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中的违预期信息与违预期范畴
陆方喆,朱 斌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武汉 430079)
摘要: 违预期信息是语言中一种与人的固有认知图式不符的新信息,有亲历、传闻和推论三个来源,是所在句子的对比焦点;预期则是一种语用预设。违预期范畴属于认识情态,其核心意义是反预期和惊讶,边缘意义是偏离预期和疑惑、不满、沮丧等情感。人类语言使用语音(重音、语调)、词汇(副词、连词、短语)和句法(复杂动词结构、动词后缀、代词曲折形式)手段编码违预期信息。
关键词: 违预期;信息;范畴;情态;编码
一、 引言
“违预期范畴”是指言语交际中与主体预期不符的信息及其在语言中的相应表达手段。学界与之相关的术语有“反预期”(吴福祥,2004[1];袁毓林,2008[2])、“负预期”(齐沪扬、胡建锋,2006[3])、“超预期”(曹秀玲、辛慧,2012[4])、“偏离预期”(单威,2017[5])和“意外/惊讶”(陈振宇、杜克华,2015[6];万光荣,2017[7])等。
(1)开展社会调查。明确的社会调查主题,深入动漫行业现场,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开展动漫行业社会调查,然后撰写2000字左右的调研报告。
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于“反预期”和“意外”,但有些文献中“反预期”是狭义的,指与预期相反的信息;而有些文献中的“反预期”则是广义的,把任何与预期不一致的信息都看作反预期信息,大多数文献没有明确作出区分。我们认为,广义的反预期用“违预期”来表达更为准确。“违预期”既包括方向上与原有预期相反(反预期),也包括量上超过(超预期)或不及(负预期)原有预期,主要表现为意外语气,在不同语境中也可解读为不满、抱怨、责怪、嗔怒、沮丧等语气。违预期是人类语言普遍存在的语义范畴,每种语言都有不同的手段表达违预期意义,区别在于不同语言的语法化程度不一。马加尔语(Magar)和车臣语(Chechen)用复杂动词结构及动词后缀表达违预期意义,语法化程度较高;而汉语、英语等则依靠副词、连词等词汇和句式手段表达违预期,语法化程度较低。违预期范畴研究涉及主观性、主观化、情态、言据性等多个领域,是近几年语言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试图探讨以下三个问题:(1)违预期信息的性质与来源;(2)违预期范畴的语法意义和属性;(3)违预期范畴的编码手段。
因不良事件退出率 9种干扰措施两两比较,因不良事件退出率相当,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P>0.05),见图5。累积排序概率图结果显示,因不良事件退出率SUCRA值越大,表示安全性越好[21]。SUCRA值由大到小顺序依次为:苏金单抗150 mg组(77.8%)、苏金单抗300 mg组 (73.0%)、安慰剂组 (67.3%)、优特克单抗组 (61.9%)、布罗达单抗 140 mg组 (50.5%)、布罗达单抗 210 mg组(47.6%)、依那西普组 (28.5%)、艾克珠单抗80 mg q4wk组 (23.2%)、艾克珠单抗q2wk组 (20.3%),见表2。
二、 违预期信息的性质及来源
(一)违预期信息的性质
“违预期”是与“预期”相对的概念,指言语交际中与交际主体预期不一致的信息。违预期既是语言现象也是心理现象,与人类认知密切相关。从认知心理层面而言,违预期信息是一种与人的固有认知图式不符的新信息。所谓图式是人类关于情境、事件和人物的一般化的整合的知识(玛格丽特,2016[8]),常常会影响我们理解情境或者事件的方式。图式使人类能够预测在新的情境中会发生什么事情,即产生基于图式的预期。比如关于五金店内部的图式就应该包括扳手、油漆桶、水龙头、灯泡等物品,这个已经成为整合的知识储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当我们看到一个挂着五金店招牌的商店时,就会产生商店内有上述物品的预期。然而,当我们发现五金店内还售卖语言学教科书或者西方古典音乐CD时,就产生了违预期信息,该信息与原有图式矛盾且难以被同化(assimilated),引发主体的惊讶情绪,继而导致原有图式的修正和顺应。该心理过程可用图1(改编自Reisenzein,2000:265[9])表示:经过修正后的图式就成了下一次被激活的认知图式,因而,当我们第二次看到一家卖语言学教科书的五金店时就不会感到那么惊讶了。
(8)苹果手机太贵了。
图1 违预期信息的认知加工模型
从质的角度来看,违预期信息具有否定性,是对预期或认知图式的否定,比如:
(1)不料,他没考上大学。
(2)你打球还挺厉害。
