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大蒙古”国家账户设立的时代_蒙古文化论文

再論“大蒙古國”國號的創建年代問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蒙古论文,年代论文,再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問題之緣起

       至元初年漢人儒士王惲爲建號“大元”所獻《建國號事狀》云“伏見自古有天下之君,莫不首建國號,以明肇基之始”,①即從中原傳統政治文化角度理解認爲國號乃是一個政權建立的首要標誌。不過從多語種文獻所見蒙元立國之初的真實情況卻是,太祖鐵木真於丙寅歲(1206)斡難河源稱帝時並未有創建國號之政治舉動,但衆所周知它分明是有正式國號的。按辛巳(1221)年,宋人趟珙出使漠北蒙古親歷見聞,稱“又慕蒙爲雄國,故以國號曰‘大蒙古國’”。②至元八年(1271)建號“大元”之前的各類漢文外交國書、政府文移及碑誌石刻亦皆稱“大蒙古國”。1246年《貴由汗致教皇英諾森四世的信》鈐印畏兀兒體蒙古文璽書,該印文中出現Yeke Mongγol Ulus一詞,蒙古史學家田清波(A.Mostaert)和柯立夫(F.W.Cleaves)指出,此即十三世紀中前期蒙古政權的正式稱號,其對譯漢文“大蒙古國”。③確實,國號之創建,可謂政治史上的頭等大事,然而建號年代卻一直撲朔迷離模糊不清。清代學者趟翼將這一問題的原因歸咎於明初《元史》修撰之疏漏,謂“時日迫促,舛漏自多”。④此說不無道理。

       二 關於建號“大蒙古國”年代歧說之檢討

       由於蒙元早期史料匱乏從而造成“大蒙古國”建號時間無從考索,⑤故大多數學者籠統地表述說:丙寅年,鐵木真稱帝,建立國號曰“大蒙古國”。⑥蕭啓慶先生解釋認爲,從蒙古人歷史發展來看,Yeke Mongγol Ulus(大蒙古國)一號采用於1206年最有可能,蓋此時成吉思汗不僅爲蒙古部之主宰,所有蒙古民族皆已成爲其家產。⑦然而始終沒有相應的史料證據支撑上述觀點。由此看來,目前學界一般印象中的丙寅建號說值得進一步討論。

       通過檢討蒙漢文獻之記載,我們發現關於大蒙古國建號時間主要有三種說法,兹列舉如下:

       (一)己酉(1189)建號說

       這一說法出自成書於十七世紀後半葉的蒙古文歷史文獻《蒙古源流》(Erdeni-yin

)。該書作者薩岡(Saγang)在第三卷中不惜大量筆墨講述了一個鐵木真開國故事:

       己酉年(1189),那罕王之子鐵木真在怯綠連河畔曲雕·阿蘭登上合罕位,當時他二十八歲。……卻說那塊石頭突然自行裂開,裏面現出稱爲“玉寶”的[一方]玉印,長寬一拃見方,背面有雙龍盤龜的圖案,好像雕出的一般。那印不多不少可鈐蓋一千張紙。隨後立即在斡難河源頭樹起了九游白纛,派[人]到跌里溫·盤陀之地樹起了四游黑靈旄,[鐵木真]作了四十萬巴塔人衆之主。主上降旨說……自降旨後,[國名]就稱爲“闊客蒙古國”(

Mongγol Ulus)。⑧按上文蒙古語

(闊客)一詞,其漢語語義爲表示顏色的“青”。謝再善先生確信這段史文的真實性,遂據此認爲鐵木真甫一建國即采用“青蒙古”作爲國號,此“青蒙古”實有“大蒙古”之義,蓋因“蒙古人以青爲首色,蒙古文干支用青作甲字,是有第一的意義”。⑨

       然謝氏之說存在着諸多破綻。首先,據烏蘭先生研究分析,《蒙古源流》以上這段記載實際是根據《元朝秘史》第96節“給王罕送皮襖”與第123節“阿勒壇等人推舉鐵木真爲汗”兩部分內容妄加拼織而成,也就是將鐵木真做乞顏部盟主和丙寅年即蒙古大汗位這兩個並不相干的政治事件胡亂綴合到一起。⑩衆所周知,《蒙古源流》的史源根本在《元朝秘史》,但後者壓根不記載成吉思汗建立國號一事。其次,所謂“闊客蒙古”(

