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经济发展;策略
引言
我国的水土资源存在着地域结构分布不均、水土资源地域性明显的特征。有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新时期我们要做好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工作,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八大以后,我国把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工作作为新时期的重点工作,全面开启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建设,实施综合治理和全面修复措施,在不同区域内组织节水、土壤蓄水、水生态修复等工作。各地也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相应的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建设措施并积极实施。以下就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建设相关问题及其措施进行针对性的探讨。
1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建设存在的问题
1.1相关技术以及生态意识的推广力度不足
目前,对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领域的技术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而且在一些地区进行的水土保持和自然环境保护研究实验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对生态修复技术以及生态保护意识等方面的推广力度还是存在不足。现阶段,生态建设在我国很多地区还属于较为新颖的概念,这些地区的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对于生态建设的内容以及实施方法还比较陌生,也经常将生态建设误认为是水土保持或者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再加上生态建设意识以及相关技术推广力度的不足,不仅影响了这些地区的专业化生态建设工作开展进程,也降低了这些地区的生态修复建设工作质量。
1.2退化地区生态系统及水土流失问题
土地沙漠化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严重的生态问题,退化地区存在着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失衡现象。主要是指西北地区的草场退化及部分地区的林木水土资源流失问题。退化地区出现的明显的生态问题就是草地或林木锐减、地区土壤涵养水源能力减弱,这些不仅影响了区域气候变化,还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这些情况周而复始,就成了恶劣的水生态问题。退化地区水土流失是人与自然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主要还是人为活动造成的大规模破坏。比如没有节制的放牧、伐木等,这些行为会导致地皮裸露,再加上雨水、风、太阳等外界作用,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草场和林地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影响着区域内的水生态系统。
1.3有关标准和规范还不健全
对于目前水土流失以及自然生态系统问题,虽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也给出了一定的扶持政策,但是其涉及范围主要还是在水土保持方面,至于水生态修复建设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尚不健全,不仅没有明确自然生态修复建设要求,也使得生态修复建设工作时常被忽略,导致生态修复建设工作上的不足降低了水土保持工作的质量,从而影响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使得水土保持工作事倍功半。
2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建设的措施
2.1加强水土保持宣传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中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水土保持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理所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新的形势无疑对水土保持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应当加强水土保持宣传教育工作,为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建设的实施营造良好氛围。一是要制定水土保持宣传教育计划及具体的工作方案;二是要将宣传教育主题策划工作做好;三是要搭建宣传教育平台及打造宣传教育阵地;四是要深入宣传在水土保持方面有着杰出贡献的典型人物事迹;五是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微博、微信、宣传车、街头咨询、传单等多种宣传教育方式,切实提高宣传教育实效。
2.2加强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创新
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生态修复的研究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即退耕还林和种植草皮。我国各级政府以及相关专家和学者要对其进行有效分析,对有关工作进行科学布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通过理念创新来提升我国生态系统保护水平,制定适合我国环境保护现状的生态系统修复规划,建立评价体系,提高我国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2.3构建农林引导的产业链生态修复系统
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我国的水生态破坏及水土流失主要是由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造成的,而水生态修复工作就是要及时纠正这种不合理的活动。首先,要搞好农林建设。农、林是水土保持的基础性工作,我们要将农林建设作为水生态修复的引导行业,通过农、林业带动其他产业,合理有效生产的同时做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作,并保护好林地和草地。比如陕西省延安市为了建设生态城市,在林业部门的引导下将部分农田改为果林,种上红枣、苹果、梨、柿子等,开创了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模式。果林不仅能固化风沙,还能产生水果等产品价值,因此可以说是一种具有经济活力的绿色发展之路。
2.4加强水土保持林的建设
我国已有的水土保持技术有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等高耕作、免耕、水土保持林营造工程等。水土保持林及防护林的建设是水土保持的另一模式,主要用于生态环境较脆弱地区的生态建设工作,通过种植适合该地区生长的植物来加强植物覆土覆沙的作用,从而提高建设地区土壤涵养水源的能力,防治水土流失。比如,在毛乌素沙地覆沙黄土区建设针阔叶混交林水土保持工程(如图3所示),营造植物水土保持的模式,防止毛乌素沙地水流流失,加强该地区的生态建设。在阴山山区建设水土保持林草工程(如图4所示),防止阴山山区的水土流失。固阳县借助生态恢复学原理建设了林草生态恢复系统,有效地改善了原有土地因为农牧业生产造成的破坏,较好地维持了地表水的循环。通过几年的林草生态治理,该地区的风沙侵害也相对减少。
2.5制定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计划
水土保持以及水生态修复建设工作是一个较为漫长且反复的过程,需要在工作开展之前做好相应的修复计划,并严格遵守计划中的执行步骤以及执行标准,在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计划制定过程中,应全面、深入的了解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情况以及气候等因素,并根据相关的技术工艺以及修复目标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建设计划,从而保障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建设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并为之后的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6健全监督执法体系
任何政策的顺利推行,都离不开政府的监督,对于生态环境保护而言更是如此。首先,我国政府应该加大水土保持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法律的执行力度。其次,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工业园区、建筑、电力以及化工等企业的监管,禁止随意丢弃废弃物以及随意排放废水等,加大对于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进而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效果,为生态修复提供可能。
结语
对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建设相关技术进行研究和改进,是实施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建设的基础,而加强相关技术以及理念的推广和宣传工作,是保证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建设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彬彬,金凯.吉林省水土流失概况及生态修复探讨[J].吉林水利,2018(4):45-47.
[2]刘延柱.生态修复与水土流失治理之我见[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5(19):36-37.
论文作者:黄世林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8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2
标签:水土保持论文; 生态论文; 工作论文; 地区论文; 我国论文; 生态系统论文; 宣传教育论文; 《建筑细部》2018年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