例(1)直接用否定词“不”否定预期(“料”),例(2)则否定了言者早先的预期(“你打球不厉害”)。陈振宇、杜克华(2015)[6]指出,意外(即本文所说的违预期)与否定密切相关,是一种语用否定。在Martin和White(2005)[10]评价理论体系中,违预期属于介入(engagement)系统中的否认(disclaim),在否认一个预期的同时,宣告自己的态度和立场。
从量的角度而言,违预期信息包括不及与超过预期这两种情况。“不及”和“超过”与预期并不矛盾,在方向上与预期一致,只是在量上少于(不及)或多于(超过)预期。比如预期“月薪8000元,属于高薪收入”,实际“月薪只有7000元,尽管也算高薪,但没那么高”,这是不及预期的情况;如果实际月薪有10000元,那么就是超过预期了。
(二)违预期信息的来源
本节主要探讨交际主体可以从哪些渠道获取违预期信息。信息的来源与言据性(evidentiality)密切相关,对言据性的认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言据性包括两个方面:指明信息的来源和表达对信息的态度,以Chafe(1986)[11]的观点为代表;狭义的言据性仅限定在指明信息的来源(Aikhenvald,2004[12])。本文解释违预期信息的来源主要采取狭义的言据性。
Willett(1998)[13]从狭义的言据性出发,将说话人获得信息的来源分为直接和间接证据两大类,直接证据指说话人通过视觉、听觉或其他感觉器官获得的第一手信息;“间接证据”指所得信息并不是说话人耳闻目见的,而是通过其他方式间接获得的,可分为“报道(传闻)”和“推论”两种。Aikhenvald(2004)[12]则把言据性分为“目击型”(eyewitness)和“非目击型”(non-eyewitness)两种。“目击型”指说话人对信息来源有第一手证据,即他自己看到或听到的;“非目击型”则是说话人对信息来源没有第一手证据。这大致相当于Willett的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区分。
综合上述两家的说法,我们将违预期信息的来源分为亲历、传闻和推论三大类。亲历是指交际主体通过视觉、听觉或其他感觉器官获得的违预期信息,主要是在主体所处的时空下获得的一种环境信息;传闻指违预期信息是交际主体通过他人的转述或者报道获取的,主要是一种语言信息;推论指违预期信息是交际主体推理所得的,一般通过所处环境的信息和其它语言信息综合得出。比如:
(3)(语境信息:8月的一天,小王走在马路上,突然天上下起了冰雹)
小王:天哪,居然下冰雹了!
(4)(小王给他母亲打电话,说起了下冰雹这件事)
看着孔明灯一般乘大风飞浮出去的棋盘,子虚乌有二老顺势跃下榆树,飘落在树下的雪地上,携手离去。被惊扰大半夜的鸦鹊,也总算松了一口气。
小王:妈,你知道吗,我们这里刚才下冰雹了!
对特质焦虑和手机成瘾进行积差相关分析,所得结果见表1。特质焦虑与手机成瘾呈中度正相关;特质焦虑与戒断性、突显性分别均呈中度正相关,与持续性、技术性、冲突性分别均呈低度正相关;正性情绪与手机成瘾、持续性、技术性均无相关关系,与冲突性和突显性分别呈低度正相关,与戒断性呈中度正相关;负性情绪与持续性、技术性、冲突性分别呈低度正相关,与手机成瘾、突显性、戒断性分别呈中度正相关。
妈妈:真的吗,这么热的天还会下冰雹啊!
(5)(小王碰到小李,小李说“要去修车”,小王看到小李车玻璃上有个小凹坑)
小王:不是吧,居然把你的车玻璃都砸碎了!
(6)下了雨,反而更热了。
本组患者采取手术治疗。根据诊疗结果,选择适当的手术治疗方式,本组患者所采用的手术方法有:肠粘连松解术、乙状结肠切除术、结肠切除术、降结肠造口、小肠部分切除术、嵌顿性疝复位+修补术等。
表1 违预期信息的来源
三、 违预期范畴的语法意义与属性
(一)违预期范畴的语法意义
违预期范畴主要表达言语交际中与主体预期不符的信息,在以往的文献中常被称为反预期(counter-expectation)或者意外范畴(Mirativity)。Heine et al(1991:192)[14]指出,人类语言都有区别符合常规与偏离常规情状的表达手段,偏离常规的就是反预期,一般用某些标记加以编码,符合常规通常是无标记的。Delancey(1997[15],2001[16])将意外范畴定义为“传达对说话人而言是新的或未预期(unexpected)的信息,常含有惊讶的意味。”Aikhenvald(2012)[17]归纳总结了意外范畴的五种语法意义:(1)突然发现、突然意识到的信息;(2)惊讶的信息;(3)事先没想到的信息(unprepared mind);(4)反预期信息;(5)新信息。上述每一种意义都可对应(a )说话人,(b )听话人,(c )特定人物。Aikhenvald(2012)[18]在考察了马加尔语(Magar)、车臣语(Chechen)、粤语(Cantonese)等20种语言后指出,不是每种语言都有上述五种意义,但最多的是(2)和(3),可以认为是意外的核心意义。Aikhenvald对意外范畴的意义归纳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但她的归纳也有问题,这五种意义其实不在一个层面,比如(2)惊讶的信息,是从言语交际者的情感态度层面作的划分;而其他几个意义则是从信息的认知状态(新的、突然发现的、没想到的、反预期的)作的划分。此外,“突然发现”和“没想到”似乎不易区分,而“新的”又能包括突然发现、没想到和反预期信息,这五种不同的意外意义相互之间存在重叠和交叉。
