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在民族地区的应用论文_段绍军,汪健,金鸣昌,张正芳,晏武,杨盛琳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在民族地区的应用论文_段绍军,汪健,金鸣昌,张正芳,晏武,杨盛琳

(黔东南红十字眼科医院 贵州 凯里 556000)

【摘要】 目的:了解民族地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对858例翼状胬肉且受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98例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手术对比分析。结果:858例943眼术后随访9~36月,手术效果好有15眼复发,复发率1.75%,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98例,24月随访,35例复发,复发率35.71%,两组复发率比较,χ2=184.2,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疗效好,安全,复发率低,适合民族地区推广。

【关键词】 翼状胬肉;干细胞移植;手术切除

【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2-0154-02

1.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和分组

2008年1月~2014年6月我院采用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治疗翼状胬肉858例(943眼),2008年117例,2009年68例,2010年153例,2012年116例,2013年198例,2014年1~6月91例。男654例,女289例,女:男之比为2.26:1,年龄36~74岁,30岁~组76例(8.85%),40岁~组203例(23.65%)50岁~组215例(25.05%),60岁~组178例(20.75%),70岁~组177例(20.63%),80岁~组9例(1.05%),其中30~49岁279例,占32.52%。右眼429例,左眼442例。翼状胬肉均位于鼻侧患者,病程6~15a。胬肉侵入角膜缘3~5mm,所有病例均为初发型,病程6月~10年。我院2008年以前单纯用翼状胬肉显微手术切除98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

2.手术方法

训练患者眼位,嘱患者向颞侧,颞上和正下方注视。

(1)常规消毒铺巾,0.4%倍诺喜眼液表面麻醉三次,置开睑器,常规妥布霉素稀释液冲洗结膜囊。

(2)2%利多卡因0.1~0.5mL水平注射于胬肉与角膜缘交界处,使胬肉组织隆起。

(3)将显微有齿镊尖端沿胬肉与角膜粘连处轻划2~3次并纯性分离,并用有齿镊将下方和上方粘连的胬肉头部向中心拉,使胬肉组织与透明角膜分离,角膜剪剪开上下方角膜缘处球结膜约1~2mm,以角膜缘为基底扇形纯性分离胬肉组织与巩膜。

(4)弧形切开胬肉颈部球结膜与角膜缘相连,分离颈部以下球结膜与胬肉组织并切除胬肉,充分止血。

(5)2%利多卡因于上方球结膜下注射,切开球结膜瓣沿角膜缘处分离干细胞,面积形状与创面大小相同,将取下的球结膜瓣水平下移覆盖创面,行连续缝合,(缝合时将两侧角膜缘处结膜瓣固定缝合于巩膜上)。

(6)术毕妥布霉素地塞米松封眼,术后10天拆线。

(7)术后点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和普拉洛芬眼液,每天4次持续15天,术后1.3.6个月复诊。

3.结果

3.1 疗效标准

(1)痊愈:手术区光滑、洁净,结膜平整无充血,角膜创面愈合,无新生血管及胬肉组织增生。(2)复发:纤维血管性组织增生再度侵犯角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 治疗结果

本文858例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患眼有不同程度的畏光及异物感症状,1周后逐渐消失,术后1d开始换药,常规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术后48h植片植床水肿、充血明显,4-6d植片水肿消失,植片平复,角膜上皮术后3~4d愈合,颞上方取干细胞移植片处伤口术后2~3d新生上皮覆盖,术后视力多有提高或不变。随访9~36月,平均24月,有15眼复发,复发率1.75%,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98例,24月随访,35例复发,复发率35.71%,两组复发率比较,χ2=184.2,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讨论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云贵高原的东北侧,境内多高原和山地,平均海拔1000m,雷公山高达2500m,由于历史原因,缺医少药,属边远偏僻贫困山区。由于紫外线强,卫生条件差,妇女常年烟熏火烤等因素,据不完全统计,黔东南州440万人口中翼状胬肉患者有5~6万人,患病率为1.2%左右,每年以1000多人的速度递增,且具有独特患病特征:30~50岁患者占总数的32.52%,其中农村妇女患者占70~80%,60~70%患者病程均在10年以上,最长达25年。值得政府及卫生部门高度重视。因此,寻找一种高质量、高效益和低投入的规模化手术模式是民族地区眼科工作者的当务之急。翼状胬肉是以结膜下纤维血管组织异常增生为特征的眼部疾患,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眼病疾病之一。其发生基质不清,多见户外工作人群,推测与紫外线照射、干燥、风沙大、慢性炎症刺激有一定关系[6],环境因素和理化因素造成角膜干细胞损伤或角膜基质微环境破坏常引起角膜干细胞功能逐渐丧失,造成部分角膜上皮结膜化最后形成翼状胬肉[7]。民族地区翼状胬肉患病率高,除可见光和紫外线强辐射有关,最重要诱因可能是卫生条件差,卫生习惯不良和烟熏火烤所致的慢性炎症,这对黔东南民族地区翼状胬肉流行特征和防治具有科学参考价值。也能解释黔东南州南部锦屏等二县海拔300-600m,翼状胬肉发生率仍高的原因。因此,针对性做好民族地区翼状胬肉的卫生宣传也预防翼状胬肉的根本措施。

