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问题与政策建议——基于十大林业产业发展典型县(市)的实地调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林业论文,十大论文,产业发展论文,典型论文,县域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2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6116(2012)-02-0089-08
林业县域经济,是指林业部门和企业在县域范围内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组织管理,包括正确处理林业生产和再生产中各方面的经济关系、组织和协调林业生产力诸要素及谋求林业经济效益等3个方面。林业县域经济既是林业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同时又与县域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紧密相关。促进林业县域经济健康发展,是发挥县级政权综合职能的重要举措,对实现我国现代林业建设目标、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和2011年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都对林业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提出了明确要求。林业产业是林业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支撑。国家林业局贾治邦局长指出:“要通过培育林业主导产业,在全国建立起一大批布局科学合理、主导优势明显、产业特色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用材林基地县、油茶县、核桃县、红枣县、板栗县、花卉县、竹子县和林业产业集群,逐步形成能够在农民增收致富和县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性、支柱性作用的产业。”
根据《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开展林业重大问题调研工作的通知》(办发字[2011]80号)要求,国家林业局发展规划与资金管理司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共同承担并开展了“林业县域经济发展研究”调研。按照国家林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发展林业十大主导产业的设想,依据产业相对发展程度较高、在全国有一定示范作用的原则,本次调研旨在通过调查了解有代表性的林业县域经济的发展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推动林业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调研工作于2011年9月中旬开始,11月上旬结束。本次调研选择十大林业产业发展兼具优势与特色的典型县(市)①,具体包括:江苏省邳州市(木材及其他原料林培育产业),浙江省安吉县(竹产业)、临安市(森林旅游产业),福建省沙县(林产工业)、三明市(林业生物产业),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林下经济产业)、武鸣县(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产业),湖南省耒阳市(木本粮油和特色经济林产业),河南省鄢陵县(花卉苗木产业),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杭锦旗亿利资源集团(沙产业)。
一、基本经验
(一)立足自然优势,发展特色林业经济
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是自然优势的两大方面,是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具备自然优势的县(市),比处在同一发展阶段的县(市),拥有更多的竞争优势与领先机会,因此可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分析现有区位优势与自然资源条件,研究制定林业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主动参与县域外的经济分工与协作,突出自身特色,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劣中选优[1]。如果县域森林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则可以突出森林旅游产业特色;县域木竹资源丰富或潜力巨大,则可以突出以木竹生产、加工为主的林业经济特色。只有坚持优势与特色,才能使县域经济具有竞争力,并在国内、国际市场对接中找到位置。
林业经济发达县(市)的实践也证明,立足自然优势,发展特色林业经济是成功之道。要加快林业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把培育特色林业经济、优势林业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更好地扩大优势、培植强势。培育林业支柱产业是林业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核心内容。能否培育出具有带动全局作用的林业支柱产业,对林业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例如,临安市森林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就得益于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与自然资源优势。凭借与杭州毗邻的地域优势,依托太湖源、天目山、清凉峰、大明山等风景名胜区,临安市成功地发展了森林旅游业,成为杭州的后花园。截至2010年,临安已建成各类森林旅游景点19处,经营总面积达26 666.67hm[2],占全市有林地面积的12%,旅游产业增加值达11.6亿元,占临安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2.53%。安吉县以竹子作为特色自然资源,利用靠近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竹产加工业和竹子旅游业,形成了低耗高效的竹循环经济模式,走出了一条富民强县的产业振兴之路。2010年,安吉县林业行业总产值达14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3.68%,其中竹业产值突破135亿元,占整个林业行业总产值的96.43%。
