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研究综述_环境经济论文

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研究综述_环境经济论文

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评价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一直存在着明显的脱节状态,即人们常说的“两张皮”现象。为什么会出现“两张皮”现象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就是我们目前还缺乏一个有效地联接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的桥梁,这个桥梁就是环境影响经济评价。只有对环境影响进行经济评价,将环境影响的物理量转变为货币量,我们才能将环境问题与经济问题有效地统一起来,才能在经济决策中充分地考虑环境问题,才能在环境决策中充分地运用经济手段。正因为如此,有关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研究一直是环境经济学家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一、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概念

要想明确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概念,首先必须理解“评价”一词。所谓评价,一般是指按照明确的目标测定对象的属性,并把它变成主观效用(满足主体要求的程度)的行为,即明确价值的过程。在实际生活中,评价与评估、评定、计量、度量等词常常混淆使用,它们往往被认为都是同义词,以致于造成了不必要的混乱。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西方学术界对这些术语的用法也很不规范,在英文中就有Evaluation,Assessment,Appraisal和Measurement等词。所有这些都影响着人们对评价概念的理解以及评价方法的准确运用。正因为如此,学者们对环境影响经济评价这一概念也有多种说法,诸如“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环境影响经济价值的评价”、“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环境影响的价值评估”、“环境影响的费用—效益分析”等等。

目前,有关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涵义,还没有公认的说法,其完整概念尚在探索之中。总的来讲,环境影响经济评价是指有关人员为了特定的目的,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依据相关的标准和程序对环境影响所导致的损害和效益进行货币化计量的过程。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关键在于评价主体如何获取有关评价客体的信息以及采用何种评价方法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

二、国外关于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研究

有关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40年代。但是,真正地广泛开展环境影响经济评价工作则始于二十世纪70年代。在1969年,美国在世界上第一个把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在《国家环境政策法》中确定下来。在该法的第一章第二节中明确规定“应尽一切可能地制定并完善各种方法和程序,确保在作出决策时环境价值亦能与经济和技术问题一并得到适当地考虑”,也就是说,对一切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环境影响都应该尽可能地进行经济评价。在这以后,其它的一些国家和国际机构也都纷纷对环境影响进行经济评价,并以此作为决策的一个重要依据。

(1)克鲁梯拉(John V.Krutilla)于1967年发表的《自然资源保护的再思考》,为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奠基之作。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公共投资的环境影响和自然资源价值的评估,他首次将非使用价值(或存在价值)引入主流经济学的文献之中,他认为,所谓非使用价值是指某些物品所具有的独立于人们对它进行使用的价值,它是相对于使用价值(即与环境资源的实际使用相联系的社会价值)而言的。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会持有与他们对资源的当前利用无关的价值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保留选择以备将来使用和将自然资源遗传给自己的继承人。

(2)美国东西方中心环境和政策研究所的梅纳德·胡弗斯密特(Maynard M.Hufschmidt)于1983年出版了《环境、自然资源与开发:经济评价指南》一书,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他从环境影响所导致的费用和效益的角度,分别阐述了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一些具体方法,包括市场价值法、替代市场法、调查评价法、防护支出法、恢复费用法、旅行费用法等。

(3)A·M·弗里曼Ⅲ(A·M·FreemanⅢ)在自己的著作《环境与资源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1993)中,首次系统地将新古典经济学的有关理论运用于环境资源的价值评估之中。他认为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理论基础是可替代性理论,而且这种以可替代性为基础的经济评价,可以用支付意愿和接受补偿意愿来表示。他还提出了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四分法,即把环境影响经济评价方法分为直接观察法、间接观察法、直接假设法、间接假设法,并对各种评价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述。

(4)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David W.Pearce)围绕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性环境问题,对环境影响经济评价进行了一些重要探索,并出版了若干著作,包括《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1993)、《绿色经济的蓝图》(共五册)、《世界无末日:经济学、环境和可持续发展》(1993)等。他也肯定了非使用价值,他认为非使用价值包括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其中存在价值又相当于内在价值。他认为,内在价值是存在于物品内的价值,它完全与人类无关。内在价值反映了人们的偏好,它包括人们对非人类福利的同情和尊敬,而且可以通过人们对非使用价值的偏好表现出来。

