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_市场经济论文

论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_市场经济论文

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校论文,地方论文,经济建设服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当代高等学校的三大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积极主动地为地方经济建设作贡献,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就是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促进科技进步为“科教兴国”、“科教兴省”、“科教兴市”、“科教兴县”战略的实施服务。为此,需要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根据地方经济建设的内在需求,找准高校服务的着力点

观念、信息、机制、科技、人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经济发展后劲与活力内在的、强烈的需求所在。诚然,具有科学优势、信息优势、智力优势、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的高等学校,如果将观念、信息、机制、科技和人才等方面作为服务的着力点,则于地方似雨润旱土,于高校又如鱼得水。

着力点之一:观念 观念的改变往往是社会其他领域变革的先导。今天关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观念、新思维、新知识的大学习、大传播、大教育,一定会大大加快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为此,高校可通过自己的服务,帮助地方广大人民群众主要树立起以下一些观念:①一切以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标准的是非观念;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的观念;③“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的观念;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教育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战略性投入的观念;⑤信息也是资源和财富的观念;⑥大生产、大市场、大开放、大流通的观念;⑦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法制经济的观念;⑧真理面前、价值面前、竞争面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⑨改革中虽有失误但比不改革好的观念;⑩机遇和风险并存、责任和权利并存、权利和义务并存的观念等等。通过这样的服务,提高人们顺应时代潮流、适应社会变革、能动改造社会的能力。

着力点之二:信息 高等学校可以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以下信息服务:一是强化信息意识的服务。通过高校的服务,使人们善于识别信息,学会抓住信息,有效地分析信息,提高信息素质,增强以信息的投入支配物质的投入、用信息流组织指挥人流和物流的自觉性。二是通过硬件建设服务,提高地方信息传输速度、储存容量和反应能力。帮助地方政府和企业超越地理位置之囿,规划和构建国内外市场,外接全国信息网,内贯本地区各行业、各层次的信息传输网络,发展和培育信息市场,以增强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国内外市场行情和本地区经济运行状况的反应能力,从而提高经济发展的竞争能力。三是通过软件建设服务,提高地方经济信息加工、应用、开发能力。一方面可以利用高校信息密集的优势,直接为地方提供各种适时、准确、有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地方开发建立各种专门信息系统软件,包括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信息系统、市场贸易信息系统、科技信息系统、人才劳务信息系统、金融资金信息系统等。这些专门信息系统软件既要具有最大的信息吸纳能力,又要具有治理信息污染,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触类旁通的良好加工能力,既有较好的信度和预测性,又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着力点之三:机制 管理机制转换得如何,这是无论作为政府行为的宏观管理,还是作为企业行为的微观管理成败的关键。对此,高等学校可以提供三个层面的服务:一是为地方广大社会成员服务。即在地方广泛深入地宣传、普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宣传普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要求,从而使人们尽快了解掌握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机制作用的范围和场合、动作原理和适用环境,从而学会在这些机制的作用下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二是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服务。即帮助企业经营管理者们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经营之道,根据本企业情况、市场变化情况和国家宏观调控走向,科学、有效地确定和动态调整本企业的经营思想、经营目标、经营方针、经营策略和经营内容,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使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结合起来。三是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者服务。即帮助地方党委和政府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通过统筹规划、制定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检查监督等宏观管理和间接管理,正确履行国有资产所有者、社会管理者和经济宏观调控者的职能,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水平,提高领导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水平。

着力点之四:科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带动经济飞跃的动力源。为此,高等学校主要可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服务:一是科普服务。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强化人们的科技意识,提高人们的科技素质,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大力普及科技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二是为提高企业的科技素质服务。帮助企业根据市场导向建设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整体效益好、带动效应强的高新技术项目;帮助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新产品、新设计、新材料、新工艺、新装置的开发程度;帮助企业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档次、质量和市场占有率。三是为提高农业的“两高一优”水平服务。加强农业重大技术难题的攻关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引进、研究、推广新农艺、新农技,提高农业规模经营和机械化程度,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提高农产品的深度加工水平。四是为地方的科技第三产业服务。培育发展技术市场,促进技术流通,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帮助地方科研开发机构提高研究水平。五是为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培植新的经济生长点服务。根据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大力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培植新的支柱产业。