Mongγol)者,其實與明清時期蒙古歷史文獻中頗爲流行的“五色四夷”史學觀念密切相關。一般而言,“五色”是指東方白色肅良合、南方黃色撒兒塔兀勒、西方紅色漢兒、北方黑色吐蕃,以及中央四十萬青色蒙古,“四夷”所指對象則爲周邊小邦。其中,將表示“中央”的青色比附爲蒙古政權,意在證明蒙元王朝在十三至十四世紀的世界政治體系中處於中心領主地位。而在事實上,蒙元歷史文獻皆不見“五色四夷”之說,這應該是較晚時代受黃教影響而產生的歷史概念,抑或明清時期在藏族史學影響下蒙古社會新生的政治文化觀。(11)也就是說,“闊客蒙古國”(

Mongγol Ulus)一名在當時十三世紀蒙元時代並不存在,純屬子虛烏有的杜撰,那麽己酉建號說顯然也是後世蒙古史學家的附會之辭。

       (二)丙寅(1206)建號說

       鐵木真於丙寅年即汗位,隨之建“大蒙古國”國號,學界普遍認可上述觀點。明代佛教史文獻《釋鑑稽古略續集》概述成吉思汗創業履歷:

       太祖成吉思皇帝於宋寧宗開禧二年丙寅歲法天啓運,稱聖武年號。建大蒙古國號。都和林,云“上都”。(12)蕭啓慶先生儘管主張丙寅建號說,但並不認可上述史料,指出作者幻輪爲明季僧人,不諳蒙古史事,所言不足爲據。(13)實際情況是,這段文字作爲概括性內容,意在扼要介紹蒙元建國之歷程,其中成吉思汗謐號中的“聖武”實係至元三年(1266)追謚,“法天啓運”則於至大二年(1309)加謚。(14)又《元史·地理志一》稱太祖十五年(1220)建都哈剌和林。(15)這麼說來,建大蒙古國國號、定都哈剌和林兩事與元太祖稱帝在時間上並無任何瓜葛。

       (三)己巳(1209)之際建號說

       歐陽玄撰《高昌偰氏家傳》詳細記述高昌回鶻偰氏家族發展史,在仳俚伽帖穆爾事迹中提到“大蒙古國”之名號:

       仳俚伽,生而敏慧,年十六襲國相、答剌罕。時西契丹方强,威料高昌,命太師僧少監來圍其國,恣睢用權,奢淫自奉。王患之,謀於仳俚伽,曰:“計將安出?”仳俚伽對曰:“能殺少監,挈吾衆歸大蒙古國,彼且震駭矣。”遂率衆圍少監,少監避兵於樓,升樓斬之,擲首樓下,以功加號“仳俚傑忽底”,進授明別吉,妻號“赫思迭林”。(16)這段史文亦見於《元史·岳璘帖穆爾傳》,但都沒有明確紀年。按,《聖武親征錄》己巳(1209)年春云“畏吾兒國王亦都護聞上威名,遂殺契丹所置監國少監,欲求議和”;(17)又《元史·太祖紀》太祖四年己巳春云“畏吾兒國來歸”;(18)波斯語文獻《史集·成吉思汗紀》詳細敍述畏兀兒部的歸順及成吉思汗對其君主亦都護的恩賜,亦繫此事於己巳年春(即伊斯蘭教曆605年8月的蛇年)。(19)以上三部文獻相互印證,毫無疑問,上述《高昌偰氏家傳》所記仳俚伽帖穆爾“挈吾衆歸大蒙古國”之事同樣也發生在己巳年。(20)有學者據此指出,仳俚伽帖穆爾既然言及“大蒙古國”,說明此時該國號已經行用。(21)

       但是,論者卻偏偏忽略了十分關鍵的《高昌偰氏家傳》撰文年代問題。我們知道,此文作者歐陽玄,係延祐二年(1315)進士,致和元年(1328),遷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官。(22)其所撰《高昌偰氏家傳》雖未交待書寫時間,然據該“家傳”記述偰氏後裔善著“登泰定丁卯(1327)第”,(23)說明這份作品創作完成不得早於此時。那麽所謂“大蒙古國”者,不過是歐陽玄對彼時漠北蒙古政權的一種追稱而已,怎可據此論定己巳年之前就已采用這個國號了呢!

