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和平共处论文,列宁论文,浅谈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189(2002)03-0018-05
和平共处思想是列宁晚年思想的重要内容,这一思想经过几代人的丰富和发展,已经 成为处理世界各国关系的普遍原则。认真分析和研究列宁和平共处思想产生的重要原因 、丰富的理论内涵和缜密的思维特征,对于更好地坚持和平共处原则,具有深刻的指导 意义。
一、列宁和平共处思想产生的重要原因
列宁最初是一个世界革命论者,晚年却提出和平共处思想,有几个重要的原因:相对 均势的时代背景、世界共同的经济关系和热爱和平的制度基础。
(一)苏维埃政权与帝国主义政权处于相对均势,是列宁和平共处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列宁作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他从事和领导革命的历程中,始终把俄国革 命的命运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支持紧密联系在一起。尽管他根据对帝国主义的分析, 科学地预见到:“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 国家中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期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者资产阶级以前时 期的国家。”[1]但在他看来,没有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支持,无产阶级革命也是不可 能取得胜利的。“要么是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其他国家立刻爆发或至少很快爆发革命, 要么是我们的灭亡。”[2]他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最初就是寄胜利的希望于马克 思恩格斯提出的在欧洲几个最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爆发革命并取得胜利的理论基础 之上的。
从1918年至1920年,协约国帝国主义从北、东、南三个方面出兵苏俄,支持苏俄国内 反动势力,妄图颠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苏维埃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采取果 断措施,将全国转入战争轨道,粉碎了协约国筹划的三次大规模武装进攻,捍卫了十月 革命的成果。这时的形势就是:一方面,帝国主义不得不面对武装干涉以及失败而告终 、苏维埃国家不容抹杀这一事实,迫于国内劳动人民反对战争和经济危机的双重压力, 帝国主义大国只好调整政策,被迫与苏俄进行对话和接触。另一方面,苏维埃政权战胜 了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下站稳了脚跟,但列宁原来设想的世界革命 高潮也迟迟没有到来。这样,在资本主义世界和苏维埃俄国之间出现了一种相对均势的 局面,这种胜负难分的局面将会在较长的时期里存在。
这种你吃不了我,我吃不了你的相对均势的形成,也就成了列宁关于苏俄同资本主义 和平共处思想产生的直接根源。
(二)世界共同的经济关系是列宁和平共处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
1920年底,苏维埃战胜了西方列强的武装干涉,和平共处成为事实,战略的重心转移 到经济建设上。列宁分析指出,既然同帝国主义列强在“政治上和军事上”能够共存, 那么“在贸易方面”和“经济流转方面”建立联系,互相帮助,也是完全可能的[3]。
他进一步从世界经济的联系性和整体性、从各国经济利益关系的角度出发,分析和论 证了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经济关系的必然性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 中利用资本主义的可能性。他发现,全世界共同的经济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同社会 主义国家不可避免地要走上“往来的道路”[4];资本主义国家自身的经济利益迫使它 们不得不要求发展、调整和扩大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而“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 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 系起来。”[5]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全世界的共同的经济关系。列宁认为,社会 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贸易关系,不仅是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世界包 围中能够生存下去、和平共处的“一个极大的因素”[6],而且还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 在自己的经济建设中对资本主义的利用。所以,社会主义国家不但不应该拒绝同资本主 义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恰恰相反,应该争取同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经贸关系。“只要 资本主义国家还照样存在,我们就必须同它们做生意”[7]。列宁指出:“我们同资本 主义国家若没有一定的相互关系,我们就不可能有稳固的经济关系。事态非常清楚地表 明,它们同样也不可能有稳固的经济关系。”[8]“俄国需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 另一方面,各国资产阶级政府也很清楚,没有俄国,欧洲的经济生活就不可能调整好。 ”[9]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是两种社会制度和平共处的内在动力。“资本主 义列强近年来最迫切、最实际和表现得最突出的利益,要求发展、调整和扩大同俄国的 贸易。……苏维埃共和国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正常贸易往来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0]1918年,列宁尖刻地批评了那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中间的社会主义共和国, 是不能缔结任何经济条约的,如果不飞到月球上去,那就无法生存”的错误观点。[11]
