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成语的修辞格探究论文_苗传美

《荀子》成语的修辞格探究论文_苗传美

苗传美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荀子》是先秦古籍中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是研究上古汉语的重要语料。由《荀子》产生的大量成语在修辞格的运用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关键词】《荀子》;成语;修辞格

引言

我们以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中对成语的定义作为选取《荀子》成语的重要标准,并参照韩娟(2005)的《< 荀子>成语研究》,统计出《荀子》中的73条成语,重点分析《荀子》中成语的修辞格。

一 比喻

1.1明喻

明喻是指既出现本体、又出现喻体,并用“如”、“犹”等比喻词来连接的修辞方式。例如:

(1)安如磐石

为名者否;为利者否;为忿者否;则国安于磐石;寿于旗翼。(《荀子?富国》)

像磐石一样安稳不动,形容稳固,不可动摇。

明喻将本体和喻体两个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连接起来,形象生动,奇巧新颖。

1.2暗喻

本体和喻体也都出现,同明喻相比,在形式上更为紧凑。暗喻在古代汉语里一般是本体与喻体直接结合。例如:

(2)口耳之学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何)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劝学》)

指只知道耳朵进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见,比喻没有真正的学识。(后也指从道听途说中获取的片断知识。)

《荀子》中的这些成语都是喻体在前,本体在后,结构上借“之”满足成语的“四字格”的需要。

1.3借喻

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词,直接用成语做喻体,表示比喻意义。例如:

(3)以指挠沸

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 (《荀子?议兵》)

用手指去搅开水,比喻不自量力,一定失败。

直接用喻体表现本体具有含蓄凝练、形象生动的特点。

二 夸张

夸张,是指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或事物做出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使表达的内容更加突出,更富有感人的力量,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共鸣。《荀子》成语中较典型的夸张主要有两类:

2.1夸大

夸大指的是一般把事物往大、多、快、强……处说,例如:

(4)以一持万

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荀子?儒效》)

通过“一”与“万”数量上的夸张,强烈的突出了抓住关键的重要性。

2.2缩小

缩小指的是一般把事物往小、少、慢、弱……处说,例如:

(5) 反手可得:

诛旦公,定楚国,如反手尔。(《荀子?非相》)

只要轻轻的翻转一下手掌就可以得到,形容非常容易得到。这里是夸张的表述事情容易办成的程度,或某样东西很容易得到。

夸张的运用使得《荀子》成语所要表达的效果更鲜明突出,所要表达的愿望和感情更加强烈。

三 借代

借代也叫“代称”,是不直接说出所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与幽默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

(6)不失毫厘

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豪(毫)厘,无它道焉,已乎行之矣。(《荀子?儒效》)

毫厘,很小的重量或长度单位,这里用“毫厘”代指“极小的差错或过错”,形容不出一点差错,做得十分完美。

四 排比

排比是指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例如:

(7)规矩准绳

故绳墨诚陈矣,则不可欺以曲直;衡诚县矣,不可欺以轻重;规矩诚设矣,不可欺以方圆;君子审于礼,不可欺以诈伪。(《荀子?礼论》)

规,画圆的工具;矩,画方的工具;准,量平的工具;绳,量直的工具。指应当遵守的标准法则。

用排比法构成的成语,信息含量大,思想内涵丰富,有助于表达丰富的情感。

五 对偶

对偶式成语一般结构相同、意义对称,音节整齐匀称,意义凝练集中,表达的是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对偶一般分为正对和反对。

5.1正对

正对是指在内容上从两个侧面来说明同一个道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例如:

(8)博闻强识

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荀子?解蔽》)

博,广博。闻,见闻。识,通“志”,记忆。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正对使《荀子》成语层次清晰,结构紧凑,节奏鲜明。《荀子》里类似的成语还有“令行禁止”、“暖衣饱食”等等。

5.2反对

反对是指在内容上从互异的两个方面来解释道理,表示相异的关系,借正反之间的对比,突出事物的本来的特征。例如:

(9)以一持万

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荀子?儒效》)

用“一”与“万”数量上的对比,使“抓住关键”的重要性更加鲜明突出,强调抓住关键,就可以控制全局。

对偶的使用使《荀子》成语意义凝练集中,可以表达更为复杂的思想内涵,使《荀子》成语风格含蓄典雅,质朴缜密。

六 对比

对比就是把两个相异或相对的事物或两个相反的意思并列在一起,使它们互相对照,以便突出事物或意思的正反面。例如:

(10)冰寒于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冰,比起水来更冷一些,多用来形容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得到提高。把“冰”与“水”两个相对的事物罗列在一起,以突出中心思想。

对比的使用使《荀子》成语的意义更加集中、鲜明突出,褒贬分明,事理和语言色彩更加鲜明。

七 警策

一些句子语言简练,含义丰富,使人们读了以后在处世、修身等方面受到启示并有所警示,修辞学上称这种方法为警策。例如:

(11)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蓬昔生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形容只有生活在好的环境里,才能得到健康的成长。 用来告诫人们要选择一个好的环境生活。

警策的使用使《荀子》成语内涵丰富,言简义丰,蕴含丰富的哲理思想,能警策动人,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

小结

《荀子》成语修辞格的运用中,比喻、对偶、警策用得较多,其次是借代。《荀子》中很多成语还存在多种修辞手法并用的情况,丰富了成语的内涵,增强了成语的艺术表现力。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韩娟.《荀子》成语研究[J].济南: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

作者简介:苗传美(1990—),女,汉族,籍贯:山东临沂,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

论文作者:苗传美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6

标签:;  ;  ;  ;  ;  ;  ;  ;  

《荀子》成语的修辞格探究论文_苗传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