       綜上所述,關於大蒙古國建號時間的己酉說、丙寅說、己巳說這三種觀點,其所依據的文獻史料皆不可信據,自然漏洞頗多。照此看來,“大蒙古國”國號的創建年代依舊是一道懸而未決的難題。

       三 論辛未建號“大蒙古國”說

       種種迹象表明,鐵木真首先即汗位於斡難河之源,爾後很久纔建立國號曰“大蒙古國”,其創立之確切時間由於史料匱乏而成爲一個謎團,迄今爲止學者們做出的各種推测都很難令人信服。

       幸運的是,筆者意外發現官修《至正金陵新志》中有一條史料與“大蒙古國”建號時間密切相關。該書《金陵表》分列“天時”、“地域”、“官守”、“政事”四欄,其中“天時”欄之嘉定四年辛未(1211)條記述說“大朝建號”,(24)其指稱對象很值得作一番深入探究。

       按,上述《金陵表》可細分爲“世表”和“年表”兩類,即“起隋開皇己酉至周顯德己未爲《世表》,宋建隆庚申至德祐乙亥爲《年表》”。(25)這份《金陵年表》中同時附載北方蒙古政權發生的重要史事,分見丙寅年“大元太祖皇帝即位”、辛未年“大朝建號”、壬申年“大元兵圍燕京”、乙亥年“大元破燕京”、壬午年“大元兵自回鶻滅西夏”等等,(26)那麽“大朝建號”一事即與蒙古政權有關。據蕭啓慶先生考證,蒙元文獻中屢見“大朝”一辭,專指大蒙古國,此名乃蒙古文國號Yeke Mongγol Ulus的簡譯。(27)有學者則持不同意見,古泉學家宣愚公(哲)注意到有很多中原政權皆自謂“大朝”,此號顯然是一種泛稱;(28)賈敬顏先生針對蕭氏蒙元“大朝”國號說提出質疑,明確指出“大朝本意乃聖朝、本朝,示尊敬也”。(29)此外,1976年,北京房山縣北鄭村的一座遼塔塔基中出土一塊遼代紀年磚,上面有墨書云“大蕃天顯歲次戊戌五月拾三日己未”。(30)劉浦江先生解釋說,此遼太宗天顯年號前的“大蕃”一名應是燕地漢人對遼朝的尊稱,意若蒙元前期的“大朝”,而非正式國號。(31)看來“大朝”並非是特有之國號,《至正金陵新志》所見之“大朝”顯然是至正時期編修者對蒙元政權的一種尊稱,此“大朝建號”一語殆指辛未年蒙古政權建號“大蒙古國”歟?

       所幸元代佛教史典籍《佛祖歷代通載》中也有與上述“大朝建號”相類似的記載。該書將歷代帝王即位、改元、崩殂列於年首敘述,其中亦涉及蒙元太祖一朝的史料:乙丑條“太祖應天啓運聖武皇帝是年征西夏,明年,大會於斡難河,建九游之白旗,共上尊號曰成吉思皇帝”;辛未條“大蒙古國號始建”;壬申條“大兵至燕京”;壬午條“大兵自回鶻征西夏”;丁亥條“太祖以丙戌春至西夏,一歲盡克其城,是年七月廿七滅夏。上年六十矣”。(32)經筆者初步梳理,《至正金陵新志》和《佛祖歷代通載》兩書中記述的元太祖朝史事互有重合,知前者“大朝建號”即指後者“大蒙古國號始建”,事在辛未歲。

