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别行政区:优惠政策何时到来?特别行政区怎样才能垮台呢?采访国务院特别区域办公室发言人刘晓华_经济特区论文

中国特别行政区:优惠政策何时到来?特别行政区怎样才能垮台呢?采访国务院特别区域办公室发言人刘晓华_经济特区论文

中国特区:优惠政策到何时?特区怎样特下去?——访国务院特区办新闻发言人柳孝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区论文,国务院论文,优惠政策论文,中国论文,新闻发言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5年下半年,一场关于特区“特”与“不特”、该不该“特下去”、怎样“特下去”的争论引起了国际的关注。从学者专家、到特区官员、乃至高层,均对此争论极为重视。此时正值中国办特区十五周年,而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到1995年底基本到期,也就是说,进入1996年,许多减免关税的优惠政策将不复存在。十五年来靠“政策优惠型”支持发展的中国特区,将转为靠“功能开发型”继续发展。特区下一步怎样发展?如何特下去?优惠政策还保留多少?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国务院特区办新闻发言人柳孝华先生做出了权威的解释:

经济特区建立以来的五大成就

中国于1980年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又建立了海南省经济特区。五个经济特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场和排头兵,十五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建设成就。主要表现在:

一、社会生产力迅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80年以来,特区经济保持了连续十五年高速增长。1994年,五个特区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84亿元,比1980年增长32倍。年平均递增26%。财税收入大幅增长,去年五个特区的地方财政收入总计148.3亿元。

二、以先进工作为主体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1994年,特区完成工业产值1154亿元,比1980年增长了35倍。特区的工业企业以外商投资为主,主要产业包括电子、染织、服装、机械、化工和建材等。工业产品以出口为主,出口产值的比重超过百分之五十。近几年来,特区逐步调整产业结构,使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三、外向型经济不断取得新发展。1994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为529亿美元,比1980年增长175倍,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量的四分之一。其中,出口270亿美元,进口259美元,贸易顺差11亿美元。到1994年底,五个特区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29600多个,协议外商投资金额44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1亿美元,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3.4%、14.8%、19.8%。

四、改革开放超前试验,率先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场,特区紧紧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敢冒敢闯,大胆探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现在经过不断总结完善,许多成功的经验已经逐步在国内有条件的地区推广。

五、特区服务全国的功能日益增强,初步发挥出对内地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和辐射功能。一是特区向中央和省的财政上缴的数额逐年增大。二是通过设立经济合作发展基金等形式,对口扶持贫困地区。三是特区企业以参股、控股、租赁、合作等形式向内地投资逾百亿元。四是输入劳务,解决了内地剩余劳力的就业。

特区还保留什么优惠政策?

柳孝华称:特区优惠政策的调整并非始自今日,政策的淡化有一个过程,而不是“急刹车”。他回顾特区优惠政策调整的过程:

1988年,将特区关税和代征的进口环节工商税由与中央对半分改为全部上缴国家;

1992年,调整特区外汇留用政策,进入全国统一体制;

1994年,调整特区财政留用政策,实行全国统一的分税制;

1995年,特区进口的市场物资减半征收关税的政策执行到期,并从1996年开始取消。

柳孝华说,在特区创办初期,中央对特区实行特殊的财政和关税政策是完全必要的,取得了巨大成功。今后特区的走向是在统一的新体制中提高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竞争力。

他说,目前特区保留的优惠政策还有:对特区进口基础设施建设用的政策,从今年起实行额度控制,并从1996年起每年递减20%,也就是说,到2000年特区的关税减免政策全部取消;

特区企业不分内、外资,一律享受15%的所得税率,低于全国统一的30%的水平;

特区拥有较多的经济管理权限,外资项目审批权达3000万美元;特区在批准外贸企业方面有更多的灵活性,数量也比其他地区多得多;深圳、厦门、海南特区还有自己独立的地方立法权,为其改革开放、超前试验提供了便利。

柳孝华说,中央所以要调整特区的基础政策,我的理解是:要建立新的特色发展的动力机制,由主要依赖优惠政策转换到主要依赖自身素质和实力。只有按时断了奶的婴儿,才能吸收更多的营养,茁壮成长。

特区在新形势下的作用

在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总体格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全国逐步建立的新形势下,经济特区要继续当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深化改革上狠下功夫,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继续完善综合投资环境,形成符合国际惯例的运行机制上来,不断提高外向型经济的总体素质,努力增创体制和功能的新优势。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继续发挥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实现与世界经济互接互补的先行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试验场的作用;对内陆地区示范、辐射、带动的作用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衔接作用。

按照中央的要求,“九五”期间特区将继续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实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奋斗目标是到200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95翻一番。主要工作部署:(一)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健全的市场体系。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扩大生产要素组合,提高经济效益,发挥比较优势。(二)积极调整和提升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强技术研究开发能力和辐射作用,积极参与高水平的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三)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健全法制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建立稳定、规范、优势的投资环境。(四)积极发展科学教育事业。加强科研力量建设,推动科技进步。抓好多种形式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特区发展上新水平打好科技基础和培养人才。(五)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艰苦创业、积极开拓的特区精神,建立完备的反腐倡廉制度,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特区要发挥五大优势

