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巴基斯坦修一条“幸福之路”
来到旁遮普平原西南、杰纳布河下游东岸的 “太阳城”木尔坦,巴基斯坦民众的热情,混合着信德萨尔河间区沙漠的热风扑面而来。盛夏之际,该地温度飙升超过50摄氏度,地表温度更是接近80摄氏度,下雨则是遥远的传说,可遇而不可求。经过这里的巴基斯坦白沙瓦至卡拉奇高速公路项目 (简称PKM项目)苏库尔至木尔坦段已于2016年5月6日开工,全长1152公里的PKM项目是 “中巴经济走廊”最大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该走廊东起中国新疆喀什,贯穿巴基斯坦,最后抵达该国南部港口城市卡拉奇和瓜达尔,项目完工后,中国可以绕开马六甲海峡,经巴基斯坦直达印度洋,被称为 “一带一路”旗舰项目,将为提升中巴两国的互联互通发挥重要作用。其中,中建三局与中国建筑联合承接的PKM项目苏库尔至木尔坦段长392公里,全线按照双向6车道、时速120公里标准设计,工期36个月。该工程建成后将成为连接巴基斯坦南北的经济大动脉,极大改善巴国交通状况,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一条不折不扣的 “希望之路、繁荣之路、幸福之路”。
一场“特殊”的观礼
李干椿(中)在施工现场。
2016年5月6日,PKM项目苏库尔——木尔坦段在距木尔坦400公里之外的苏库尔市举行隆重的开工典礼。5月4日晚,项目接到业主开工组委会临时通知:中方在巴所有人员均需参加观礼。这个简单的通知,实现起来却不简单:巴基斯坦当地安全形势严峻,恐怖事件时有发生,中方员工出行必须提前报备,申请警力保护。项目两百多名员工,特别是勘测人员零散分布在工程沿线多个城市、乡村,多数到苏库尔无直达交通工具,最远的,开车需要10个小时。怎么办?与班子充分商讨后,项目副总经理李干椿把自己关进了 “小黑屋”,思考半个小时,做出部署:总包部租赁四辆旅游大巴,从木尔坦出发,走连接苏库尔的唯一一条国道,沿线接上所有员工。李干椿的计划是,提前协调安排好各上下车地点的警力,将每辆车编号,与所有人员一一对应,每车设车长、副车长各1名,分别负责本车来回的人员统计清点和后勤供应;中途不能住宿。5月5日晚上9点出发,5月6日10点前到达开工现场,仪式结束后立马返程,确保当晚将所有人送回驻地。在21年的中建三局职业生涯里, “老兵”李干椿经历过许多重点工程 “大会战”,都没这次紧张, “直到所有员工毫发无损地回到驻地,悬着的心才安定下来”。李干椿悬着的心暂时安定下来了,但在巴基斯坦,关于安全,所有人的心都悬着。恐怖事件每个月都有,简单地说:只要出营地,就得有警察随护。然而,警力不足的情况时有发生。最近,PKM项目三分部由于当地剿匪,警力有限,所有人只能待在酒店。
相对而言,外在困境对蒋介石的限制更为突出。首先,作为一个缺乏革命奠基者超凡魅力的第二代党魁,孙中山的遗产对于蒋介石的意识形态阐释有很强的规定性。其次,国民党执政以后的中国实际上长期处于一种过渡状态,革命尚未完成,而蒋介石的意识形态建设已由“动员”转向“统制”,背离了现实而无法获得逻辑上的协调。
现以磁场作为参考系,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速度方向垂直于磁场,设其速度为v1,电子在导体内部的运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设电子在导体中运动的速度为v2,据此可计算得出电子相对于磁场的速度为:
吴俊(右二)与咨询顾问在现场查看沿线土质情况。
翻译三人组。
“实干”精神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
李干椿,中建三局巴基斯坦 PKM项目经理,2018年湖北省劳动模范。他作为PKM项目的第一批创业者,放弃国内的机关工作,带着领导的期盼和家人的不舍,踏上了开拓海外的征程。
作为 PKM项目执行总经理,统筹 30.7亿美元,自开工至今,李干椿奔走在392公里的线路上,往返于中巴两国之间。2018年5月 2日,在参加完湖北省劳动模范颁奖仪式后,便飞到巴基斯坦,马不停蹄地驱车逐一巡查各个分部,统筹协调,问诊把脉,将坚定的信心、满腔的激情、独到的思路播撒在每一个分部。
同时,在变频器输出侧安装共模电压滤波器,可以从源头上减小共模电压,对变频器供电的电机轴电流有非常好的抑制作用。
2016年3月,李干椿带领6名职工远赴巴基斯坦木尔坦,做PKM项目前期筹备,国内习以为常的 “上街买菜 ”,在文化迥异、安保严峻的巴基斯坦是寸步难行。根据中巴经济走廊框架协议,所有CPEC(中巴经济走廊) 项目中方人员外出,必须提前24小时报备巴军方,并在安保力量的护卫下出行,逐步便形成了 “PKM式三点一线” ——施工现场、机场、医院。
“匠心”助力技术突飞猛进
