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教而教”往往是一线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原始出发点,大大妨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只有站在学情角度“以学定教”,才能改变课堂上师生“教”与“学”的窘状,教学设计要为学生的学习“量体裁衣”。
关键词:学情 以学定教 量体裁衣
可能有一个问题如同“病毒”一样潜伏,当课堂表现不出“病症”来的时候,不会有人意识到它的存在;当课堂表现出“病症”来的时候,我们也容易就“症”治“症”;没有“病症”出现的时候,我们极容易忽略它的存在。
这是一种怎样的“病毒”呢?
在最近的一次观课活动中观课两节,相较其他地区课堂而言,两节课彰显的是绝大多数的共性尝试与共性困惑。我在观课过程中也几次三番地想如何获得新的角度启发以及如何阐述课堂上的教学现象,思维一时困顿。课后与授课教师交流时,两位教师各自无意中的一句话突然给我以启发,令我重新认识了一线教师们备课授课的起始点。
一位老师说:“今天的课感觉上得比较顺利,学生们比较配合我……”
一位老师说:“我没有想到学生课前预习得这么糟糕,这个班学生不如那个班学生活跃,与我不大配合……”
问题就在这里,那就是:授课教师很少依据学情出发设计教学。
从教师自我评价结果上看,两位教师一位认为较为满意,一位认为较为遗憾。而从我的思考角度看,两位老师的出发点与表现出的问题其实是共同的:教师在日常授课和课下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没有关注本班级学生的学情。学情不单纯是学生的课业成绩和学校的学习环境,还包括学生的综合素养:学习的主动性、预习的程度、心理活动、智力水平、学习能力、情感变化、成长变化等。不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往往导致与学生沟通互动的不顺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造成教师的失落感,加大授课难度。依据学情出发设计教学是教师成功授课的前提条件。
两位教师把课上得成功与否都寄托在前置性学习是否充分上,而两位教师对于前置性学习却没有系统的、有效的管控引导措施,学生到底预习了多少、预习到何种程度全凭自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两位教师把课堂上的师生对话顺畅与否都寄托在学生的配合上,学生配合得好,教师的教学走向就顺畅;学生配合得不好,课堂教学就出现困顿、冷场,往往令教师一筹莫展。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备课授课的效率与教师能否依据学情设计教学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应该说,在日常里教师总是在关注着学情的,经常生发“这一届学生不如上×届学生学习意识好、学习水平高”的感慨。然而,等到进行教学设计进而执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学情”就被忽略了。这一方面表现为教师的教学目标定位没有因地制宜地考虑学情而定,“目标过高、过多”成为常态;另一方面表现为,面对同年级不同班级的不同学情,教师使用的是同一套教学设计,执行的是同一评价标准,“在这班行,在那班就不行”成为常态;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思想意识,老师们更多关注“学生配合我”,而绝少想到是教者“配合学生”。这最后一点正是“病根”之所在。老师们先对学生进行了解,对所教学生的综合情况有所认知,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配合学生”实际情况才能制定出 “学生配合我”的课堂教学。
我们需返回头来重新思考“教学”这个词。“教(jiào)学”是我们最常挂在嘴边的,其含义是“指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无疑,这是我们教师最重视的一环,以“教(jiào)”为先,特别强调教师的主体意识、强化作用,让学生“学会”是最终目的。然而这却不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全部,我们容易把“传授知识技能”作为课堂上的重中之重,而学生的“学”尤其“习”往往被关注不够。这个词还可以有另外一个读音——“教(jiāo)学”,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教(jiāo)学生学习”,在这里“教”成为了实现学生“学”的手段,让学生“会学”是最终目的。
教(jiào)而有教(jiāo),学会,会学,这才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全程。
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实现“学会”还是“会学”都必须是以尊重学情为起始点的。“教学设计的核心价值是‘渡’,应为学生的‘学’和‘习’搭建有效的支架和桥梁,‘为学习者设计教学’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不是为了教师‘教’得顺利。”(于保东,《教学设计的核心价值是“渡”》,《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2016年4月)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的两翼,“以学定教”就是以学情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回到两节课。授课感觉较为顺利的老师坦诚表示:“我也没想到学生会预习得如此充分,以致我自己在课上都怀疑他们圆满、全面的问题回答是不是真的是他们自己的思考结果,而不是来自《教材全解》。”授课感觉较为遗憾的老师坦言:“当看到学生预习情况远远低于自己的预期,感觉自己订立的课上目标难以实现时,我真的觉得无计可施。”
确实是这样的,对学情把握不准,没有依据实际学情设计教学,就很容易产生上面的游离现象。我们的教学活动本应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是“量体裁衣”,但是“体”被忽略了,“衣”就没有依靠了,再漂亮也穿不上身。脱离了学情的课程设计,教师备课再细致完善也会在实际授课中遇到种种问题,感受到挫败感。
期望这一番触及“核心区”的思考,能为一线教师的教育工作带来一些启发。
论文作者:刘爱华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20年3月总第3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8
标签: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两位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的是论文; 量体裁衣论文; 《素质教育》2020年3月总第3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