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4年后,“特色小镇”成为一个频繁出现在媒体报道与业界研究中的热词。虽然迄今为止尚无对“特色小镇”的明确界定,但无论从其国内外的发展历史看,产业要素都处于基础性、局定性的位置。同时,在特色小镇的培育上还应该关注空间要素与文化要素的积极作用,构筑弹性、多元的小镇空间,并积极解决原生文化的继承与保护、外来文化的本地适应与引导等问题。在保持创新的基础上,加快区域经济转型,以供给侧改革提升经济效能。
关键词:特色小镇;产业;文化;空间;创新
2014年10月时任浙江省长的李强,在参观浙江云栖小镇时提出:“让杭州多一个美丽的特色小镇,天上多飘几朵创新‘彩云’。”这是“特色小镇”概念首次被提及。2015年12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作出重要批示,指出特色小镇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有重要意义。从2016年起,住建部连续两年发布了“中国特色小镇名单”,覆盖全国各省份共计403个地区,在全国掀起“特色小镇”的建设浪潮。但究竟什么是特色小镇?建设特色小镇需要什么条件?特色小镇的模式是否可以复制?这些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1特色小镇的概念界定
从概念提出到前期试水,“特色小镇”的概念与外延并非十分明确。有学者提出不少地方盲目地将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体育基地、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及行政建制镇都往所谓的“特色小镇”的筐里装。因此,当前“特色小镇”、“特色小城镇”、“特殊小镇”等名词依然停留在名词混用、概念不清的层面上。
浙江省特色小镇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区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而国家发改委“特色小镇”概念主要指“聚焦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要素,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看得出来,无论哪一种定义,特色小镇都突破了行政界线的框定,是介于城市与乡村间的开放空间。
2特色小镇的构成要素
依据国家对特色小镇的遴选标准,中国当前的特色小镇的构成应符合“产业——空间——文化——创新”四位一体的模式。其中,产业为基础、空间为载体、文化是特色小镇的灵魂,创新则是吸引各方资源汇聚的核心力量,是维持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素,也是难以轻易复制的稀缺资源。
2.1产业优势
特色小镇主体是产业,特色也是产业。首先,小镇应该有主导产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产业选择方面,既可以是“原生型”,即传承历史的经典产业,也可以是符合当前发展趋势的新兴产业。其次,产业应该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作为小镇的经济定位,产业支柱都必须具有相当的活力以承载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与发展,具有服务周边城市,吸引产业聚集,并产生产业叠加效应的能力。虽然产业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但为了顺应国家整体发展的需要,绿色、低碳、环保的产业是优先选择的对象。
2.2空间因素
在社会学研究中,空间不仅仅是承载人类活动的载体与场所,还是与时间、人的行为共同构成社会的结构性因素。简单来说,特色小镇的空间应包含物理空间、经济空间和社群空间等基本类型。
2.3文化因素
文化风貌是特色小镇必不可少的气质;是在批量化生产的小镇热潮中区别于他者的最核心资源。我国的特色小镇建设中,依托原生文化而形成的(即基于产业传统或文化传统而自发形成的)小镇占比不高;更多的是依托政府拉动以及产业经济推动而“后天”形成的小镇。这类特色小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乡村,而是以某种新兴产业或历史经典产业为基础,汇聚相关企业、机构和人员,具有某种要素集聚功能的区域。人才、资源、资本、技术等要素,在外力的作用下出现空间中的聚合,虽然会为社群带来多样化的文化背景,但往往会出现文化积淀相对薄弱、共同的心理认同不强、社群文化生长较慢等问题。 因此,需要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同步解决“文化适应”的问题。
2.4创新因素
特色小镇如果仅有上述三个因素还是不够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次重要实践,特色小镇是为传统产业集群升级换代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动能的崭新抓手。因此,创新因素应该成为特色小镇的精神内核。
首先,在特色小镇的规划理念上创新,坚持“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观,充分体现绿色发展理念,要在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形成平衡。对于一些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应该有所规避。同时应该在建设思路上创新,在政府行政力量之外,综合调动地产开发企业、文化旅游企业、金融行业等多方因素的参与;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认真探索符合本地区生态环境、产业发展、民风民俗的特色小镇模式。当然,还应该关注特色小镇居住者 “创新” 精神的培养,为特色小镇塑造创业创新的文化氛围,进而从文化角度保证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最后,还应该有创新的考核机制。建立专业评估队伍和第三方机制,对特色小镇的资源保有量、人才队伍、生态环境、综合影响力等因素进行考核,以便形成有效的准入与退出机制。
3思考与探索
特色小镇的发展有其难以替代的优点。从城市发展空间来看,特色小镇出现后,以产业为依托的资源聚合,以“产城融合”的新载体改变了过去工作区域和居住区域相互分离的现象,是大城市在产业发展、创新创业方面的有机补充。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不是所有建制镇都可以建成以产业发展为基础的特色镇;也并不是任何区域或乡村拥有了产业就一定能够升级创新成为特色小镇。我国当前特色小镇的建设工作是按照国家级、省级及市级特色小镇分级推进,不仅数量庞大,而且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照搬经验、形态雷同的现象。“产业、空间、文化与创新”四位一体的特色小镇构架并未完全形成,立即上马的项目是否能够建成“产业特色鲜明、服务便捷高效、文化浓郁深厚、环境美丽宜人、体制机制灵活”的特色小镇,还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参考文献
[1] 王梦菲. 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经验与江苏启示[N].最江苏,2016-07-21.
[2] 吴一洲,陈前虎,郑晓虹. 特色小镇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J].规划师,2018(7).
[3] 盛世豪,张伟明. 特色小镇: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J]. 浙江社会科学,2016(3).
[4] 仇保兴.政府对特色小镇要做的是创新评估和激励模式[N]. 财经,2016-12-11.
[5] 布杰.布鲁格曼.城变:城市如何改变世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6]卫宝龙,史新杰. 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建议[J]. 浙江社会科学,2016(3).
论文作者:樊潇潇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4
标签:小镇论文; 特色论文; 产业论文; 文化论文; 空间论文; 浙江论文; 要素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