我们认为,可从信息状态和交际主体的情感态度两个层面对违预期范畴的语法意义进行归纳。就信息状态而言,违预期包括反预期和偏离预期,其中偏离预期又可分为超预期和不及预期,比如:
例(3)中,小王亲眼看到天上下起了冰雹,夏天下冰雹与他的认知图式不符,引发惊讶的反应,投射在语言层面以词汇形式“居然”和感叹语调表达出来,该违预期信息的来源是亲身经历。例(4)中,小王的妈妈并没有亲眼看到下冰雹,她通过儿子的报道获得这一信息,同样能引起违预期反应,述诸语言以词汇形式“还”和感叹语调表达出来。该违预期信息的来源是传闻。例(5)中,小王没看到小李的车被冰雹砸了,但是他通过语言信息“小李要去修车”和环境信息“车玻璃上的砸痕”推测出“小李的车玻璃被冰雹砸碎了”这一信息,同样引发了主体的违预期表达。该违预期信息的来源就是推论。需要指出的是,推论型违预期信息也可以分别通过环境信息和语言信息独立得出。据此,我们把违预期信息的来源总结为表1:
(7)今天本想出去玩,不料突然发烧了。
一项调研数据显示,在音频技术和用户需求的双重刺激下,2018年国内有声阅读的市场规模或将逼近45亿元。当当网CEO李国庆乐观地估计,未来3年内听书市场占纸书销售额将超20%。
(9)我只有10块钱。
例(6)“下了雨”,言者的预期是天气变凉快,事实是更热了,与预期方向相反,为反预期信息。例(7)想“出去玩”,必然预期自己“身体健康”,但“突然发烧了”,与预期方向相反,同样为反预期信息。例(8)说话人对苹果手机的预期是贵,但实际价格比说话人的预期更贵,该信息与预期的方向一致,但在量上超过预期,为超预期信息。例(9)与例(8)正好相反,听话人的预期可能是“我有20块钱或者更多”,而实际情况是“我的钱少于预期,只有10块”,该信息同样与预期的方向一致,但在量上不及预期。
就交际主体的情感态度而言,由违预期信息触发的情感在不同语境下可解读为惊讶、不满、疑惑、责怪、沮丧等,其中惊讶是最核心最典型的情感:
(10)这道题连老师都不会。
(11)不让你做,你偏偏要做。
(12)你怎么来了?
在设备研发方面,2019年我们的目标是日日顺物流有一样设备在全国是最大的,在智能化设备有一个领域是全国最大的。
(13)党员干部怎么能带头搞封建迷信?
(14)钱没拿到,这一年白干了。
例(10)到例(14)表述的事实与说话人预期不符,分别表达了说话人惊讶、不满、疑惑、责怪和沮丧的感情。其中,惊讶是核心感情,也是违预期信息带来的第一反应,其他感情是结合语境信息之后对惊讶的延伸。如例(11)“你做”让“我”先惊讶继而不满,例(12)“你来”让“我”先惊讶继而疑惑,余下类推。由于预期可能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那么违预期信息就可能是消极的或积极的,积极的违预期信息令人惊喜、疑惑,消极的违预期信息令人不满、疑惑、责怪或沮丧。
其中,i为组合序号,Si为第i对组合之间的连接状态,N为局部区域内所有节点对组合的数量,计算公式如(4)所示.
表2 违预期范畴的语法意义
因此,我们将违预期范畴的语法意义分为核心意义和边缘意义两种,核心意义是反预期和惊讶,边缘意义是偏离预期和疑惑、不满、沮丧等情感,整理见表2。
(二)违预期范畴的属性
1.违预期是情态范畴
情态是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和观点的语法表现或语句中的那些主观性特征(Lyons,1977)[18],包括对命题真伪、认知、愿望、义务、评价、可能性、盖然性、必然性等的判断(汤廷池,2000)[19]。违预期范畴表达的是言语交际者对违预期信息的态度和情感,是情态的一个子类。一般而言,情态分为认识情态、道义情态和动力情态,违预期范畴属于认识情态。
认识情态关注语言作为信息的方面,表达说话人对自己所说的话的真实性承诺的程度和性质(Palmer,1986)[20]。违预期范畴关注的是信息的违预期性,信息是否违预期与交际主体的认识密切相关。同一个信息,对甲而言是违预期信息,对乙而言可能是合预期信息或中性信息,比如:
(15)儿子:爸爸,为什么下雪不冷,雪化了天更冷了呢?
爸爸:是这样的儿子,因为雪化了要吸收热量,所以就更冷了啊。
对于儿子来说,“化雪天更冷”这一事实与他的预期不符,在他的认识中,下雪和天冷挂钩,而化雪则和温度高挂钩。但是对爸爸而言,他已经有“下雪不冷化雪冷”的认识,因而同样的事实就成了合预期的信息。这就说明,信息的违预期与否和交际主体的主观认识高度相关。
广义的情态还包括说话人的感情,就违预期范畴而言,交际主体首先对信息的违预期性作出认识上的判断,继而引发情感反应,两者一起作为限制成分附加于命题之上。 如图2所示:
图2 违预期情态
当主体接收到违预期信息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重音、语调等语音手段来表达。违预期信息是一种新信息,常常是句子的焦点,说话人可以通过重读来体现该信息的违预期性,比如:
(16)a.你还挺厉害!