(三)社会主义制度是列宁和平共处思想产生的制度基础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消灭人剥削人 、人压迫人的新社会形成了。作为对内政策的自然延伸,其对外政策从本质上来说就是 谋求与各国的平等共处,反对奴役、压迫和掠夺。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它 的优点之一,就是其内外政策都是主张和平的。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第二天,苏俄就发布 了著名的《和平法令》,向交战各国发出了讨论和平条件的呼声。苏俄强烈谴责帝国主 义战争,主张立刻开始进行公正和民主的和平谈判,缔结不兼并、不赔款的和平条约, 终止战争。苏俄外交人民委员为此发表声明:“我们希望在各国人民真诚地共居和合作 的基础上尽快地实现和平”。[12]为了表达和平的诚意,尽可能争取和平,列宁坚决反 对用最后通牒的形式提出和平要求,特别强调对于资本主义政府提出的关于睦邻关系的 条款和经济协定,决不能拒绝。列宁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废除了许多沙皇俄国 签订的有损别国主权的不平等条约。列宁认识到当时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任务在于发展 经济,“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希望同各国人民和平共处,把自己的全部力 量用来进行国内建设,在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搞好生产、运输和社会管理工作。”[13]
社会主义制度是热爱和平的制度,这一点决定社会主义国家只能实行和平的外交政策 ,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就是这种制度在外交方面的集中表现。
二、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理论内涵
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不仅包括社会主义谋和平求生存的现实目 的,也包括相交往促演变的雄心壮志;不仅包括两种制度和平共处的经济联系,也包括 二者之间关系可能破裂的思想准备。
(一)“为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生存创造条件”
1921年,列宁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俄罗斯联邦政府的国际形势只是一种极不稳定的均 势,但是又造成了一种特殊的世界政治的局面。“一方面,国际资产阶级疯狂地仇恨和 敌视苏维埃俄国,时刻准备侵犯它,扼杀它;另一方面,国际资产阶级花了几亿法郎进 行的一切军事干涉行动以完全失败而告终。”[14]由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帝国 主义之间利害冲突的日趋尖锐,“国际帝国主义虽然比苏维埃俄国强大得多,但无力扼 杀它,反而不得不暂时承认它或半承认它,不得不和它订立通商条约。”这种均势“虽 然极不可靠,极不稳定,但社会主义共和国毕竟能在资本主义包围中生存下去了,—— 当然不是长期的。”[15]
列宁曾经意味深长地指出:“我们虽然没有获得国际胜利,即对我们来说是唯一可靠 的胜利,但它却给自己争得了能够同那些现在不得不与我们建立贸易关系的资本主义列 强并存的条件。在战争斗争的过程中,我们给自己争得了独立生存的条件。”[16]这就 使“我们不仅有了喘息时机,而且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尽管存在着资本主义国家的包 围,我们已经基本上能够在国际上生存下去。”[17]
为了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生存,列宁善于利用帝国主义对利润的贪婪和帝国主义列强之 间的矛盾来解除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包围。就利用帝国主义对利润的贪婪而言,租让 制就是典型的例证。就利用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而言,例证就更多了。利用德国与 协约国之间的矛盾,首先在1918年3月,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再在1922年4月召 开的热那亚会议上,与德国签订了帮助俄国打开外交局面的拉帕洛条约。1921年初,利 用美日之间的矛盾,提出与美国签订堪察加租让条约,以孤立日本。利用英法之间的矛 盾,于1921年3月与英国签订通商条约,并以此为契机,争取同美国建立贸易关系,与 法国改善关系。
(二)“有一种力量胜过任何一个跟我们敌对的政府或阶级的愿望、意志和决定,这种 力量就是世界共同的经济关系。正是这种关系迫使他们走上这条同我们往来的道路。”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能够和平共处缘于“世界共同的经济关 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面对着一个“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 的共同世界时,彼此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经济联系。正如列宁所指出:“有一种力量 胜过任何一个跟我们敌对的政府或阶级的愿望、意志和决定,这种力量就是世界共同的 经济关系。正是这种关系迫使他们走上这条同我们往来的道路。”[18]
