统筹区域发展,以融合发展为导向,制定区域内的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与之相关的城乡规划、产业规划、公共服务规划、扶贫规划、交通规划等各类发展规划进行相应调整和完善。重点制定川甘青交界区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总体规划和旅游景区、交通设施、文化发展、特色城乡、生态环境、灾害防治等支撑性专项规划,形成总体规划加专项规划的“1+N”规划体系。应强化规划的多规衔接,提升规划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形成上下衔接、横向衔接、时空衔接的具有整体性的规划体系。规划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并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形成系统、完善的配套政策体系。按照多点多极战略、分类指导原则,针对不同区域、资源、市场编制专项规划或主题规划,构建以“大九寨旅游区”、“河曲大草原旅游区”、“格萨尔文化旅游区”为支撑的多点多极、点线面结合全域旅游发展格局。通过整合优势资源、提升产品品质,形成一批旅游资源禀赋高、产业带动作用强的重点旅游城镇和景区,规划建设一批国家公园和文化生态旅游区,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特色旅游和特色食宿服务。

      (二)实施六大工程,构筑项目支撑

      为加快推进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使之成为川甘青三省交界区的主导性支柱产业,应实施交通畅通工程、产业倍增工程、智慧旅游工程、景观廊道工程、特色城乡工程、旅游扶贫工程等六大工程。以项目为抓手,在产业导向、资金投向、政策引导和对口援建上优先考虑和重点安排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度较高,综合效益明显的重点项目,以重点项目形成产业支撑、带动经济整体发展。以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县”为载体,加大资金和政策倾斜力度,先行先试,集中力量打造旅游资源禀赋高、旅游发展基础较好的重点旅游城镇、景区和产品基地,带动旅游及相关领域全面协调发展。

      实施交通畅通工程,着力构建铁路、高速公路、骨干公路、乡村公路、机场“五位一体”的无障碍旅游综合交通体系,合理布局游客服务区、观景点、自驾营地等配套设施,全面提升旅游服务保障能力。实施产业倍增工程,应按照“农旅结合”原则,把发展旅游业与发展生态农牧业及其产品加工等结合起来,以综合农业、景观农业、生态农业提升旅游业的特色和竞争力;按照“文旅融合”原则,把发展旅游业与发展演艺、娱乐、影视、创意等文化产业和民族手工业、特色美食、康体养身等文化相关产业结合起来,以文化产业促进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建设各类特色产业基地作为产业支撑,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综合效益。实施智慧旅游工程,着力推进旅游与信息技术和高新科技的结合,提高产业发展的信息化、科技化、规范化、市场化水平,实现旅游城镇和乡村、景区景点、旅游通道信息全覆盖。实施景观廊道工程,在建好317国道线“中国最美景观大道”本区域段的同时,大力推进213国道线和区内其他国、省道及支线旅游道路的景观化建设,营造景色壮美、舒适便捷的旅游景观廊道体系。实施特色城乡工程,结合城镇化和美丽新村建设,大力开展特色旅游城镇和特色旅游村落建设,构建旅游服务功能完善、产业辐射带动性强的特色旅游城镇体系和特色旅游村落体系。实施旅游扶贫工程,应着力发挥旅游富民增收作用,推进精准扶贫、民生改善,促进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内生发展转变。

      (三)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共建共享

      推进川甘青三省交界区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必须加强川、甘、青三省的区域发展合作。建议推动国家设立“川甘青交界区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成立试验区管委会,构建三省交界区无障碍旅游区,共同打造、联合共推区域旅游产品及品牌,互送客源共享市场,实现联动发展、合作共赢。

      在三省合作共建中,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定政策和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开发旅游产品、培养旅游人才、招商引资等多方面的主导作用,为发展提供保障。应让当地农牧民充分参与到“试验区”建设中,充分调动他们的建设主动性和积极性,保障他们在发展旅游业及生态农牧业、文化产业、民族手工业等相关产业中的建设主体地位,这样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优秀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生态环境的有机保护。同时,针对旅游产业对规范化、标准化服务的要求较高,发展生态农牧业和文化产业对人才素质要求高的特点,积极引进具备现代经营管理经验和雄厚资金实力的规模企业与高素质人才,来推进文化、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和快速发展。

标签:;  ;  ;  ;  ;  ;  ;  ;  ;  ;  ;  ;  ;  

川甘青边疆文化生态旅游整合与发展的概念与路径探讨_全域旅游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