着力点之五:人才 经济建设速度和效益的竞争最终取决于人才数量和素质的竞争,只有人这一最活跃的因素活起来,其他要素才能活起来,整个经济才能活起来。为此,高等学校可通过服务,帮助地方培养以下六个方面急需的人才:①德才兼备、具有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知识、决策水平高、组织管理能力强、善于开拓和创业的党政管理型人才;②有创业精神、奉献精神和开拓精神,精于经营,善于管理,勇于竞争的企业经营管理型人才;③熟悉国内外市场行情和经济运行规则,具有丰富经贸知识和较高外语水平的外经外贸人才;④一专多能、理论基础好、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实用型专门人才;⑤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较高操作水平的技术带头人;⑥商品意识强,有经营头脑,具有一定的市场知识、科技知识和活动能力,能带动广大农民一起致富的致富能手。

二、坚持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拓展高校服务的新途径

方式之一:传播普及 一是间接途径。就是有计划地组织高校广大师生特别是文科、管理等社会科学的师生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层次人们的情况和要求,进行著书立说,编写普及读物,从事文艺创作,制作音像作品等。传播普及力求通俗化、系列化,紧密联系地方广大人民群众思想与实践。二是直接途径。就是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组织广大师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下乡下厂下基层,进行各种形式的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在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和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中,在向人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的过程中,面对面地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武装群众,把现代化的“精神食粮”和“素质营养”送到车间、田头、基层。

方式之二:咨询服务 一是专门咨询。就是受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委托,组织多学科的软科学专业队伍,为他们进行区域发展规划,制定产业政策或其他专门的重大决策进行近期、中期、远期的社会、经济、生态的科学论证,提供多种可选择的方案,为决策的科学化提供有力保证。二是一般咨询。就是以咨询市场为载体,以广大企业和公民为服务对象,进行各种咨询服务,包括科技咨询、会计咨询、法律咨询、就业咨询、心理咨询、医疗咨询、广告策划制作咨询以及企业会诊等。

方式之三:人才培养 一是招进来培养。就是根据国家指令性计划或指导性计划,或直接接受地方政府或企业的委托,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科研、图书资料、师资力量、生活设施等办学条件,定向为地方培养高层次的、经过系统训练的、学历教育为主的人才。二是走出去培训。就是根据地方直接和急用的需要,利用高校的师资力量和地方的办学条件,为提高地方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劳动技能而进行的短期的、专门的、强化性的和颁发写实性培训证明为主的培训。

目前,在人才培养的服务中,尤其需要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①加强对地方的人才需求预测。②积极主动地适应地方的“人才需求热”。③在确保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时间和委培地区,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培训模式。

方式之四:承接项目 就是对地方包括区域、行业、企业规划、产业布局、重大政策的论证,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设计,重大技术难题或关键性、适用性技术的攻关,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关热点、难点问题的对策研究等方面的专门任务,高等学校以项目为载体,以接受委托为主要形式,以明确双方责权利的合同为契约,在商定的时间内按要求提交工作成果。承接这类项目任务往往需要多专业、多学科甚至多院校的合作。

方式之五:成果转让 高校科技成果中的大部分需要与地方企业合作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首先,要实现成果由高等学校到生产企业,由实验状态到生产状态的转移,实行供需见面。为此,可采取以下一些形式:①举办各种类型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会、科技博览会、成果展示会、洽谈会、技术难题招标会等;②高校与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或企业进行双向互访;③高校在有关地区和企业设立技术贸易窗口;④通过技术市场或有关科技经济信息网、资料库、情报刊物等载体进行推广;⑤通过科技人才这一成果载体的转移实现转化。其次,要保持研究开发成果自身技术先进,成熟合理,效益明显,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再次,要充分调动供需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责任性,通过转化推广的实际效益和技术经济风险把双方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提供成果的高校尤其应加强为成果需方服务的观念,对成果的移植、推广、应用等问题在技术上负责到底,跟踪服务。

