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超[1]2015年在《论早期张申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文中提出作为我国最早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者之一,张申府在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有选择性地吸收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有益成分,开创了将列宁、孔子、罗素叁种哲学流派融于一体的新模式。首先,早年张申府有较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修养不仅培养了他不囿于一家之言的辩证逻辑思维方法,也为他能够在中国传播、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其次,张申府对罗素哲学思想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独到地提出罗素哲学的核心是其数理逻辑思想。最后,张申府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认识更是准确而深刻。他从阐释孔子的思想入手,概括出了“仁”、“易”、“生”叁个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范畴。这叁个方面的相互联结和合流,形成了他的创造性的“叁流合一”思想。在张申府看来,叁流合一并不是不分主次的合一,而是将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做指导思想的合一;叁流合一是以西方哲学为“用”的合一,即以西方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作为工具的合一;叁流合一是以中国传统哲学为“体”的合一,也就是以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为“体”的合一。这既是对近代以来“中体西用”思想的创造性运用,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体悟的结果。张申府在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两种方法:一为大客观主义,一为具体相对论。大客观主义就是“跳出主客,主亦为客:是为纯客、纯客所证,厥为事情”,即从客观出发,把一切事物都放到客观之中,不断地扩展客观的维度。这样,主观也被客观所消解,称为客观的一部分。具体相对论即是说,裁定某种理论学说是不是真理,都要按照提出和运用该理论学说的具体语境多维度地去看待。虽然“叁流合一”思想创造性地将不同哲学融汇贯通,为哲学发展开启了新方向,也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由于时代的原因和思想家自身的局限,“叁流合一”思想不可避免地有其偏颇和不足。这些偏颇和不足对尔后的哲学家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借鉴。有鉴于张申府“叁流合一”哲学创新思想的局限,张岱年先生提出了“将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的综合创新理论;方克立先生又将它提升为“‘马魂’、‘中体’、‘西用’”的综合创新范式。
孙钦茹[2]2018年在《在中西哲学的融合中重建儒学》文中指出张申府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哲学家,创立了合“孔子、罗素、列宁”于一之的综合哲学,即把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叁者结合起来。他认为孔子是中国古来最好的传统,“仁”和科学法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张申府的儒学思想,也提供了一种新的哲学方向,对现代儒学思想的研究是有价值的。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各种西方思潮涌入中国,中国哲学界呈现活泼兴旺的景象,有些学者开始构建融合中西的哲学体系。张申府在中西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会通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罗素为代表的西方哲学、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了合列宁、罗素、孔子于一的哲学体系。张申府在新启蒙运动时期对五四运动进行了反思,同时对五四时期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对待儒学的态度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的儒学观,主张把孔子从孔教中解救出来,发掘儒学思想的真价值。张申府相信中国对于文化有特殊的贡献,相信中国有可以立国、值得立国之处:中国有仁的人生理想,有易的哲学,有中的行动准则,重视生的文明,有活、中、不迷信、不拘执的态度。张申府的儒学思想主要是对“仁”、“中庸”、“正名”、“生”进行了阐释。张申府儒学思想一大亮点,是注重践行。张申府赋予“仁”、“中”实践的意义。张申府儒学思想特点是以“通”为旨要,认为哲学的最终的目的是达到“通”。张申府系统地挖掘了中国儒学思想真价值,他的儒学思想博众家之长,合列宁、孔子、罗素于一之的综合哲学,立足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融合西方先进哲学思想再来重新阐释儒学思想。张申府会通中西的哲学思想,拓宽了近代哲学的研究领域,对当代儒学发展有重要的启示。张申府综合创新的文化观旨在“通”和“合”,影响了张岱年、方克立等一批优秀的哲学家,对当下社会文化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马照海[3]2009年在《张申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综述》文中提出张申府是中国现代史上曾经风云一时的先驱式的政治和学术名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之一。他的前半生积极活跃于学术与政治中,后半生却默默无闻,被历史所淡忘。文章梳理与考察了当前国内外对张申府思想研究的现状,提出梳理和阐释张申府对马克思主义的研习、宣传与传播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的贡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为研究其提出的"合孔子、列宁、罗素,而一之"的"叁流合一"中国化思想提供理论依据。