       不過嚴格說來,《至正金陵新志》無非是一部地方志文獻,而《佛祖歷代通載》則屬於佛教史籍,兩者所載辛未建號“大蒙古國”說是否可信呢?這就必須釐清它們的史源問題。首先,上文列舉丙寅、壬申、乙亥、壬午四條紀事,與《元史·太祖紀》太祖元年丙寅條、七年壬申正月條、十年乙亥五月庚申條、十七年壬午條亦正相合。(33)其次,按上引《佛祖歷代通載》丁亥有云“太祖以丙戌春至西夏”,一歲克,當年七月廿七滅夏,“上年六十矣”,然《元史·太祖紀》太祖二十二年丁亥七月己丑卻稱“崩於薩里川哈老徒之行宫,……壽六十六”。(34)由此看來,關於成吉思汗壽年及死地的史文,兩書歧異明顯,但《佛祖歷代通載》之說也絕非鑿空而論。因爲據《聖武親征錄》記載:“丙戌春,至西夏,一歲間盡克其城,時上年六十矣。丁亥,滅其國還。”(35)此與上述《佛祖歷代通載》內容完全一致。綜上所見,《至正金陵新志》及《佛祖歷代通載》所記太祖事迹既有與《元史》相同者,也有相異者,有些史文則與《聖武親征錄》雷同。我們知道,明初洪武間纂修《元史》,其帝紀部分取資於尚存的十三朝《實錄》,因此《太祖紀》應與大德七年(1303)十月告竣的《太祖實錄》兩相對應;(36)另外《聖武親征錄》大概成書於元世祖時期,應該是太祖、太宗兩朝《實錄》的稿本。(37)進一步從史源角度分析比較,《至正金陵新志》和《佛祖歷代通載》的上述內容,極有可能抄自與《太祖實錄》有關的原始宮廷檔案。

       且看《至正金陵新志》和《佛祖歷代通載》的成書情況。首先,《至正金陵新志》作爲一部官修方志,係由江南諸道行御史臺御史中丞董守簡、都事索元岱等人監修。“至正三年五月初十日到局修纂,十月望成書”。(38)該書卷首具列修志時所引用的古今書目達一百餘種,稍微與蒙元太祖朝歷史有關的文獻卻只有蘇天爵《國朝名臣事略》一書,(39)上文《金陵年表》所引太祖事迹顯然與此書無涉,當另有來源。據記載,董守簡與供職於國史院且參加編修實錄的翰林直學士歐陽玄素有交往,(40)像這種情況,董氏完全有可能從歐陽玄處獲得一些與蒙古史有關的原始資料。其次,至正四年(1344)三月,覺岸撰《華亭梅屋常禪師本傳通載序》敍述《佛祖歷代通載》成書之經過:“至治癸亥夏,五乘驛赴京師繕寫黄金佛經……由以動司馬撰書之志,出入翰相之門,討論墳典。”(41)此“翰相”蓋指翰林學士,其中,翰林直學士兼國史院編修官虞集即與該書作者念常保持着學術交遊,(42)通過這種渠道便有可能得到一些坊間罕聞的成吉思汗開國事迹。

       綜上所述,至正間成書的《至正金陵新志》和《佛祖歷代通載》擇要列舉的成吉思汗即位、征伐、建號及崩殂諸事,顯然與《聖武親征錄》、《元史》有着共同史源,即指《太祖實錄》及稿本,或是相關檔案。當然兩書作者並非親自摘抄實錄,而是可能通過國史院的翰林學士這一媒介輾轉獲得,從而編入其書之中。這在元朝時期不乏其例,至正初年,陳柽著有一部編年體史書《通鑑續編》,該書卷一九開禧二年丙寅條“蒙古太祖皇帝即位於斡難河”至卷二一寶慶三年丁亥條“蒙古太祖皇帝崩於六盤”,(43)其間記述太祖事迹甚詳,表明其史源有可能就是大德七年《太祖實錄》。在與該書作者陳桱交往的官員中,歷任翰林院修撰、翰林待制及翰林直學士的周伯琦最有可能提供相關資料,因爲身負特殊的職位使周氏有機會一度讀到元廷所藏的實錄。(44)儘管蒙元十三朝實錄一直深藏於宮廷,以及鮮有文獻提到它有節鈔本在元末民間流傳,但《至正金陵新志》、《佛祖歷代通載》及《通鑑續編》所載蒙古史料無疑與《太祖實錄》具有史源關係。

       上述《至正金陵新志》和《佛祖歷代通載》所敍元太祖之史事若果真出自《太祖實錄》及相關文獻,那麽,兩書辛未條“大朝建號”及“大蒙古國號始建”亦應如此,確可信據。此外,上述辛未建號“大蒙古國”一事不僅有元朝文獻爲證,此說亦見徵於宋朝文獻。按《建炎以來朝野雜記》述金源時期蒙古之勃興云:

