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改制与内部社会分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镇论文,企业改制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01)04-0098-04
乡镇企业改制是近几年发生在农村社会的又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它将改变农村社会现有的社会分化状况,其中尤为直接的是改变乡镇企业内部的阶层分布。为此,我们分别对山东的兖州和蓬莱两市共27家企业的675名职工(主要是企业改制以前〈或1995年以前〉参加工作的职工)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原有的乡镇企业阶层的形成及特点
乡镇企业的发展,使中国农村由原来的较单纯的以农业劳动者构成的高度均质的社会,逐渐提高内部的职业分化和阶层分化水平,向多元社会结构转变。与此相对应,出现了工农之间、企业之间、个人之间收入分配的新格局。由于各个乡镇企业的发展程度不同,因而形成的分配格局也不尽相同。但在这种不同的背后却有着众多的乡镇企业的共同特点,这就是乡镇企业带有的单位体制的分配模式。由于这种模式的存在,造成了乡镇企业内部分配的平均主义倾向,乡镇企业职工的分化程度也相应地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乡镇企业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是主要由农民组成的企业组织。它虽然在很多方面不同于城市中的单位组织,但由于它们所处的相同时代背景,因此也就有了和城市中单位组织相类似的特点。乡镇集体所有制的缘起可以追溯到农业合作化时期,但作为一种制度,却成型于人民公社时期,这就使得乡镇企业先天的带有单位体制的种种特征。路风从社会组织的角度出发,将整个社会的运转不得不依靠单位组织形式的结构定义为“单位体制”[1]。其基本内涵是:一切微观的社会组织都是单位,控制和调节整个社会运转的中枢系统由与党的组织系统密切结合的行政组织构成。由此,我们认为乡镇企业的单位体制特征主要集中于以下三点:第一,严密的权力分层机制。乡镇企业都隶属于各地的镇(乡)、村,都有一定的行政隶属关系和相对应的行政级别,甚至于企业中的管理人员也对应着相应的行政级别。如同一种神经系统,企业中层干部是神经的末梢,高层干部是次主干神经,村、镇干部为主干神经,神经中枢为上级党组织。层层分级,构成了严密的权力体系。第二,行政化的管理手段。这里所指的管理,不仅仅是对企业本身的管理,还包括对企业资源的管理(既包括企业财产资源,也包括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乡镇企业财产名义上是人人有份,实际上它的支配权主要集中于生产大队、生产小队和人民公社的干部集团手中,干部集团对这些集体财产基本上具有全权处置权,这样就形成一种地方的集权体制,企业的管理依靠以党组织为中心的行政指令,企业中资源的调配也以行政指令为导向,企业中的人员多是由行政指令统一调动的。第三,企业内家族化的非正式制度。由于这种特殊的权利结构的存在,像城市中的单位成员一样,乡镇企业成员如果想要获得一定的社会资源,就必须以服从权力为代价。职工的实际收入和地位的获得和领导的好恶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社会关系在乡镇企业的资源获得和资源分配中占有主要的地位。这种社会关系不仅体现在具体的工作当中,而且还体现在企业的人员组成结构上,即以血缘和亲缘或其他社会关系为原始凝聚力的乡镇企业的构成模式。
在单位制的管理模式下,乡镇企业职工的分化程度是比较低的。这是因为,首先,乡镇社区内的乡镇企业之间的分化受到乡镇政府的严格控制。由于乡镇政府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提高社区成员的福利水平和保持收入平等,所以政府必然会对社区内的不同乡镇企业的收入分配实行严格的干预。一般政府采用较多的是总量控制的方法,企业每月的工资支付都要由乡政府批准,而且对高于标准工资的部分采取征收奖金税的办法。虽然干预的手段多种多样,但结果往往是相同的,即防止了企业之间收入分配过分悬殊的出现。其次,改制前的乡镇企业之间的差距客观上受到了社会的控制。由于存在着单位制的管理模式,企业领导同时是政府官员,因此在他们的眼中,企业的社会关系比经济利益关系具有更重要的作用。一个企业如果发展较好,出现盈利,许多人就会通过乡村社会庞大的社会关系网进入到该企业,而这一部分人往往是缺乏能力和技术,只是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人。再次,由于乡镇企业的家族特征,企业成员从思想和理念上只能接受一种近乎平均主义的分配模式。企业职工的实际贡献、技术水平、业务能力等在他们的内部分层中并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
二、改制后乡镇企业内部的分化趋势
乡镇企业改制以后,原来的带有单位体制特征的内部分化机制将发生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制以后乡镇企业之间开始分化
乡镇企业改制的要义就是厘清产权关系,这主要包括企业和政府的关系以及企业和职工的关系。改制以后,企业不再是政府的企业,而变为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企业:政府或者成为企业的参股者,或者与企业完全脱离,企业成为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法人主体。在这种前提背景下,乡镇企业之间出现新的分化是必然的。改制前企业不同的发展基础会导致改制后企业的分化加剧。从对1998年和1993年兖州和蓬莱27家企业的企业利润进行T检验的结果表明,前者的背离值为358.58,而后者仅为70.63。这说明了在企业改制以后不同企业之间的经营业绩的差别较改制前明显加大。由于企业之间的分化加剧,分属于不同企业的职工群体之间的分化相应加大。我们在调查问卷中问到企业中五名收入最高的职工分别在改制前一年和改制后一年的平均年收入。回答的结果显示,改制前的最低年收入为3500元,最高为18800元;而改制以后最低为4000元,最高为20400元。改制以后不同企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开始拉大。