(二)借助政策扶持,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政府是林业县域经济发展的发起者和推动者,其在林业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为直接决定林业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规模、速度和效率。通过制定林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明确发展理念、思路、目标、途径和重点任务,提出优先领域和保障措施。产业政策的选择对林业县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产业政策决定着县域林业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鲜明的产业政策导向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尤其是对于经济欠发达的林区,由于基础产业薄弱、产业层次较低,政府采取恰当的产业政策,对基础产业、重点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等不同类型的产业发展制定明确的政策指针,在产业结构逐步合理化的基础上,制定税收扶持政策,有利于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使产业结构向高度集约化方向发展[2]。除制定产业政策以外,政府还应及时转变职能,增强规划、服务和经营意识,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创业环境,引领、规范和扶持林业产业发展,提高林业产业素质,扩大林业产业规模,促进林业县域经济发展。
耒阳市坚持以政府主导为核心,大力度夯实油茶产业发展基础。耒阳是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是全国17个县级资源枯竭城市之一。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耒阳将油茶工作列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来部署,作为市领导及单位、企业主要领导的“经济转型工程”来推进,切实筑牢了油茶工作基础。同时,耒阳坚持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多渠道筹措油茶产业发展资金,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财政、农业的副市长任副组长,发改、财政、农业、林业、水利等22个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支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门办公室和6个工作组,从各涉农部门抽调6名精干力量集中办公。根据耒阳实情合理分配财政资金,对发展油茶产业资金整合通盘考虑,统一调配,集中使用。2010年,耒阳油茶林发展到76 666.67 hm[2],年产油茶500万kg,油茶种植和加工企业达40余个,油茶产业年产值达5亿元,带动70万农民致富。
邳州市通过加强政策扶持,为林业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该市始终强化“富民就是标准,帮扶就是责任,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促进林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以优质服务助推林业发展,以优厚政策扶持林业发展。近年来,邳州市着力营造“三个环境”,推进林业产业做大做强。一是全力打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制定了发展银杏、意杨、干鲜果的优惠政策和支持板材家具产业发展的10条意见、32项具体措施,实施了“人造板千线扩张”和“村级投入超千万工程”,在重点抓好龙头企业的同时,还重点发展了两个板材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企业的集群效应。二是全力打造优质的服务环境。凡规模以上林业企业全部列入市重点保护企业,在土地、金融、品牌培育等方面倾力支持,协调上海铁路局开通林产品出口铁路集装箱运输专线,为林业产业发展开通高效、快捷、畅通的绿色通道。三是全力打造优良的创业环境。积极组织成立企业贷款担保商会,协调江苏银行成立分支机构和村镇银行,促进银企合作,为林业企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3]。对林业企业实行“一卡通”,凡持卡企业运输车辆,在邳州市境内一律不收过桥过路费。企业发展难题实行限时办结,重大问题经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解决[4]。2010年,邳州市林业产值达175.56亿元,列全国全省第一位,对财政收入贡献率达到32%,对农民收入贡献率达到25%以上。
(三)依靠科技创新,促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
林业县域经济的竞争,关键在科技,依靠科技形成的特色林业产业集群才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而加强县域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已成为林业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一些林业县域经济发展起点低、产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大等问题日益突出,粗放型的发展越来越难以为继,迫切需要创新发展动力,加强县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把发展林业县域经济的重点从总量扩张转向量质并举[1]。发展林业县域经济必须加大科技资源投入,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增强特色林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科技在特色林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这是林业经济发达县(市)的经验之举。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通过科技进步,淘汰落后生产技术,加强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升级,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例如,邳州市相继引进先进技术50多项、先进生产设备150余台套,新建实验室174个[5],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帮助90%以上的企业走出了困境。
二是整合技术资源,完善产学研对接机制。例如,通过“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这个平台,三明市林业企业与全国14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三明市还与一批强势生物医药高校、科研院所签订了市校合作协议。在三明市政府的支持下,三明学院与复旦大学合作,成立了复旦大学一三明学院天然药物工程研究中心。安吉与浙江农林大学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并借助省内外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力量,创建了“浙江省竹子创新研发中心”,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格局。宁明县坚持以科技为支撑,整合技术服务资源,成立了以林业、农业、渔牧兽医、科技等部门为主导的技术服务组,定期下乡进行林业经济实用技术的培训,提供全方位技术指导服务,解决林农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不断提高农民技术骨干和示范户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2010年,三明市林业产业产值达380.2亿元,较7年前跨步发展之初的90多亿元增长了近4倍;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约为1 612元,较7年前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的252元增长了近7倍。
