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素质教育运行机制 启动中小学校稳步转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校论文,素质教育论文,稳步论文,运行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了“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的任务,从此,向素质教育转轨成为我国现阶段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对基础教育的客观要求。它的实质是根据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主动地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内化为自身较为全面的素质教育。它的突出特点是让全体学生都能在主动学习中得到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则是一种以单纯传授文化知识为手段,以应试升学为唯一目标的传统封闭教育体制或模式。它损害了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发展,脱离了社会发展和人的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近两年多来,在《纲要》指引下,越来越多的人对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有了清醒的认识,有不少有识之士已开始探索素质教育。但是,许多学校依然存在着片追现象:任意更改课时计划,随意增减课时,以分取人,公然扶优逐劣,题海战术满堂灌等等。为什么这些学校至今摆脱不掉“应试教育”的束缚,仍在“办学只为升学”的老路上踏步不前呢?究其原因,这里面固然有教育观念转变不彻底、考试制度改革还不到位等因素影响,但根本的原因是还没有建立起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原有的“应试教育”机制没有受到多少冲击,照旧运转,恶性循环。在当前中小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进程中,教育行政部门不但应提出素质教育的正确目标,还必须下大力气创设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突破“应试教育”的樊篱,才能为中小学向素质教育转轨开辟一条通向理想境界的道路。
本文结合河南油田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对如何创设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问题进行一些探索。
一、创设素质教育的管理导向机制,引导学校切入素质教
育的管理轨道
长时期来,在“应试教育”的支配下,教育管理上已形成了一整套“应试教育”的运行机制,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思想上和行为上都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和束缚。不打破这一桎梏,学校领导和教师都很难解放出来。素质教育的新任务,迫切要求教育系统必须尽快运用素质教育的思想和理论指导管理实践。规范管理行为。因此,当前教育管理面临的最大课题,就是如何确保管理工作能够沿着素质教育的轨道前进。换言之,就是要研究创设一种管理的运行机制,确保素质教育实施。这一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也就是两个子系统,一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如何向学校导向,另一个是学校内部管理如何向教师导向。倘若这两个导向解决不好,教育行政部门仍然以升学率为学校的唯一导向,学校仍然以分数为教师的唯一导向,或者是虽然有了素质教育的新目标但却未能建立起新的运行机制,那么,素质教育都将流于空谈。
(一)建立新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引导学校追求素质教育的质量目标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质量目标,是学校全部工作所追求的归宿。在过去,教育行政部门以升学率为唯一目标,这就难怪学校会片面追求升学率。素质教育的质量目标,是德、智、体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目标,升学率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年来,河南油田教育处不断修改完善中小学校教育质量评估办法,以便适应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要求。新的教育质量目标,包括德育目标、智育目标、体育目标、特色教育目标等四组具体目标。新的教育质量评估办法,则给予四组具体目标不同的权重,总分合计为120分。以智育为例,占50分,(见附表)分为七个具体目标,其中毕业年级三个考核目标,把及格率与中招上线率(即升学率)看得同等重要。对于基础年级,设立提高率目标,意在促使生源差异的各个中学平等竞争。特色教育一组目标占20分,目的是促进学生个性和特长健康发展。
附表:河南油田中学教育质量考评表
考核项目 分值 计分办法
德育25分
常规成绩 15 (略)
活动成绩 10
智育50分
毕业年级及格率 10
毕业年级报考率 3
中招上线率 10
基础年级及格率 6
提高率 10
竞赛成绩 6
抽考成绩 5
体育美育25分
体育达标及防近 7
音、美常规 6
体育活动竞赛 6
艺术活动竞赛 6
特色教育20分
特色教育活动 10
特长生的比例 10
这一新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有三个显著特点:其一,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智育中的及格率,是在确保中差生不被忽视,必须达到合格水准。合格率与升学率同样重要。其二,它是要学生全面发展的。即便是智育优秀的学生,体育不达标,或者是德育方面不合格,都会影响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其三,重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特长的培养。专设了一组特色教育目标,不仅促使智育优秀的学生发展个性,同时也激励广大智育中差的学生成长为特长生。