王伯然[4]2012年在《1915-1925年的张申府:徘徊于学术和政治间的学人》文中认为在20世纪中国历史舞台上,张申府先生算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曾是着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同时是活跃的政治活动家,一生在学术与政治之间徘徊。张申府是众多投身于救国运动的学者中的一员,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作为徘徊于学术与政治间的学人,在1915—1925的十年间,张申府从最初的北大学生成长为一名学者,到结识陈独秀、李大钊后积极投身于中国政治舞台,再到1925年中共“四大”上因意见不合而退党,回归学术。在这十年中,作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张申府参与了新文化运动,参与创办《每周评论》杂志,是《新青年》杂志的编委和经常撰稿人,是罗素哲学研究专家,等等;作为活跃的政治活动家,张申府与李大钊、陈独秀两位党的创始人关系密切,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活动,是周恩来、朱德等着名人士的入党介绍人,是中国共产党旅欧组织的重要领导人,等等。但是,张申府身上始终带有一种文人气质。严格地说,他是以学者身份参与政治的。他有哲学智慧,但是没有政治智慧。张申府作为一名具有双重身份的学者政治家,始终没有学会政治家所应具备的妥协和折中的技巧,一直像对待学术那样对待政治,这最终使张申府在理想与现实、学术与政治之间痛苦徘徊和冲突着,从而最终葬送了他的政治生命。张申府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但他无论在学术上还是政治上均未能有特别重大的成就。张申府坎坷的人生,折射出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艰难命运。通过梳理张申府徘徊于学术与政治间的独特经历,分析张申府无法成功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原因,这对于张申府的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张申府的知识人角色,阐释张申府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学术经历和学术贡献;第二部分讲述张申府的政治人角色,阐释张申府的革命活动和政治贡献;第叁部分重现张申府双重角色的冲突,分析张申府突然退党的原因;第四部分探讨张申府徘徊经历的当代启示。本文用历史主义的眼光对张申府学术与政治间徘徊的独特经历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力图找出张申府学术与政治冲突的内在性格原因,在此基础上加深对以张申府为代表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理解,并挖掘张申府独特的人生经历对当下知识分子的启示。
梁伟力[5]2012年在《张申府启蒙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张申府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在20世纪30年代曾任教于清华大学。着名哲学家张岱年是他的胞弟,曾受到他很大的学术影响。他曾积极地投身五四运动,时任《新青年》编委,撰写了一系列介绍新思想、新科学的文章,他第一个把西方着名的哲学家、思想家罗曼·罗兰、罗丹、巴比赛、罗纳、伊本纳兹、罗素等人的着作翻译介绍到中国,他本人也因介绍罗素哲学而知名。而且他自称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哲学家,这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是说他是中国最了解罗素的哲学家应该不过分。在醉心于学术的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各种政治活动。他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建者之一,他自己说“守常第一,我第二”。他还是周恩来、朱德、张国焘等人的入党介绍人,但是在1925年的中共四大上因为与人发生争执,负气退党,在党外帮忙做辅助工作,他在40年代担任中国民主同盟的文化部长,曾经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民主、宪政的文章。但又因为1948年他发表了一篇不合时宜的《呼吁和平》的文章,导致被民盟开除,妻子刘清杨与他登报离婚。从此30年被打入冷宫。本文分为如下几个部分。导论部分主要是与本文相关的学术研究回顾,本文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以及对一些如“科学主义”、“民族主义”、“启蒙”等重要概念的界定与阐释。正文一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是叙述张申府的学术经历和政治活动,并分析他游走在政治与学术当中的张力与紧张。并对他思想当中的哲学方法论进行了探讨。第二章分析在五四时期他的启蒙思想并试图揭示出他与同时期学者思想的异同,诸如对于“科学”他并不是光喊几句口号而已。在信奉罗素思想的同时,他也信仰马克思主义,这表现为“解析与唯物”的综合。第叁章阐述在30年代新启蒙时期他思想的新变化,表现为他有一种强烈的文化综合主义倾向。由于在30年代环境大不一样,他与同时期许多学者一样暂时迫于战争的压力而有附和领袖的一面。这一切都是为了启蒙,然而却把启蒙与爱国搅在了一起。第四章是学者对他的评价以及分析他在救国与启蒙当中的紧张。最后指出他思想的历史局限性。通过研究张申府的启蒙思想可以把握那一代知识人的思想变化,并比较他与那些着名知识分子的同与不同。