三是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提供良好的服务。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亿利资源集团通过开展大学科、多领域、全过程的协作攻关、技术引进及自主研发,从源头创新到下游运用全过程科技服务,全面支撑库布其沙漠治理,引领科学治沙事业和沙产业发展。近年来,该集团累计投资10亿多元,绿化库布其沙漠3 500 km[2],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产值30多亿元的甘草种植和制药产业、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的七星湖生态旅游产业和沙漠太阳能光伏产业。广西武鸣县玮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注重产品的研究与开发,通过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自治区的科研项目,对实验食蟹猴的标准化生产、质量控制、生物学特性、检测先进技术、动物实验服务及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制定了地方标准,开发了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和建立了数据库,增强了自主创新的能力,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能力。2010年,玮美生物实验猴存栏量超过16 000只,繁殖仔猴3 000多只,向国内外提供高品质实验猴近3 000只,公司年均产值超过3 000万元。
四是解决林业县域经济发展的人才缺乏“瓶颈”,即以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事业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又大力发展教育和其他社会事业,提高县域人口素质,着力开发人力资源,把人口资源转变为发展林业县域经济和参与市场竞争的优势[1]。例如,安吉全县现有从事竹业研发的科技人员达1 100余人,在推动安吉竹产业高效可循环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找准市场定位,延伸产业发展链条
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和革新的巨大引擎。县域林业产业的选择,要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策略,同时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发展水平。良好的产业结构,是产业健康良好运行的前提。林业产业的发展,包括种苗和森林培育第一产业、林产品加工利用第二产业、森林生态服务和科技社会化服务等第三产业。三次产业应该保持合理的规模、结构和比例,相互依托,相互拉动,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盈利水平。
因竹而闻名的安吉,实现了从原来卖原竹到买进原竹、从用竹竿到用全竹、从物理利用到生化利用、从单纯加工到链式经营的4次跨越,达到全竹高效利用。安吉以“小品种大产业,小题目大文章”为发展思路,积极发展竹产业,通过竹子三大产业联动实现竹子价值最大化。安吉突出“全竹利用、高效利用”的思路,已形成良好的竹材加工产业链,使毛竹的利用率达到100%,实现了安吉竹产业高效循环利用的目标。安吉通过基地建设,全面提升了园区毛竹经营水平,大幅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把园区建成了竹林旅游休闲的农业现代化观光园,成为名副其实的竹林培育示范园、竹林旅游观光园,不仅使林业增效、林农增收,而且还为全国林业休闲业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做出了示范。
临安市抓住旅游者喜欢在旅游地购买绿色生态土特产品的特点,大力发展山核桃、笋干等森林食品。截至2011年底,临安市累计认证绿色食品基地、森林食品基地、无公害基地8.07万hm[2],并有25个产品通过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或无公害产品认证。通过这一举措,一方面让前来临安旅游的顾客既欣赏了森林美景又购买了放心食品,另一方面还延伸了临安森林旅游产业链,增加了森林旅游附加值。
三明市充分利用红豆杉、草珊瑚、雷公藤等药材资源和生物产业基础,着力打造“原料基地培育—有效成分提取—生物制品加工”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链。为了做大做强油茶产业,耒阳大力发展油茶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2006年耒阳市引进的湖南金拓天油茶科技有限公司,是一个集油茶种植、科研、加工、经营为一体的省级龙头企业,目前已开发出山茶油保健品、茶皂素、活性碳、植物蛋白、有机饲料等10多个系列产品,年产值达1.32亿元,带动了10多万户林农年均增收200元以上。油茶加工业的不断壮大,不仅有力地推进了耒阳油茶产业向纵深发展,更是极大地激发了耒阳发展油茶产业的积极性。
(五)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发展林业县域经济,群体规模是基础,龙头企业是关键。浙江、江苏、福建等省的林业经济强县的发展经验表明,产业发展的快慢,不仅取决于多数(即该产业大部分中小企业),更取决于少数(即龙头企业)。地方政府都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龙头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产品档次,通过外延量的扩张和内涵质的提高,把产业群体规模做大,把产业龙头企业做强,实现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1]。培育龙头企业还要考虑优先发展带动力和关联度强的主导产业,通过与主导产业横向和纵向的整合、聚集,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推进技术创新,产生规模效益,树立全球市场品牌,降低生产成本。
沙县遵循“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林产工业基地”的发展思路,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2010年产值上亿元企业达13家,沙县成为福建全省第一个林产工业规模以上产值超50亿元的县市。其中,青山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带动全县20家造纸企业发展,生产纸浆35万t、纸及纸制品49.5万t,实现产值25亿元。大亚木业(福建)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已建立原料林基地0.65万hm[2],并带动利用刨花板生产三氯氰氨贴面板的企业投产。三和食品(福建)有限公司采用“市场+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了沙县及周边县市40家竹笋加工企业发展。2010年生产水煮笋达6.5万t,产值4.67亿元,上缴税收827.8万元,占有日本竹笋市场份额的26%。
