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论文_顾全 孟宪宇

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论文_顾全 孟宪宇

顾全 孟宪宇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摘要】目的:对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方式及结果进行探讨研究。方法:随机选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经门诊或入院治疗的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30例。结果:经治疗20例患者痊愈出院,8例患者明显好转,2例患者治疗无效。结论:中医针对骨质疏松辩证治疗,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4-0029-01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强度下降,骨脆度增加并常伴有脆性骨折为特征的代谢性骨病。笔者所在东北地区,尤其是冬季道路湿滑,老年不慎摔倒,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居多,对老年人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威胁。骨质疏松性骨折常见于腰椎压缩性骨折,跌倒所致的桡骨远端、股骨近端、肱骨上端骨折[1]。故笔者针对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治疗进行了以下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1月~12月骨质疏松症经门诊及病房收纳患者30例。30例患者皆为55岁以上绝经期满1年以上女性患者,最大年龄77岁,平均66.7岁。症状主要为四肢、腰背部疼痛伴有活动功能受限为主。

1.2 病因病机

中医并没有骨质疏松症概念,但骨质疏松症与中医文献中所记载的“骨枯”,“骨痿”,“骨蚀”极为相似。《素问 痿论》中记载:“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灵柩 刺节真邪》中记载:“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著,寒胜其热,则骨疼内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故现多将骨质疏松症归于中医骨蚀、骨痿,范畴之内。骨质疏松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根源在于肾,肾主骨生髓,肾脏虚损,精不生髓,髓血不足则骨骼失养。本病病位在肾,多与肝、脾相关,属本虚标实,以肾虚,肝阴受损,脾气虚衰,气血不足为本,以气滞、淤血为标。

1.3 治疗方法

1.3.1汤药治疗 肾阳不足患者服用右归丸进行治疗,肾阳虚衰严重者可加巴戟天,便溏者减当归、熟地,加白术、陈皮[2]。肾阴亏虚者服用左归丸,阴虚严重者加知母,地骨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脾气不足者运用八珍汤,血虚严重者加枸杞子,鸡血藤。气滞血瘀者服用身痛逐瘀汤,以上肢疼痛甚者加白芷、威灵仙,以下肢疼痛甚者加独活,并发肾气不足者加杜仲,断续。肾虚骨弱者服用金匮肾气丸,纳差者加山楂、麦芽,便秘者另服番泻叶5g泡水茶饮。总之方剂的选择一定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辨证论治,在原有方的基础之上变化加减原方使用。

1.3.2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主要目的在于增加患者肌肉力量,使患者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运动主要通过肌肉作用于骨骼的应力起作用,调节老年患者骨密度,由于老年患者各系统器官衰老,肌肉力量下降,故而推荐老年患者在治疗后选择一项,循序渐进,全面系统,持久舒缓的运动。比如慢走,门球,太极拳,八段锦等等活动。运动时特别要注意运动量的控制,开始运动时,运动量要低,肢体幅度要小,逐渐增大运动量与肢体活动幅度,运动后要以微微汗出,未感觉到明显疲劳,为宜,避免运动后大汗淋漓以及高强度的运动。若出现任何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或减少运动量。对于自主功能丧失,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被动的功能锻炼显得尤为必要。

1.3.3针灸疗法 根据疼痛部位不同可分为上肢,下肢,躯干。上肢疼痛宜以手阳明大肠经为主,取肩髃、曲池、合谷、阳溪等穴位。下肢疼痛宜以足阳明胃经为主,取髀关、梁丘、足三里、解溪等穴位。躯干疼痛可针肾俞,腰俞,委中。耳穴治疗时可选取心、肝、肺、肾、三焦等运用王不留行籽按压,配合其他疗法治疗。头针疗法常用穴位:感觉区、胃区、生殖区、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加减针刺穴位。

1.3.4推拿疗法 腰部为带脉通过之处,肾之府,背部为心、肺等器官所在之处,膀胱经、督脉经过之处。主要运用一指禅手法颈背部肌肉,配合颈部后伸前屈活动,运用掌按法按压骶棘肌,运用大鱼际柔法揉按四肢关节,亦可按法、柔法、搓法、滚法、配合放松肌肉。通过腰背部、四肢适当推拿补泻手法达到疏畅气机,滋补肝肾,疏通经络的作用,对骨质疏松的辅助治疗,起到了一定的效果[3]。

1.3.5理疗疗法 以海桐皮汤加减,海桐皮6g、透骨草6g、乳香6g、没药6g、当归(酒洗)5g、川椒9g、川芎3g、红花3g、威灵仙3g、白芷3g、防风3g、甘草3g,将海桐皮汤原方药物煎煮后提取药液,经中频脉冲电治疗仪将药液渗透到患者不适部位,达到缓解患者因骨质疏松症患者四肢,腰背部不适的疗效。

2.结果

通过对患者各种情况的分析,综合各种因素,采取对症的治疗方式,30名患者治疗后,有20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痊愈出院,8例患者症状明显减轻,2例患者治疗无效,转院接受手术治疗。

3.讨论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人口大国,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骨质疏松及其并发症的发病率逐渐增高,根据第五次国家人口普查,预测我国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为6.97%,共8862万人其中女性(大于60岁)7757万人,男性(大于75岁)1269万人,男女之比为1:6[4]。对于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及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成为当今医学界重视的焦点问题。中医根据其独有的理论体系,在骨质疏松的治疗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主要集中于;“肾主骨,生髓。”其理论概诉与现代医学与骨质疏松研究不言而喻。近年来亦出现了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的热潮,中医在治疗骨质疏松症上有着副作用小,费用较低,标本兼治的优势,在日后的骨质疏松症治疗中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中医治疗在骨质疏松仍存在着缺乏统一的辩证分型与客观疗效评定标准,治疗疗程较长,症状缓解较慢的缺点,仍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的发展与更多患者的认同。

【参考文献】

[1]刘忠厚,杨定焯,朱汉民等.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第二稿).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0,6(1):1-3.

[2]张骁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辩证浅析[J].河北中医2002.24(5):348-349.

[3]肖建德,闫德文.实用骨质疏松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02 ISBN 978-03-033218-9

[4]朴俊红,庞莲萍,刘忠厚等.中国人口状况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和分胜率.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2,8(1):1-7.

论文作者:顾全 孟宪宇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1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5/3

标签:;  ;  ;  ;  ;  ;  ;  ;  

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论文_顾全 孟宪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