新的教育质量评估办法实施以后,只重视优等生和升学率而忽视了中差生和全面发展的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成绩立即下降。在这一评估指挥棒的引导下,学校根据新的质量目标,实行目标管理,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落实到教职工头上,定期考核、评估、总结,经过两年的探索,素质教育的目标管理运行机制开始形成。
(二)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规范管理行为,引导学校走上素质教育的管理轨道
过去长期形成的管理常规,既有遵循教育规律的部分,也有适合“应试教育”的部分。我们应当对过去的管理常规进行扬弃,保留其符合教育规律的内容,修改其不利于素质教育的管理规范,以便促使教育教学的管理者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步入素质教育的轨道。
基于这种认识,河南油田教育处组织专家组,进行了整整一年的研究,于1995年上半年出台了《河南石油勘探局中小学校规范化管理、五星级达标考评方案》。该方案把学校的软管理划分为五个方面(德育管理、教学管理、行政管理、设备管理、总务管理),设5个A级,进而分解出38个B级标准和138个C级标准,各级指标皆有权重,总分为500分。三级指标,逐项考评,量化记分,经综合考评以后,学校有几个A级指标达到标准,就挂几个星级标志牌,五个A级指标全部达到标准,则由局授予象征最高管理水平荣誉称号的五星标志牌,命名为“五星级管理达标学校”。局督导室依据“五星级达标考评方案”,已经制订出“中小学办学水平督导办法”,到1996年底,要先后对全部小学和中学进行办学水平督导评估。
这一《方案》的出台,给中小学管理注入了活力。所谓规范化管理,就是要在德育、教学、行政、设备、总务等五个方面规范管理行为,确保转上素质教育轨道。当前,各个中小学校为了迎接督导评估,都在制订相应的制度和管理办法,尽量使素质教育的常规落实到各个管理环节和岗位工作中去。
二、创设引导教师投身素质教育的激励机制,促使教师通
过素质教育成才成名
教育的振兴靠教师。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力军。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最关键的、也是最困难的,乃是如何使教师队伍胜任素质教育的新任务。就目前中小学教育队伍的现状看,一部分同志尚未认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相当部分的同志虽然认识提高了,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仍然按照与“应试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观念在运作;另有部分同志认识和观念都解决了,但在教育方法和教学方法上,以及本身的素质上,还不适应素质教育;只有部分同志已经基本胜任了素质教育。可见,建设一支教育思想端正、师德高尚、业务精良,胜任素质教育任务的教师队伍,成了当务之急。这里,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教师有积极性提高自身素质,以便适应素质教育;二是教师有积极性投身于素质教育的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最终胜任素质教育。要让这两种积极性长久持续下去,光靠思想工作是不够的,还必须创设一套激励机制。
(一)建立教师成才目标激励机制,引导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便适应素质教育
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教育法》的要求,应当一手抓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一手抓教师队伍建设。抓教师队伍建设,应当以正面教育、正面激励为主,提出一系列教师成才目标,创设一个教师脱颖而出的环境,鼓励教师冒尖,形成个人风格,成为专家型人才,同时给予相应的名誉和利益,从而调动教师的内在动力。基于这种考虑,河南油田于1994年元月推出了“560人才工程”计划,该计划为中小学教师设计了三种成才目标:“综合素质达标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我们认为:教师学历达标,并不等于成了合格教师,并不一定能胜任素质教育;要想成为合格教师,要想胜任素质教育,就必须在基本素质、教学基本功、教学业务能力、德育工作、教育教学绩效等五个方面达到一个新的标准,成为综合素质达标教师,简称达标教师。计划设想是:通过七年的培养,使全油田1560名中小学教师的95%成为达标教师,并从中培养出500名骨干教师,进而选拔出60名学科带头人。达标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标准各有五项24条,层次递进,要求逐步提高。学校专门建立教师业务档案,每学年考核一次,教育处每学年验收、命名一次,实行动态管理,不论资排辈,不搞终身制。几年后不达标的教师,可能不再聘任;成为骨干教师的,评优、晋职、晋级等优先考虑;成为学科带头人的,还另设特殊津贴,并考虑破格晋升职称。这一政策出台后,各学校都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一下子就把全体教师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谁也不甘心落后,人人自觉对照标准找差距,千方百计提高自身素质,主动考虑要尽快适应素质教育。在这种基础上,当学校把素质教育的质量目标层层落实下来时,教师们已经有了内驱力,于是绝大多数教师都全身心地投入到素质教育的探索中去。
(二)建立竞争机制,充分调动教师教研教改的积极性