邳州市将板材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推进支柱产业扩张提档升级,努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全力加快林业县域经济发展。通过实施“百强林企培育工程”,引进一批国内知名家具企业,300多家板材家具企业完成了以提高出板率为重点的技术升级改造,100多家板材龙头企业向高档复合实木地板和中高档木制家具转型,同时还有200余家技术装备差、工艺落后的小型板材企业先后淘汰或转产。邳州市的板材集群业已经形成,人造板家具产业深加工生产线达到2 200多条,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全国优质人造板生产基地”称号,被江苏省政府列入“十一五”重点发展产业集群。
(六)挖掘传统文化,提升产业品牌内涵
重视文化传承,树立特色品牌。区域经济发展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文化传承性是一大因素。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地都形成和积淀了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风民俗和林业文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深化,人们的消费意愿越来越注重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内涵、文化品位,林业县域产业经济发展必须顺应这种潮流,树立起自己响亮的产业品牌,依靠优秀的文化因素致胜,使自己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挖掘林业文化传统,培育产业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和精华,与现代文明成果和时代发展需要相结合,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发展,形成既包含传统文化元素,又融汇现代科技智慧的县域林业新产业。无论是安吉的竹产业、鄢陵的花木产业,还是福建的红木产业,都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的典范。鄢陵花木栽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在花卉业享有“鄢陵腊梅冠天下”之盛誉,其中古桩及小盆景在全国更是盛名远播。近年来鄢陵腊梅在全国“二梅”展中获金奖、银奖几十项,创造了以腊梅为代表的鄢陵花木国内著名品牌。特别是连续十一届中原花木博览会的举办,更是大大提升了鄢陵花木的知名度。截至2010年底,鄢陵县全县花卉苗木产业总产值达4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9%,花卉苗木产业增加值占GDP的19.4%,花木主产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 600元。临安市着力打造以人为本、山川秀美、和谐安宁的森林文化特色,充分发挥森林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举办首届中国杭州竹笋节、杭州竹笋产业高端论坛、中国(临安)山核桃文化节、百笋宴等多项文化节庆活动,有效搭建起生态文化交流平台,以生态文化带动了区域旅游创新品牌,为临安森林旅游创造了较高的知名度。
(七)转变发展方式,促进林业生态建设与产业协调发展
发展林业县域经济,要以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为切入点,全面统筹保护与发展,协调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加快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林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既要考虑经济发展,又要考虑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和社会承受力;既要考虑发展的收益,又要考虑付出的成本和代价。
实践证明,绿水青山的自然生态价值弥足珍贵。临安市、乌审旗在生态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走出了一条产业与生态共赢的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以来,临安市经历了“靠山吃山”到封山育林、再到发展生态经济的历程。从山区综合开发起步,临安逐步找到了农民增收与生态保护的结合点,迈出了合理开发、综合开发和全方位开发山区资源的三大步。进入21世纪后,临安市提出了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的理念,做强林业产业、做优林业生态,逐步探索构建起生态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林业县域生态经济体系。“十五”以来,乌审旗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绿色乌审”的发展理念,围绕“改善沙区环境、发展沙区产业、振兴沙区经济、富裕沙区人民”的基本目标,确立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工作思路,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指导林业生态建设,以产业化的思路调整林业经济结构,把“生态”与“产业”相结合,把“治沙”与“致富”相结合,把“兴林”与“富民”相结合,全力营造绿色环境,发展绿色产业,增加绿色收入,在确保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发展壮大县域沙产业。2011年全旗林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农牧民来自林业的人均纯收入达到2 300元,沙产业使全旗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1 370元。
二、突出问题
(一)尚未从县域经济发展角度开展林业工作
被调查县(市)没有出台有关林业县域经济发展的文件,没有全盘考虑林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功能,并纳入县委书记、县长的重点工作。有些县的林业产业虽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仍然存在一定的自发性、盲目性,摆脱不了依靠传统产业或能人带动的固有发展路径,县级党委、政府的主动性、能动性还需进一步发挥。大部分县(市)没有将林业产业发展摆在十分突出的战略位置,对经济形势的把握不够准确,对县域发展的定位不清晰,对重点发展产业、支柱产业的引导作用不明显,扶持力度不够,对产业发展的跟进服务不及时;在客观分析政策形势、确定发展思路、确立新的经济增长点、争取优惠政策、灵活运用市场机制、科学制定县域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主动性、能动性发挥不够。例如福建沙县在引进大型林产加工企业的时候,重招商引资轻规划管理,没有充分调研本地原材料供给能力,没有充分考虑到本地资源紧缺、总量不足,原材料基地建设滞后、分布不合理,以及政策性变化带来的限制发展问题和相关对策,盲目引进多家大型木材加工企业,致使有些企业如大亚木业(福建)有限公司因为本地原材料供应不足、外地原材料成本偏高,而产生开工率不足的问题。