       方金人盛時,歲時入貢,金人置東北招討使以統隸之。衛王既立,忒沒貞始叛,自稱成吉思皇帝,山東、兩河皆爲所踐而不能有也。……蒙人既侵金國,得契丹、漢兒婦女而妻妾之,自是生子不全類蒙人,漸有火食。至是韃靼乃自號“大蒙古國”,邊吏因以蒙韃稱之。(45)按文中“蒙人既侵金國”,即指《金史·衛紹王紀》大安三年(1211)四月“我大元太祖法天啓運聖武皇帝來征”,(46)及《元史·太祖紀》太祖六年辛未二月“帝自將南伐,敗金將定薛於野狐嶺,取大水濼、豐利等縣”。(47)意謂韃靼自號“大蒙古國”始創於辛未年。另外,《續編兩朝綱目備要》也有一條與此同源的記載,嘉定四年(1211)辛未六月丁亥“余嶸使虜不至而復”條之目文云:“至是韃靼乃自號‘大蒙古國’,邊吏因以蒙韃稱之。”(48)還有一部敘述南宋理、度兩朝政要的《古今紀要逸編》也記載說:“至我嘉定四年,韃靼始并其名,號稱大蒙古國。”(49)以上三種宋朝文獻無疑爲辛未建號“大蒙古國”說增添了有力的旁證。

       總之,蒙元和宋朝兩方文獻都可以證明,成吉思汗於辛未年建號“大蒙古國”。而這一年確實不那麽尋常。據《聖武親征錄》稱,是年“上始誓衆南征”,(50)這就是衆所周知的蒙古伐金之開端。關於此舉的重要意義:首先,論者曾指出,金朝屢次征討蒙古草原,試圖降服各部落使其成爲藩屬,但在征服過程中含有民族仇殺色彩,以致《蒙韃備錄》有這樣的說法,金世宗“乃下令,極於窮荒,出兵剿之,每三歲遣兵向北剿殺,謂之‘減丁’”。(51)因此,蒙古這次南征動因之一或與復仇之舉動有關。(52)其次,從戰略角度觀察,成吉思汗已經統一蒙古高原,若此次討伐金朝成功,便可盡占黃河以北的廣大中原地區,由此打破“金源氏塹山爲界,以限南北”之疆域格局,(53)從而爲日後滅亡南宋、建立新朝打下堅實的基礎。(54)

       辛未年南征之至關重要,除上述論及到的兩點外,庚辰(1220)年,耶律楚材扈駕西征西域,途中所上《進西征庚午元曆表》,利用星象之學從天命授受的角度闡釋其重大意義:“臣愚以爲中元歲在庚午,天啓宸衷,決志南伐,辛未之春,天兵南渡,不五年而天下略定,此天授也,非人力所能及也。”(55)《元史·曆志一》引《庚午元曆》序亦云“國兵南伐,而天下略定”。(56)所謂“天下略定”,是指太祖十二年(1217)丁丑八月木華黎“建行省於雲、燕,以圖中原”,(57)亦即“太祖即以全燕開大藩府,制臨中夏”。(58)耶律楚材這番言論稍晚於伐金十年,非常明確地將此舉視爲“天授”,無疑是當時政治家抱有的一種真實態度。

       綜上所述,縱觀北族王朝政治史,將族稱發展成爲所建政權國號是一個頗爲常見的現象,如“大突厥”、“大契丹”等。但據文獻所見它們最初用於外交場合,按《隋書·北狄傳·突厥》沙缽略遣使致書曰:“辰年九月十日,從天生大突厥天下賢聖天子、伊利俱盧設莫何始波羅可汗致書大隋皇帝。”(59)《舊五代史·晉高祖紀》載有遼太宗册立石敬瑭爲大晉皇帝册文,起首云“維天顯九年,歲次丙申,十一月丙戌朔,十二日丁酉,大契丹皇帝若曰”。(60)那麼,我們可以根據上述情況解釋認爲,1200年前後,成吉思汗逐步統一蒙古高原,1206年建立蒙古汗國,把東起呼倫貝爾草原,西迄阿爾泰山區的廣大土地上的“氈帳裹的百姓”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這標誌着蒙古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蒙古”從而成爲草原各個部落的統稱。(61)但此時尚未建立正式國號,中原政權以及後世文獻習慣尊稱其爲“大朝”,直到1211年蒙古伐金,這個歷來受金朝節制,完全處於宗屬地位的新興政權纔開始采用“大蒙古國”國號。這是想通過建國號的政治手段賦予自己與金朝相平等的國家地位,進一步向金源宣戰。也就是說,“大蒙古國”與“大突厥”、“大契丹”一樣,是由族稱變爲國家政權名稱,最初可能適用於外交場合。

