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可持续发展制度与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二)_可持续发展论文

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可持续发展制度与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二)_可持续发展论文

改革开放中我国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改革开放论文,体制论文,机制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经济、资源、环保等政策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在推进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国家逐步重视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当前政府在强化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相关行政职能的同时,更注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通过效益机制作用,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政策体系,加强对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调控和科学引导。

(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我国经济多年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同时按照“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的动态调整原则,全方位推进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是,“九五”后期和“十五”期间,我国经济进入到一个重要调整阶段,通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减轻资源环境压力;以完成从“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转变。在执行“十一五”规划中,将进一步按照循环经济理念,不断完善产业政策,使其有利于产业、产品、能源消费等结构的优化调整。二是,在我国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实现多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上,政府大力提倡开展农业综合开发,以及因地制宜建设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生态农业,并积极推进科教兴农,以探索适合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稳定发展的模式。三是,对工业进行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逐步将传统资源密集型产业调整为劳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并向资源利用合理化、废物产生减量化、生产过程无害化方向发展,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

(二)在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综合开发、合理利用国家对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加大投入,同时力促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一是,实行严格的资源管理制度,通过开展退耕还林、还湖、还草等工作,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并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确保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偿利用。如通过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建立耕地占用补偿制度,使耕地得到有效保护。二是,在“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指导方针下,依靠技术进步,合理开发和集约高效利用资源能源,并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如制定和实施一系列节能法规和技术经济政策,调整能源结构,实施清洁能源行动计划,推广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等。三是,逐步建立自然资源核算制度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准确全面反映国民财富变化,实现自然资源有效保护、永续利用和合理配置。在财税、信贷、进出口和外商投资等政策上向资源和环保方面倾斜,并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通过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将节能降耗方针贯彻到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等各个环节。此外,还要建立和完备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体系和重要资源战略储备安全体系。

(三)运用多种手段,综合防治污染,加强环境保护和管理

国家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力度,并在环保中更积极地运用市场经济手段。一是,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大重点流域和城市的水污染防治力度,强化重点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加强重点海域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基本农田环境质量监测,推进农业化学物质污染防治技术,保护和改善农田环境质量;控制和治理工业污染,实行限期达标制度,并做到所有建设项目都符合环保要求,同时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三废”综合利用率;加强环境、气象监测体系建设。二是,加大对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构筑面向市场的环保技术服务体系和良好的市场运行机制;引导文明消费,实现资源节约、污染少的消费模式。三是,完善环境经济政策,明确企事业单位和消费者的环境责任,并合理运用金融、财政、价格等手段进行环境管理,从经济利益上激励各方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如对环境污染治理、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废物综合利用等项目,在税收、信贷和价格等方面给以必要优惠;改革排污收费制度并提高收费标准,实行排污权交易制度,并逐步建立生态税收制度。

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人口、科技、教育等政策措施

我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顺应时代特征,在社会领域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人口政策方面,坚持实行计划生育,发展医疗卫生等事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消除贫困,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加快城镇化建设,开展防灾减灾活动等。并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以及教育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的紧密结合。

(一)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强化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一是,自20世纪70年代坚持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实现了人口再生产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加强人口综合管理,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建立完善的优生优育体系;建立健全劳动就业、养老保障和医疗卫生等体系,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二是,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大力推进扶贫开发,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实施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地区差异扩大趋势得到缓解。三是,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特别是加强环境领域的公共服务,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保证生活、生态环境的清洁、安全;开展防洪抗旱、防震抗震、地质灾害防治等综合减灾工程建设,建立并完善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应急救助体系,提高紧急救援能力,形成社会化灾害救助机制。

(二)加大科技投入,开发科研项目,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注重科研成果转化

一是,政府大幅增加科技投入,围绕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实施一批重大科研项目,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二是,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和创新体系建设。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十一五”期间,必须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以重大产品和新兴产业为中心的集成创新,集中力量突破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强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服务等体系建设,并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整体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三是,努力把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生物等高新技术领域的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人口健康、清洁生产、资源利用、污染防治、生态环保等上,使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真正走上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如建立公共基础数据,以及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和灾害等信息库,实现基于高速网络基础上的、面向社会各界的、具有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的信息共享和信息服务体系。

(三)普及义务教育,发展各类教育,开展科学普及,宣传可持续发展思想

一是,政府增加教育投入,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中等教育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规模显著扩大。发展继续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建立健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全面推进教育改革,逐步提高教育质量。二是,利用大众传媒和网络以及科研机构定期向社会开放的方式,广泛开展国民素质教育和科学普及事业,提高全民族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三是,有计划、有步骤、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和节约意识,深化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如在中小学广泛开展环境教育和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在高等院校设置环境保护等院、系、学科,在广大农村组织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和“绿色证书工程”等。引导全社会改变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不文明行为,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观。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参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活动。

三、可持续发展的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示范推进方式

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实施中,采取统筹规划、重点突出、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的方式,即首先选择具有不同特色的重点领域和典型区域,集中人财物力,进行重点治理和试点发展,并不断总结典型经验和发挥示范效应,以点带面的逐步扩大实施范围,达到全面推行可持续发展之目的。当前在全国广泛开展的、基于不同层面的循环经济试点,也成为力促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一)通过重点治理和建设,使环境保护、灾害防御和生态建设进入到新的阶段

