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传承与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发展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历程,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探索过程。建国5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过了曲折发展的道路,这其中有艰辛的探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沉痛的教训。我们党的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懈地探索与实践,是几代党中央领导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毛泽东发展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探索与贡献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用了比较长的时间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为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发展观的形成做了理论和实践上的铺垫。
(一)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发展问题提上了中国共产党的议事日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开始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进行探索。建国初期,党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确立的社会发展根本目标,就是把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论十大关系》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经验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毛泽东在这篇讲话中,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经验,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提出了适合我国情况的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基本思想。这篇讲话的指导思想是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发展观的雏形。
(三)第一次提出了我国国民经济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
1964年12月,全国三届人大会议第一次提出了我国国民经济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用15年的时间,到1980年前,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的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1975年,周恩来再次强调了这一发展战略。为了保证贯彻落实我国国民经济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毛泽东制定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战略方针,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战略方针,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战略方针,权力下放、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战略方针。在发展战略、发展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四)《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是我们党关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献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次(扩大)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把“统筹兼顾、适当安排”作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以这一方针为指导,确立了以农、轻、重的次序发展工业的方针,1958年5月,党的八届二中全会通过了毛泽东创议并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国家贫穷落后面貌、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其缺点是过分强调了主观能动性作用,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五)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曲折和失误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进入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由于“左”的指导思想的干扰,在贯彻落实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发展方针等方面发生了曲折和失误。于是,出现了1957年反右斗争,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开展“反右倾”斗争,1962年重提以阶级斗争为纲,1965年提出重点整“党内走资派”,“文化大革命”十年造成全国内乱等。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施了“赶英超美”的发展模式,兴起了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提出20年赶美,15年超英和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口号,出现了1959年建成社会主义、1962年进入共产主义的目标。二是提出了“一帅”、“三纲”的发展途径。“一帅”是指政治挂帅,用突出政治统领经济发展。“三纲”是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在工业建设上,“要以钢为纲”;在农业发展上,“以粮为纲”。三是确定了“抓革命、促生产”的发展思路。把生产力的发展放在第二位,发展要服从于革命,这样抓阶级斗争,直接违背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发展规律。四是强调“一大二公三纯”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成高速度、高指标的社会主义。其表现是:在生产力发展上急于求成,三年大跃进建成社会主义,五年大跃进进入共产主义;在生产关系上急于求纯,认为社会主义是公而又公、纯而又纯、大而又大的社会;在发展指标产量上,高指标、高产量、高数字,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在社会风气上,浮夸风、共产风横行,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信阳事件。
二、邓小平发展观对毛泽东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统筹兼顾”等发展思想,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一条既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又不同于西方某些后现代化国家的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邓小平发展观。邓小平发展观系统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如何发展、靠谁发展、为谁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今天的中国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作出了基础性、前瞻性的贡献。
(一)把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
邓小平在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的基础上,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把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邓小平认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出了人民利益是最根本的价值标准,强调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先后倡导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等,要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他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设想,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二是科学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充分体现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关怀,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实现先富带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
(二)论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面发展的现代化
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构想,是一个涵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和教育等诸方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是要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到21世纪中叶,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二是要促进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促使社会主义制度现代化。三是要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通过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促进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逐步实现人的现代化。
(三)发展是硬道理
邓小平出于对冷战后时代主题转换的把握,对时代特征的科学分析,结合当代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多次阐述了发展是硬道理。他指出:“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① 邓小平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搞好经济建设奠定发展的物质基础。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经济建设。这是邓小平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和科学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二是强调社会发展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邓小平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是辩证法在发展观方面的创造性运用。他多次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思想政治工作;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等。
(四)初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对发展问题不断探索与思考,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但在他的一系列谈话中却包含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思想。1989年6月,他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我建议组织一个班子,研究下一个世纪前五十年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主要是制定一个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规划。要采取有力的步骤,使我们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② 这就是说,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邓小平还非常重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等问题。
(五)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邓小平一贯倡导改革,认为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更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为了更好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邓小平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各方面工作得失的标准。他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另外,在发展战略布局上,邓小平强调“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我们的战略布局,一定要坚持下去,永远不变;在发展战略步骤上,邓小平制定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在发展战略重点上,邓小平强调要以农业、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产业和教育科技为发展重点;在发展战略要求上,邓小平强调要做到速度与效益相统一,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在发展战略实现的关键上,邓小平强调全党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发展战略实现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上,邓小平强调始终要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要在紧密依靠人民群众的过程中实现党的领导等等。
三、江泽民发展观对毛泽东、邓小平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
江泽民继承了毛泽东发展思想的“统筹兼顾”等观点,继承了邓小平发展观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先富后富”和“两手抓”等观点,同时又从改革开放的实际出发,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吸收人类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等方面提出了新的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一)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对于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大国来说,发展是核心,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指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③“第一要务”思想的深刻内涵:一是“第一要务”思想的中心内容,发展的关键是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是可持续协调发展。二是“第一要务”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以人为本,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三是“第一要务”思想的发展目标是全面发展,是人与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论证发展的动力
江泽民论证发展的动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党的先进性是重要力量。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三个代表”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过程中的作用。二是人民群众是根本力量。发展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社会新阶层中的六种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三是创新是不竭的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四是精神动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可以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制定了新的发展方针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提出了两个新的发展方针。一是四个尊重的方针。要发展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二是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这一方针要求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
(四)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思路
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发展和深化了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的思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思路,把市场经济从“手段”层次提高到“经济体制”层次,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手段的认识。江泽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新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提出了要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设想,作为对怎样建设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具体回答。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五届四中全会、十五届五中全会和十六大的讲话中,多次对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了新的阐述。二是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江泽民指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转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④
另外,江泽民发展观在其他方面有新的理论贡献。在发展战略方面的新贡献,党的十五大在战略步骤上提出了“新三步”,党的十六大把前两步合为一步,并且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这就丰富和发展了“三步走”的设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在发展精神方面进行了新总结,与时俱进是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我们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它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在发展机遇方面作出了新判断,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四、胡锦涛科学发展观对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特征,吸取国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发展观,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这是对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思想所作出的最新概括,是新的党中央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内容
胡锦涛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⑤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干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归根到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
(二)坚持全面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
胡锦涛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⑥ 讲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把发展这个理念确立起来。坚持全面的发展观,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还要推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和社会全面进步。
(三)坚持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
坚持协调发展,就是在发展中实现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发展,实现人与社会相互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协调发展,实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工业和农业的协调发展,实现速度、比例、效益的协调发展,实现公平与效益的协调发展,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良性互动。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要求,建立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胡锦涛强调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⑦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决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要高度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综上所述,在我国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与选择,走过了一个艰难曲折而又始终充满希望的历程。新中国建立以来,毛泽东时代主要的发展关系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十大关系,毛泽东发展思想强调“统筹兼顾、适当安排”;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强调的主要发展关系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邓小平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上世纪90年代,江泽民强调的主要发展关系是正确处理改革开放中的十二大关系,江泽民发展观强调“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强调的主要发展关系是正确处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的政绩观、正确的人才观、唯物的群众观之间的重大关系,胡锦涛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发展观。
注释:
①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7.312.
③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2-6-1.
④十六大辅导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71.
⑤⑥⑦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255.282.283.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科学发展观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江泽民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邓小平论文; 毛泽东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