柳孝华认为: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办好特区,为全国改革开放事业发挥新的作用,仍然一靠中央政策;二靠自身开拓。去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特区时,明确宣布,中央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什么是基本政策?我们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立,需要重新调整中央与特区的利益关系,对原先实行的财税政策应作改变以外,中央允许特区积极探索,先行试验的政策不变;鼓励特区按照国际惯例办事,与国际经济衔接的政策不变;支持特区功能建设,强化辐射作用的政策不变。

在新的形势和新的条件下,柳孝华认为特区应发挥五个方面的优势:

一要发挥毗邻国际市场优势。区位优势是一个地区发展经济最基础的条件,设立特区就是充分依据这一条件,发展特区又是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当今在国际经济日益密切合作的情况下,区位优势对于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显重要。特区要充分利用自己得天独厚条件,获取国际信息,抓住国际机遇,利用国际要素,开展国际合作来促进自身发展。

二要发挥率先发育的市场体制优势。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特区的新体制发育较早,市场体系相对健全,运行机制也成熟一睦。观察特区发展轨迹,可以清楚看出,自1989年以来,经济成长依赖政策因素逐步递减,而依赖体制因素愈益递增。因此在全国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过程中,特区的体制优势十分明显,不能视而不见,并且要加快改革步伐加以完善和提高,实现与世界经济体制对接。通过体制的作用提高经济素质,这是增强竞争力的真谛所在。

三要发挥综合实力的优势。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特区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经济存量、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城市性特区(海南特区虽进展较快,但毕竟面积大,基础差,还处于开发建设阶段)已基本完成启动积累,初步形成自我发展能力。而且新型的企业、设施和城市决定了历史包袱少,可以轻装前进以促使经济更快发展。

四要发挥国际经贸联系渠道的优质。特区以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要导向,建立了一大批合作对象、经贸客户和联系渠道。这是进一步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国内大多数城市及地区暂时还不具备的。特区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扩大对外经贸比重,提高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程度,同时积极为内地沟通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发挥桥梁作用。

五要发挥“无形资产”的优势。特区在创造了可观的“有形资产”即物质成果的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无形资产”成果,包括对外开放的观念、现代国际经济的知识、吸收利用国际要素的经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思路和运用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本领等等。并且还培养造就了一批从事特区现代化建设的人才,这是特区最为明显,也是最为根本的优势,继续培养和运用好这一优势,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可以创造出新的成绩,为全国作出新的贡献。

特区还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除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优惠政策以外,特区能否走出新路?对此,特区人多少有些迷惘。

柳孝华认为,特区应十分珍惜并充分用好中央一再明确的特区拥有改革开放“特殊试验权”。中国的改革开放还有许多深层次、高水平的题目有待破题试验,譬如对外商实行国民待遇,开放服务、贸易、银行、保险、法律等领域;政府运作和机构改革与国际惯例接轨等问题,都需要特区特区先走先试。

谈到特区功能,柳孝华说,在“试验场”与“窗口”的作用上,特区远未做足文章。如怎样着力吸收跨国公司投资,发展高新技术项目,提升产业结构?怎样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结合的优势,辐射和带动内地发展?怎样利用港澳回归契机,加深经济合作?怎样抓好两个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柳孝华指出,从“优惠型”向“功能型”转换,是特区更上一层楼的契机。特区要上新台阶,只有紧紧抓住“特殊试验权”,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虽然中央已明确表示,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变。但在实践中,特区能否真正“特”下去,的确面临着新的抉择。

柳孝华认为,特区知向何方,取决于特区的第二次创业。

他指出,特区政策的调整,既是关贸总协定对中国的要求,更是中国建立新体制的内在要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特区人应及早丢掉幻想,准备战斗。若一味地渴望优惠,只会贻误良机。

柳孝华总结了经济特区的五大优势:毗邻国际市场的区位优势、率先发育的市场体制优势、综合实力强的优势、与国际经贸联系渠道的优势、“无形资产”的优势。

柳孝华说,过去,经济特区主要是向内辐射,今后要与国际经济互接互补,参与国际高水平的合作,特区首当其冲。

柳孝华建议,中央给特区的试验要大胆地给,要真正赋予特区自主的经济管理权限和体制改革上更大的灵活性,要让特区在“立新”方面,继续充当排头兵。

第一轮的“功能开发”难度很大,需要特区人振奋精神,艰苦创业。

特区十五年,弹指一挥间

特区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和象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共高层一再强调,特区的旗帜要继续高举,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特区还要办下去,特区还要特下去。

中国的特区正从摸着石头过河的“自选动作”转向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规定动作”。特区正处在历史的大变革之中。

标签:;  ;  ;  ;  

中国特别行政区:优惠政策何时到来?特别行政区怎样才能垮台呢?采访国务院特别区域办公室发言人刘晓华_经济特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