同时透视出时代的变迁,并对当今在现代化的大潮下中国的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陶思亮[6]2007年在《张申府理性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理性的力量创造着奇迹。张申府作为中国20世纪30年代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视理性为“立国精神”,理性在他那里获得了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等诸多内涵。在对“知”的考察过程中,张申府以“实”与“理性”作为逻辑起点,把追求“纯客观”作为“知”之理想,并提出了“纯客观法”的思维方法;有见于“纯客观”的困难,以及自近代以来所形成的客观主义知识观和主观主义知识观的对立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张申府在“纯客观法”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大客观主义”和“具体相对论”的思想,试图超越主客观的对立。在倡导“新启蒙运动”的过程中,有见于五四启蒙者在情感与理性的天平上的失衡,张申府置理性于启蒙以核心地位,提出“启蒙运动其实就等于理性运动”的主张。并认为自由是启蒙的前提,亦是启蒙的目的:启蒙在于显扬理性,在于普及教育。民主与科学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确立的基本价值观念,构成了中国现代性观念谱系中的核心观念。张申府对五四时期民主与科学观念进行了批判性考察。指出,理性是民主与科学的核心,是民主的精神,科学的根基。同时,民主与科学乃二而一的,在理性这。原则上是相通的,理性构成两者沟通的基础。理性作为现代性的一个基本要素,在张申府那里,贯穿于认识、价值、存在、科学、民主、自由、教育等多重向度,对于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建构是具有建设性意义的。
张前帅[7]2012年在《张申府社会改造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使中国社会被封建、迷信、愚昧的阴影笼罩着。而与此同时,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随之崛起。为了拓展市场,利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久久封闭的大门。中国被迫卷入了世界近代化的大潮。当然,这个过程是痛苦的。落后的农业文明在先进的工业文明面前打了败仗。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欧美国家的入侵,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变中国为殖民地,使中国人沦为奴隶,是帝国主义列强的终极梦想。帝国主义与中国的封建势力勾结在一起,共同压迫中国人民。于是,反帝,争取民族独立;反封,争取国内民主,便成为中国人的中心任务。救亡、图存,成为那个时代的主题。中国人在苦苦探求着救国救民的道路。十月革命后,马列主义传入中国,随之爆发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在五四大潮的洗礼下,一大批知识分子开始了新的探索。张申府,就是其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员。他是五四运动的主将,与陈独秀、李大钊共同引导着新文化运动的方向。他认为:若改造中国社会,不但要通过革命变革旧制度,而且更为重要的,还要变革人的思想。他更加重视人的思想变革,宣传实与理性,宣传民主科学。这也是他发起“新启蒙运动”的主旨。可以说,申府先生的社会改造思想是一个“把变革制度与变革思想相结合”的理论。若要变革制度,首先要变革人的思想。他的思想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是都以“实”、“理性”、“科学法”为中心,他认为革命的目的在于改善人的生活,满足人“生之欲望”;变革人的思想目的在于“遂生、大生、美生”,达到圆满的人生境界。通过在经济、政治、文化、人生等领域的改造,达到全人类的民主、平等,达到全世界的大同。申府先生建国前的社会改造思想,处处闪耀着哲学的光辉,充满了理性、科学与求实的色彩。其中防止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的经济民主思想;公开透明、全民参与的政治民主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融汇中西的文化创新思想;综合平衡发展的社会和谐思想;讲科学、做实事、重实践的做人原则等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当然了,任何人的思想都受历史、个人经历、性格等因素的影响。特定的生活环境,造就了申府先生独特的人生轨迹。他出身于官僚知识分子之家,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形成了清高、宁折不弯、桀骜不驯的性格。而性格决定命运,所以走出了一条与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家、政治家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申府先生先后学习了数学与哲学,这种文理兼修的学习背景,使其极易吸收西方罗素以数理逻辑、解析为特点的分析哲学。同时他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和西方罗素的分析哲学相结合,创造了“解析的辩证唯物主义”,开拓了中国哲学研究的新境界。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辩证综合的文化观,遵循了毛泽东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正因如此,他成为了中国的罗素专家和二十世纪中国着名的哲学家,于异中见同,融通了中西马,为中国新文化的构建开辟了新路。穿梭于政治、学术间,是申府先生前半生的特色。生命中的跌宕起伏,说明学术研究领域更适于申府先生,而灵活性很强的政治是不适合他的。特定的时代造就了特殊的人。申府先生用自己独特的人生轨迹诠释着当时那段历史。本文从申府先生社会改造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入手,采用了历史分析的方法对其发展阶段及相关特点进行了纵向梳理;对其社会改造思想的内涵从立国精神、政治观、经济观、文化观、人生观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横向剖析。同时探讨了实现对人的思想的改造和实现上述一系列改造方案的途径。最后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对申府先生建国前的社会改造思想进行了评价。文中多处把申府先生的观点与毛泽东的观点进行了比较,显现出了二者的异同点,并对其主要观点进行了辩证分析。研究建国前申府先生的社会改造思想,在我的心中有一种崇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希望为当今中国社会提供一种有益的借鉴。本文的目的也便在于此了。