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科课堂教学,完成素质教育的目标,主要靠课堂教学来实现。因此,上好素质教育课,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的每一堂课,究竟是应试教育的课还是素质教育的课,应该有一个界定,区分主要在于:一方面看这堂课体现的是旧的教学观还是新的教学观;另一方面看这堂课实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使课堂教学转上素质教育轨道,出路在于课堂教学改革,因此,必须千方百计调动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河南油田教育处下发了《关于加大教研教改力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把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做为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动力,并提出了制定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7项原则:(1)课堂教学是否发挥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两个作用;(2)是否做到了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3)是否在传授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能力;(4)是否在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方面发挥了育人的功能;(5)是否进行了学法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6)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7)是否给学生以成功的希望,为学生成功创造了条件和机会,给学生以成功的帮助等。各学校根据这7项原则,从本校实际出发,各自制定了本校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成了教师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依据。目前,全局中小学已有70多项教改实验课题先后开题实验,个别项目已经进行了学年阶段性总结,多数教师投身到了素质教育教改实验当中。结合这场群众性的教改实验,教育处每年举办一次全局性课堂教学改革优质课大赛,各学科层层选拔,推荐优胜者参加全局角逐;获局级奖励的教师受到隆重表彰,局里还专门为他们提供机会讲授示范课,以推广其教改经验。我们还把“能够讲授课堂教学改革示范课”和“能够主持教改实验课题”做为评选骨干教师的必要条件,这就进一步调动了广大教师教研教改的积极性。绝大多数教师都要求立题实验,争先恐后要求讲公开课,力争能在学校出现,以便参加局级竞争。全局素质教育的改革探索,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三、实施特色教育,构架学生成才的立交桥,促进学生个
性和特长健康发展
向素质教育转轨要靠三个积极性,三位一体、形成合力才行。这三个积极性包括:教育(含学校)管理者的积极性,教师的积极性,学生的积极性。有了持续的内在动力,客观上也具备了全面发展的条件,那么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性肯定会越来越高涨。实施特色教育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这里所说的特色教育,是指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健康发展的课堂教学以外的所有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是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其核心思想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特色教育正是要架设一座立交桥,为学生“全面的、合理的、独立的和自由的发展”提供条件,其直接目的是要不拘一格培养特长人才。
河南油田的特色教育已实施两年,初步形成了一套运行机制。河南油田提出90年代基础教育五大发展目标,其中之一是“开创一条油田特色教育的新路子”对中小学生提出的培养目标是“合格加特长”;90年代特长生培养目标是“十个一”,即培养1000名微机操作能手,1000名英文打字能手,100名英语口语小翻译,100名小作家,100名小书法家,100名小画家,100名小歌手,100名小舞星,100名小发明家,100名数理化特优生。各中小学校按照局教育处的部署,从本校实际出发,开设了四大类(科技类、文体类、社会类、学科类)共三十多种特色教育活动,基本上做到了师资、生源、场地、设备、经费、计划、课时、政策“八落实”。学生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几乎全部中差生都自愿参加1—2项特色教育活动,希望能至少培养一种特长;文化课优的学生,也积极参加最有兴趣的活动。为了规范并推动特色教育活动,河南油田教育处在学生、教师、学校等三个层次上制定了相应了政策。为了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出台了三项政策:一是制定了“特长生标准及认定命名办法”,对学生在个性特长健康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肯定和表彰,并授予“特长生”荣誉称号;二是制定了“特长生梯次培养办法”,从幼儿园抓起,建立特长生档案,小学和初中、高中梯次培养,力争使该生成为真正有特长的人才;三是制定了普通高中教育特长生录取办法,文化课降分一定比例录取。为了激励教师从事特色教育的积极性,在政策上也进行了一系列规定:“具有至少一项特长,胜任特色教育”成为骨干教师的必备条件;另外还规定,教师从事特色教育,记入工作量,特色教育的成绩记入教学成果,等等。为了激励学校的积极性,油田教育处下达的教育质量目标中,特色教育目标是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质量优胜学校评估中,特色教育的成绩在评分标准中占1\6的比例。在这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下,特色教育的运行已经步入有序的轨道。目前,河南油田70%以上的中小学生踏上了特色教育的立交桥,学生们在自己最有兴趣的特色教育活动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陶冶道德情操,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生活的信心,使个性和特长都得以健康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文化课的学习,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