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20世纪90年代产业结构问题与转型思路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伊朗论文,产业结构论文,思路论文,年代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1 伊朗20世纪90年代产业结构的问题
1.1 两种结构偏离
伊朗的结构偏离度有扩大趋势。结构偏离度和比较劳动生产率是衡量产值结构和劳动力结 构偏离程度的主要指标,前者是三次产业结构偏离数(劳动力比重与不变价产值比重之差)的 绝对值之和,反映了两种结构的绝对变动关系,后者是产值比重与劳动力比重之比,反映了 二者的相对变动关系[1]。包括美、日、韩在内的发达国家和较发达国家的两种结构偏离都 始终存在,但结构偏离逐渐缩小是共同特点;然而,伊朗的结构偏离度1989年为24、1990年 为25.6、1995年为30.4,结构偏离度扩大,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协调性增加,结构调整 的 难度增大。从比较劳动生产率来看,日本经济学家大川一司认为,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上升 情况只有人均国民收入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后才能渐渐出现,从低收入状况向中等收入水平过 渡阶段,农业劳动生产率无疑是下降的[2],笔者用日本、韩国、中国、印度等国的资料[3] 验证了该结论的正确性;但伊朗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呈上升趋势(据[8]Tab.4.2/Tab.5.1),1995年的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超过了1(据[4]Tab.5/Tab.8),结论显然与伊朗经济发
展的阶段不相称。
1.2 就业结构水平低
伊朗1996年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水平为23∶31∶46。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就业结构 相比,伊朗相当于美国1930-1936年的水平(22∶31∶47)、日本1963年左右的水平(29∶31∶ 40),大体落后美国60年、日本35年。1996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23.5%,失业劳动力占总
劳动力比重为9.1%[4],农业经济活动人口比重大,进一步实施就业人口的部门转移与充分 就业的矛盾突出,因此,伊朗一方面面临就业结构继续高度化,另一方面要防止高度化过快 使失业人口比重进一步扩大。
1.3 产业结构逆动
20世纪90年代,伊朗的第一产业按不变价计算的产值比重稳中有增,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呈 下降趋势,其中,按不变价计算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由1989年的37.5%下降到1995年的31.2% ,降幅达6.3个百分点,按当年价计算的比重由51.9%下降到40.4%,降幅达11.5个百分点。 虽然产业结构变动特点是八十年代产业结构逆动[5]的惯性表现,预示着第三产业受就业人 口的规模扩张影响大,创产值能力减弱快,内部结构水平低,结构调整仍需进行,且难度愈 来愈大。
1.4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四低”并存
农业用地结构水平低。伊朗有耕地1900万公顷,其中休闲地1135万公顷[6],休闲率高达59 .7%,耕地利用率低、地力恢复慢、耕作方式粗放、单位耕地面积的承载能力小。
集约化经营程度低。灌溉耕地仅355万公顷,占耕地的18.7%,靠天吃饭现象严重;1993年 每 人拥有耕地3.650公顷、拖拉机0.02588台、收割机0.00229台,与世界平均水平比,耕地是 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有余、拖拉机拥有量与世界持平、收割机拥有量仅世界平均值的1/6;谷 物、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单产量仅相当于世界的50-70%[7]。
种植业结构水平低。种植业是伊朗农业经济的主要成分,多年平均产值占50-60%(畜牧业占 30-40%)[8],种植业又以种粮为主,小麦地位特别突出。
种植业的生产组织水平低。伊朗种植业的生产组织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要方式 ,经营的耕地占88%,租赁式经营和农业股份公司各运作6%的耕地[8]。
1.5 第二产业内部二元结构突出,主导产业关联度弱