(二)现有政策尚不能完全适应林业县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林业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有综合性,对政策投入的集中度要求较高。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我国现行的林业政策条目多、资金量小,难以达到整合要求。比如,虽然国家整合筹集木本油料资金,但是省区资金下拨到县后,难以形成真正的规模效益。另外,有的政策在设计时考虑不够周全,而且没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作出及时调整和完善。例如,在内蒙古乌审旗沙产业发展中,某依托沙生灌木沙柳为原料的生物质发电企业,由于国家没有将沙柳列入生物质能源树种名单,而不能享受到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会同国家林业局下发的《关于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财税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2006)中规定的国家在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起步发展阶段对基地建设方面实施财税扶持的政策。由于国家缺少对干旱地区灌木林经营补贴的政策,致使毛乌素地区林农经营沙柳林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防沙治沙效果。
(三)林业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薄弱
林业县域经济发展需要良好的基础条件,笔者通过调研发现,现有基础难以满足和支撑林业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各县普遍存在道路、电力、通讯、水利、防火、装备等林业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二是要素资源流动性差,土地承包到户后,荒山造林小班(地块)分散,单块造林小班面积小,林地流转难度大,造林地安排难度大。三是木材加工受制于资源、原材料的限制,加上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企业运行艰难,经济效益不断下降。随着人口红利时代过去,我国林业产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丧失,新劳动法出台后,人工费用总体增长20%以上,企业负担陡然增加。再加上山上劳作强度大,生产环境相对寂寞和恶劣,生产不具有持续性,造成林业产业难以留人。四是林农信息获取渠道不畅,林农组织化程度低,因缺乏行业协会组织,没有形成订单林业,各林农单兵作战、自产自销,市场竞争力不强。五是林产品市场发育不够成熟,在技术培训资金、产业发展资金等方面仍存在困难等。
(四)产业结构层次低,知名品牌缺失
产业结构层次高低及产品的名牌化、高端化水平是衡量林业县域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笔者在调研中看到,十大林业产业发展程度虽有不同,但普遍存在低端化现象。被调查县域多数仍处于林产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产业结构还有待完善。从外部看,各次产业间比例偏差较显著;从内部看,需要优化升级。以林业产业大县邳州市为例,第一产业在县域经济占有很高比重(以银杏、杨树为主),第二产业中出口板材以中低档胶合板为主,主要凭借低成本优势占领国际市场。资源性加工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盈利能力弱。由于产品结构层次低,加上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及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林业企业的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丧失。相对于“全国优质人造板生产基地”的区域品牌及集群规模,集群内部知名板材品牌较少,缺乏持续的市场竞争力。而以林下经济、生物产业及野生动物繁育利用为特色的新兴产业,正在兴办初期,规模总量小[5],不仅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更缺乏与之相配套的社会化服务,很难真正成为支柱产业,并实现规模效益。
(五)研发投入不足,科技推广人才缺乏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虽然各地林业科技应用范围扩大,但科技水平仍然不高。一是人才缺乏导致了科技力量的薄弱,科技创新难,缺少科技依托,影响了林业县域经济的发展后劲和竞争力。二是涉林企业利润薄弱,整体技术含量偏低,研发投入明显不足,创新机制尚未形成。如安吉县竹材加工、邳州的杨木旋切、鄢陵花卉苗木栽培等技术虽然全国领先,但仍存在后续研发能力较弱,相关技术配套支持不够等问题。三是某些领域林业生产技术难题有待攻克,需要国家或省级科研单位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开展有针对性的相关课题研究。如森林旅游、森林文化、花卉苗木、沙生植物经营机械、野生动物繁育利用标准化体系等领域的相关技术有待加强研究和推广应用。
三、政策建议
林业县域经济是国家林业发展的细胞,是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提高农民增收、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的重要途径。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和中央林业工作会议重要精神为契机,采取有力举措,壮大林业县域经济,促进现代林业发展是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任务。为此,结合本次调研,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重视林业县域经济发展,确保双增目标实现
根据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林业发展的双增目标,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森林蓄积量要增加6亿m[3]、森林覆盖率要达到21.66%两项约束性指标。同时还明确提出,要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发挥县域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要实现林业双增目标与约束性指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林业县域经济,推进林业发展的科学转型。
一是国家要重视县域林业的发展,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文件。要更深入地了解县域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国家林业工作的全局考虑,对县域林业的发展作出宏观规划和战略定位,提高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将全国林业双增总目标按照全国各地实际逐级进行任务分解,最终落实到县,作为县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责任。二是要注意通过分类指导,促进县域林业差别化、协同化发展。实施县域林业逐步有序发展策略,先易后难,分期分批集中力量扶持建设,通过促进县域林业发展推动全国林业现代化。在有条件的地方,特别是在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农区设立一批林业生态县,探索农林协同化发展的有效模式,给予特殊扶持政策,发挥辐射示范作用。三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挥县级政府在发展林业经济中的主动性。国家级、省级、地市级林业部门要在加强宏观管理、政策支持、市场服务的同时,把更多的生产要素配置及生产经营组织等方面的权力移交给县级林业部门。同时,要研究制订科学、有效、可行的林业县域经济考核体系,将其作为县级党委、政府工作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