张拴平[8]2001年在《张申府哲学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张申府——中国现代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曾经活跃在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学术界和政治舞台。他在20世纪初就开始翻译和研究世界各种思潮,尤其是对罗素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最力,并试图创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尽管他没有建立起严整的哲学体系,但他提出的许多重要哲学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方法,对张申府的哲学思想进行系统的梳理和阐扬,力图科学而客观的展现张申府的哲学思想在中国20世纪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挖掘其理论的现代意义和价值。对张申府哲学思想的研究近于空白,本论文力图尽补白之责。 全文由导言和五章组成。 导言部分介绍选题的缘起、问题与困难、研究方法、文章的整体框架和重要内容。 第一章,介绍张申府坎坷的一生及其主要学术活动。在这一章里,主要介绍了张申府的求学经历、传播西方文化、参与党的创建、醉心于学术、呼唤民主与和平、为祖国建设而奋斗的曲折历程。本章的六个部分对张申府的一生作了系统而实事求是的评述。 第二章,客观评介张申府对罗素思想的研究和宣传。张申府对罗素的学习和研究始于五四时期。在叁十年代,张申府被时人称为“中国的罗素专家”。直到八十年代他依然敬仰研究罗素。针对中国传统学术的直观、笼统、模糊的思维方式,张申府一生推崇分析哲学,并对罗素和西方的分析哲学进行了系统介绍。他特别注重介绍罗素哲学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第叁章,全面论析张申府对辩证唯物论的系统阐扬。张申府确信现代哲学的主潮是辩证唯物主义和逻辑解析,两者不仅相容,而且互补。他服膺马克思主义,大量翻译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他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现代科学的危机,非随顺辩证唯物主义是解决不了的。同时,他强调逻辑解析的重要性,因为逻辑解析追求逻辑清晰、语义明白,所以,辩证唯物主义和逻辑的结合则是可能的。针对中国理论界在接受西方理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张申府崇尚实践和理性。在此基础上,张申府提出了自己的哲学观念:跳出主客,主亦为客:是为纯客。纯客所证:厥为事情。他称之为“纯客观法”。对人类认识如何超越主客,达到主客的统一,张申府作了一定的探索。 在辩证法方面,张申府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思想进行了系统论述。关于辩证法的特征,张申府概括为:活、变者不变、由辩而证、对立统一。在辩证矛盾观上,张申府用中国传统皙学中的辩证法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矛盾观。同时,张申府还以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解释了唯物辩证法思想。在综合中西辩证法思想的基础上,张申府创立了具体相对论。在一定意义上发展了腴的认识珊。他的主要贡献表现在:一跳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诠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提出哲学的“通”的旨归,“中”的标准;二是他大胆利用现代西方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先进成果,丰宫和发展了皙学理论视野;叁是他提出辩证法与逻辑解析相结合的思想,力祛辩证法和逻辑解析之弊,而达于全面而综合的客观认识。在叁十年代的唯物辩证法论战中,张申府以其深湛的哲学理论,批判了非马克思主义者对唯物辩证法的歪曲和攻击,捍卫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 第四章,论述张申府对中国传统皙学的独到见解。张申府认为,中国哲学有过人的优胜处:“仁”的最高理想;“中”的标准:“易”的哲学;“生”的态度;“体”的方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张申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西方先进的科学与民主思想对之进行全新的阐释,使之成为熔铸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的文化理念。在中西文化观上,张申府认为,马克思主义代表了西方现代最先进的思想,罗素代表了西方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孔子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因此,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实现叁者的结合,才ghg造中国崭新的哲学形态。 第五章总揽全文,对张申府的学术地位作出了科学的评价。在叁十年代,有的学者对张申府的思想进行了评价,但是,当时张申府的思想尚在发展,难以作出全面的评价。八十年代以来,张申府又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注意,仍缺乏整体评价。