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的通货紧缩与货币供求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紧缩论文,我国经济论文,货币论文,供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637(2003)02-0152-04
通货紧缩是当前世界各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也不例外,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率虽然有所回升,但通货紧缩的问题并没有根本性的缓解,导致产生通货紧缩的因素依然存在,而货币的供求从根本上决定了经济是否存在通缩,因此,本文在此把重点放在考查我国经济运行中的货币供求关系及由此产生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问题。
一、目前我国经济的通货紧缩问题
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用经济中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的平衡关系来定义通货紧缩。在经济中,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为:货币需求Md=货币供应Ms,货币需求的函数Md=P·f(y,i),如果市场的利率与价格基本不变,则货币需求随国民收入y的增长而增加,这是货币的交易需求,因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是Md=Ms,货币供应Ms也应随国民收入y的增长而增加,但如果利率下降,货币的投机需求会上升,此时证券市场的投机活动会吸收一部分货币,则Ms还应增长更大一些,另外,考虑货币主义的公式Ms·V=P·y,可知实际产出y=Ms·V/P,假定物价保持不变,而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则对应一定的国民收入y的增长,Ms应比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之前有一个额外的上升。
综合考虑国民收入的增长,利率的下降,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如果一个国家同时存在收入增长加快,利率下降,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情况,则货币供应Ms应该较国民收入y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如果Ms的增幅过小,从y=Ms·V/P来看,就会出现物价水平P的下降。
因此,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定义通货紧缩为:当经济的变化(增长)导致对货币的需求增长时,由于Ms的相应增长幅度不够,从而导致物价的全面下跌。
现在我们用上面的定义来分析我国近年的情况。
首先我们来看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增长,下表显示了自1990年以来我国GDP的增长情况。
表1 我国GDP的增长单位: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年鉴2001》第910页,中国经济年鉴出版社
从货币主义模型Ms·V=P·y来看,P·y为名义GDP的增长率,上表中计算的年均增长率24%与6.3%即为名义GDP的增长率。而在1990年至1996年的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仅为10.48%,而自1997至2000年的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为7.9%。①从上面的统计分析我们初步可以推断,1990年至1996年,货币供应Ms的增长速度可能较快,因而导致了价格的全面上涨,年均物价上涨率为24%-10.48%=13.52%,而1997年至2000年,货币供应Ms的增幅可能不够,因此导致物价出现全面下跌,年均物价下跌率为7.9%-6.3%=1.6%。前后两阶段物价水平的大起大落说明货币供应增长率可能有一个很大的起伏,下表则反映了上述前后两阶段货币供应Ms的增长变化。
表二 货币供应Ms的增长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年鉴2001》第936页,中国经济年鉴出版社
分析上表,1990年到1997年,M1年均增长率为25%,而1997年到2000年,M1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5%,M2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9%,13%,M0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1%,12%,由此可见,自1997年东南亚危机以后,不论是M1、M2、Mo的增长率都大大下降。据2002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统计表明,截止到2002年9月为止,M2比2001年同期增长16.5%,M1比上年同期增长15.9%,Mo比上年同期增长7.8%,②反映货币供应仍然没有显著的增长。这个分析证实了我们前面的推断,即在1996年前后两个阶段我国经济中货币供应量Ms的增幅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后一个阶段货币供应增幅不足,因而导致了物价的全面下跌。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利率与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
从利率的变化来看,经过央行近年来的连续降息,我国的利率水平目前已降至上世纪末以来的最低水平,而证券市场在这十年中有很大的发展,因而市场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应有一个较大的上升,实际情况是,在2001年之前,由于股市的上涨,有大量的货币进入证券市场。
再来看一看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
从表三看出,自1997年以来,我国经济中的货币流通速度显著下降,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主要是资本周转不灵,流动性下降造成的,但这会影响到货币需求的增长,即在同等条件下,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使同样的GDP增长需要更多的货币,因而货币供应Ms的投放也应更多。
表三 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
资料来源:该表根据表一、表二计算得出
