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企业管理中的和谐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和谐论文,企业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管理本质上是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管理,企业环境的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工作效率,是企业管理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分为强制性、斗争性、竞争、竞赛、协调、协同、和谐与快乐等八个层次,和谐与快乐是企业管理的理想境界,我们有必要就构造和谐的企业管理环境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制度化管理与人性的和谐
制度化与人性、制度化与活力的平衡是制度化管理的基本前提,制度化将伦理要求和行为价值导向转换为明确具体的制度规范。制度、规则要求员工在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必须满足企业的利益。制度、规则会改变人的行为和预期,配置不当将会影响员工工作效率。制度是决定企业理性水平的关键因素,又是决定效率的重要原因。要实现效率目标.必须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具体制度和规则,包括产权配置。收入分配、社会补偿等的制度安排。任何人都处于一定的制度化空间之中,对人的行为方式的判断,都是以具体的制度化结构为背景。人性反映并规定着人的本质,人性的各个层面既具有系统同一性,又有自身的独特性,这若干层面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人类本质的特殊系统。人的理性和德性,存在于人的社会性中,在人的社会本质中发展和实现。和谐要求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制度化管理与尊重人性之间既有定位又相互协调,它们之间不是绝对均衡的,而是包含有差别、对立、矛盾,构成有序、互补、适中的结构,而这种结构关系本身,就是一种理想的和谐状态。社会中体制的设计既要考虑效率又要考虑公平。
规范的制度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公正性和公平性,人们普遍愿意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参与竞争和工作。把人在制度化空间中的行为方式与对人的伦理约束、期望相混淆,必然忽略人们所赖以存在的社会制度结构这一根本基础。现代企业中员工主体意识的增强,主体间交往关系的广泛化和复杂化,无论是义务还是权利,都要求必须十分明确和具体。具体而明确的权利义务,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效率促进社会进步,社会进步增进所有人的福利,公平则更多的考虑当前的普遍状况,力争使每个人都有较适宜的工作和生活。
市场经济体制使企业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而这些竞争的成败主要取决于管理的优劣。现代企业以人为本,只有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力,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由于企业是由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结的有机框架,员工的思想和技术水平各不相同.这将造成产量和效率上的差别,因此,有必要通过建立一系列规则来确保效率和收益的最大化。每个员工的才干不同,其偏好也不同,个性化、动态的管理制度是以理解人们的偏好为前提的,任何激励措施的边际效用也是递减的,只有科学预见到激励对象的需求,实施动态管理,才能找到符合企业发展的良好方案。制度化管理涉及到管理思想和方法、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具有强制性和无差别的特点,不分具体情况和具体人,所有成员都必须执行特定的制度和规范。人性化管理把人视作企业最主要的资源,一切管理活动都要围绕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展开,并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和竞争性的生产经营活动,完善人的意志和品格,提高人的智力和体力,使人获得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以尽可能少的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
二、个体与群体的目标一致性与竞争中的和谐
个体对自身利益与存在价值的追求使得其行为并不能与群体目标完全一致,群体目标与个人需求之间始终存在矛盾,它们的矛盾制约着群体的发展。现代化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同时在分工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综合或配合。在这个原则中,整体是前提,分工是关键,在分工基础上的有效综合更是关键中的关键。有效的综合是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公共关系环境,对于实现有效的综合或配合又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内部公共关系融洽的企业,在分工的基础上密切协作,进行有效的配合和协作,群策群力,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这样就可以创造出比单个人力量相加更大的群体合力。
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协调、平衡和相容,人们在情感上趋近、融洽,有利于组织成员获得和谐的心理环境,使群体内部成员围绕互利互惠而行动,避免双方利益的悬殊而引起另一方的消极行为反应。组织的基本作用就是促使人力资源得到汇集和放大,促进个体创造力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人不单纯是经济人或社会人,而是因时、因地和具体情况而具有不同反应的复杂人,在需求方面也具有多元性。企业要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必须在充分引入竞争机制的同时,协调好企业内部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适应员工的不同需求,把个体的相对优势集中起来,互相补益,在协作劳动中形成群体优势,实现各得所需。只有优化群体结构才能使群体产生最佳的整体功能,激发劳动者的动机,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员工行为目标的实现,达到企业的管理目的。
三、人际关系的和谐
