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中的“生活课堂”建设_课堂管理论文

对话中的“生活课堂”建设_课堂管理论文

在对话中构建“生命课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论文,生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理念统摄下的课程必须是一种“活”的课程,即通过教育过程的内容、活动和安排的变革,促使课程能够有力地推动和达成课程与教学的并重发展,内在地联动和引起教与学两方面的变化;教学必须是一种“动”的教学,即把学习对象(教师与学生)置于“活动课堂”境域之中,通过让学习对象参与广泛的学习活动来进行教学;课堂必须是一种“生命课堂”,因为学习对象是知识的客体,又是知识的主体,他们并不是“受压制”的存在物,而是一个在“科学——规范机制”之母体中被积极地锻铸的存在物,一个通过一整套的知识、文化、智慧被严密组织起来的道德的、伦理的、生理的、心理的、精神的存在物,这些存在物对课堂教学的解读不仅仅是对客观知识的阐述,而且是人生经验的表达方式,它渗入了人的情感、态度和体验,洋溢着生命的活力,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对话。具体表现形式如下:

一、从课堂文化的单一到多元聚合

课堂不仅是传播和学习文化的场景,其本身也具有浓厚的文化意蕴。但在传统的课堂中,有一种文化表达和阐释的控制定势,教师不讲不放心,只有讲了才安心,多讲了才舒心,主讲的始终虽然也给学生一些发言的机会(大部分是“赏赐”给他喜欢的学生),但是“对于那些不符合‘标准答案’却经过自己思考的有创造性、有个性的不同回答,不是忽视就是否定。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背诵‘标准答案’的过程,而这种学生无需思考的学习必然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很多时候甚至是‘被迫的’学习。”(李云淑著《教育不是教“标准答案”》文汇报2003.4.28)有些教师提供给学生的问题本身就成问题,它们只是一些“假问题”。譬如教师在给出答案的情况下,只要学生接受他的暗示,简单而机械地回答“是”或者“不是”,形式上看似民主实则是文化的专断。而文化的专断势必导致教师文化相对于学生文化总是处于主流的地位,而学生文化则处于亚文化位置甚而名存实亡,“教师主流文化在课堂中总是主动、积极地对学生亚文化进行雕琢。在这种雕琢的过程中,教师有意无意地忽视或疏于对学生文化的理解和重视,偏于一厢情愿地从自己的角度、家长和社会的角度去对待学生文化,并根据自己的想像去纠正、改造学生文化”,“造成他们对教师文化的隔膜和逆反”(刘耀明著《课堂文化诠释与重塑》);势必导致课堂文化内部因素如规范、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之间的背离,不同文化如成人世界文化与儿童群体的学生文化之间的背离,因文化背离而破坏了课堂良好的氛围,贬损了课堂文化作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在学生身上发生和谐的作用。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形象单调,一副神圣的面孔,一套严厉的动作,一种传教士的心态,学生对其敬而远之,对课堂感到枯燥乏味;课堂活动单调,远离儿童世界的活动只有理性而缺乏情趣的渗透,学生能不日渐失去学习的原动力?现时的课堂一改文化专断、背离、单调的现象,重塑课堂文化,聚合多元课堂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制度文化、性别文化、年龄文化等各种文化,在课堂中交汇,它们之间交叉与独立共存,冲突与认同并举。它们之间的聚合体现了:

1.目标性:维护学生文化地位,尊重学生文化形式,保证学生文化权利,揭示学生文化特点;丰富教师文化的形象和意蕴,淡化教师对课堂的过分的功利性期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外在行为和内心感验,在融合共生的文化熔炉中受到感染熏陶,从而由共享愉快从容地走向共同成长。

2.规范性:“规范”是指课堂管理的口头和书面形式的规则,属于具有人文关怀性的制度文化。“制定规则不是为了抓住学生的错误,对他进行惩罚;相反,就规则在学生和其他人身上所发生的作用来考虑,规则为学生检查自己的行为提供指导或参考。……从某种意义上,以处罚为主的教育不利于孩子们形成高尚的更具社会价值的道德水准,它只会使道德水平的发展维系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方彤等译《全面课堂管理——创建一个共同的班集体》)。因此,良好的课堂文化氛围的形成离不开行之有效的课堂规范。而课堂规范的制订应该让学生参与,同时明确学生在课堂中“自由提问”“自由发言”等应有的权利,提倡和鼓励学生运用这些正当权利,也提醒学生在课堂上发生违反规则的行为时,理应自觉地配合教师反省违规的动机所带来的后果。

3.自制性:课堂文化的聚合,并不是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大杂烩,而是一个自主参与、合理接纳、自我调制、井然有序的大超市,作为课堂文化的个体,其自我认知并非只是个体对自身简单的认知,还是一个通过社会比较进行的过程。费斯汀洛认为,当个体为了准确地对自己认知,或在失去判断的客观标准时,往往进行社会比较。通过自制和干预,扩大了对话、交往的效率,使个体文化之间的社会比较成为可能并逐步深入,使学习者确认自己的优势,找出自己的不足,进而保持优势、弥补不足。