综合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利率的下降,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我国经济要想保持与1996年以前8%-10%左右差不多的经济增长率,需要投放更多的货币,而实际情况是自1996年以后,货币供应增长率大幅度下降,这显然无法满足经济增长的要求,因此GDP增长放慢与物价全面下跌是必然的。这证明我国经济面临较为严重的通货紧缩。
妨碍货币供应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1)我国的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率太高,戴相龙在2001年3月25日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承认,中国的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仍保持在25%的高水平,③半年后,戴相龙在由信达、华融、长城、东方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共同举办的“不良资产处置国际论坛”上再次透露,截止到2001年9月为止,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本外币贷款为6.8万亿元人民币,不良贷款为1.8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26.62%,其中,实际已形成的损失约占全部贷款的7%左右。④近几年为了降低不良资产比例,各金融机构在加强风险管理的同时,出现了严重的惜贷行为。2)当前我国的金融机构结构不合理,是妨碍货币供应增长的另一重要原因,中小金融机构严重不足,而大金融机构近年来为了准备应付入世后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纷纷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压缩成本,收缩了对中小企业、农村、小城镇的信贷业务,重点转向大企业集团,大城市,沿海地区,因而当前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农村地区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又严重滞后,这是信贷供应无法增长的重要原因。
从货币供求平衡关系Ms=Md来看,如果Ms增长不足,也可能是因为Md,即货币需求不足引起的。因为经济中缺少合适的投资机会与项目,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无法投放,这方面可以从总需求不足与需求结构调整不及时两方面来找原因。
综合上述分析,通货紧缩是因货币供应不足引起的,而导致货币供应不足的因素,既有货币供应自身的原因,也有货币需求不足的问题。
下面笔者从经济对货币的需求与货币供应两方面来对通货紧缩的问题进行分析。
二、通货紧缩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
第一、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是社会总供应大于总需求,从而导致整个社会总信贷紧缩。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当前总供应大于总需求的问题,笔者在此将这一问题纳入开放的宏观经济环境中进行分析。
在我国加入WTO之后,由于整个经济越来越深地与全球经济融合,因此分析总供应与总需求的关系必须考虑国际收支变化的影响。
根据国际收支的吸收理论,一国国内的总开支为国内总吸收。设国内吸收为A,则A=G+I+C(国内政府支出、投资、消费之和),设该国国际收支经常帐户余额为CA,在开放经济环境下一国的国民收入y=A+CA,CA=y-A=S-I;设该国国际收支资本与金融帐户余额为KA,当国际收支平衡时CA+KA=0;当一国有经常帐户顺差时,CA=y-A=S-I>0,此时表明国内的总支出小于国民收入,总储蓄大于总投资,如果该国存在通货紧缩,失业率较高,经济增长率不足的情况,则表明该国可以通过扩大国内支出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增长。而在引入资本与金融帐户余额KA之后,还必须考虑国外资本净流入的影响,如果该国的资本与金融帐户为资本净流入,则KA为正,因国际收支平衡时CA+KA=0,该国的国际收支经常帐户余额CA在一定时期内可以为负值,即可承受一定的经常帐户逆差而国际收支不出问题(仍然保持平衡),因此该国的国内支出总额G+I+C还有进一步扩大的余地,即CA=y-A=S-I可以<0。
下面笔者运用上述原理来分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国内总支出、国际收支经常帐户余额、资本与金融帐户余额的变动情况,表四是我国国际收支相关项目的变动情况。
表四 我国国际收支相关项目的变动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2000年》第3、12、278页(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从92年开始,外汇储备不再包含中国银行的头寸)
分析表四,我们得出如下结论:1)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国内总支出持续小于国民收入,国际收支经常帐户累积了大量的顺差,外汇储备持续升高,在出口增长速度没有下降的情况下,上述现象表明国内吸收严重不足,联系我国当前通货紧缩,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反映出我国宏观经济的国内支出G+I+C不足(总供应大于总需求),国内的总投资小于总储蓄,而目前世界经济处于低谷,国外需求增长缓慢,想依靠外需进一步拉动经济的想法不现实,因此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刺激内需;2)目前我国处于资本净流入阶段,资本与金融帐户累积了大量的顺差,在一定时期可以容忍一定数量的经常帐户逆差而国际收支暂时不会出问题,因此,在刺激内需方面,我国的国内总支出有更大扩张的余地;3)自1995年以来,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逐年升高,但资本与金融帐户反映的资本净流入不增反降,反映出国内资金对经济前景不看好,资本外逃日益严重,因此迫切需要改善国内投资环境,通过扩大内需,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来增强企业的信心;4)自1992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年均增长率为34%,而从1982到1991年的9年中,年均增长率仅为16%,34%的外汇年均增长率太高,外汇储备太多,占用外汇的机会成本太高,政府可以扩大开支,增加对资本产品,国内急需原材料的进口,提升经济增长率,适当减少外汇对资金的无效或低效占用。