(二)改制后乡镇企业内部开始分化
由于改制后企业有了明晰的经济利益关系,因此企业职工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企业未来的分化模式将基于职工的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实际含量,社会关系在职工的经济收入和地位获得中的作用会越来越小。另外,企业职工由以前的单纯的打工者变为企业的股东,也就是说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这些也会对职工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可以说乡镇企业的改制是企业职工分化的真正开始,而在此之前企业内部尚没有一种基于自由竞争的、公平的分化机制,因而也就缺少一种合理的分化结果。单从改制的前一年和改制后(1998年)兖州和蓬莱共27家企业、650名职工的调查显示,乡镇企业内属于不同职业的职工的经济收入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差异。表1表示的是改制前一年和1998年不同职业群体的平均年收入(从企业中得到的收入),从表中可以看出,虽然各个职业的平均收入都有了增长,但增长的幅度却大不一样。其中最为明显的是,1998年企业完成改制以后,企业内部五种职业中行政管理人员平均年收入的增幅最高,其次则是技术员和工程师。其中技术员与工程师的平均年收入由改制前低于营销人员变为改制以后高于营销人员,成为仅次于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群体。这说明了在改制以后,随着企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企业的发展更加依赖于自身的实力,依赖于企业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因此工程技术类人员逐渐得到了企业的重视,他们的收入也相应得到提高。另外,图中显示的行政管理人员的平均年收入有更大幅度的提高,已经接近8000元。这也从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的崛起,他们和普通职工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拉大,两个阶层的分化已经初见端倪。生产工人和服务人员在改制前和改制后并没有很大的区别,他们的收入一致是因为处在最低层并且和其他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显著拉大。
表1:改制前后不同职业群体的平均年收入比较
单位:(元)
职业
改制前一年的年收入
1998年的年收入
工人 4245.46
5490.14
营销人员
5914.29
6878.57
技术员与工程师5694.44
7025.00
服务人员
3708.57
5404.23
行政管理人员 5636.33
7849.08
通过分别对职业与改制前一年和1998年收入的一元方差分析,发现尽管二者的显著度都为零,即二者都表现得显著相关,但是它们的F值却发生了变化,前者的F值为12.157,后者则为15.152。这说明了在改制后,不同的职业对于不同的经济收入有了更强的解释力。
除此之外,在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以后,持股者和非持股者的个人收入和社会声望都会产生一定的差别。在笔者调查的人员中,持股者在1998年(改制以后的平均年收入为6563.37元,中位数为6000元,众数为6000元;非持股者则分别为5702.54元、5000元、4000元。这仅仅是在企业刚刚改制以后产生的细微差别,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企业的股份制不断完善、规范,企业的持股者将比非持股者获得更高的收入。不仅如此,企业职工是否持股对他们的社会声望和参考企业决策的程度都会有直接的影响(见表2)。
表2 是否持股与改制后的社会声望和参考决策的机会
单位:元
从表中可以看出,持股者无论在社会声望方面还是在参与企业决策方面的比例都明显高于非持股者,这也说明了是否持股将是决定未来乡镇企业内部分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企业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紧紧联系起来,改制后的持股者对于企业的决策有了更大程度的发言权和决策权。他们可以提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策略,并且有条件去反对某些决策,因而他们的企业地位和社会声望都较非持股者要高。
(三)改制对不同群体的社会地位产生不同的影响
乡镇企业改制对职工的社会地位的影响应该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难以在近期内表现出来,我们的调查也说明了这一点。在问卷中我们设置了以下问题来测量职工在改制后的社会地位:1.改革后你的社会声望。2.改革后你参与企业决策的机会。3.改革后你的同事对你的态度。以五种职业为代表的回答结果见表3、表4、表5。
表3 改制后的社会声望与职业 单位(%)
从表中可以看出,对于改制对社会声望的影响的回答,在回答提高了的群体中,营销人员占的比例最高,行政管理人员次之,最低的是技术员与工程师。在对改制后发挥能力和技术机会的认识上,行政管理人员回答增强了的比例明显大于其他群体;在回答改制后同事对你的态度上也表现出相同的特点。由上可以大体判断,改制后企业内社会地位最高的仍然是行政管理人员以及与市场打交道的营销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由于较少参与社会活动,所以对自身的社会地位的评价仍然不高。