b.你果然挺厉害!
c.你挺厉害。
例(16)三句的命题意义相同,都是“你挺厉害”为真,区别在于a句和b句言者事先有一个预期,a句的预期是“你不厉害”或者“你没那么厉害”,事实与预期不一致,“你挺厉害”成为一个违预期信息,说话人用副词“还”表达自己的惊讶。b句的预期是“你挺厉害”,事实发现“你真的挺厉害”,是一个合预期信息,说话人用“果然”表示该信息与预期相符。无论是合预期还是违预期都会体现出说话人或确信或惊讶的态度,该态度即是对所在句子命题的限制成分。句c则是客观陈述,“你挺厉害”是一个中性信息,说话人没有明显的预期。
预设可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前者从真值条件出发,将预设看作两个命题之间的一种关系,语义预设与语境无关,单凭该语句本身的逻辑与语法意义就可以推知。后者不是句子或命题之间的关系,而是语段与发话者、语境之间的关系(胡泽洪,1996)[34]。我们认为,预期是一种语用预设。魏敏、庞博(2008)[35]指出,语用预设具有主观性、单向性、合适性、共知性等特点,预期基本符合上述特点。首先,预期(语用预设)具有主观性,是说话人的主观想法,不具备客观正确性,即预期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只是一种主观认识。比如“我以为他走了,其实没走”,说话人的预期“他走了”就是错误的。其次,预期(语用预设)具有单向性,所谓单向性是指说话人在交际中自己单方面作出的,并没有与听话人进行协商,在听话人收到信息之前,语用预设(预期)只是相对于说话人而存在,当听话人接到信息之后,可以推断说话人的语用预设(预期)(魏敏、庞博,2008)[35],比如:
2.违预期范畴与焦点和预设的关系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又称信息素质,信息素养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它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三个层面[2]。信息素养对医务工作人员来说,信息素养不仅指日常工作必须具备的医学信息方面的一般观念、意识、知识和技能,还包括在医疗工作中所具备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对信息资源进行筛选、鉴别与利用的能力[3],以及进行科研学术工作时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违预期范畴是表达违预期信息的语法手段,违预期信息通常是所在句子的焦点。关于焦点的定义不尽相同。Jackendoff(1972:230)[24]把焦点定义为说话者假定听话者不与之共享的信息;Halliday(1967:204)[25]认为“语调重音最显著的位置”就是焦点;徐烈炯(2001)[26]指出,常规焦点的默认位置是递归方向内嵌最深的位置,汉语作为典型的VO型语言,内嵌方向意味着这一位置就是句末位置。以上三个观点分别代表了焦点界定的信息标准、重音标准和句法标准。无论以哪种标准来看,违预期信息都符合焦点的定义:违预期信息是与说/听话人预期相反的信息,自然不与听话者共享,符合信息标准;违预期信息往往需要重读,符合重音标准;相当一部分违预期信息位于句末,符合句法标准。
式中:Cp为每次动态预防维修费用,Cr为设备更换维修费用,u为成本调节系数,v为预修周期调节系数,e为经验参数,w为学习效应调节系数,w=lnK/ln2,K为维修经验曲线百分率。
焦点一般可进一步分为常规焦点和对比焦点两类。前者带自然重音,通常位于句尾,因此也叫句尾焦点;后者带对比重音,可位于句中任何位置,不具有可预测性,说话人用语流中最强的对比重音加以凸显(张黎,1987[27];方经民,1994[28];温锁林、贺桂兰,2006[29])。方梅(1995)[30]认为两者的根本差别在于预设的不同:如果句子的预设是“有X”,整个句子要说明这个X,这时候,焦点成分是呈现性的,属于常规焦点;如果说话人预设听话人认为某事是A,而实际应该是B,说话人说出这个句子的目的在于指别“是A而非B”,这时句子的焦点成分就是对比性的,属于对比焦点。我们认为,违预期信息是一种对比焦点,它总是在与预期信息的对比中得到凸显,比如:
盾构机在掘进隧道的过程中,需要将采集监测的量按类型分为数字量和模拟量。其中数字量对应某个限位开关的开闭或者千斤顶的伸缩,而模拟量则对应千斤顶压力、电机电压、旋转速度以及注浆压力等具有数值意义的量。同时数据遵循一定的协议格式传输,因此接收到数据之后,同样按照此种协议格式进行解析,通过数据包的起始地址加上偏移量的方法,得出各个测点或者数据量的真实数据,解析过程如图2。
(17)他连蚂蚁都怕。
最后,预期(语用预设)具有共知性,即是交际双方共同具有的背景知识。何自然(1988)[36]指出语用预设的共知性有三种情况,一是谈话双方或一般人共知的信息;二是通过说话人的话语暗示出来,经过听话人的语用推理,被听话人所理解;三是只表示交际双方的共知事物,第三方如果不了解预设,仅靠语境无法真正理解交谈双方的对话内容。上述三种情况分别对应于吴福祥(2004)所说的社会共享预期、听话人/说话人预期和仅限于交际双方的共享预期。
(19)我们输了。