从政府的政策措施来看,可以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G的支出,同时采取各种措施鼓励私人投资I的增长及私人消费C的增长,取消限制消费的政策(例如,取消消费类的税费),鼓励富人多消费,拉动社会总需求的上升。
如果总需求的增速问题解决了,经济中投资机会增多,则货币需求Md必然上升,从而拉动货币供应Ms的增长。
表五 我国三大产业的增长速度
资源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第51页
表六 主要消费产品产量、产值增长率
资源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第55、452~455页
第二、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总需求的快速增长总是伴随着消费结构及与此相关的产业结构的迅速转变,这一点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重要。如果消费结构及与此相关的产业结构调整不及时,需求结构的转换不及时,则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货币需求的不足,本文在此对我国的消费及产业结构的转变作一实证分析。
从产业结构的变化看,我国第一产业在90年代后增长速度显著放慢,显示市场已趋于饱和,产业应转入集约发展阶段;工业在90年代仍处于高速增长期,显示工业增长仍有很大潜力,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阶段,但建筑业在1996年以后增速大大下降,应该与经济处于周期的谷底有关,随着新一轮经济高涨到来,建筑业增速应恢复;第三产业中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进入90年代后增速进入平稳期,显示市场已趋于饱和,交通仓储邮电通信业在90年代后进入高速增长期,仍有很大潜力。
从主要消费产品看,彩色电视机、家用洗衣机、冰箱进入90年代后进入平稳增长期,增速下降,显示市场已饱和;轿车、微型计算机、空调在90年代后进入快速增长期,其中汽车由于消费类税费原因尚未大量进入家庭,比照国际经验,现阶段我国汽车拥有率是严重偏低的。按麦迪森方法和世界银行口径推算,以购买力平价衡量,我国的人均GDP在2000年为2719~4261美元(1990年美元)。世界主要国家在相同人均收入阶段(同样以购买力平价和1990年美元计算)的汽车保有率,低限为1.7%,高限为10.4%;轿车普及率的低限为0.8%,高限为9.1%。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我国1997年的汽车保有率只有0.8%,轿车普及率只有0.3%。1999年,我国的汽车拥有量为1452.94万辆,其中客运汽车拥有量740.23万辆,轿车拥有量约338万辆(1998年)。⑤即使与低限相比,我国的汽车拥有率的差距也是明显的。因此,汽车产业今后有巨大增长空间。房地产业为今后我国主要支柱工业,但增长情况不理想,显示房地产业面临巨大发展障碍。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今后有可能快速发展的消费产业包括:轿(汽)车工业,计算机及相关信息行业,第三产业中的物流、电信、交通运输、科教、咨询等高端服务业,而一般服务市场饱和;这显示我国目前经济结构面临升级的压力,工业化、城市化仍是主要方向,但新兴消费产业中,汽车、房地产业的增长并不理想,1996年后增速急剧回落,进入谷底,这是目前国内需求结构调整不及时及总需求不能扩大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笔者认为今后应加大力度消除影响这两大行业发展的障碍,例如,减免过高、过多的税费,制定鼓励消费的政策,大力发展流通市场等,促进这两大产业的发展;另外大力发展科教、电信、物流、运输、旅游、科教等高端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的升级。
只有需求结构、产业结构的顺利调整,才能使目前生产过剩的矛盾得到缓解,解决总供应大于总需求的问题,而从根本上缓解货币需求不足导致的货币供应不足及通货紧缩的危机。
第三、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指出,货币供应不足也有金融体制的因素,包括银行惜贷与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滞后等原因,因金融体制不健全从而导致货币传导机制出问题,货币供应无法扩大。
针对上述金融体制的问题,政府应采取切实的措施来完善金融经济体系。
首先,政府应加速发展虚拟经济,第一,从间接融资来看,应加快金融业对外资银行及国内民营资本开放的步伐,全面引入竞争,促使国内银行提高管理水平;加速银行呆坏账的处理,对呆坏账过高的银行,可通过注资、引入战略投资者、外资合资、并购、上市融资转制、民营化、股份化、呆坏账剥离等多种途径,标本兼治减少坏账,同时加强全社会的信用教育,全国金融系统应建立统一的公民个人信用档案,政府也应加快有关个人信用方面的立法,强化对个人信用不良记录者的惩罚。通过对既有的金融机构的改造来解决惜贷的问题。
第二,从直接融资来看,针对上市公司效益普遍下滑,市盈率居高不下,政府可实行减税,增加公司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改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逐渐使国有股、法人股进入流通市场,同时强化上市公司监管与退市机制,淘汰不合格的上市公司。另外,针对债券市场滞后,大力发展国债,特别是公司债券市场。这样可以使更多的储蓄通过直接融资转化为投资,解决信贷紧缩问题。
第三,针对中长期信贷的流动性问题,加快引入资产证券化,发行以中长期信贷为抵押的债券,变长期信贷为流动性强的资产,同时大力发展电子货币与网上支付与结算,加快货币的流转速度。
第四,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允许中小金融机构收取较高利率。
第五,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发展衍生产品交易,利用当前国际收支大量顺差的有利时机,启动人民币的自由兑换进程,使人民币在亚太地区部分取代美元的作用,成为世界储备货币的一部分,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使我国的虚拟经济的发展迈向国际化与全球化,通过虚拟经济的发展来带动实体经济,使我国的高国内储蓄、高外汇储备能有效地转化为国内外的投资。
标签:货币流通速度论文; 国际收支论文; 年均增长率论文; 通货紧缩论文; 经济论文; 货币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供求关系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金融论文; 金融机构论文; 供求理论论文; 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