制造业的二元结构特征明显;石油产业占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大、关联作用弱,石化产品出 口创汇能力弱;建筑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未充分发挥。按制作方式可把制造业分为手工制造业 和机器制造业,按地域可分为乡村制造业和城镇制造业,按生产规模可分为小型制造业和中 一大型规模制造业。手工制造业从事波斯地毯、纺织品、棉纺品、毛毯、服饰、贵金属加工 、 家具、陶制品、皮革制品等的制造,90%的原料就地取材;机器制造业产品涉及食品、纺织 、造纸、机床、机械等领域;乡村制造业规模小、雇员少(9人以下),并以女工手工织造地 毯为主,无固定薪水;城镇制造业以运用现代工具、设备和技术于生产活动为特征,但不排 除铁匠铺、制革、家俱等城市小作坊式生产组织方式;小型制造业包括乡村工业、家庭手工 业、城市手工业和小作坊,其产值占非石油工业部门的份额少;中一大型规模制造业是主体 ,主要包括食品—饮料—制烟等工业、纺织-服装和皮革制造业、木材—木制品工业、纸 浆—造纸业、基本化工和石化工业、采矿业、治金工业、机械运输设备制造等部门[8]。采 矿等基础工业薄弱,1990-1995年的采矿业产值仅占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1.4%,中间制造产 品工业的发展有限。石油业产值占第二产业产值的比重在40-50%间波动,1993年石油收入达 142.4亿美元,但石化产品出口收入仅1.5亿美元(1992年);该产业除了获得大量外汇资金外 ,对其它部门的有机带动作用弱。1990-1995年间建筑业产值比重稳定在10%左右,建筑业产 值比重稳定少动、增长乏力,它对钢铁、玻璃、橡胶、塑料、水泥等相关产业的联动作用弱 。
1.6 第三产业内部传统部门地位重要,新兴产业发展迟缓
贸易业居显要地位;交通通讯业的瓶颈制约没有完全解除;劳务业创产值的能力低、就业 压力大;金融保险业比重小、作用弱。受90年代以前的短缺经济惯性作用和改革开放带来的 消费狂热的影响,90年代的商品供给市场仍然不饱和,商贸获利偏高,按当年价计算的价值 比重远高于按不变价计算的价值比重,因此,培育国内市场、提高国产商品的市场占有率, 对搞活伊朗经济、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995年的交通通 讯业产值比重按不变价计算为21.6%、按当年价计算为15.3%,当年价计算的产值比重小于不 变价计算的产值比重是推行限价政策的结果,限价是为了防止因过度涨价影响国民经济各部 门 的正常运转,这反映了交通通讯业的生产能力有限、瓶颈制约性强。1991年劳务业产值占第 三产业的产值比重按不变价计算为25.1%,按当年价计算为21.3%,但它是接纳剩余劳动力的 主要部门,随着结构调整加深,就业人口行业转移力度扩大,还会有更多的经济活动人口转 向劳务业,因此第三产业的就业压力大,隐性失业人口多;按当年价计算的劳务业产值比重 低于按不变价计算的产值比重说明劳务市场对工作岗位的竞争强,实现充分就业的难度较大 。1991年的金融保险业产值占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不到3%,金融保险业(特别是金融业)不发达 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大潮的要求不一致,所以,随着伊朗经济改革的深化和进步伊斯兰经济学 者对伊斯兰经济理论的新解、发展,金融保险业对伊朗第三产业创产值能力的贡献会越来越 大。
2 促进伊朗产业结构转型的措施
2.1 合理确定产业结构调整原则
2.1.1 充分发挥三类优势资源的原则
伊朗拥有三类优势资源。其一是世界意义的优势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资源。伊朗已探明石油储量939亿桶(1995年底),居世界第五位,按1995年采油速度可采70 年;天然气21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俄罗斯);地理位置处在亚洲西南部、中东 心脏地带,素有“欧亚陆桥”和“东西方空中走廊”之称。伊巴、伊土(库曼)铁路接轨后, 伊朗成为沟通印度洋、地中海沿岸、大西洋、太平洋的重要中转站,显然,第一类资源具有 地区同构性特点。其二是区际意义的优势资源,包括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淡水资源 、气候资源、劳动力资源、需求市场和自然资源结构等。伊朗土地资源面积、耕地数量、垦 殖指数、气候、灌溉条件的配合状况居中东国家前列,海湾国家首位,有发展农业的相对优 势;伊朗人口数量在海湾居第一、中东居第二位,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发展劳动密集型 产业有利,劳务输出潜力大,同时,众多的人口也是消费者,需求是引导生产、引导供给的 动力;从自然资源结构来看,伊朗除了油气资源外,还有丰富的铜、铬、铝、锌、铁、煤等 矿产资源,而海湾其它国家缺乏如此明显的自然资源结构优势。第三是国内省际之间的优势 资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就是要根据各类优势资源的特点和影响范围,合理配置产业。
2.1.2 经济技术进展的相宜性原则
受两伊战争和伊斯兰精神至上的影响,伊朗80年代的经济-技术全面衰退,拉夫桑贾尼的改 革开放,带领伊朗重返国际社会,正好赶上美国制裁步步升级,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伊朗 与其它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产业技术升级换代受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干扰。因此90年代的伊 朗处在经济技术进展的低谷阶段,技术的复制改造能力弱、缺乏高科技创新。
根据伊朗的经济—技术进展阶段,合理配置产业类型是该原则的核心。所以,产业配置一 方面应把握经济技术的发展方向,努力缩小差距,另一方面要根据伊朗的结构转换能力,因 地制宜、因区制宜,体现产业结构创新精神,特别是通过第三产业的劳务业创新,对实现充 分 就业和发展经济的双重目的很有帮助。