例(17)“蚂蚁”是句子的对比焦点,“他怕蚂蚁”是一种违预期信息,是在与“他怕蛇/虎/豹”等预期信息的对比中凸显出来的。例(18)和例(19)的焦点都是“输了”,不同的是对例(18)而言,“输了”是一个违预期信息,说话人的目的在于指明“尽管我们预期赢,但结果却是输了”,属于对比焦点。而例(19)中,“输了”只是一个中性信息,说话人仅仅指出“有一场比赛”,整个句子要说明的是“这场比赛我们输了”,是自然焦点。事实上,Dik(1997:331)[31]就把违预期(他称为反预设counter-presuppositional)作为对比焦点的一类,并进一步细分为否定(rejecting)、替 代(replacing)、扩 展(expanding)、限 制(restricting)和选择(selecting)五种情况。
从Dik使用的术语来看,他是把预期等同于预设的。在文献中,研究者们常常将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比如王明华(2001)[32]和尹洪波(2011)[33]都认为“并不”中的“并”不是表加强否定语气,可前者认为“并”是对某一预设或逻辑前提进行否定,而后者指出“并”是否定某种预期。那么预期是不是就等于预设呢?我们认为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能不加辨析地等同起来。
违预期范畴属于认识情态,认识情态表达说话人对命题为真的可能性与必然性的看法或态度(彭利贞,2005)[21],是一种非现实。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当其发生时就越可能成为违预期信息。也就是说,在说话人的认识中,违预期事件只应该发生在可能世界,如果的确在现实世界发生了,就会引发说话人的惊讶和意外。因此,许多语言使用非现实情态标记表达违预期意义,比如塞姆莱(Semelai)语,亚斯里(Aslian)语支的一种,可以用感知/认知动词或情感状态动词的非现实情态表达“与预期相反”和“出乎某人意料”(Aikhenvald,2012)。海地语(Haitian)和苏里南语(Sranan)分别用非现实情态标记Ava和Sa-表达惊异(彭利贞,2005)[21]。汉语方言也有类似现象,宗守云(2015)[22]指出晋方言情态动词“待”也能表达意外情感。可见用非现实情态标记表达违预期意义是人类语言的一种普遍策略。至于原因,正如 Chafe(1995)[23]解释的那样:尽管事件或状态本身是足够现实的,但是对于说话人原有的预期而言,其否定预期的程度过于不现实,迫使说话人用非现实情态表达事件的意外性。这就好像说话人说“他居然知道我的名字,这太不现实了!”
(20)你来得太早了!说话人预期“你10点来”,实际情况是“你8点就来了”,对听话人来说,他事先并不知道说话人的预期,只有接收到该信息后才知晓。
2.2 基于K-means算法的优秀班集体评选方法首先将真实数据集按年级进行划分,分别得到2015级、2016级和2017级各班级的参评数据,然后从3个年级的数据集当中分别选取所有属性取值较平均的班级(均衡发展班级)、若干属性取值较大的班级(偏离发展班级)和大多数属性取值较小的班级(最差发展班级)作为初始聚类的中心,按K-means聚类算法的执行过程,将各年级的数据集分别聚为3类,最后将均衡发展的类内的班级作为本年级的优秀班集体。具体的实现过程如下。
再次,预期(语用预设)具有合适性,即预期是使语句在当时的交际语境中合适、恰当的条件或背景知识。比如“小张今天竟然没有喝醉”,要使这句话恰当就必须具备这样一个预期:“小张经常喝醉”,如果没有这个预期,那么这句话就会令人感到奇怪,从而变得不恰当。
(18)我们反倒输了
综上,预期-违预期和预设-焦点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其中预期属于句子的语用预设,而违预期则是所在命题的对比焦点。
四、 违预期范畴的表达手段
每种语言都有表达违预期范畴的手段,Heine et al.(1991)把语言表达偏离常规情状的手段称作反预期标记。他们特别指出,反预期标记的来源十分广泛,既可以是形态句法的,也可以是语音的。前者是如“too”和“only”这样的小品词和句子副词以及语序;后者是如重音这样的超音段成分。Aikhenvald(2012)指出,人类语言表达意外的语言形式主要有复杂动词结构(complex verbal construction)、动词后缀(verbal affix)、小品词(particle)和代词(pronouns)等。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我们从语音、词汇和句法三个层面论述违预期范畴的表达手段。
(一)语音层面手段
我们以一个例子对图2进行说明:
(21)我们’ 赢了。 We ‘won.
(22)’他去了那个会议。 ‘He went to that meeting.
例(21)言者没想到我们会赢,结果赢了,可以通过重读“赢”表达违预期。例(22)言者预期其他人去开会,结果是“他”,于是重读“他”标示违预期。
除重音外,主体还可以通过感叹语调(下降调)和疑问语调(上升调)表达违预期信息,比如:
(23)他做到了! He made it!
(24)A:我是学生。 A:I am a student.
B:你是学生? B:You are a student?
式中:ρx为水箱体材料密度;Vx为水箱体材料体积;Lxo为水箱体重心到铰接轴中心的距离;φx为水箱体重心到铰接轴中心连线与水平方向夹角;φf为水箱体所受浮力重心到铰接轴中心连线与水平方向夹角.