(二)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科技支撑
要实现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型,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提升林业产业发展现代化水平,都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科技支撑。一是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林区道路建设,加强林区电网改造、通讯工程建设,加强森林防火设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设施、林业管护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森林保护和管护水平。二是积极协调农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给予信贷支持,提供各种低息贷款,帮助解决林业企业、林业合作组织启动资金及造林更新中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大力实施科教兴林、人才强林战略,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和推广,着力提升林业建设者的素质,努力提高林业建设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努力提高林业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三)引导绿色消费,创立知名品牌
森林及其产品拥有绿色、天然、低碳、环保、无污染、可再生利用等多种特性,是高耗能产品的最佳替代品,是典型的可再生的绿色消费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绿色增长的重要动力和必要条件。一是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全民绿色消费观念。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应带头树立绿色消费观,新闻媒体应大力宣传绿色消费观,使人们认识到发展绿色消费既保护自身健康,又保护生态环境;既提高消费质量,又引导发展转型;既造福于当代,又造福于子孙后代。将绿色消费教育融入公民教育之中,以提高社会成员维护公众利益和生态环境的自觉性与责任感。二是采取有效措施,转变传统消费模式,开启绿色消费时代。通过价格补贴、绿色采购等措施,鼓励消费者选择林产品;在生产、消费和废弃物处理过程中注重保护环境;注重资源节约和重复利用。三是大力发展以林为主的绿色产业。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开发绿色森林产品和服务种类,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四是打造林产品知名品牌。建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制作工艺,建立和完善区域林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树立自有品牌,打造区域品牌,大力开展林产品区域品牌的市场推广与广告宣传,提高林产品品牌知名度。
(四)促进林业龙头企业发展,提高林农组织化水平
各县(市)的实践证明,林业龙头企业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带动了区域的生态建设,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特别是在带动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及推动林业县域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应更加重视和支持林业龙头企业发展。一是中央、地方研究出台一些支持林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二是从行业影响力、产业拉动力、社会贡献率等多个方面,制订林业龙头企业评价标准,规范企业行为,加大企业服务和宣传力度。三是加速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及新产品开发,打造科技密集型绿色企业。四是培育、扶持林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等产业化组织发展,提高林农的组织化程度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五)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现代林业发展
林业县域经济发展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必须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新需求,不断地调整完善体制机制。一是不断调整、完善相关政策,促进林业县域经济的发展。扩大林业经营补贴范围,加强不同部门间的协调合作,提高涉林资金整合力度。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按森林质量进行有差别的补偿,调动林农经营林业的积极性。二是完善林改配套政策,提高对林农在政策、金融、科技、信息、市场等方面的社会服务水平。建立林业生产要素市场,搭建林地、林木等林业生产要素交易平台。鼓励林农发展林下经济,开展林地空间综合集约利用,提高单位林地面积产出率。加强和改善林业管理部门、林业中介机构的服务职能和作用,向林农和林业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三是采取有力举措繁荣林业生态文化。加强全国各地林业生态文化资源、现状、潜力与建设重点、保障措施的研究,制订生态文化发展规划。增加生态文化建设投入,启动生态文化建设工程,提高全民的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意识,生产和提供更多的生态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对生态文化的多样性需求,提高区域和国家林业生态文化的软实力、特色魅力和持续影响力。四是研究和促进现代林业发展。要逐渐打破木材生产与生态建设二元分离、水火不容的传统思维和粗放的管理模式,依靠科技与政策的有机结合,向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筹兼顾,进行集约化、精细化经营的方向转变。
注释:
①由于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亿利资源集团在沙产业发展方面很具代表性,因此将其纳入调研范围。
标签:林业论文; 县域经济论文; 油茶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农业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三农论文; 生态产业论文; 临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