2.1.3 立脚本国、面向海湾、盯住世界的原则
立脚本国—面向海湾—盯住世界的原则要求伊朗政府用全球观、区际观来审视本国产业结 构调整问题。第三次世界产业结构大组合发生在20世纪50-80年代,估计要延续到二十一世 纪初期[9],其间的日本、亚洲“四小龙”和东盟是开放式重组的成功典范;霍梅尼却认为 巴列维以开放式重组为特征的现代化建设是贫富悬殊、依附西方的根源,使伊朗走上了封闭 式自我重组的道路,丧失了很多经济发展时机;拉夫桑贾尼政府在伊斯兰旗帜和世界经济一 体化浪潮的双重背景影响下,走上了自我重组和开放式重组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但开放式重 组的领域主要限于油气资源开发领域,有区际意义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具有国际 意 义的资源优势因为地区同构性竞争作用而被削弱。因此,伊朗要充分发挥三类资源优势,必 须坚持立脚本国、面向海湾、盯住世界的原则。
2.2 合理确定产业结构调整导向
伊朗产业结构基本导向有三种情况:第一是技术导向,即强调产业结构向高技术方向转化 ;第二是结构导向,即强调建立以主导产业为核心、自然资源开发与加工制造协调发展的产 业结构,直到加工制造业占主导地位;第三是资源导向,即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资源型产 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目前伊朗技术结构水平低,知识进展处于低级阶段,过分强调产 业结构向高技术方向转化的技术导向的时机尚不成熟;伊朗以石油天然气资源为主体,但石 油天然气的深加工能力弱,单纯的资源导向不但不利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对国民 经济各部门的关联带动作用弱。所以,以资源导向为依托,结构导向为核心,技术导向为发 展方向是兼顾伊朗产业结构近、中、远期目标的必然选择。
2.3 产业选择:选好优先发展产业、带头产业、支柱产业、创汇产业
伊朗只有把需求弹性大、经济技术条件成熟和利于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产业作为优先发 展产业,把需求收入弹性大、供给弹性大、劳动生产水平高、技术性强、波及效果好和集约 化程度高的产业作为带头产业(主导产业),把对国民经济有支撑作用、在GDP中有较大比重 的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把出口优势大、出口潜力大的产业作为创汇产业,才能从短缺经济中 解放出来,抢占国内市场、开拓海湾区域市场。
2.4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知识产业
促进伊朗产业结构转型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大量投资于教育、培训领域,使 劳动者掌握知识、专门技能而形成人力资本;知识产业化,发展具有伊朗特色的知识产业; 产业知识化,改造传统物质生产部门、增强自给能力,用知识武装第三产业创汇求发展[10] 。伊朗的人力资本存量不高,平均每百万人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65人、技术人员38人,而 同期的以色列分别为4826人和1032人,90年代(1993年)中学生入学率仅66%、大学生入学率 为15.1%,人力资本存量低,不仅制约伊朗各产业、各行业、各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而且 影响先进生产技术的复制、改造、推广和再创新。所以,增加投资,扩大教育规模,用新知 识、新技术手段武装教育,形成具有区际(海湾地区)意义的人力资本(知识资本)优势,走内 涵型人口发展之路,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的基础。
要盘活人力资本,使人力资本创超额价值的能力变成伊朗产业发展的现实动力,推行“知 识产业化”战略十分必要。受科技水平影响,伊朗特色的知识产业应以教育产业化提高办学 效益为重点,积极从事信息机械研究—开发—生产,分阶段、有侧重地引导相关部门产业化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知识产业的发展并不意味着传统产业价值的丧失,而是使传统产业 在更高层次上创造价值。为此,伊朗向传统产业注入资金,加强技术改造,提高生产管理水 平和劳动生产率—即走“传统产业知识化”之路是必要的。伊朗只有通过传统产业知识化, 才能在海湾形成新优势,只有创造出传统产业的新优势,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带动地 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加强第一产业知识化,走生态经济之路,是改善伊朗人居环境、 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加强第三产业知识化,普及服务创新意识,酝造服 务创新环境,推行服务创新战略,抢占海湾服务市场份额,伊朗第三产业发展才有后劲。
收稿日期:2001-06-10 ; 修订日期:2001-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