Tyler(2016)[37]指出,感叹是最常见的表达意外和惊讶的语音手段。陈振宇、杜克华(2015)[6]认为,意外会引起“说话者指向感叹”(exclamation directed to speaker),说话者由于遭受某种外部信息,一般是由意外引起的反感、愤怒、痛苦或赞叹、幸福等强烈的感情或情绪,它们在话语中的表露,并不必然对他人产生影响,可以只是言者自身情绪的反映。例(23)说话者没想到“他能做到”,但结果“他做到了”,该违预期信息引发主体强烈的感情和情绪,用感叹语调表露出来。例(24)中,A自称是学生,但其言行打扮可能不像学生,引起B的怀疑,B用疑问语调表示“A是学生”这一信息与B的预期不符。例(24)属于回声问,是以疑问语调表达发问人违预期态度的一种典型形式。回声问一律为是非问,可能带“吗”“吧”等语气词,也可能仅带疑问语调。回声问在交际中的主要功能是表示听话人对说话人的问题不清楚、不相信、不理解或不同意,因而重复发问。在听话人重复发问时,往往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如惊奇、怀疑、不满等(刘月华等,2001:803)[38]。以疑问语调表达违预期的问句属于 Mchoul(1987)[39]的N-类疑问句(negative-type)。说话人发问的同时也在谈论该问句所涉及的某事或某人,并作出带否定性的行为,如反对、怀疑、责备和惊讶等。对于这类疑问句,听话人的回答可能是辩护、承认、解释、证明等。
(二)词汇层面手段
词汇层面手段包括词和短语,自然语言除了用表示“惊讶义”的实词(比如“XXX太惊讶了”,“意外的是……”)表达违预期信息外,最常见的是用副词、连词这样的语法词,比如英语的in fact、actually、only、too、already、but、although、conversely、however,日语的demo、dakedo、kedo,朝鲜语的nuntey以及汉语的“其实、实际上、事实上、还、并、居然、竟然、却、倒、但(是)、可(是)、不过、然而、而”等(吴福祥,2004)[1]。Heine et al.(1991:193)[14]总结了英语表达违预期信息的常见词汇标记,如表3所示:
表3 英语常见违预期词汇标记
陆方喆(2017)[40]总结了汉语常见的违预期词汇标记,见表4。
有些语言,如讯语(! Xun)用小品词kohà表达意外,kohà用在言据标记后,时标记前,把一个中性状态转变为惊讶状态(Aikhenvald,2012)[17],比如:
(25)a. ha má ha è
名词 1 话题 名词 1 指示
他在这。
b. à má kohà à è
二单 话题 意外 二单 指示
哦,你在这啊![惊讶]
例(25a)没有kohà,只是一个客观陈述;(25b)用了kohà,表示“你在这”对说话人而言是出乎意料的信息。
语言中表达违预期信息的词汇主要是副词、连词等语法词,在言语中的作用主要是功能性和程序性的,体现说话人的情感和态度,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三)句法层面手段
相比于语音与词汇手段,有些语言用句法形态手段表达违预期信息,主要有复杂动词结构、动词后缀、代词的曲折形式等,语法化程度较高。
许多喜马拉雅语言普遍通过复杂动词结构表达违预期,比如尼泊尔境内的一种藏缅语(Kham)用名词化谓语加上系动词le,表达某一信息对说话人而言是意外,比如:
(26)a. ma-hu-ke
否定-来-完整体
他没来。
b. o-ma-hũ-wo o-le-o
三单-否定-去-完整体.名词化 三单-是-名词化
他竟然没来。 (Aikhenvald,2012)[17]
(26a)句客观陈述“他没来”这一信息,(26b)句在主要动词hũ后添加了名词化标记wo和系动词le,从而表达了说话人对“他没来”这一事实的意外。需要注意的是,在表达意外时,康巴语的系动词和主要动词都采用了名词化形式。
车臣语用动词后缀-q表达“某个情境对说话人而言是未预料到的或是惊讶的”(Molochieva,2010)[41]。车臣语的-q既可以与亲历标记(例27)也可以与非亲历标记(例28)共现,比如:
(27)hwazh-ahw
看.未完整体-祈使.礼貌
j-ied-iq iza
跑.未完整体-近过去目击-意外 三单.主格
快看,它居然跑了。
表4 汉语常见违预期词汇标记
(28)Zara j-ie-na
Zara.主格 来 .完整体-副动词.先时
xilla-q.
