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动力论: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一个新解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力论文,科技进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27(2001)04-0020-03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是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它的认识直接关系到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理解。较长时期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问题所做的解答是不够全面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将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十五”期间我国社会发展动力的提法,为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提供了新的思路。
问题的提出
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曾有过“人们政治上、道义上的一致”、“批评与自我批评”、“阶级斗争”等概括。这些概括从根本上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健康发展,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做出了新的探索和回答。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都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近年来新的实践,强调指出,实现“十五”期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目标,必须“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这一与以前表述有所不同的对发展动力的新提法,为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提供了新的思路。
考察社会发展动力的视角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不是单向的生产力作用于生产关系或生产关系作用于生产力,而是双向互动,即生产力既作用于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也反过来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的每一步量变和质变都会推动生产关系发生量变和质变,而生产关系的每一步量变和质变也都会反过来使生产力进一步发生新的量变和质变,社会就是在相互交织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量变和质变中实现前进、发展、更新和飞跃的。既然如此,考察一个社会的发展动力,就既要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作用力方面来把握,也要从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作用力方面来把握。进一步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力是决定性的、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整个人类社会最终极、最根本的推动力,探究社会的发展动力,无疑必须探究对生产力发生影响的诸因素。而影响生产力发展的,除了有来自生产力外部生产关系方面的间接作用力外,更有来自生产力内部自身诸要素方面的直接作用力(如劳动者素质、生产工具的性质等)。可见,无论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看,抑或从生产力的最终推动作用来看,都表明社会发展动力有两大来源:一个是最终将引致生产力变革的生产关系变革,另一个是最终将引致生产关系变革的生产力自身的变革。因为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对生产关系、乃至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而生产关系则是通过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来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的,所以,在社会发展动力中,生产力自身变革所带来的推动力是原动力,生产关系变革带来的推动力是次动力。马克思就是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两个领域来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的。
在阶级社会里,变革生产关系以解放生产力的历史任务最终只能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阶级斗争是“历史的直接动力”,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1](P189)马克思甚至形象地把革命比喻为“历史的火车头”。[2](P99)另一方面,马克思还从生产力自身变革的角度来分析问题。马克思注意到,与古代社会不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科学和技术使执行职能的资本具有一种不以它的一定量为转移的扩张能力”,“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3](P664)”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取决于科学的一般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这种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4](P100)鉴于科学技术如此重大的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它称为“一般生产力”、“直接生产力”。恩格斯在纪念马克思时说:“他把科学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1](P372)显然,在马克思看来,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相对于革命而言,科学技术是更高意义上的社会发展动力,如果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的话,那么科学技术则是“历史的火车头上的发动机”。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角度和方法,对于我们探求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是极具启发意义的。
科技进步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发展动力
从上述视角来考察问题可以知道,社会主义社会有两大发展动力: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其中,科技进步是首要的发展动力。
在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不过,与阶级社会不同,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它能够在社会主义制度范围内得到解决。因此,变革生产关系以解放生产力的任务,只须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对社会主义具体体制进行改革就可以完成。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历史的火车头”已经不是以尖锐阶级斗争形式爆发出来的“革命”,而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有序的“改革”。由于社会主义首先是在相对落后的国家里取胜、建设社会主义是在强大资本主义势力包围下进行的前无古人的伟大而艰难的事业,客观的困难和主观的失误使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在长时期里严重阻滞了生产力的发展。在中国,毛泽东曾创立科学的社会主义矛盾学说,并在该学说指导下进行了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革尝试,然而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将其一以贯之,而是误把阶级斗争当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结果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到重挫。邓小平总结历史教训,正确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仍然存在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途径是必须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旧体制进行改革。于是他提出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此处“革命”非阶级斗争意义上的“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5](P368)并领导了轰轰烈烈的中国改革实践。改革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促进了社会全面进步,它带来的积极成果使党和人民得出一条真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党的十三大语)。