本文结果显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效果肯定,复发率低(1.75%),与文献报道吻合[8、9、10],证实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是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最佳的手术方式,适合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及翼状胬肉高发地区开展。胬肉复发原因主要是结膜下组织残留为复发的根源,其次巩膜表面新生血管进入角膜创面是胬肉复发的基础。笔者认为手术应注意以下问题,才能防止复发:(1)程中,钝性剥离翼状胬肉头部,找到胬肉组织与角膜组织之间的腔隙至关重要,只有找到腔隙才能光整、光滑地分离胬肉组织,保持角膜创面光滑,有助于降低术后胬肉复发。笔者十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术中钝性分离胬肉头部、巩膜面有以下重要原因:①胬肉生长于角膜上皮之上,与角膜基质层存在间隙容易分离;②可以保留较光滑的角膜表面,减少术源性角膜白班和云翳可能,更美观;③即使胬肉复发,也不会导致因角膜不光滑致胬肉生长入角膜基质层,使复发性胬肉的手术重复效果更可靠;④钝性分离胬肉组织与巩膜面,减少对巩膜血管破坏损伤,利于移植的结膜瓣生长,这样大大减少创伤更降低手术复发率。(2)尽可能取到颞上方角膜缘的上皮,保证有足够的角膜缘干细胞,在取移植片时,可将少许麻药注入结膜下,使球结膜隆起,尽可能分离出不带结膜下筋膜组织的移植片,减少术后复发机会。术者采用连续缝合方式,重点在第一针和最后一针将干细胞组织对位固定缝合,使干细胞移植的作用更有效,中间位连续缝合减少结膜瓣间隙,更易生长粘合,而且无线头刺激,术后患者无明显异物感。(3)术后3d内嘱病人眼球制动,并予包扎术眼,以防止粘合于巩膜表面的移植片移位或者脱落。(4)术后应用激素滴眼液,糖皮质激素可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组织因子分泌,纤维组织增生及新生血管形成,预防胬肉复发。(5)手术后应保证眼部清洁,预防术眼慢性炎症发生,应做好出院宣教和指导,定期复查,也是民族地区防止术后胬肉复发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Wu,WK,Wong VW,Chi SC,et al.Surgical management of double head pterygium by using a novel technique conjunctival rotational autograft combined with conjunctival autograft[J].Cornea,2007,26(9):1056-1059.

[2]张莉薇,席兴华.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06,6(6):1404-1406.

[3]李春燕,晏艳霜,邓奋刚.翼状胬肉手术中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和生物羊膜移植的对比[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0,32(4):303-305.

[4]刑淑惠,刘是,刘伟等.西安周边50岁及以上农村人口眼病调查[J].国际眼科杂志,2010,10(12):2330-2332.

[5]Twelker JD,Bailey IL,Manois MJ,et al.Evaluating pterygium severity:a survey of coneal specialists[J]. Conrea, 2000,19(3):292-296.

[6]严密.眼科学[M].第四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69.

[7]蒋燕玲,姜士单.逆行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68例[J].国际眼科杂志,2007,5(7):1942.

[8]卫钦译.非洲贫困地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J].2011,33(7):554-555.

论文作者:段绍军,汪健,金鸣昌,张正芳,晏武,杨盛琳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月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7

标签:;  ;  ;  ;  ;  ;  ;  ;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在民族地区的应用论文_段绍军,汪健,金鸣昌,张正芳,晏武,杨盛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