是.完整体.非目击-意外
看,Zara居然来过。(Molochieva,2010)[41]
例(27)的语境是一个小孩在玩一只小鸡,他把它关在了笼子里,但是那只小鸡突然逃脱了,言者和听话人看到了整个过程,于是用后缀-i表示该事件是目击的,用-q表示该事件对言者而言是未预料到的。例(28)的语境是言者并没有看到Zara来过,而是通过Zara留在厨房的饼干推断Zara来过,其中助动词xilla表示该事件是非目击的,而-q表示说话人没想到该事件会发生。
塔玛语(Tarma),一种盖丘亚语,有一个动词后缀-naq,表示“一些正在进行中的不为人注意的事件突然被说话人或其他人发现”,在叙述中起重要作用,相当于英语的it turned out that。这个形式具有专门的表达违预期的功能,包括惊讶、未预料的或未注意的事件,比如:
(29)chawra-qa cha:-qa
于是-话题 那个-话题
ka-ku-naq
是-惯常体-三单.及物/不及物动词主语.意外
alqu
狗
结果发现他居然是条狗[而不是之前所表现的像个人] (Aikhenvald,2012)[17]
在一些语言中,违预期还可以通过人称代词的屈折形式来表达,如希鲁克语(Shilluk)用第三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gì表示不平常的事情或者某人不应该表现某种行为(Miller & Gilley,2007)[42],比如:
(30)á-ʹkōbbì kīnnì ʹgɛ́
过去 - 说 .受益格 标句词 三复 .中性
k ó k ʌ̄ʌ ̄l ká
否定语气 拿 .及物离心 .祈使 和
gì kʌ̄ʌ̄lʹ- ɛ́́
三复.意外 拿.及物离心-三单
她/他说,不要拿走他们,结果她/他却把他们拿走了。(Miller & Gilley,2007)[42]
上例中gɛ́是第三人称复数的中立形式,表达与预期相同的意义;gì也是第三人称复数形式,但是表达与说话人预期不同的意义。
候恩语(Hone)用人称代词表达“一个行为未预期地、意外地发生或者以一种不寻常的方式发生”。表示意外的人称代词由连词bǝ̀(=with,和)加人称代词基底构成,字面意思为“我和我,你和你,他和他”,实际意思是“我没想到,你没想到,他没想到”(Storch,2009)[43],比如:
(31)kū-yāk bə̀à
非确定主语.三单-完整体-上去 意外.三单
没想到他上去了[尽管这样是被禁止的](Storch,2009)[43]
候恩语人称代词的意外用法有“某人不应该或不认为有能力做某事,但却做了”的隐含义,它只与完整体共现,且有强调义。
我们认为,使用句法形态手段表达违预期信息的语言具有违预期语法范畴;而主要用语音和词汇手段表达违预期的语言则只有违预期语义范畴,还未独立成为一个语法范畴。
五、 结语
上文中我们探讨了违预期信息和违预期范畴的属性、语法意义及编码方式,提出违预期信息是一种与固有认知图式不符的新信息,是对比焦点,预期则是一种语用预设。违预期范畴是认识情态,其核心意义是反预期和惊讶,边缘意义是偏离预期和疑惑、不满、沮丧等情感。人类语言使用语音、词汇、句法形态等手段编码违预期信息。
以往有关违预期范畴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传统,一是反预期标记(counter-expectation marker)传统,以Heine(1991)[14]、Traugott(1999)[44]、Traugott& Dasher(2002)[45]等为代表,经吴福祥(2004)[1]引介国内后,汉语学界近十几年来出现了许多反预期标记研究的相关成果。另一个是意外范畴(Mirativity)传 统,以 Delancey(1997[15]、2001[16])、Aikhenvald(2004[12]、2012[17])等为代表,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方言领域,如陶寰、李佳樑(2009)[46]、王健(2013)[47]、宗守云(2015)[22]等;近年来有向普通话转移的趋势,如陈振宇、杜克华(2015)[6]、万光荣(2017)[7]等人的研究。
这两大传统尽管研究对象十分相近,但研究取向有所不同。反预期标记传统主要关注语言中表达反预期意义的形式,侧重于考查该形式的共时语用功能和历时语义演变。而意外范畴传统则侧重于从类型学角度考察不同语言的意外范畴表达形式及其来源,对意外范畴标记的共时语用功能的研究不够深入。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两大传统的优势,尝试提出一个整合反预期和意外的违预期范畴,并对违预期信息的属性、与其他范畴的关系以及编码手段作细致的探讨。本文只是一个初步的工作,今后还可以对违预期范畴的跨语言比较、类型库藏、语用功能、语义地图、违预期程度、文本违预期情感信息提取等方面展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吴福祥 .试说“X 不比 Y·Z”的语用功能[J].中国语文,2004(3):222―231.
[2] 袁毓林.反预期、递进关系和语用尺度的类型——“甚至”和“反而”的语义功能比较[J].当代语言学,2008,10(2):109―121.
[3] 齐沪扬,胡建锋.试论负预期量信息标记格式“X是X”[J].世界汉语教学,2006(2):31―39.
[4] 曹秀玲,辛慧.话语标记的多源性与非排他性[J].语言科学,2012(3):254―262.
[5] 单威.现代汉语偏离预期表达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文学院,2017.
[6] 陈振宇,杜克华.意外范畴:关于感叹、疑问、否定之间的语用迁移的研究[J].当代修辞学,2015(5):71―80.
[7] 万光荣.惊讶范畴:类型学研究的新领域[J].语言科学,2017(6):82―91.
[8] 玛格丽特.认知心理学:理论、研究和应用[M].李永娜,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9] Reisenzein R.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surprise[C]//Bless H,Forgas J.The message within:The role of subjective experience in social cognition and behavior.Philadelphia,PA:Psychology Press,2000:265.
[10] Martin J R,White P R R.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5.
