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混凝土的裂缝现象经常发生,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使用年限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而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产生裂缝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这就对现场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施工中要尽量做到科学合理,采取的预防措施尽可能可行有效。鉴于此,本文对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裂缝控制措施进行了分析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施工;混凝土裂缝;成因;控制
一、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特点分析
大体积混凝土,不仅是因为混凝土块体量大,而且混凝土度内外温差异也非常大,能够达到25℃。通常情况下,建筑施工时使用的混凝土都是大体积混凝土。这样结构端面混凝土总量就会由于大体积混凝土的体块大的影响相应的增大。这种情况下,建筑工程混凝土在使用时就不会因为分缝分量而增加单次混凝土用量,这样就可以提高混凝土的使用效率并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另外,混凝土的质量会受到温度的影响,温差过大时,混凝土的结构就会产生改变,这样就不利于混凝土后期的养护。为了更好地进行混凝土的养护,就必须通过采取措施降低混凝土表面温度,而常见的做法就是人工浇筑冷水。
二、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出现施工裂缝的原因
1、混凝土的原材料和搅拌
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问题主要的还是受温度的影响,当然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原材料的选择问题。没有按照国家的相应标准进行选择施工原材料,导致其承受压力的性能较小,受之温度影响,加剧裂缝产生。另外原材料的混合搅拌没有按照一定的比例,搅拌不够均匀等等,也会导致裂缝的产生。
2、混凝土的厚度达不到要求
在进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厚度是有严格的规定的,但是由于施工过程不规范化的操作,导致混凝土的厚度不达标,无法很好的保证施工质量,在项目投入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出现裂缝现象,最终导致渗漏。
3、施工工艺及养护的原因
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施工工艺不当,例如搅拌不均匀、搅拌时间太长,混凝土的运输时间太长、运输泵送时改变了配合比等都会使混凝土的质量发生改变,从而降低了混凝土的性能,进而导致浇筑后的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施工现场振捣混凝土时,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均匀性会受到振捣工艺的影响,振捣或插入不当,漏振、过振或振捣抽撤过快,都会对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均匀性产生影响,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
4、后续养护不重视
施工完成后,不重视对于混凝土的养护工作,使得混凝土出现严重的失水现象,最终产生裂缝。
三、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裂缝控制措施
1、优化混凝土配合比
(1)现场混凝土坍落度:泵送宜为80~140mm,坍落度的允许偏差为±15mm,到达现场坍落度损失应小于30mm/h,总损失应小于60mm。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尽量减小混凝土的干缩与温差收缩,由于混凝土最高纯热值温升与每立方米混凝土内的水泥用量成线性正比关系,应根据选用原材料的不同、水泥试验富余标号的不同,进行多种试配,最后确定最合理的配合比。在施工之前,应该按照相关的规定和要求,对混凝土的混合比进行控制,为了节省资源,以免对施工方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在对混凝土的配合中,应该设立监督人员,以免发生问题,工作人员之间相互推诱。注重质量控制,在挑选石子的时候,也不能麻痹大意,为了加强混凝土的强度,铺设的时候,务必控制好石子的间隙,避免产生蜂窝现象。
2、加入外加剂
在相关《规范》中大都要求采用新技术、新施工工艺、新材料以及新的设备。在混凝土中适量掺加外加剂(主要是用于减水、增塑、缓凝等作用),科学地控制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以及保水性,通过加入外加剂控制水化热过程,将热峰的出现时间延后。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往往与结构尺寸密切相关,混凝土温度应力随着结构尺寸的增大而增大。因此,要改变施工工艺,科学有效的安排施工工序,做到分层、分块浇筑,达到散热的效果,从而减小约束,减少出现裂缝。
3、施工过程严格按照要求来执行
在制定施工技术的管理制度时,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并且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行业技术规范来作为自定的依据。要完善符合企业自身情况的作业指导书,这样在工程中出现问题时,才能有章可循,提高工作的效率。在进行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工作时,要严格的落实责任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个人,落实到工作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在施工过程中要对工作的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管,看工作是否符合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对于施工过程中的不规范现象要给与及时的纠正,一旦存在较大的问题,立即叫停工程。对于工程的进度,施工的条件、技术、物资、人力和组织等方面要进行严格的统筹和把关,为工程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保证施工过程能够连续的、均衡的进行,使得工程能够按照预定的日趋顺利的交付并且使用。让整个建筑工程项目不但获得较好的质量标准,还能够最大化的提升工作效率,实现企业的盈利。
4、施工缝及变形施工
具体施工方法为:清理→固定止水带→支模→混凝土浇筑。清理:变形缝结构施工前,先排干积水并截断外部流入施工面的地表水。
固定止水带:在变形缝内侧主筋上焊接方框定位钢筋,并用铁丝拉紧以固定止水带。
支模:变形缝止水带固定采用挡头板方木夹住止水带,并用斜撑等加固挡头板,使挡头板位于垂直于轴线方向的平面上,再用成型木条固定在模板上预留变形缝接水槽口。
混凝土浇筑:变形缝处的混凝土浇筑时,先浇筑止水带处的混凝土,用捣固器人工加强振捣,变形缝一侧混凝土养护至规定强度后,只拆除挡头板的支架方木和钢筋,采用相同的方法固定另一侧的止水带,混凝土灌注时也先行浇筑该部位的混凝土,并加强振捣。
5、混凝土的浇筑与养护
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的方法有分层浇筑法、推移式浇筑法。具体施工时,浇筑方法的选择需结合混凝土性能及摊铺厚度、振捣器作用深度等加以确定。泵送混凝土时,混凝土摊铺厚度应控制在600毫米内,非泵送输送时则要控制在400毫米以上。施工人员无论选择哪种浇筑,都要保证混凝土初凝前就已完成次层浇筑任务,且层间浇筑时间间隔不得超过初凝时间。如果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层间浇筑时间的间隔较长,就要对其进行有效处理。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之后需要对其进行养护以提升其质量,避免出现不良裂缝。混凝土养护中常用是利用电阻型温度计等温度测量技术测量土层温度。然后,全面详细地分析温度的性质,需要对温度点进行科学准确地确定,保证测量的精确度。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时间至少在15天以上,养护期间需要维持混凝土内的湿润度,避免混凝土中的温度应力过大产生裂缝,保证施工的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对混凝土裂缝的成因进行仔细分析,根据不同的生成原因,针对性的提出控制措施,并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做到“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因此在具体施工中我们要做到多观察多总结,采取综合的多种预防措施,最终达到减少混凝土工程病害,让施工质量能够达到规范标准。
参考文献
[1]赵振宇.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与应用[J].四川水泥,2014,12:74-75.
[2]陈德.船闸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裂缝控制关键技术[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1-3.
[3]许道光.浅谈桥梁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裂缝控制措施[J].福建交通科技,2014,06:28-29+22.
[4]张鹤群.试述对工程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J].民营科技,2014,06:187.
论文作者:张维丛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1
标签:混凝土论文; 裂缝论文; 体积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温度论文; 过程中论文; 时间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