方式之六:兴办企业 一是在校内创办企业。实行以高校为中心的技术辐射和开发研究成果的延伸,从而带动地方的技术进步、产品更新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二是到地方领办企业。带人才、带专利、带技术、带试制产品,到地方去领办承包那些基础设施好、技术装备好、技术力量较薄弱、急需实行产品换代升级的企业,实现技术和开发研究成果“连土带苗式”的移栽培植。

方式之七:联合开发 联合开发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包括联合消化吸收引进技术,联合进行现有设备的技术改造,联合开发替代进口的关键技术,联合开发新产品、新市场,联合开发新技术领域、新产业领域等。联合开发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可以分别以人才、技术等为条件参加联合,也可以以人才、技术、资金的组合方式参加联合;可以进行技术承包、技术入股,也可以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中试基地、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等;可以以产品或项目为中心,合作到产品试制成功为止,也可以从制定产品开发规划到市场调查预测,从设计、试验、试制到生产全过程进行合作。联合开发的成果由各方共有,风险由各方共担,利益由各方共享。

方式之八:结对联姻 结对联姻共同体可以是多边的:可以采取一校一企(企业)、一校多企、多校一企、一校一地(地区)、一校多地、多校一地、一校一业(行业)、一校多业、多校一业等多种联姻模式。结对联姻共同体可以是多内涵的:在人才培养、继续教育、信息和技术服务、成果转让、人员和智力交流,共建研究开发机构和教学基地、组建企业集团、合作办学等方面可以是多项的、全方位的。结对联姻共同体可以是多层次的:时间上可以短期也可以长期;环节上可以部分环节也可以全过程;利益关系上可以是松散型,也可以是紧密型。随着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这种合作不断向自觉型、长期型、紧密型、多方位型、产业型的高层次发展。

三、在服务中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高等教育规律,促进两

者共同发展

高校在为地方经济建设的服务中,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动作规律,又要遵循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通过服务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在服务的同时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和发展。这样,才能使服务成为高校的内在需求和持久行为。为此,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服务与培养人才的关系

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主要功能之一。高等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不能也不会影响这一功能的正常发挥。相反,应该也一定能够为丰富人才培养的内涵,开阔人才培养的空间,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高校在为地方经济建设的服务中,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从两个意义上牢牢地把握住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一是把握住作为“产品”的毕业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二是把握住作为“工作母机”的教师培养目标和要求。这两种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的一个共同点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在受教育和教育过程中,都必须了解社会、了解实际、了解国情和民情。都必须向实践学习,向市场经济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都必须从社会实践中吸取营养,扩大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思想素质,提高业务水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正是实现这些要求的最好途径。但是,在此过程中,要坚决防止历史上“单纯的劳动教育”、“极左的改造教育”和“急功近利的实用教育”等违背规律的情况再现。

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把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作为出发点,不仅要在招生“进口”和毕业“出口”的环节上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才市场和就业制度接轨,而且要在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上与社会人才使用需求接轨,把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过程作为寻求这种接轨点的过程,从而不断地深化教学改革,自觉地把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当作培养人才的重要课堂。在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把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经济,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作为实现师资队伍建设目标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措施,把教师作为社会人才系统的一部分放在社会大环境中去使用、培养和管理,从而拓宽师资管理的思路,改革师资管理模式,完善师资管理的机制,提高师资队伍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师资队伍建设管理的水平。