[11] Chafe Wallace L,Johanna Nichols.Evidentiality:The linguistic coding of epistemology[M].Norwood,NJ: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6.
[12] Alexandra Y.Aikhenvald.Evidentialit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13] Willett T A.Cross-Linguistic Survey of the Grammaticization of Evidentiality[J].Studies in Language,1988,12(1):51―97.
[14] Heine B,Claudi U,Hünnemeyer F.Grammaticalization:a conceptual framework[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
[15] DeLancey Scott.Mirativity:The grammatical marking of unexpected information[J]. Linguistic Typology,1997(1):33―52.
[16] DeLancey Scott.The mirative and evidentiality[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1(33):369―382.
[17] Alexandra Y Aikhenvald.The essence of mirativity[J].Linguistic Typology,2012,16(3):435―485.
[18] Lyons J.Semantics:V2[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19] 汤廷池.汉语语法论集[M].台北:金字塔出版社,2000.
[20] Palmer F R.Mood and modalit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21] 彭利贞.现代汉语情态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2005.
[22] 宗守云.晋方言情态动词“待”及其否定关联和意外性质[J].中国语文,2015(4):341―351.
[23] Chafe Wallace L.The realis-irrealis distinction in Caddo,the Northern Iroquoian languages and English[C]//Joan Bybee,Suzanne Fleischman.Modality in grammar and discourse.Amsterdam:Benjamins,1995:349―388.
[24] Jackendoff.Semantic Interpretation in Generative Grammar[M].Mass:the MIT Press,1972.
[25] Halliday M A k.Notes on transitivity and theme in English:Part 2[J].Journal of linguistics,1967,3(2):199―244.
[26] 徐烈炯.焦点的不同概念及其在汉语中的表现形式[J].现代中国语研究,2001(3):10―22.
[27] 张黎.句子语义重心分析法刍议[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63―64.
[28] 方经民.有关汉语句子信息结构分析的一些问题[J].语文研究,1994(2):39―44.
[29] 温锁林,贺桂兰.有关焦点问题的一些理论思考[J].语文研究,2006(2):12―16.
[30] 方梅.汉语对比焦点的句法表现手段[J].中国语文,1995(4):279―288.
[31] Simon C Dik.The Theory of Functional Grammar:Part 1 the Structure of the Clause[M].Berlin:Mouton de Gruyter,1997.
[32] 王明华.用在否定词前面的“并”与转折[J].世界汉语教学,2001(3):19―24.
[33] 尹洪波.“并不”中“并”的功能[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3―35.
[34] 胡泽洪.论语用预设[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6):14―19.
[35] 魏敏,庞博.浅谈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11―13.
[36]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7] Tyler Peterson.Mirativity as Surprise:Evidentiality,Information,and Deixis[J].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2016(6):1327―1357.
[38] 刘月华,潘文娱 ,故桦,等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9] Mchoul A W.Why there are no guarantees for interrogators[J].Journal of Pragmatics,1987,11(4):455―471.
[40] 陆方喆.现代汉语反预期标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41] Molochieva Zarina.Tense,aspect,and mood in Chechen[D].Leipzig:Universität Leipzig,2010.
[42] Miller Cynthia L,Leona G Gilley.Evidentiality and mirativity in Shilluk[C]//Mechthild Reh,Doris L Payne .Proceedings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Nilo-Saharan Linguistics Colloquium.Köln:Köppe Press,2007:191―206.
[43] Storch Anne.Hone (Jukun) [C]// Gerrit I Dimmendaal.Coding participant marking:Construction types in twelve African languages.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9:123―140.
[44] Traugott E C.The rhetoric of counter-expectation in semantic change:a study in subjectification[C]//Andreas Blank,Peter Koch.Historical Semantics and Cognition.Berlin:Mouton de Gruyter,1999:177―196.
[45] Traugott E C,Dasher R.Regularity in Semantic Chan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46] 陶寰,李佳樑.方言与修辞的研究接面——兼论上海话“伊讲”的修辞动因[J].当代修辞学,2009(3):1―8.
[47] 王健.一些南方方言中来自言说动词的意外范畴标记[J].方言,2013(2):111―119.
The Expectation Discrepancy Information and Category in Language
LU Fangzhe, ZHU Bi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Abstract: Expectation discrepancy information is a new kind of information that contradicts the speaker’ s cognitive schema, and has three information sources of witness, hearsay, and inference.Expectation discrepancy information is the contrast focus of the sentence, and expectation is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Expectation discrepancy category belongs to epistemic modality.Its core meaning is counter-expectation and surprised mood, while the margin meaning is deviation of expectation, doubt, dissatisfaction and frustration.Human language employs phonological(stress, intonation), lexical(adverbs, conjunctions, phrases)and syntactic(complex verb constructions, verb suffixes, inflections of pronouns) means to encode expectation discrepancy information.
Key words: expectation discrepancy; information; category; modality; encoding
中图分类号: H0-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794(2019)04-0011-10
收稿日期: 2019-01-10
基金项目: 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汉语国际教育与传播研究”(CCNU18TD017)
作者简介:
陆方喆(1986— ),男,浙江宁波人,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句法学、汉语国际教育;
朱 斌(1974— ),男,山东泰安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句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