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 陕西省镇安县永乐街道办事处结子九年一贯制学校 711599
如何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出它的高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合作
小组合作优势能否发挥,首先取决于全员参与如何。就目前情况来看,小组“合作”的表面化和参与的形式化倾向比较严重。性格开朗、交往能力强的同学容易获得更多的参与机会,而腼腆、拘谨的同学可能成为“看客”;能说会道的同学常常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积极性,一些同学性格较为文静、沉静,面对新的问题、刺激,外部反应并不强烈,但却喜欢沉思冥想;那些成绩较差,自卑感较强或者自暴自弃的学生根本不参与,甚至把合作学习看作是交头接耳的好时机。因此,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合作,让学生懂得并体验到,合作既是个体行为又是集体行为,使他们既有选择角色的意识和能力,又能服从合作的需要,变换角色的意识和能力,是提高合作效率的关键。
二、小组合作重在讲求实效
1.人员的搭配要合理。(1)人员的数量要适当。四人组成的工作小组最有利于发挥小组使用的优势。这样人数的小组既足够小,使得四个人可以围成一桌,保证每个成员都有积极参与的机会,并且也不特别需要小组中形成一个领导或对小组的组织结构过多费心。同时,这样的小组又足够大,能较为充分地保证小组内产生各种有利于讨论的观点,提出解决富有挑战问题的方法。(2)个性的差异要考虑。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式编排小组。异质分组就是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以及家庭经济、社会背景、脾气性格等差异合理搭配组成小组。由于每个小组之间是一致的,所以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同质性。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的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既要依据学生共同兴趣的一致性,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如何做好这两个方面的合理搭配和调控,这是小组合作高效还是低效的关键。
2.活动的操作要规范。(1)小组活动有秩序。小组讨论组织得好,每个学生都能从同伴那里得到更多的帮助、分享和协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只有小组活动组织有序才能实现合作学习的目的。小组合作时,每一小组轮流推荐一名组织者,开始一般由能力较强的担任,其职责是组织小组内部发言的顺序,记录发言的主要内容,综合四人的不同或相同的意见,作为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参与全班的讨论。这样做为了在合作中消除权威,体现地位均等与机会均等,培养学生平等合作的意识。(2)具体合作有要求。科学分组后,教师必须要向学生讲明合作的要求。①不能随便离开座位,不讲与学习无关的话题;②先做后说,先想好后表达,做有准备的发言;③小组发言时音量要小,不能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④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记住别人发言的要点,对他人的学习做评价;⑤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⑥每位成员必须学习如何主持小组发言,学会简单的组织用语,作总结性的发言。只有要求明确的合作才能产生较大的合作效应。(3)组际之间有竞争。组内交流是有效合作的基本保障。在提倡组内交流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组际竞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组内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事实证明,团队竞争能成为小组有效合作和全组争优达标的强大动力。这样的活动一定会提高小组合作的时效性。(4)时间次数有限度。合作的时间根据学习任务的多少和内容的难易程度而定,一般一次小组交流5-10分钟,合作时间不宜过短,太短了,学生的思维不能充分打开;也不宜过长,太长了,学生有可能会转移话题“节外生枝”。合作的次数也不宜多,一节课搞1-2次,平均每节课小组教学时间不少于10分钟。总之,组织的活动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
3.合作的时机要把握好。合作学习有很多其他学习方式没有的价值,一般来说,以下情况较适合分组合作:(1)当学生个人独立操作时间和条件不充足时,通过小组合作既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的意义。(2)当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再给予指导,提供一些暗示、辅助工具或材料,使学生亲身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3)当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彼此间不统一或有争议时,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散而不乱,但问题却越辩越明,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学生的个性也得到尊重和发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当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仅靠个人的思考不全面时,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从别的学生那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另外一些角度,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扩展解题思路。
4.重视教师的角色定位。合作学习是否更具实效,教师的因素不可忽视。事实上,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除了在活动之前充当鼓励者外,在介绍新材料或提出供小组讨论或调查的问题或任务时,教师充当的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小组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时候,教师的角色又变为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在指导全班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提炼与应用时,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指导者。
总之,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出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不应该成一种外部强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内部需要的自然过程,这是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所积极倡导和当前课堂教学所必需的。只有充分地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这样"合作学习"才能体现出高效性。
论文作者:张勇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5
标签:小组论文; 学生论文; 合作学习论文; 教师论文; 全班论文; 高效论文; 组织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