另外,在测量性别与改制后职工社会地位的关系时发现,性别与社会声望基本上没有相关关系,但性别对于改制后职工参与决策的程度却有显著的影响,其中男性和女性回答改制以后参与决策程度减少了的分别占6.0%和6.7%,人数很少并且基本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在回答增强了的人当中,却有了明显的区别,男职工占了41.3%,女职工只占25.5%,可见改制后女性的地位和参与机会仍然低于男性。
(四)改制后农村精英阶层的崛起
乡镇企业在改制以前的许多企业的重大决策都是由社区政府承担,企业领导者往往只是被动地执行政府的指令。更有甚者,许多乡镇企业的厂长、经理本身就是乡镇政府的行政领导,一身兼二职的现象也曾相当普遍。在这种管理体制下,乡镇企业难以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真正的乡镇企业家群体。这是因为在传统体制下,乡镇企业家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运用的是一种道德激励,而缺乏一种市场激励。也就是说,传统体制下,乡镇企业中缺乏自我生产乡镇企业家的客观环境和主观环境。改制以后,乡镇企业负责人自己的利益和企业的发展状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企业的决策机制和以前相比有了根本的变化,现实需要杰出的乡镇企业家群体来促进乡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样也为企业家群体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调查中,我们分别就目前的乡镇企业生产、人事与用工、工资奖金与红利、企业的财务和组织等问题的决策和1993~1995年的状况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企业改制以后总经理在以上几个方面的决策权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乡镇企业在运作过程中有了相当程度的自主权,总经理的权力更加全面并且更加独立。
除此之外,改制后乡镇企业管理者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并且许多隐性收入也逐渐显化,当然这是以收入的合法化为基础的。在改制前,总经理作为企业的一个成员,同时也是乡镇政府的雇员,以工资收入为主。改制以后,由于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持大股而成为企业总经理的,其比例已经占到22.2%,他们可以从企业中获得较高的股份收入。
另外,在我们所调查的所有厂长或经理中,由职工选举产生的比例较高,占33.3%。这一方面说明了改制以后企业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企业经理往往在职工中享有较高的声誉,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企业经理中通过政府委派的比例逐渐减少,已经降低到14.8%。在目前的企业经理中,担任过原企业厂长的仅占25.9%,这也说明了企业改制已经为乡镇企业塑造了一批具有较高素质和能力的新型的乡镇企业家,政府任命的原企业厂长大多数从经理的位置退下来,随着企业的发展,这种趋势会更加明显。
三、乡镇企业内部分化的社会后果
乡镇企业的内部分化打破了它在原体制下取得的平衡,同时又预示着在重新整合基础上的新的平衡,一种有利于促进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平衡。在这种分化的过程中必然会伴生一系列的正反两方面的社会效应。
(一)内部分化促进了社会公正
公正强调的是机会的均等而不是绝对的平均。改制后乡镇企业职工分化的依据是职工的知识、能力、投资额和工作努力程度。亦即个人的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货币资本在收入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而社会资本(狭义是指社会关系网络)在社会分层中的功能则有所减弱。企业改变了过去一平二调的分配模式,实行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在较大程度上体现了公正的理念。
(二)内部分化提高了企业的发展效率
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以后,大部分企业职工成为企业的股东,成为企业真正的主人,企业的发展状况和职工个人的利益紧紧地联系起来。他们的收入除了一般的工资收入之外,还应该有各种奖金和股份分红等收入,并且后者占有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因此,职工为了获得良好的个人收益,就必须努力地工作,从而促进企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然而,内部分化也难免给乡镇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首先会增加一部分人的相对剥夺感。由于长期以来乡镇企业内部实行的也是一种近乎城市单位组织的平均主义分配模式,并且许多职工也已经习惯了这种分配模式,所以改制以后新的分配模式会在不同的职工中间产生不同的反应。那些有能力、有魄力和善于创新的职工会积极支持改制,他们同时也会在改制中或改制以后获得更大发展;而那些不具备以上能力,原来只靠一定社会关系在企业中立足的职工往往会从一个比较优越的位置上降低到相对次要的位置上,有的甚至会失去目前的工作,这就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他们的相对剥夺感。其次,内部分化应该有一个适当的“度”,过度的分化往往既不能体现公正,也不能产生效率,相反却会激发企业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对抗情绪。对抗情绪的出现不但会妨碍职工之间良好的合作,而且还会诱发一些破坏活动,影响企业的良性持续发展,因此,在改制后的乡镇企业中,对这个问题进行关注是必要的。
[收稿日期]2001-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