(5)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编著的《环境项目和政策的经济评价指南》(1996),具体分析了环境影响经济评价方法的基本原理、优缺点、应用领域及其信息来源。该书的最大贡献在于它对各种环境影响经济评价方法的信息需求做了详细的阐述。该书对环境影响经济评价所涉及的问题分析得较为全面,但是分析得不够深入。

(6)亚洲开发银行(ADB)编著的《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价:工作手册》(1996),系统阐述了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一般步骤,并使用它来分析了各种具体开发项目,如农业项目、工业项目、电力和能源项目等。该书的突出之处在于它将各种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编写成目录,以便于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研究的参考。应该说,该书代表了目前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研究领域的前沿,但是它在经济理论基础研究方面略显不足。

(7)世界银行对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研究也非常重视。世界银行的首席环境经济学家约翰·狄克逊(John Dixon)对环境影响经济评价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在1988年便出版了《开发项目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在该著作中,他提出了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二分法,即把环境影响经济评价方法分为客观评价法和主观评价法两大类。1994年,他对原著进行了修订,出版了《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该书进一步阐述了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并对各种评价方法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

三、国内关于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研究

中国对环境影响经济评价进行研究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初。早在1981年,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就提出“所谓对环境进行计量,就是要使由于环境遭受破坏而造成的损失和由于环境工作取得成就而获得的收益的大小,用钱数来表示;就是要在研究并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时,对这种损失和收益进行钱的计算。……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即使一般地懂得重视环境工作的必要,仍不能权衡利害得失作出正确的决定。”二十多年来,环境影响经济评价在中国的发展非常迅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1984年进行了“公元2000年中国环境预测”的研究。该项目历时4年,对后来的同类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该项目所使用的环境影响经济评价方法有较强的理论基础,估算过程中的分类方法简明清晰,易于理解,其有关成果主要体现在刘鸿亮院士主编的《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方法及实例》(1988年)。该书对环境效益、环境费用、社会贴现率等基本概念予以了明确,系统分析了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必要性和理论基础,具体分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引起经济损失的计算方法和参数的选择。

(2)李金昌是在我国较早从事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先后出版了《资源核算论》(1990)、《生态价值论》(1999)等著作。他在环境价值及其定价方法、资源核算等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他认为环境价值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比较实的物质性产品价值;一部分是比较虚的舒适性服务价值。他还根据支付意愿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关的特点,提出了一个表征支付意愿相对水平的发展阶段系数的概念和方法。

(3)张象枢在环境价值理论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出版了专著《环境经济学》(1994)。他创造性地将环境资源分为物质性资源、环境容量资源、舒适性资源和自维持性资源,并分别采用不同的环境影响经济评价方法对其进行价值分析。目前,他正在开创一种新的理论——广义劳动价值论来解释环境价值。他试图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作进一步扩展。扩展的广义劳动价值理论将环境资源引入原来的商品关系之中,使得商品之间的关系不仅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说传统经济学中表现为商品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抽象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来体现的话,那么,在广义经济学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可以通过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来体现。

(4)马中一直在从事有关环境经济评价的研究工作,早在1990年初,就主持先后翻译了《RFF环境经济学丛书》,该丛书的有关内容对我国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他还于1999年出版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该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理论、方法和步骤。他认为环境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选择价值以及存在价值,并把环境影响经济评价方法分为直接市场评价法、揭示偏好法和陈述偏好法。

(5)夏光对我国在1992年的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了研究,并出版了《中国环境污染损失的经济计量与研究》(1998)一书。该书系统回顾了我国在环境污染损失方面所进行的工作和取得的进展,并且采用成果参照法分别计算了我国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造成的经济损失。另外,他还对建立统一的污染损失经济评估方法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