       註釋:

       ①王惲《秋澗先生大全文集》卷八六《烏臺筆補·建國號事狀》,四部叢刊縮印本,291册,頁823下。

       ②趙珙《蒙韃備錄》“國號年號”條,王國維校注本,見《王國維全集》(11),浙江教育出版社、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年,頁339。

       ③A.Mostaert and F.W.Cleaves,"(Trois Documents Mongols des Archives Secrètes Vaticanes)",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15,1952,pp.485-491.

       ④趙翼著,王樹民《廿二史劄記校證》卷二九“元史”條,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頁651。

       ⑤參見金浩東《蒙古帝國與“大元”》,姚大力主編《清華元史》第2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頁5。

       ⑥參見周良霄、顧菊英《元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頁108。韓儒林主編《元朝史》(修訂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版,頁76。陳得芝《關於元朝的國號、年代與疆域問題》,《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頁5-7。

       ⑦蕭啓慶《說“大朝”:元朝建號前蒙古的漢文國號》,原刊《漢學研究》第3卷第1期,1985年6月;後收入氏著《內北國而外中國——蒙元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頁72。

       ⑧本段史料漢語譯文及拉丁文轉寫分見烏蘭《〈蒙古源流〉研究》,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0年,頁150,568-569。

       ⑨謝再善《關於哈剌契丹蒙古人色尚及元朝國號來歷問題》,《光明日報》1956年4月26日史學版。

       ⑩烏蘭《〈蒙古源流〉研究》,頁192-193注釋53。

       (11)參見賀希格陶克陶《“五色四夷”考》,《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6年第4期,頁48-53。烏蘭《〈蒙古源流〉研究》,頁197。希都日古《17世紀蒙古編年史與蒙古文文書檔案研究》,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6年,頁111-113。

       (12)釋大聞、幻輪編著《釋鑑稽古略續集》卷一《元》,明崇禎刻本,葉1A。

       (13)蕭啓慶《說“大朝”:元朝建號前蒙古的漢文國號》,《內北國而外中國——蒙元史研究》,頁72。

       (14)《元史》卷一《太祖紀》,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頁25。

       (15)《元史》卷五八,頁1382。

       (16)歐陽玄《圭齋文集》卷一一《高昌偰氏家傳》,四部叢刊縮印本,306册,頁106下。按“威料高昌”之“料”字,《元史·岳璘帖穆爾傳》作“制”,頁3049。

       (17)賈敬顏《聖武親征錄斠本》(未刊稿),1980年油印本,葉252。

       (18)《元史》卷一《太祖紀》,頁14。

       (19)拉施特著,余大鈞、周建奇譯《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頁230-231。

       (20)參見蕭啓慶《蒙元時代高昌偰氏的仕官與漢化》,原刊臺北史語所編《中國近代家族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88年;後收入氏著《內北國而外中國——蒙元史研究》,頁714。

       (21)見蕭啓慶《說“大朝”:元朝建號前蒙古的漢文國號》,《內北國而外中國——蒙元史研究》,頁72。

       (22)關於歐陽玄之履歷詳見《元史》卷一八二《歐陽玄傳》,頁4196-4197。

       (23)歐陽玄《圭齋文集》卷一一《高昌偰氏家傳》,頁110上。

       (24)張鉉編修《至正金陵新志》卷三中之下,集慶路儒學溧水州學元刻本,葉98B。

       (25)《至正金陵新志》卷三中之中,葉1A。

       (26)《至正金陵新志》卷三中之下,葉96A,98A,98B,100B。

       (27)蕭啓慶《說“大朝”:元朝建號前蒙古的漢文國號》,《內北國而外中國——蒙元史研究》,頁71。

       (28)宣愚公《大朝通寶續考》,《古泉學》第1卷第2期,1936年9月,頁11-15。

       (29)賈敬顏《稱“大朝”》,見氏著《民族歷史文化萃要》,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頁62-63。