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就无所谓社会,人们为了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相互联系、相互接触和相互影响,人际交往是交往双方思想感情交流、接近和融通的过程,人的潜能在相互理解、信任、关心的氛围中会得到激发,和谐强调的是多样性、丰富性,是各类事物、各种因素的有机整合,而不是简单的堆积累加。企业活动是由人来完成的,员工的行为对企业有直接影响,人们之间关系是否和谐对企业的发展极为重要。仅靠完善的制度、严格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科学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主张人际和谐,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礼乐仁爱是儒家伦理道德学说的总纲,也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它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总的指导原则。
人际关系具有信息和情感交流的功能,人际关系协调、信息畅通,有利于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人际关系具有行为调节功能,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促使员工自觉地协调自身的行为,提高工作效能。在和谐的内部人际关系中,才能感受到团体的温暖。通过准则规范成员的行为和关系,明确规范成员交往的基本准则,为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起到规范作用,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可以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提高工作效率。人的潜在能力,只有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从事施展自己才能的工作是人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的前提,但人的潜在能力的发挥还有赖于周围的环境因素,除了物质因素外,还包括与周围员工相处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发挥全体员工的潜在能力。一个人若能得到上级的热情关怀和同事的密切配合,其潜在能力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工作效率也就越高。注重人际关系是继科学管理之后的又一种重要的管理理论,它把人作为研究的重点,强调以人为本,在重制度管理的同时注入关爱员工、讲人情的柔性管理润滑剂,化解人际关系的紧张度,产生积极的人际互动,是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只有在良好的工作环境中才能充分发挥自我能动性,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生产和管理中去,保持高涨的工作积极性,自觉为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
四、和谐的企业文化及优美、舒适的工作环境
在企业环境中,一方面经济环境影响着管理活动的过程;另一方面文化环境也深刻地影响或制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管理活动的运行。
文化在社会历史传递中成为超越社会有机体、也超越个体心理而存在的客观现实世界,构成了人类生存的有意义的社会历史环境。人们在这个客观、现实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获得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来陶冶情操、拓展知识思维。人的价值心理和价值观念都是从文化环境中获得,企业的管理活动也是对社会环境进行价值思考和判断,并根据企业的利益和发展需要进行选择、改善和创造的活动。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培育和保持的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信念,它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强调在企业内建立一种员工群体认同的价值观并由此凝聚成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培养企业特有的团队精神,它共同的理念和对人的尊重渗透在员工的思想和行动中,会进发出一致的团队精神,形成上下内外紧密协作的管理体系,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没有自己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很难发展。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证明,和谐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而中国文化的兼收并蓄与不断发展,又加强了和谐精神的核心地位。
企业的经营活动并不是仅仅根据主观设想去进行,而是顺应它所在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通过社会文化环境这个中介环节去进行,最终实现其目的。社会环境、社区环境、组织环境和人际交往环境等构成人们的工作环境,它们相互作用,形成动态的合力,对人的思想情操的形成和工作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环境因素涉及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所有范围,牵动组织的决策、策划、设计、人员配备、文件编写、资源配置、项目改造以及培训、运行、记录、改进等整个过程。在创设和谐工作环境过程中,关键是全面系统地识别组织内涉及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的环境因素,并对其进行评价。制定相应的目标指标以及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方案。
令人愉悦的高质量工作环境可以增加员工的自我价值感,产生较高的工作满意度。建筑物的面积、形状、通风、采光等物理因素与人们的心理感受有着直接的联系,影响着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满意度,设计和营造恰当的工作环境因此显得尤为重要。员工在温度、噪声不适宜的环境中工作时,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及工作效率将大大降低。因此,企业工作环境应符合人类工效学的要求,使工作设施与人体相适应,热度、湿度、光线、空气流动方面要满足要求,确保对工作人员的能动性、满意程度和业绩产生积极的影响,发挥员工潜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在企业管理错综交织的复杂矛盾中,和谐是这种多层次、多关系矛盾网络中协调、有序的关系,是使生产力系统中相对独立的构件结合在一起的黏合剂。
摘自《管理现代化》(京),2005.1.16~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