二、从社论体的话语到诗意的言说

近年来,不少教育研究者和教学实践工作者开始了社论体教学言说方式的突围,从传统的、东风压倒西风式的、缺少现实张力的教学话语中走出来,解构这个时代的知识霸权、话语垄断,呼唤个性以及个体文化的建构,试图寻求一种接近课堂教学本身的言说方式,以诗意的言说去突破社论体的话语框架,当然是一种积极有益的尝试,旨在其中自由地陈述所思所想,抒发真情实感,由学习者之间最朴素、最真诚的对话求得课堂实际问题的澄明、彰显与共识。谈歌说:“不管什么时代,大众需要我们为自己代言。”是的,应该说属于自己的“话”,说自己不吐不快的“话”,成人这一理性动物的存在依据是笛卡尔所说的“我思故我在”,但孩子都会说“我感觉所以我存在”,所以孩子是“缪斯性的存在”。缪斯女神给予世界声音、节奏、运动,使世界拥有了一种可触可摸的表达方式,而孩子正是用这种可感知的非理性的方式,以“寓言和诗篇”般的话语,放飞心中的梦想,自发性、自主性地唱歌、舞蹈、游戏,凭借与生俱来的生存性力量和权利,俨然一个不是太理论的哲学家,缄默不语地观察着、思考着成人的世界、孩子的世界,在表达着、创新着自己和自己生存的写满尊严和快乐的世界里悠悠远行。当孩子的内在生命要冲破禁区、挣断桎梏去作一次创新旅行时,请教者停住喝斥的教棒,收住规训的社论体言词,让歌者尽情地唱、驰骋地想、怡然地行。保罗·弗来雷在《被压迫教育学》中指出,对话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以世界为中介,旨在命名世界,因此对话自身就成了他们获取作为人的意义的途径。这里的对话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也包括人与文本的对话。对于阅读教学来说,它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习者学会如何多角度地解读文本,如何辨别这些文本的意义得以表现出来的方式,对于文本所固有的可能性始终保持开放的态度,而不是理性分析式的、终结宣判式的。对于写作教学来说,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置于更为广阔、真实的文化背景中,缘事而感,有感而发,发而尽致,写真人,叙真事,吐真情,“当我有能力按我的真实感受来真切地给世界命名,更真切地组织世界的时候,我可能会发现我的处境与我现在所感觉到的完全不同。这种做法体现了那颗真正具有批判精神的语言教学心灵的创造性,证明了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是可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并且指明了一条摆脱僵化的教条主义困扰的出路。”(〔加拿大〕大卫·史密斯著,张志斌译《后现代理论——批判性质疑》)由此看来,只有按照自己的语言避免单一、刻板地去解释、表达所认知的事物和感同身受,在对话中与自己的社会生活相结合,才有内心深处的共鸣才会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可能性,才能彰显自己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三、从利益的失衡到公平、和谐

这里的“利益”是指学习者从课堂的教学中所获取的知识、能力、智慧、品质等理性和非理性方面的“商品”。在人类活动中,课堂教学是一种纯粹的、专门以传授和学习文化为主要目的的活动,教师以传授文化为天职,学生以学习文化为己任,教师与学生是两个平等的文化主体。然而,长期以来的教学实际却与之相悖,一味强调以教材为本,强调预设课程的忠实实施,崇尚书本的“主知主义”,重视系统的文化知识传授,就必然进而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偏爱课堂教学形式,导致师生交往被简单化、机械化为教师对学生的绝对的权威性与专制性。仅从这个角度上说,教师获益相对于学生要多得多,但还远非教师的既得利益,因为教师面对权威的教材而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唯“材”是听,不敢越雷池半步,他们的思维得不到发散,个性无法张扬,为“教”而“教”,在“教”中学、在“学”中提升几乎成了一句空话,这何尝不是一种“利益”失落!课堂教学的另一个主要学习者——学生的得利就更是菲薄,穷于应对“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客观上还真有一部分同学知识饱腹,赢得了卷面上的高分,但“纸上得来终觉浅”,适应不了未来社会发展、推进的需要;而相当一部分同学沦为知识、文化的“弱势群体”,他们不但实际学习成绩偏低,接受能力偏弱,而且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其现时学习和未来发展也有相当困难,他们总要面临着知识和心理的双重困境。迫于学校、家长和升学的压力,学生成了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机器,在动物性训练中就范于人的素质发展的方向选择和界域的羁绊。受制于专制的课堂和负载着课堂文化的教师,学生生怕喊出与旋律不和谐的声音,会遭遇置于边缘地位和黑暗孤独的境地,无奈以付出扼杀尊严、权利和泯灭本真、个性的代价,去揣摩、迎合成人化的世界。今天,传统课堂的利益来源不清、利益分配不均、利益驱动不力等不同程度地受到质疑、拷问,于是来自传统课堂教学与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取向的矛盾的课堂话语方式重构就很有必要,一套相对公平、合理、和谐的利益分配方式便应运而生,即更新课程体系,强化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意识;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奉献课堂以厚实的知识和聪颖的智慧,更多地关注学生个体的处境和需要,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和积极评价;摒弃单一的学习方式,代之以多元、有机、高效的学习方式,让学习适应每一类学生,真正体现学生本位;打造一个振奋人心的课堂,在其中,每个学习者都能铸就尊严、活力、意识、自我管理等健康向上的优秀品质。

标签:;  ;  

对话中的“生活课堂”建设_课堂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