       (30)齊心、劉精義《北京市房山縣北鄭村遼塔清理記》,《考古》1980年第2期,頁155及圖版玖。

       (31)劉浦江《遼朝國號考釋》,原刊《歷史研究》2001年第6期;後收入氏著《松漠之間——遼金契丹女真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頁51。

       (32)釋念常《佛祖歷代通載》卷二一《大元》,《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77)影印至正七年刻本,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7年,頁413下,414上、下,415上。

       (33)《元史》卷一《太祖紀》,頁13,16,18,22。

       (34)《元史》卷一《太祖紀》,頁25。

       (35)賈敬顏《聖武親征錄斠本》,頁221。

       (36)《元史》卷二一《成宗紀四》,頁455:參見陳高華《〈元史〉纂修考》,原刊《歷史研究》1990年第4期;後收入氏著《陳高華文集》,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頁469-490。

       (37)參見王國維《〈聖武親征錄校注〉序》,見《王國維全集》(11),頁409-411。亦鄰真著,烏雲畢力格、寶音德力根譯《莫那察山與〈金册〉》(原文爲蒙古文),《西域歷史語言研究集刊》第2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年,頁23-24。

       (38)《至正金陵新志》卷首《抄錄修志文移》,葉5B-6A。

       (39)《至正金陵新志》卷首《新舊志引用古今書目》,葉11B-12B。

       (40)參見歐陽玄《圭齋文集》卷一六《大元故翰林學士承旨光祿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圭齋先生歐陽公行狀》,頁142下。

       (41)見《佛祖歷代通載》卷首《華亭梅屋常禪師本傳通載序》,《大正新修大藏經》(49),頁477下。

       (42)念常《佛祖歷代通載》卷首《佛祖歷代通載序》,此序文係虞集寫作於至正元年六月十一日,頁477上—中。

       (43)見陳桱《通鑑續編》卷一九,元刻本,葉21A,卷二一,葉12A。

       (44)參見黄時鑑《〈通鑑續編〉蒙古史料考》,原刊《文史》第33輯,1990年;後收入氏著《黄時鑑文集(I)》,上海,中西書局,2011年,頁136-137。

       (45)李心傅《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卷一九《韃靼款塞(蒙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頁848-849。

       (46)《金史》卷一三《衛紹王紀》,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頁293。

       (47)《元史》卷一《太祖紀》,頁15。

       (48)《續編兩朝綱目備要》卷一二《寧宗皇帝》,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頁230。

       (49)黄震《古今纪要逸編》“宋理宗”條,知不足齋叢書本,葉5A。

       (50)賈敬顏《聖武親征錄斠本》,葉162。

       (51)趙珙《蒙韃備錄》“征伐”條,王國維校注本,見《王國维全集》(11),頁351。

       (52)參見舒振邦《成吉思汗南征的性質和作用》,《中國蒙古史學會論文選集(1980)》,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頁151-164。寶音德力根《成吉思汗建國前的金與蒙古諸部》,《內蒙古社會科學》1990年第4期,頁58-61。

       (53)《元史》卷一一八《阿剌兀思剔吉忽里傳》,頁2923。

       (54)參見舒振邦《成吉思汗南征的性質和作用》,頁151-164。

       (55)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卷八,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頁186。

       (56)《元史》卷五二,頁1119。

       (57)《元史》卷一一九《木華黎傅》,頁2932。

       (58)馬祖常《馬石田文集》卷一○《大興府學孔子廟碑》,《元人文集珍本叢刊》(6),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頁631上。

       (59)《隋書》卷八四,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頁1868。

       (60)《舊五代史》卷七五,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頁986。

       (61)參見亦鄰真《成吉思汗與蒙古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原刊《內蒙古大學學報》1962年第1期;後收入氏著《亦鄰真蒙古學文集》,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頁387-426。

标签:;  ;  ;  ;  ;  ;  ;  

再论“大蒙古”国家账户设立的时代_蒙古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