(二)服务与学科建设的关系

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不仅是教学中心,而且是科研中心,担负着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的重任。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与这一任务是不矛盾的,也不是一种低层次任务。事实表明,无论在国内外,即使是学术水平很高的一流大学也都十分重视强化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并总是在这种服务中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为了处理好服务与学科建设的关系,要优化配置学科、人才、设施等方面的资源,协调好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牢牢地“稳住一头”,坚决地“放开一片”。对需要稳住的一头,配以精干、高水平的队伍,给予任务、经费、设备、基地、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等多方面的倾斜和保证,确保多出成果,出高水平的成果。对可以放开的一片,通过深化改革,实行企业化管理,按市场机制运行,确保出活力、出成果、出效益。形成有“稳”有“放”、“稳”“放”结合、以“稳”带“放”、以“放”保“稳”的格局。

为了处理好服务与学科建设的关系,要充分利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实践性、实用性强的特点,通过对丰富的服务实践系统化总结、条理化概括和逻辑化提炼,去充实学科内容,更新专业知识,培育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激发学科活力,培养学科梯队。

(三)服务与改善办学条件的关系

高校通过发挥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获得一定的办学资金,是一条具有稳定性和经常性的经费来源渠道。

为了处理好服务与改善办学条件的关系,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应首先把追求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把追求经济效益放在第二位。因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我国的教育方针所决定的。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是其社会责任所决定的。教育不能搞商品化,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只能是有偿服务,不能以赢利为目的,这是高等学校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因此,高校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地方经济之所急,应地方政府和人民之所需,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中既要努力扩大影响,发挥作用,又要树好自己的形象,维护好声誉。

为了处理好服务与改善办学条件的关系,在高校服务的利益关系处理上应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高校通过自己的劳动,在为社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中获取相应的报酬,并努力使这种报酬充分体现劳动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知识升值,使人才得到社会的充分尊重,这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所决定的,也是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这就要求各高校精心组织,积极开拓,通力合作,参与各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其他同行力量之间的竞争。在竞争中提高服务规模和水平,在竞争中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使地方在高校服务的竞争中以尽量少的投入获得尽量多的利益。高校通过服务获得的资金,主要应用于教育经费的补充,办学条件的改善。

(四)提供服务与获得服务的关系

为了使高校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要深化经济体制、科研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实行体制的衔接。从体制上解决地方经济对教育、科技的吸纳问题,解决教育、科技对经济的参与问题,解决高校主管部门与经济主管部门、高校与地方、高校与企业和高校与高校在各个层次上的条块分割问题,解决各个环节上的教育、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同时,要实行政策扶持,完善包括金融资金的支持政策、税务部门的优惠政策、抗险担保的风险政策等在内的政策体系。从体制和政策的结合上形成科技、教育、经济相互衔接、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大体系。

为了使高校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要按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原则,加快人才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的建设,加强和完善中介服务,打通服务供求双方的通道。在服务供求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利益分配、知识产权等方面制定和完善有关法规,使服务规范化。

为了使高校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要把实施科教兴市、科教兴县、科教兴业、科教兴厂的落实情况、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科技教育的依靠和结合程度作为考核地方党委、政府和企业的重要内容之一,使其十分注重观念、信息、机制、科技、人才等要素投入,积极谋求与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

为了使高校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要根据高校的三大功能,修改和完善高校评估指标体系,切实把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作为评价高校办学思想、办学水平、办学效益的重要内容之一,鼓励高校多途径、多形式地长入地方经济,使高校的三大功能得到全面协调发挥。把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表现和实绩作为考核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重要内容之一,把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工作量、工作实绩和成果同等看待,并使之与职称晋升、住房、报酬等利益分配挂起钩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地方经济建设的服务中去。同时,把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列入培养学生的教学计划。

为了使高校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要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和宏观调控作用,组建由教育、科技、宣传、经济、计划、金融等政府部门参加的专门组织,提供政策指导、组织协调、交流信息、疏通资金、牵线搭桥、学科协作等方面的服务,使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健康有序、规范化、制度化地进行,并不断向更高层次推进。

标签:;  ;  ;  ;  ;  ;  

论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