我认为,张申府的学术地位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张申府系统介绍和宣扬罗素的思想和分析哲学,尤其是罗素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所以,张申府是中国的罗素专家。第二,张申府系统阐扬了唯物主义,特别注重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活的特点,力戒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他还提出了唯物辩证法和逻辑解析相结合的思想,他是解析唯物主义的第一人。第叁,张申府系统挖掘了中国传统哲学资源。他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对 “仁”、“易”、“生”、“中”等观念作出了新的阐释,发展了中国现代哲学,对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第四,张申府在系统研究和把握中西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会通中西,综0新的文化建设之路。如何建设中国现代?
郭秀云[9]2013年在《张申府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张申府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他在政治界和学术界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文章通过梳理和考察当前国内外对张申府的研究现状,指出张申府研究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对张申府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及其活动的研究,对今后进一步加深张申府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闫韩[10]2018年在《张申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文中提出张申府作为党组织的重要组建者,为革命事业和党的发展耗尽半生,然而史册上并没有留下他夺目的一笔,实属遗憾。当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虽已取得喜人成果,但仍需继续深入推进,学术界应广泛开拓,挖掘更多潜在信息。研究张申府这样一个有待探索的学者、政治家,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丰富有锦上添花之妙。本选题针对以下几个主要问题展开研究:第一,张申府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客观条件。通过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两个方面,全面探讨张申府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及理论渊源。第二,张申府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活动。张申府注重在实践中探索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张申府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实践活动进行梳理,更加直观地体现出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第叁,张申府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即提出“叁流合一”思想、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具体化、对唯物主义思想的论证、对辩证法思想的认识。第四,张申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地位。本文以张申府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活动及理论成果为线索,侧面突出张申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其历史局限性意在说明要客观的看待张申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 论早期张申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D]. 向超. 湘潭大学. 2015
[2]. 在中西哲学的融合中重建儒学[D]. 孙钦茹. 南昌大学. 2018
[3]. 张申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综述[J]. 马照海.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4]. 1915-1925年的张申府:徘徊于学术和政治间的学人[D]. 王伯然. 河北师范大学. 2012
[5]. 张申府启蒙思想研究[D]. 梁伟力. 中央民族大学. 2012
[6]. 张申府理性思想研究[D]. 陶思亮.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7]. 张申府社会改造思想研究[D]. 张前帅. 河北师范大学. 2012
[8]. 张申府哲学思想研究[D]. 张拴平. 中共中央党校. 2001
[9]. 张申府研究综述[J]. 郭秀云. 高校社科动态. 2013
[10]. 张申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D]. 闫韩. 贵州师范大学. 2018
标签:哲学论文; 哲学论文; 张申府论文; 罗素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西方哲学家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中国学者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哲学史论文; 孔子论文; 科学论文; 儒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