(6)徐嵩龄对环境影响经济评价进行过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比较清楚地阐述了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思路,并编著了《中国环境破坏的经济损失计量——实例与理论研究》(1998)一书。在该书中,他对现有的以中国为对象的关于环境影响经济损失计量的几项国内外主要研究的成就和得失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初步得出我国在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大致占GDP的3—8%。另外,为了实现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可计算性,他还提出了一种理想的计算架构和方法体系。

(7)郑易生对中国环境污染的经济损失进行了估算,其计算内容较为完备,污染损失的主要内容反映了中国最新的研究成果。而且他还提出了“冰山效应”理论,他认为,人实际上是在以极为残缺不全的知识来表达他与自然之间无限复杂的关系,那些可被感知,进而可被界定,再进而可被量化,最后又能被社会的某种规范认可(如货币化)的东西,就像大海中的冰山浮在水平面之上的部分,而且可能只是其一个小小的尖端,然而有时我们也只能凭借这一部分来向社会其他人表达自己的认识及其蕴涵的价值倾向。

四、现有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研究的局限性

在对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研究进行回顾之后,我们发现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研究目前都存在一些问题。现归纳如下:

(1)对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目的认识不清。长期以来,环境损失通常都是以一个加总的结果来表示的。并以此与同期的GNP进行比较,从而说明环境问题的影响程度。很显然,这一结果及其表达形式在唤醒和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尤其是决策者和管理者的意识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实际上,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真正意义,绝不只是警示作用,更主要的是要参与和影响与环境有关的决策或政策制定,而且后者才是根本性的。

(2)对环境价值理论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目前,有关环境价值的观点可谓众说纷纭,具体包括: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收益决定价值论、使用价值决定论、均衡价值论等。而且,这些观点最终都将体现在对环境价值构成的看法上,一些学者认为环境价值包括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环境价值不应该包括非使用价值,而且即便那些认为环境价值应该包括非使用价值的学者,他们对非使用价值来源的理解也有很大差异。

(3)对各种环境影响经济评价方法的适用范围研究不够,以致于在具体选择环境影响经济评价方法时随意性较大。实际上,对于同一种环境服务功能而言,如果采用不同的环境影响经济评价方法,其计算结果常常是不同的,甚至差别是非常大的。如果人们在选择环境影响经济评价方法时没有统一的规定,那么评估结果就难以客观评价。

(4)对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影响因素缺乏重视。由于受项目经费的限制,许多环境影响经济评价都不够深入,在具体应用环境影响经济评价方法时,往往都采用一些简易的方法,如市场价值法、人力资本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等,而这些方法对一些相关的影响因素很少予以考虑。相反,那些能够有效地考虑相关影响因素的评价方法(如旅行费用法、权变评价法等)却很少得到应用。

五、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思考

(1)加强多学科的集成研究。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理论问题,是一个非常错综复杂的问题。它涉及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条件、科技水平、文化观念、道德伦理、时空差异以及这些因素之间动态的相互关系,这个问题不是那一个学科所能单独解决的,应当开展多学科的综合探讨,对这一重大课题进行系统的研究。

(2)规范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方法体系。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应该进行任何零星的各行其是的关于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研究,这不仅浪费资源,而且失去了客观的评价标准。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国家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共同需要,根据现代环境经济学的公认原则,建立起一套适用于中国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规范的计算框架和方法。

(3)系统地建立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参数体系。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参数体系是影响评价质量的重要因素,编制一系列可靠的、系统的评价参数是目前环境影响经济评价工作迫不及待的事情。这些参数实际上大多散见于有关的研究之中,然而这些数表编制的工作量极大,因此必须组织有关科研机构,争取国家科研经费进行公关,建立起一套规范的环境影响经济评价参数体系,以便评价人员可以方便、合理地选择有关参数,高质量地进行评估。

(4)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别国的研究成果。不少国家和国际组织在环境影响经济评价方面已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而且在一些国家已经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的方法体系,因此我们应该学习国外的经验。但是,我们又不能照搬国外的理论与方法,我们应该从国情出发,建立适合我国实际的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理论和方法。

标签:;  ;  ;  ;  ;  

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研究综述_环境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