2015年7月底,王刚被调到了湖北武九客专阳新制梁场工地试验室工作,他考虑到黄石市夏季下午温度高达40℃,原材料需水量大,且不同梁体浇筑部位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有差异,并发现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有堵管的现象,这给施工造成不小的麻烦,严重影响施工质量。为了克服该难题,他每隔2小时监测一次气温、原材温度等因素,及时监测混凝土的坍落度、含气量等各项拌合物性能参数,通过现场混凝土的拌合物性能及制作的试块强度,与减水剂厂家一起协商调整减水剂的成分含量,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在保证梁体强度的基础上提高混凝土的可泵性,成功克服这一难题,确保了工程质量。
对待工作中的 “疑难杂症”,他总是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非要找到并掌握 “核心技术”。2014到2016年期间,王刚和同事一起完成了 《液态水泥粉煤灰在桥涵台背回填施工中的应用研究》课题,该课题相对于常用灰土台背回填施工方法处理费用节约了105.1万元,同时缩短了施工工期。他还协助完成课题 《硅灰在超高泵送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中的应用》,该课题主要研究硅灰在机制砂高性能砼中应用,既能解决机制砂流动性差、泵送困难等难题,同时节约成本183.3万元;提高了混凝土早期强度、降低了模板周转周期、将混凝土张拉时间提前了1~2天,可提高结构物的耐久性,延长使用寿命。这两个课题均获得 “中国中铁七局科学技术奖三等奖”。5月,王刚再次参加公司举办的试验工比武大赛,一举夺得第一名的好成绩,被授予 “公司岗位能手标兵”称号;6月,参加中铁七局第八届试验工比武大赛,再获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被授予 “集团岗位能手标兵”称号,并代表集团公司参加股份公司组织的试验工比武大赛,获得了股份公司颁发的“青年导师带徒活动工程试验技能导师”聘书。7月,三公司郑州航空港项目刚开始建点,他作为试验室主任,正在马不停蹄地筹建试验室,尽早展开试验检测业务。当有人问及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浅浅一笑: “扎实基础、注重细节、认真负责”。“我已经适应了这样的工作生活方式,我想让我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祖国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谈到将来,王刚笑道。
翻译三人组是项目的眼睛、嘴巴和耳朵
“他们既是项目的嘴巴,又是项目的耳朵,还是项目的眼睛。”听到项目领导这么介绍,三张脸色疲倦、布满血丝的脸,从厚厚的几摞等待翻译的文件堆里抬了起来,异口同声地说,“Hi, brother, welcome to Pakistan!” 他们就是翻译三人组:37岁的柳训常、30岁的柳仕红和28岁的秦磊。虽然年初才加入中建三局,但争先的心气一点不差。三人承担着大量翻译和行政工作,他们是生活中的好朋友,在工作中却经常 “争吵”,为了一个词到底如何翻译更加恰当而辩论,高速公路桥梁专业知识、巴基斯坦本地惯用专业术语,遇到这些,他们都要十分小心。虽然英语是巴基斯坦的官方用语之一,然而,由于当地人口音浓重,因此翻译们不得不精益求精, “不能因为翻译的准确性影响项目各项工作运转,甚至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这样的自我要求让三个人迅速适应了巴基斯坦业主人员的口音。和所有人一样,翻译组也要面对出行困难、生活不便等问题,即便已经走过许多国家,巴基斯坦也是与众不同的。巴基斯坦几乎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宗教和生活上的禁忌较多,身在巴国,理解和尊重当地宗教文化和传统是基本要求,这里的环境提醒他们,“无论身处世界何方,必须入乡随俗”。来到木尔坦后,三位翻译强将和三局新兵对工作和生活都很满意,一是项目的伙食和生活条件比之前的海外经历要好不少,二是经常被当地人民对中国的友好和热情感动, “我们要珍惜巴基斯坦人民与我们的友谊,把工程建设好”。之前,中建三局代表中建股份已在巴基斯坦经营20多年,在PKM项目建设期间,工程局预计将为当地创造一万多个直接就业岗位。这个工程,在巴基斯坦人的眼中,不仅是经济、是民生,更有浓得化不开的中国情;这个工程,在中建三局人的心里,不仅是履约、是拓荒,更有互利共赢一起幸福的中巴情。
摘自《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