如前所述,在社会发展动力中,生产关系变革带来的动力只是次动力,因此,探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仅仅研究通过改革作用于生产关系从而作用于生产力是不够的,我们还要从生产力自身变革的方面来进行认识。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但它本身并不能直接带来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说:“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5](P138)这只是表明,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条件,它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必要前提,提供了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要转化为现实还须要经过一定的中介,即劳动者的生产实践。改革通过对利益格局的调整,建立起能最大限度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新体制,这在某些时候对生产力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旧体制严重束缚劳动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时候。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积极性只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要素之一,单靠它最多只能带来生产力量上的扩展,而不能促使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自从18世纪技术革命以来,与生产联系日益紧密的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在生产力发展中占主导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现代科学技术通过教育使劳动者掌握崭新知识和先进技能;通过革新生产工具、尤其是对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大幅度减轻劳动强度;通过能源革命与材料革命扩大劳动对象范围,使自然资源得到更充分更有效的利用;通过科学管理大大提高工作效能。现代科学技术这种对生产力诸因素全方位的渗透力及由此带来的对生产力的强大推动力,显然不是其它力量所能够比拟的。二战以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高达60-80%。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之所以能称雄世界、连续保持强劲增长,关键也在于美国发展了以知识为基础、以高新技术发展为动力的“新经济”。科技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还有力地往社会其他各个领域渗透,象江泽民所说的那样,“对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深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可见,科技进步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首要的、最大的动力,如果说社会主义因为与资本主义在生产关系上有质的根本不同,从而使“历史的火车头”由革命形式变为改革形式的话,那么,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生产力上都是同质的现代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历史火车头上的发动机”仍然是现代科技。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上,列宁、毛泽东等都曾重视过科技的作用。列宁要求党员干部“应该学会尊重科学”[6](P473),并提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口号。毛泽东号召人们要“向自然开战”、“向科学进军”,他把改良农具运动称为“技术革命的萌芽”,并称赞它“是个伟大的革命”。[7](P684)但是,对科学技术的革命性作用以及它给社会主义带来的严峻挑战作出最敏锐反应的是邓小平,他认识到“……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8](P87)“不搞科研,我们就根本不可能有现代化”。[9](P108)“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离不开科学,维护世界和平也离不开科学,”[5](P183)……邓小平在不同场合不厌其烦地强调科技的重要作用,并言简意赅地把该作用概括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急切希望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透过邓小平的诸多论述可以知道,他是非常重视科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的。但是他尚未把科学技术摆到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高度。
在较长时期里,无论党的文件还是理论界,虽然都坚持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科学技术的作用高度重视,强调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但仍然没有把科技提到象改革那样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高度来认识。最近以来,在当今时代科技革命迅猛以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发达国家又在科技上从而在军事上和经济上占优势给我们带来巨大压力的背景下,党中央对科学技术的作用空前重视,并由此而发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进行再思考和再探索。江泽民在今年以来,多次就科技问题发表谈话,论述了科技进步动力观。他说:“20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为人类正确认识在自然,为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新知识和强大的动力”(重点号为作者所加,下同);“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最具革命性的推动力量”;“知识和技术创新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21世纪,科技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工程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中一直起着发动机的作用”;“工程科技……是产业革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杠杆”(江泽民这些讲话载于2000年6月7日、7月3日、8月6日、10月12日《人民日报》)。在江泽民这些重要论述的基础上,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制定‘十五’计划,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在党的文件中首次把科技进步与改革开放一起并列为社会发展动力,这既是党中央对当代科技发展态势及其挑战的敏锐把握,也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的新解释和新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改革方面的活动带来的是体制创新,科技方面的活动带来的是科技创新(包括理论创新),这两大创新共同构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这两大动力中,改革开放是来自生产力外部的次动力,而科技进步则是来自生产力内部的、更具根本性意义的原动力,而且,后者对前者具有决定作用:其一,科技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进而提出对原有生产关系进行调整的要求,把改革提上议事日程,使改革成为历史必要;其二,诚如邓小平所言,“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5](P108)推动科技进步是改革的重要目标;其三,改革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科技进步,因为改革必须由科学理论、科学方法来指导。可见,与改革开放相比,科技进步是更高意义上的、更主要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今后,我们一方面要克服种种阻力,把各个领域的改革往纵深方向推进。另一方面,我们要更加重视发挥科技的动力作用,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切实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学和技术支持。
【收稿日期】 200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