列宁十分清楚,帝国主义的本质是追求超额利润,特别是在世界领土与市场被瓜分完 毕后,特别是在经历了战争的创伤后急于恢复经济的时候,它们更是需要为它们的剩余 资本和商品寻求出路。帝国主义垂涎俄国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市场,但通过战争手段又 无法达到目的,必然要寻求别的途径来接近俄国。这就为苏维埃俄国同资本主义国家展 开正常的经济贸易往来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与和平建设的展开 ,迫切要求冲破帝国主义的包围,同一切国家建立持久和巩固的和平关系,特别是同西 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合作。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使世界在经济上成为一个 整体。俄国在历史上同西欧国家建立了广泛的经济联系,俄国经济离不开世界市场,世 界市场也需要俄国经济。俄国既是欧洲许多国家商品、原料的最大供应者,又是这些国 家工业品的巨大消费者。正是全世界共同的经济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同社会主义国 家不可避免地要走上“往来的道路”。
(三)“把它当作资本主义向新制度和平演变的不多的机会之一。”
1922年2月24日,列宁给出席热那亚会议的苏维埃代表团作指示:“要想尽一切办法加 强资产阶级的和平主义一翼,哪怕能给这一翼在竞选中增添一线胜利的希望也好,这是 第一;第二,分化在热那亚会议上彼此联合起来对付我们的资产阶级国家。这就是我们 在热那亚会议上的双重政治任务。绝对不是充分阐述共产主义的观点。”[19]他强调: “努力迎合这一翼,并且公开宣布,在我们看来,可以而且欢迎同他们签订贸易协定, 甚至签订政治协定。”[20]在“签订政治协定”的字样后,列宁特意用括号强调:“把 它当作资本主义向新制度和平演变的不多的机会之一。我们共产党人对此虽然不大相信 ,但是作为一个大国的代表,面对着跟自己敌对的占多数的其他大国,我们同意并认为 有义务帮助试验一下。”[21]列宁这一和平演变的思想,长期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也 没有谁在实践中作进一步的尝试。相反,这一思想后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 国家长期奉行的战略手段,最终导致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这不能不说是社会主义思 想史上的一大遗憾。
(四)“这也是一场战争,是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种方式、两种形态、两种经济的 军事较量。”
早在1920年3—4月间召开的俄共(布)第九次代表大会上,列宁就指出:“我们打赢了 火线上的那场战争之后,还要打一场不流血的战争。”[22]这场“不流血的战争”指的 是国际上的帝国主义与国内的资本主义势力总是企图把“和平的经济建设变成对苏维埃 政权的和平瓦解”[23]。因此,他在提到租让制时总结说:“这也是一场战争,是共产 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种方式、两种形态、两种经济的军事较量。”[24]他认为,反对资 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和平瓦解”,关键在于无产阶级的坚定精神和统一意志。他强调 :“在执行租让合同的时候,我们也一定会保护我们的利益,决不让资本主义政权复辟 ;我们一定能把这种危险减少到最低限度,使它小于战争的危险,而这就会使战争难以 再起,并使我们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即在较少的年头内(但还是要好多年),恢复和 发展我们的经济。”[25]1920年,在谈到与英国进行签订贸易协定的谈判时,列宁指出 :“只要我们苏维埃共和国还是紧挨着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一个孤立地区,那种认为我 国经济可以完全独立和各种各样的危险已经过去的想法,就是十分可笑的幻想和空想。 当然,只要这种根本对立还存在,危险也就存在,并且不能避免。”[26]
三、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思维特征
列宁提出和平共处思想,显示出缜密的思维特征:他把辩证法灵活地运用到处理社会 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之中。具体而言,体现了三个“统一”。
(一)体现了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的统一
列宁用和平共处政策来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是以坚持国家主权 不容侵犯为原则基础的,国家的根本利益不受损害是一切外交行动的底线。在指导俄国 一系列的外交谈判中,多次强调:“我们不做有损我国权利的事。”[27]“决不接受任 何对我们不利的东西。我们决不屈服于最后通牒。”[28]即使帝国主义以谈判破裂相要 挟,也丝毫不怕。他警告说:“孤立、封锁现在吓不倒我们,武装干涉也如此。”[29]
原则的坚定性并不妨碍灵活性的发挥。只要无产阶级国家的根本利益不受损害,作出 适当让步(有时候甚至是重大的让步),以赢得苏维埃俄国的安全也是可以的。我们知道 :《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就是一个以空间换来时间来巩固苏维埃政权的灵活的策略 。列宁后来回忆说,“当时我们并没有牺牲根本的利益,我们牺牲了次要的利益而保存 了根本的利益。”[30]“我们迁就资本主义强国而作的许多让步,使它们有充分的可能 同我们来往,保证它们的利润,有时可能是比应得的更大的利润。同时,我们只从几乎 全部掌握在国家手中的生产资料中让出不大的一部分。”[31]