一是,加强对重点流域、重点地区的污染防治,陆续关闭一批能耗高、污染重、破坏资源的企业和项目。二是,实施“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下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以及天然林资源保护等一系列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三是,重点组织开展草地牧业综合示范工程,并建立沙漠化防治体系,强化重点水土流失区的治理,确定多个重点县,建立20多个试验示范基地,推广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四是,建立国家级海岛综合开发实验区,以及海岸带开发与管理综合示范区。五是,实施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和濒危物种拯救工程,大部分具有典型性的生态系统与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1500多处。六是,保护一批特殊生态功能区,加强对其的建设和管理,如采取综合措施,保护长江和黄河源头地区和首都生态圈地区等。七是,制定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城市,并发展生态农业,全国已建成20多个国家级园林城市、100多个生态农业示范县和2000多个生态农业示范点。

(二)从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到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积极推进各地可持续发展事业

针对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快速增长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生态环境问题严峻的局面,1992年8月,经国家有关部门决定,在1986年开始的社会发展综合示范试点工作基础上,逐步建立一批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为我国城镇社会经济发展尽快达到小康水平而探索并提供典型经验。1997年底,经国务院会议同意,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更名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此后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建立起近60个国家级实验区、70多个省级实验区,遍及全国90%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经过多年探索,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已成为贯彻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地,在依靠科技进步、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实验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探索不同类型地区的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机制和模式,推进地方可持续发展事业,以及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方面,提供了良好的综合示范经验,带来了广泛的辐射效应。

(三)有序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在不同层面上探索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要在企业、园区、城市和区域等不同层面共同展开,通过循环经济试点可为全面推进循环经济、转变增长方式、探索新型发展模式提供实践经验。2004年底,我国启动了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共选择82家单位开展试点,包括钢铁、化工等重点行业的多家企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重点领域的多家单位,国家和省级开发区、重化工业集中区和农业示范区等产业园区,以及资源型和资源匮乏型城市涉及东、中、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多个省市。试点总体目标是,在重点行业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重点领域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按照循环经济方式提出规划、建设、改造产业园区的思路,以及探索城市和区域综合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试点中,将以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和提高资源生产率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大推进结构调整,加快技术进步,加强监督管理,完善政策措施等。从2006年初开始,各试点单位已陆续编报实施方案,并按照各自方案中确定的目标和重点,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相关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同时国家及时总结试点经验,不断扩大试点范围,适时启动了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

四、可持续发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加强和改善

在当今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国际竞争虽日益激烈,但国际协作也日趋显著。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需要各国采取协调合作的行动。我国在处理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方面,一直本着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加强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努力顺应全球化趋势,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不断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推进可持续发展。

(一)政府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相关行动

在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上,我国政府签署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并于会后开展制定和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的工作,认真履行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1994和1996年,我国分别召开了第一和第二次中国21世纪议程高级国际圆桌会议,得到联合国有关机构、相关国际组织、诸多国家政府以及工商企业界的支持,会上交流了可持续发展国际经验,推动了该领域国际合作。200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首次在中国召开,表明国际社会对我国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关注和对所取得成绩的肯定。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和环境大国,我国一直积极参与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1992年成立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促进本国同国际社会在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并与近30个国家签订了涉及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合作协定或备忘录,加入了20多个此类国际公约和协议,建立起良好的官方合作机制;还利用国际公约提供的条件引进技术和资金,支持污染治理和资源利用项目建设;对《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中的128个项目,许多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和公司企业都积极参与了实施。

(二)国际合作的主体和渠道趋向多元化

随着可持续发展国际形势的转变,以及国内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在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发展与环保事业更加融入到了世界大环境和大市场中。地方、部门、企业界、社会团体等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强,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也逐步打破了以往的政府单一主体格局,出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等的多主体参与、多渠道展开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有助于缓解政府间的合作障碍,如一些发达国家不兑现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与技术援助的承诺,还在国际经济贸易合作中构筑绿色壁垒,以及一些国际援助机构要相应削减对中国的援助等。当前我国正在继续发挥政府在组织、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主导作用,在维护好国家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开放政策,吸引和鼓励中外各方积极参与到协作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行动中来。

(三)以“全球伙伴”精神参与更广泛的国际合作

在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我国提交了《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阐述了履行联合国环发大会有关文件的进展和未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构想,以及对可持续发展若干国际问题的基本立场与看法。会后制定的《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中指出,要加强国际合作,为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国际环境。这要求我们理智应对全球化挑战,维护好国家发展权,并更好地承担起与自身责任和能力相称的国际义务。例如,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工作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争取国际社会以优惠、非商业性条件提供有利于环境的技术,并向国际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传播先进技术与经验;通过国际间磋商和对话,寻求有效国际合作机制,保证现有发展援助资金,并寻求新的资金支持;促进国际社会建立公平、稳固、非歧视性的并考虑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国际贸易制度;继续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保护行动,在温室气体控制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信息交流,吸取国际先进经验,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准确把握国际发展趋势前提下,努力实现循环经济理论、其他国家先进经验和本国实际的有机结合。

标签:;  ;  ;  ;  ;  ;  ;  

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可持续发展制度与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二)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