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疾病控制中心,641200
沙门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细菌,寄居在人类动物肠道内,属于革兰阴性杆菌,会在人体以及动物的肠道内发生生化反应,对人体造成危害。沙门菌感染通常是由于食物不卫生引起的,感染沙门菌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腹泻,而且沙门菌是导致人类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之一。所以,当人出现腹泻、食物中毒等症状的时候,需要进行相应的检测,看是否感染沙门菌。检测沙门菌的时候必须要按照一定的步骤和方法,首先采集样本,然后在实验室中进行检验,并且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果。
一、沙门菌感染概述
沙门菌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肠道感染细菌,由沙门菌引起的疾病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伤寒,另一种是急性肠胃炎,其中以急性肠胃炎最常见。鼠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等是造成人体中毒以及出现相应症状的主要病菌。沙门菌主要来源于患病的人、动物以及其他的带菌体,传播途径为粪便、尿液、乳汁、羊水排出的污染物、土壤、饲料等。其中饲料和水源污染最常见,人们如果接触了不卫生的水源,就很容易感染,同时,一些畜禽产品如果食用了含有沙门菌的饲料,也会感染沙门菌病,人食用了带菌的畜禽产品就会导致感染。畜禽感染沙门菌之后可能会引起相应的传染病,比如猪霍乱、鸡白痢等。通常情况下畜禽肠道的带菌率比较高。养殖场的动物因为患病、营养不良的原因,可能会导致抵抗力下降,从而容易感染沙门菌。对人体来讲,沙门菌主要存活于肠道中,肠道中的沙门氏菌会经过肠系膜淋巴结以及组织进入血液,导致全身感染,严重的时候甚至引起死亡。
二、沙门菌检测
(一)采集标本
采集标本是进行沙门菌检测的第一步,采集标本的时候会根据不同的病种、病程等采集不同的标本。比如患有肠热症的人,一般是在患病的第1、2周取血,第2、3周取粪便和尿液,全程都可以取骨髓作为样本。如果是患有胃肠炎,则可以取粪便、患者的呕吐物以及可疑食物进行检验。如果是败血症的症状,则需要取血液进行检测与化验。
(二)细菌培养
将从患者身上取来的样本进行培养,可以直接将标本或者肉汤培养物用商品胶乳凝集试剂进行凝集试验,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快速,可以十分迅速地检测出沙门菌。为了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一般要在实验室分离培养。
分离培养所选择的培养基为麦康凯、伊红亚甲蓝、亚硫酸铋琼脂等,不同类型的沙门菌种类适合不同的培养基,比如伤寒沙门菌的培养,选择亚硫酸铋琼脂的效果最好,其他类别的沙门菌则可以选择孔雀绿琼脂,效果较好。对于细菌含量较少的标本,可以使用亚硒酸盐或四硫磺酸盐肉汤增菌。
另外,根据选取标本的差异,也需要选择不同的培养基。比如粪便及肛拭子标本,需要接种于麦康凯上,可以提高检测准确性。血液以及骨髓的标本,首先要进行增菌培养,等到细菌的数量达标之后,再将其移种到血琼脂或麦康凯平板上继续孵育18~24小时,然后取可疑的菌落进行涂片和革兰染色,镜检可以得到结果。同时还可以进行系统鉴定。如果进行了增菌培养,但是7天之后培养基上依旧没有细菌生长,则报告结果为阴性。对于尿液和体液标本,可以经过离心处理,沉淀之后将其接种于培养基上,离心机的速度保持每分钟3000 转,可以达到离心要求,有助于提高标本的准确性。对于可疑食物标本而言,首先将可以食物研磨细碎,然后加入10倍量的无菌生理盐水进行混合,摇匀之后将其接种于培养基上。
(三)鉴定
通过分析培养基上的现象可以得到鉴定结果,根据沙门菌的检测鉴定结果对照表,选用肠杆菌科分析系统可以得到初步的鉴定结果。前一步可以基本鉴定出沙门菌的属类,为了进行更加准确地鉴定,还需要进行进一步分析,做血清学鉴定。按O抗原、Vi抗原、H第1相和H第2相的顺序做凝集试验。临床上,95%以上的沙门菌都属于A~F组(群),在进行实验的时候,首先与沙门菌A~F组多价O诊断血清做玻片凝集实验,根据凝集的结果,再与代表每个0血清群的单价因子进行血清凝集实验,根据血清凝集的结果,再有选择性地与第1相H、第2相H单价因子进行实验,最后再根据临床上的依据得出结果。
进行玻片凝集实验的时候,如果发现血清不凝集,则可以将菌株制作成为浓稠度较高的菌悬液,然后将菌悬液放入到热水中,隔水加热30分钟左右,等其自然冷却,再进行凝集实验。经过煮沸的过程中可以破坏vi抗原,如果多价诊断血清不凝集,而且vi抗原呈阴性,则可以考虑不是沙门菌感染。
结语
综上所述,沙门菌感染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感染疾病,沙门菌的传染性很高,动物和人体都可能染病,主要通过粪便、尿液等传播,人体食用带菌的畜禽产品之后也会染病。如果不能及时加以控制,将会影响人体健康。所以,临床上进行沙门菌检验十分重要,在检测时要根据规定的程序步骤进行检测,并且与临床上的结果进行比对,得出鉴定结果。
论文作者:邹斌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第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1
标签:沙门论文; 标本论文; 培养基论文; 鉴定论文; 血清论文; 沙门氏菌论文; 粪便论文; 《健康世界》2019年第0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