(二)体现了努力争取和平与做好战争准备的统一
列宁一方面强调要竭尽全力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和平共处的关系。他说:“我们应当 抓住时机,尽一切力量,哪怕以最大的让步为代价,建立起贸易关系。”[32]要求“全 力争取改变我们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力争从战争关系变为和平的和贸易的关系。” [33]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列宁为争取持久的国际和平,与资本主义各国展开了一 系列错综复杂的外交斗争和贸易谈判。另一方面,列宁一再强调社会主义国家对帝国主 义要经常提高警惕。在列宁看来,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战争,一战结束后,苏维埃俄国 的处境依然十分严峻,“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被各帝国主义国家包围着,它们在军事方 面比我们强大得多,它们使用各种宣传鼓动手段来加深对苏维埃共和国的仇恨,它们不 会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来进行它们所说的武装干涉,也就是扼杀苏维埃政权”。[34]他甚 至认为,苏维埃共和国和帝国主义国家长期并存是不可思议的,其结局不是这个胜利就 是那个胜利。因此,他告诫全党:“我们使许多强国不敢再进行反对我们的战争,但是 会不会长久,我们不能担保。必须做好准备,一旦情况稍有变化,帝国主义强盗就会重 新向我们进攻。必须做好准备,一旦情况稍有变化,帝国主义强盗就会重新向我们进攻 。必须对这一点有所准备。”[35]“帝国主义列强往往有可能更为猖狂地再次企图对我 们发动战争。我们现在并不能自我陶醉,也不能否定资本主义国家将来对我国的事务进 行武装干涉的可能性。我们必须保持战斗的准备。”[36]
(三)体现了对内政策与对外政策的统一
列宁晚年推行新经济政策,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利用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建 设社会主义。特别是租让制这种形式本身就是外国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内部生存的成功 范例。既然允许社会主义国家内部资本主义的存在,又有什么理由反对社会主义外部资 本主义存在的理由呢?既然一个国家内部社会主义因素和资本主义因素都可能长期共处 和共同发展,在国际上,两种制度的国家共处和共同发展更是可能的。在社会主义和资 本主义国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相对立的同时,在它们的关系中也可能产生某些共同的利 益。这既表现为这两类国家经济发展的相互需求、互补和互利以及推动世界经济繁荣的 共同愿望和共同利益,也表现为一定条件下维护世界和平、防止世界战争的共同需要和 共同利益。可以说,和平共处政策是新经济政策的合理延伸。列宁倡导和平共处,真正 目的就在于为苏俄转向新经济政策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列宁深谋远虑,在错综复 杂的国际矛盾中抓住突破口,逐一打破帝国主义的孤立和封锁,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 和平共处的外交关系,为苏维埃俄国与世界各国建立密切的经济贸易关系奠定了基础。 列宁乐观地认为,各国与苏维埃俄国建立经济贸易关系是历史的必然。他指出:“资本 主义列强近年来最迫切、最实际和表现的最突出的利益,要求发展、调整和扩大同俄国 的贸易。既然存在这种利益,那么,尽管会有辩论,会有争执,分歧各方会有不同的组 合——甚至很可能闹到决裂的地步,但这个基本的经济需要最终还是会发生作用的,… …我可以十分有把握地说,苏维埃共和国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正常贸易往来一定会得 到进一步的发展。”[37]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是一种融内外政 策于一体的天才构想。
和平共处思想是列宁在战争与革命是时代主题的背景下提出的,显示了一代伟人巨大 的政治勇气和外交魄力。这一光辉的思想,在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后,更是深入到了全 世界人民的心中。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已经发展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用范围由当初 处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国家关系发展为处理任何相同与不同社会制度 的国家关系,甚至在中国还成功地把它应用到祖国统一大业中,实现了在一国之内两种 制度的和平共处。尽管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但是许多国际争端现在还没 有解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坚持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正确处理国家关系 ,对于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形成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标签:帝国主义论文; 苏维埃论文; 和平与发展论文; 列宁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俄国革命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