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文化体育中心 广东 深圳 518000
摘 要: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各行业和领域都进进入了数字化环境,本文就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环境下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展开探讨。利用数字化框架中I空间模型来进行分析,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主要内容和数字化保护的方式。为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环境,提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积极应用数字化技术,为其信息化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基础保障。本文通过构建I空间模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编码、扩散、吸收影响和再创作等自我发展能力一系列过程做了深入分析与探讨,一起对我国未来数字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环境;保护与利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对自身进行识别的重要特征,无论国内外都已经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保护力度。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由于数字化技术在数据处理的量与效率方面都有较大的优势,利用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已经势在必行。近年来,数字化技术在数据理解和创造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突破,这些优势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具有积极作用。但我国现阶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制约着该项工作的推进,因此展开对数字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必要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信息视角
在数字化环境下来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信息视角是脱离了物质载体以某种特定的形式组织而成的信息体,于低效率信息传播环境中产生的一种信息形式,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其必将面临着向数字化环境生存方式转换的难题。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属性与信息特征[1],可以确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具体包括以下五大内容: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与风格的识别与表达;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化(即形式的转换或映射);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储与传输;
(4)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再现与展示;
(5)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创新。
二、I空间框架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I空间框架的构建过程中将未经过任何处理保持原始记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称为“非遗数据”,比如声音、动作、音频信号、视频信号等。同时将已经过处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称为“非遗信息”。此处数据与信息的区别在于:数据对某种物理量进行真实准确的记录与表达;而信息则是未得到更易被大众理解的形式而对数据进行抽象化表达与简化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就是完成从数据到信息的转换。
I空间是一个三维空间,它的3个坐标轴分别被定义为编码、抽象和扩散。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放到我们所构建的I空间框架之中,具体3个坐标轴就被赋予了具体的意义:
(1)编码:用来衡量计算机可以识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达形式包含多大程度;
(2)抽象:用来衡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经过合理的归类和综合特征描述;
(3)扩散:用于衡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被接触、了解和接受的程度(传播广度)。
I空间框架中不同区域代表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含义的信息,其中采邑、宗族、官僚和市场是构成此框架最重要的四个区域。我国现阶段的大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位于采邑和宗族之间,由于采邑区生存环境相当狭窄,非常容易发生信息本质改变甚至消失的现象,因此越接近采邑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越高的被保护需要。如吹糖人等手工艺技术只存在几个老艺人手中,这是典型的“采邑非遗”。相反,由于宗族区具有相当有两的共享信息环境,其被保护的需求就要小得多。无论出于哪个区域或靠近哪个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多种保护形式,尽管可能出于不同的目标,但会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路线逼近相应的目标区[2]。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方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民族文化的血脉传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A级问题:技术问题
A级问题解决的程度直接于我国现阶段编码水平相关,在I空间框架中表现为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上推进,不同编码水平高度所对应的I空间区域中数字化技术的能力也是不同的。位于I空间上部的信息表达形式良好,因此I空间框架上部属于数字化环境中的优势领域。位于I空间下部的信息形式多样且表达模糊,属于人类环境中的优势领域[3]。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B级问题:语义问题
B级问题是指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信息进行确切地传达。其中,“信息”就是经过编码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抽象本身就属于归类行为的一种,通过寻找信息的相关性,来讲类似的东西归为一类并用统一描述方法来对其进行描述。抽象的过程对编码级别没有固定的要求。
圆点是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B级问题所期望达到的位置,该点的传播优势最大。要想到达圆点位置有多种方式,其中路线以抽象轴前端为出发点,该路线的前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自身来进行良好的分类,优势是可以直接对分类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编码;由于人工处理过程中存在较多影响因素,包括处理者的个人能力、知识背景以及理解方式等,导致编码工作量大、客观性较差的劣势。 [4]。
从市场区域的扩散传播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部的自发的过程,不需要数字化技术的介入。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位于官僚区和市场区,其形态是抽象的。而市场区内的信息是自由的,与通常意义上的市场相比较来讲其共同点是都可以进行自由交易。现实的市场中的自由交易指的是货物交易,而I空间框架中的自由交易指的是对处于市场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接受和学习,如果信息在市场区向下移动则表示交易达成。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而言,保护的工作到此就基本完成了,而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具有较大的差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必需使它重新回到I空间框架坐标轴的下部,并且形成一个动态的循环。
(三)非遗保护的C级问题:有效性问题
假设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差已经处于I空间框架的市场区内,C级问题关注的内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下一阶段的移动方向问题。具体描述如下:如何对所接收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以预期的方向进行移动。解码可以把现有编码还原回为原始状态,但解码过程并不是编码过程的完整镜像逆转,还是存在部分不同之处的。因为经过编码和抽象后,原始信息有一部分随着抽象过程而消失,尽管解码能重新构建抽象过程中消失的部分,但却不将其原本的摸样完整的还原出来。将其放到在I空间框架中,由于采邑区是价值的发源地,解码过程就是重新由市场区向下移动,直到回到采邑区,也就是实际意义中的新价值的诞生。因此,C级问题需要解决扩散轴的移动、向下的反编码移动以及向前的反抽象移动三个主要内容。C级问题的起点在抽象轴的前端表示它具有可操作性,说明该类问题是兼具原则性与指导性的过程,可以将其发展为数字环境中的工具化技术。这种工具化技术直接影响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能否从市场区向下移动到采邑区,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循环机制,并在保持其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升华[5]。
在此循环过程中不仅保护了原有特色,还进行了新价值的挖掘和不断自我提升。在数字化环境之下,及及应用数字化技术可以有效的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循环进行,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信息环境中产生新的价值,促进我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扬。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尽管已经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大部分数字保护和利用工作仍停留在A级问题的层面上,对B级和C级问题的关注不够,而很多A级问题的解决方案也缺乏对后续回路构建的前瞻性考虑。在数字化环境之下,我们应当积极引入数字化技术对其进行科学、行之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同时对不同类型的非遗的保护技术,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来选择适宜的保护形态。
参考文献:
[1]林燕.新媒体语境下的东江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J].科技传播,2014,(13):46-47.
[2]李芳.基于混合现实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开发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6,(12):40-40.
[3]曾燕婷,全泉.新媒体环境下利用数字化形式对下堡坪民间故事进行抢救与保护[J].参花,2014,(8):102-103.
[4] 蔡武杰.我对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J]. 内蒙古艺术. 2015(02):86-88
[5]胡玉华.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几点思考[J].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03):96-97
论文作者:邓桂清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3
标签:文化遗产论文; 物质论文; 信息论文; 采邑论文; 环境论文; 抽象论文; 空间论文; 《文化研究》2018年第4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